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将僧肇的思想放在魏晋之际玄、佛交融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揭示了僧肇对玄、佛两家的吸纳,同时体现了僧肇对玄、佛思想的创新。主要内容涵盖了绪论、格义佛教新探、僧肇以前中国般若学思想里的玄佛互涉现象等。
本书读者对象为佛教哲学研究人员、爱好者及相关读者。
僧肇(384,一说374~414),东晋僧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东晋隆安二年(398),鸠摩罗什至姑臧(今甘肃武威),肇不远千里,前往受业。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迎罗什人长安翻译佛典,僧肇随行,并奉命与僧睿等参加译场。弘始八年,罗什译完《大品般若经》后,僧肇将其参加翻译听讲之心得体会,写成《般若无知论》,深得罗什赞赏。吉藏在所著《大乘玄论》卷三中将他提高到三论宗实际创始人的地位。直至明末,智旭在《阅藏知津.中土论》中,列《肇论》为第一,认为僧肇学说最契原经精神。
冯序
伊藤序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脉络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范围
第三节 论述架构
第四节 材料的拣择
第二章 格义佛教新探
第一节 格义佛教的原始意义和开展
第二节 近人对格义佛教之观点
第三节 本文对格义之厘定
第四节 “格义佛教”在本文之意义
第三章 僧肇以前中国般若学思想里的玄佛互涉现象
第一节 早期汉地的禅观思想与汉人理解佛学的初步架构
第二节 佛教存有论与玄学“有”、“无”之关联
第三节 存神之说:关于主体性的思考
第四节 真俗二谛:可道与不可道的世界
第五节 小结:此时期格义佛教的普遍内涵与形态
第四章 僧肇思想通释
第一节 历史上对僧肇的评议
第二节 传略与著述
第三节 学问素养
第四节 僧肇思想的要义和特质
第五章 僧肇思想对龙树中观哲学的吸收
第一节 《中论》的根本立场
第二节 《中论》论法的特征
第三节 《肇论》及《注维摩经》对《中论》之引用
第四节 僧肇的叙述方式及其与《中论》的主要差别
第五节 僧肇对龙树思想的理解
第六节 小结:“契神于有无之间”——僧肇对中道不二的理解
第六章 僧肇思想与中国固有哲学、般若学之关涉的审议
第一节 与僧肇思想有关的玄学义理及此等问题的本质所在
第二节 僧肇思想所表现的玄学意蕴
第三节 小结:僧肇与玄学的关联
第四节 僧肇般若学与六家七宗于立义取向上的异同
附论:僧肇引老庄述要
第七章 僧肇思想包含之格义现象及其与格义佛教关系之衡定
第一节 纯粹佛学意识的豁醒
第二节 僧肇的佛学理解概述
第三节 僧肇义解佛学之道与魏晋哲学精神之汇流
第四节 与格义佛教的相关性
第八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