本书为陈奕博的散文随笔集。
他的散文随笔触及社会生活种种世相,直言不讳到露出见解的锋芒;有对山河大地自然风光的描摹,却不是浅表的吟诵,常有甚为独到的体验韵味;更难得在他的笔锋竟然涉及到历史上的文学大家,经典著作,以及地域人文,在继承和学习中,常常发出独立思考所获得的独具一格的体验;还有甚为老到的文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情感之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奕博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陈奕博的散文随笔集。 他的散文随笔触及社会生活种种世相,直言不讳到露出见解的锋芒;有对山河大地自然风光的描摹,却不是浅表的吟诵,常有甚为独到的体验韵味;更难得在他的笔锋竟然涉及到历史上的文学大家,经典著作,以及地域人文,在继承和学习中,常常发出独立思考所获得的独具一格的体验;还有甚为老到的文字。 内容推荐 这是90后作者写的散文随笔集,主要收录了《长安的隐喻》、《把生命站成高地》、《生命的奇迹因为等待,成真》、《同与异的牺牲者》、《生死幻梦》、《遗忘在时间里》、《心灵的远行》、《少年意气可拿云杨乐生》、《自由生长王朝阳》、《爱的悲剧》等作品。书中表达的文字老道而朴素,说古论今、表情达意均有自己的个性,是个有潜质的写作苗子。 目录 序1:南陌依稀草吐芽 序2:奕博的散文 经典的光泽 寂寞的东湖 听《诗经》里的风声水声 长安的隐喻 高地的孤独——关于韩愈 高地的孤独——关于苏轼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明净之心,清平之乐——孔子学生颜回的生命情调 人文欣赏 掌心世界 把生命站成高地 人之又仁,其名为孝 艺术的生活 “班门弄斧”的人生智慧 放弃,也是一种高度 站在慈恩寺的门口 黯尘角落 圆月当照在海峡上 生命的奇迹因为等待,成真 且行且思 时下暗流 在国旗下发出的声音 推波与助澜 情感之年 以书为镜,濯尽铅华 从唐诗走向盛大 艺术的栖居 人,能否自救?——读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同与异的牺牲者 爱的悲剧 生死幻梦 如梦初醒 亘古之哀 遗忘在时间里 藏枷的舞者 风雨清空 一片天 话说养气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有这样一种声音 独爱雨,只为那一抹虹 写给孤独的灵魂 心灵的远行 和奕博说说悄悄话雷涛 从陈奕博看“90后”作家李震 这场宴席将接待下一批食客高建群 少年意气可拿云杨乐生 自由生长王朝阳 为奕博加油屈胜文 “90后”:应该是带着微笑出发的一代冀平 少年奕博的准备夏坚德 试读章节 寂寞的东湖 东湖,千荷湖。东湖,千年湖。 很少有人知晓,在中国内陆偏僻的一角,在陕西凤翔这个狭小的山城中,坐落着一个东湖。很少有人知晓东湖,在一千年前,因一位文人政客一次偶然的朝廷派官而到来,又因他一种精致的生命情调和温柔的人文精神而修成;很少有人知晓东湖,在此地静默的这一千年里,那位诗人文豪哲人艺术家逝世,但他的名字,却作为中国文人一种独特而博大的文化人格,映照着古往今来一批批文人墨客的精神天地。 东湖边的这位历史名人就是苏轼。 宋仁宗嘉祜六年(1061),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刚刚走上仕途的年轻的苏轼,凤翔是他为官生涯的第一站。但是只身离开京城,离开父亲和弟弟子由,又平添了他许多心绪凄凉。他以一个成熟诗人和稚嫩官人的身份,走向遥远的中国内陆,从汴京到长安,又从长安到荒山之边。长途漫漫,终于抵达。诗人既高兴又伤感,二十年苦读,终于换得这一个施展的机会,他不为做官,他只想在更广阔的生命空间,实现自己对于君王和百姓的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于是,苏轼勤恳为政,殷劳抚民。东湖边上的苏文忠公祠四壁,后人刻画着苏轼当时为官的政绩:创修东湖、太白祈雨、平反冤案、改善浦运、整修府衙……修建东湖被列在政绩首位,人们是否想着,古来万事东流水,可是一个湖一旦建成,就永远成为当地人民的一个福祉,成为历史的一个遗迹和证明,成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情趣和象征! 凤翔偏僻,不可能有城市玉楼贵阁宝马雕车的美观,但是此地人少地广又有河流环绕,何不建湖种花,为百姓吟游休憩、歌舞聚会提供一个平敞清和的处所,何尝不是一件乐事?于是苏轼亲自设计,亲自指挥,亲自加入建设工作中,与百姓一起劳动一起休息,终于建成了这个千荷的东湖。东湖至此成为当地百姓春来观荷,夏来休憩,秋来赏月,冬来祈福的好地方,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文化人格和人文精神空灵温和的象征。 苏轼在东湖种荷,在荷边写诗,在月夜独吟,行走于荷香微风之中,陶醉于此,酣畅于此,而又寂寞孤独于此。想象当年的月亮,照在这个寂寞的小城上,照在小城一角荷风湖边,照在湖边小路那个寂寥的背影上。他走向荷塘深处,走向月光朦胧之地,走向蛙声稀疏婆娑树影里。就那样慢慢地走着走着,在水和月光辉光相交的一角地方停下,默默仰望星空,天空高远,时空浩瀚,生命短暂。人生是不是也如同水中月那样,不过是幻觉一场?而这官位名衔与仕途功绩虽然利害深远,也终究不过是过眼云烟,好好领受眼前的山间明月与林中清风也算人生大事。但哪怕人生恍若水月,也应该正义勇敢而又诗意盎然地度过。那时的苏轼很年轻,从此勇敢正义的信条贯穿他的一生。王安石变法中,他坚决反对给百姓生活造成灾难的法令而被贬杭州;乌台诗案也因他的正义,他写诗反映黎民疾苦,被当权派诬陷,身经牢狱之灾后又被贬到遥远的黄州;司马光当权,尽废新法,他又坚持维护其中有建设意义的对百姓有益的内容,又被贬到惠州,再到天涯海角的海南。这一生的罹难都因为他坚持正义勇敢,但又因为他始终坚守着自己做人的理想,所以苦难在他那里,就成了实现生命价值和证明生命伟力的路径。活在这个珍贵的人世上,他要诗意地栖居,所以总有力量支持他,把末路打通成敞途,把险峰推倒成平原,让生命始终在一种从容圆润的状态中流转。 在东湖边上,山与天合围的一个地点,水与月交成的一个时间,苏轼将人生敞开来关照,把生命思悟得透明澄澈,清平婉转。正是东湖的荷香和月光,东湖边上雨打浮萍、风过竹林的声音酝酿成他一生达观却并不消极、超然却并不虚无的诗意情怀。他对待人生,认真谨慎但始终不囿限逼仄。做官时他创造佳绩,与民同乐,在杭州请奏减免百姓保甲苦役,在黄州办理遗留案件,在惠州教化风俗……被贬时他又听风赏月,劳作耕耘;在黄州他自收自种,还创制了东坡肉;在惠州他自建房屋,又发扬了桂花酒;在海南他自制笔墨,写诗作画,与皓月流水结交……生命在苏轼那里,始终圆融无碍、自在从容。 然而,苏轼最初走来的地方和最早走出的地方,便是东湖。东湖不如西湖繁盛热闹,西湖承载了太多的朝代,会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文人说,它变得没有了朝代和方位。然而东湖,它只积贮着一个文人一个时段的方向和理想,所以它始终情怀精致、意义确切。东湖之于历史,只是一段有尽头的时间流程;但东湖之于苏轼,却是一种无限度的人生蕴藉和生命寄托。我常想,若不是偏远的凤翔,寂寞的东湖,若不是东湖边上那些独行的月夜和那些月夜的思索,苏轼的一生,或许无法抵达后来的高地。 东湖四季,少有游人访客。我在湖边慢慢行走,树影深处,一声一声的鸟鸣,更深郁了这湖的幽静。我只在想:一千年前,一位文人政客来到这里,修了东湖,之后离开再没有回来。他走向京城走向江南走向天涯海角,走向生命未知的领地和历史难测的风云;而东湖一直在这里,静默了一千年,坚守了一千年历史的孤单。P2-5 序言 中国有几个城市是适合文人居住的,像苏州、杭州、成都、西安等。所谓适合,当然是相对而言。最基本的条件是,这个城市必须有浑厚的人文传统,城市周围有好山好水,城市的街道巷里有雅致的酒肆茶楼。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的居民中,始终有一个欣赏文学艺术的阶层。老人有阅读的兴趣,年轻人有学艺的冲动。我在这种城市里,常常有如鱼得水的感觉。饮酒品茶,谈文说艺,每每得到娱心怡情的快乐。 今年春上的一天,我在西安与文友相聚。《美文》的执行主编穆涛先生将一个小伙子领到我跟前,介绍说:“他叫陈奕博,是名高二的学生,喜欢文学,尤其是历史散文。”我听了并不觉得奇怪。西安的风气滋养文人,在这座至今荡漾着汉唐风韵的古城里,官员作家、少年作家比比皆是。陈奕博拿出他出版的一本散文送给我。我随手翻翻,便觉得这位虽生得健壮,满脸却洋溢着稚气的高中生确有一股灵气,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成熟。我便同他闲聊了几句,发觉他的语气也像那种小大人,便有些诧异了。因席间人多,寒暄则可,深谈不易,便嘱咐他可将新写的文章通过电邮给我。过不多久,我收到了他传来的十几篇散文。大约是我热衷于历史文学写作的缘故,奕博传给我的,几乎全是描写历史人物的散文。 不单西安城里,时下中国文坛,少年作家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才华上都显露出锐不可挡的气势。但是,由于阅世不深,经历太少,他们的创作多半局限于校园文学或青春文学。像陈奕博这样超越自己的生活,甚至是生命的体验而欲解析历史中那些震古烁今的人物,在少年作家中虽不是唯一的,却也是非常少见。 试看下面这几段文字: 长安皇城,紫金宫殿,不仅拒绝为艺术家提供最朴素平实的理想土壤,也同样摧残着文学家施展政治才能、落实经世抱负的自由极限。 《长安的隐喻》 对高地的敬畏,往往成为人们行走世上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对高地的恐惧,也禁锢着人们遗世独立的生命理想。然而,总有人在历史的风口浪尖孑然独立…… 《高地的孤独》 太史公写项羽这个人,成在他的意气,也败在他的意气上。 《人文欣赏》 这种思考,这样的立论,出自一个十七岁的高中生之手,着实叫人惊诧。我们说一个孩子的早熟,既指的是生理,亦是心理。但若用“早慧”这个词,则纯然指的是心灵了。 奕博的历史散文,选择剖析的对象是李白、王维、苏东坡、韩愈、项羽这样的人。这些人存在于中国历史中的理由,除了才华,还有他们的悲剧性的命运。生于锦绣时代的年轻人,喜欢和亲近这样一类历史人物,似乎可以望见他生命中的茂然气象,显出的不是常态,而是那种悲天悯人的孤峭。 奕博的散文,又让我想到了西安。历代许多文人的才情,堆砌起这座城市文化的高度。每一朝每一代,注定会有一些人站出来,接续这座城市的文化香火。奕博会不会是这种人呢,在他的文字中,似乎看到了某种端倪。 2010年8月21日 后记 春天,刚从汉中油菜花海回到家中,奕博父亲有电话告知好消息,儿子书评如潮,孩子首部散文《带着微笑出发》销售渠道通畅,在所有的书店有卖。真为他高兴!奕博的父亲学习过音乐,当过教师,当过记者,当过法官,而今又干着公安工作。艰苦的农村生活,浪漫的大学生情怀,新疆边陲的磨炼,二十几年政法工作的历练,使他对儿子的希望、欣慰与亏欠常常在儿子写出文章后点点滴滴流露在我们这些他的周末网球朋友面前。作为看着孩子长大的阿姨,我是第一批得到奕博散文集的人,想感慨的自然很多。 二〇一〇年春节,奕博散文集《带着微笑出发》与我们十几位网球朋友一同欢庆着迎接了新年。奕博的书给了我认识新一代思想形成的见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本书不是很成熟的文学作品,但是很诚实,很真情。思想在少年的脑海是飞翔的,跳跃的,迷惘的;是碎片,是一段段,是一点点,是一程程,是逐步连接的科幻影像,声、光、电的组合;是竹笋雨后细无声的落土扎根,虽然需要我们耐心等待期待,而奕博是在只争朝夕的。一本书中,奕博用文学的勤奋实践,完成了思想的迷惘、整理,睁开并闪动着自己看世界的独特眼光,是安静稳健地来到了青年的起跑线上,开始属于奕博的人生旅程。 文学是人对人生开始有兴趣发生的。我十四岁忽然开始对哲学、历史、自然科学、医学类知识、外国文学充满兴趣,学校的课程就突然像街摊小吃不顶饱了。物理课和化学课的100分让人厌恶。考试就开始做游戏。把考卷整成60分及格多一点儿才高兴。67分都懊丧,62分好,欢呼着去打乒乓球。一个作家的体力也很重要,少年要加强身体锻炼,为饱满的情绪做储备。我十五岁迷恋篮球,于是刻苦练习,一过中线就三级跳般地三步上篮,黑炭女生在86中学成为一道风景。我在中学时代曾经有几个小本子,抄写优美的字词句、文章、评论,在人多好玩高兴的时候就引用过来瞎编故事,心里是炫耀的。后来在十七岁看完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晚年写成的《远大前程》也译为《孤星血泪》这本教育小说后,居然可以在一个夜晚默写出几千字的故事全程。居然对那个一八一二年圣诞节前夕至一八四。年冬天,主角孤儿皮普以自叙自己从七岁开始的三个人生跌宕起落阶段戏剧般的故事,对作者狄更斯对生命和人性的看法记忆至今。想想那时候少年的自己,完全就是兴趣使然,也是体力已经锻炼得非常棒的结果。 我们从a、o、e一个个拼音,到一个个字词句段,到一本本书,再到一个人生命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过程,奕博的书让我们看见他能够把文学开始得很好,如果坚持下去,写出属于中国文学的大书也为何不能?知识是日积月累的全面连接,只要连接好,织网成基再生成新的知识,就有好作品。有竹笋就有竹林,有上亿的种子就有森林。奕博,我看好你。 2010年4月4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把颇为神秘的文学天才,物质化为一根对文字敏感的神经。陈奕博无疑与生俱来便有这样一根对文字尤为敏感的神经。在同龄人为一篇作文冥思苦想到抓耳挠腮的时候,陈奕博却要出版第二部散文随笔集了,可见其那根神经对文字敏感的程度,且不说天才。 陈奕博的散文随笔触及社会生活种种世相,直言不讳到露出见解的锋芒:有对山河大地自然风光的描摹,却不是浅表的吟诵,常有甚为独到的体验韵味:更难得在他的笔锋竟然涉及到历史上的文学大家,经典著作,以及地域人文,在继承和学习中,常常发出独立思考所获得的独具一格的体验;还有甚为老到的文字。我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少年笔下所倾注的思维和体验的笔墨。 陈忠实 这种思考,这样的立论,出自一个十七岁的高中生之手,着实叫人惊诧。我们说一个孩子的早熟,既指的是生理.亦是心理。但若用早慧这个词,则纯然指的是心灵了。 熊召政 是的,这个叫陈奕博的年轻写作者,在他的书中充满了思考和智慧。在这样的一个年龄段,能这样地思考问题,这样地归纳和总结,这样目光犀利地看清许多事情的本质,这是难得的。像这样地一路走下去,再走个十年二十年,真难想象,他会有怎样的成就。 高建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