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有趣的中国诗人/有趣的中国历史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姜正成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那些郁郁不得志的落魄诗人、那些仕途坎坷的文人墨客……书写着心中的怨气,慨叹着日月的无情。自古诗人多凄凉,归隐桃源似仙人。他们写意山水,怀旧感恩,在惨淡的一生中创造了历史上文学艺术的盛世。

姜正成的《有趣的中国诗人》里记录了他们的经历、记忆、想象和沉思中重温中国历史饱经风雨的过往。

内容推荐

中国是诗的国度,数千年来诗人如夜空繁星般璀璨,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传世诗篇。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激情,通过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诗歌鞭挞社会丑恶,通过诗歌传颂人间真善美。我国历代出现过众多的杰出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或者是一生漂泊,潦倒落魄;或者是爱国心切,死而后已……这些诗人的伟大让我们敬佩,让我们嗟叹。

在姜正成的《有趣的中国诗人》这本书里,作者试图和读者一起,沿着诗人读史的心迹,在他们的经历、记忆、想象和沉思中重温中国历史饱经风雨的过往。书中精选我国古代十位著名诗人,讲述了他们落魄的生涯——或为官被贬,或归隐山中独善其身。不少诗人由于受时代和个性的影响,往往是官梦难圆、前途暗淡,一生酸辣苦甜,啼笑皆非,苦中作乐。

历史记录在历史学家的笔下,也流淌在诗人的笔下。叙事诗让读者看到历史的真实画面,咏史诗则能激发读者思考历史。

目录

上篇 历史上有趣的落魄诗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陶渊明

 乱世奇才,傲然不群

 初仕归来,賦闲家中

 居丧躬耕,独善其身

 不为五斗米折腰

 归园田居,酒中隐士

仕途坎坷的落魄诗人——李白

 学诗习剑,自命不凡

 游历蜀中,冲出夔门

 江陵之遇,侠游长江

 初入长安,两『难』问世

 奉诏入京,欣喜若狂

 亡命道中,浔阳入幕

 皓首从军,患病而死

搭草堂而居的落魄诗人——杜甫

 广交诗友,壮游山河

 国难当头,身陷贼中

 贬斥华州,悲由心生

 归隐山问,草堂而居

 漂泊荆楚,终老病故

独善其身的归隐诗人——白居易

 饱读诗书,漂泊为生

 初到长安,步入仕途

 刚直不阿,慷慨陈词

 官场失意,谪居江州

 重回长安,力矫恶习

 独善其身,退隐洛阳

官场失意,潦倒终生的诗人——李商隐

 干谒汴州,初入刺史府

 作诗填词,结识温钟馗

 赴京应试,屡试屡败

 奔波宦海,苦不堪言

 潦倒终生,魂归故里

下篇 历史上有趣的爱国诗人

报国无门,投江而死的诗人——屈原

 出生王室,遍览古籍

 入仕做官,进谏失职

 谏武关之会

 忧愁幽思,遂作《离骚》

 流浪湘江,投河自沉

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诗人——韩愈

 烽烟连天,叔嫂相依

 苦读诗书,寄人篱下

 受命危难,旧友重逢

 触怒权臣,被贬阳山

 魂归故里,声名显传

投身军旅,报国抗金的,诗人——陆游

 仕宦世家,生于国难

 投身仕途,广交诗友

 官身奔走,劳累为国

 恃酒颓废,潦倒过活

驰骋政坛,开宗立派的爱国诗人——苏轼

 科举应试,风华初露

 步入仕途,声名鹊起

 修筑长堤,兴建黄楼

 东飘西荡,四处游历

 乌台诗案,震惊国人

 妙堵后门,巧骂贪官

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的爱国诗人——文天祥

 获益一竹居一,仰慕先贤

 京城殿试,喜中状元

 阻止迁都,奏斩奸贼

 正道直行,安抚地方

 反攻江西,谋图复兴

 出使元营,惨遭扣押

 零丁洋里叹零丁

 留取丹心,誓死报国

后记

声明

试读章节

初仕归来,赋闲家中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29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做官。《宋书》说他“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所谓“不堪吏职”,是因为陶渊明出仕本不只是为了挣得一份俸禄,更是想得到大展宏图的机会。期望过高,而心中又先存了一份不敢奢望的悲观念头,所以极易受挫、退却。期望过高而又担心失望是中国文人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这种脆弱的心理是经不起宦海风波的冲击的。从小官做起,小心翼翼、察言观色、左右逢源、奴颜婢膝地一步步攀上高位,陶渊明不仅受不了这份委屈与折磨,也没有这份耐心。然而,有几个人能像伊尹、傅说那样从奴隶成为国相,像姜尚、孔明那样由隐士成为军师呢?东晋亦不如隋唐,后者的科举取士之制给读书人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所以,陶渊明注定在仕途上不会有远大前程。自汉以来,很长时间一直流行的征士制度,将那些有名望、有才华、有德行的人征聘为官员,不过到了东晋,由于门阀森严,寒族之士被征为幕僚、辅官还有可能,登上高位,据有实权的机会微乎其微。陶渊明辞官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不仅对这个小官职不感兴趣,对出仕后究竟能有何作为也不抱希望,所以拒绝了。

陶渊明辞州主簿不受后,在家闲居了六七年。在闲居的第二年,即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陶渊明30岁时,他的妻子去世,紧接着他续娶翟氏。翟氏是一个贤良女子,据《南史》说:“其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陶渊明在丧妻、再娶这一段时间内写了一篇别具一格、引人注目的言情之作——《闲情赋》。

《闲情赋》的“闲”意为防闲,即检束感情,使人归之正道。正如其序所言:“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蘸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检束放荡的文词,尊崇恬淡寡欲,以放任情怀始,以雅正终,以此抑制邪念。陶渊明空怀才情,一事未成,闲得无聊,难免想人非非、神思恍惚、自我困扰,所以用创作来排遣情怀、安定思绪,也是慕前人雅意,一试笔力,遂成这篇绝妙好辞。

《闲情赋》的第二节极尽夸饰之能描写美人之容貌与品行:“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形容美人容貌举世无双,德行也远近闻名。“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一句形容美人既有冰清玉洁的气质,又有深谷兰花的芬芳,情怀超世出俗,志趣高尚人云。这与其说是写美人,不如说是陶渊明在自我表白。这位美人就是陶渊明理想的外化,是其心志、情怀的投射与再造。屈原《离骚》中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显然是陶渊明此赋的样板,只不过屈原是自赞自怜,而陶渊明含蓄地用自己的理想塑造出一位美人而已。“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美好时光易逝,人生旅途艰辛,百年之后都将同归尘土,何必郁郁于心!这是在劝慰美人,也是在劝慰自己。“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进一步描写美人的情态。

“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一系列四字句,短促顿挫,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平素持重淡泊的男子,此时面对仪态万方的绝代佳人,心脏在急剧跳动,写诗人对美人欲亲近又顾虑重重的复杂心情。有心无胆、犹豫彷徨,正是陶渊明性格的写照。心烦意乱不得安宁、魂不守舍,须臾之间几番往返,末两句极得恋爱中人心之真态,令人好笑又感动。

第三节是《闲情赋》的高潮,一反陶渊明朴素淡远的风格,情感炽热无比。“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之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十愿连翩,一气呵成,要化己身为美人衣之领、腰之带、发之膏泽、眉之黛墨、身下之席、脚上之鞋、随身之影、照颜之烛、手中之扇、膝上之琴,只为了亲近美人,陪伴美人。一连串拟物手法的运用,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十种物事,寄托同一个美好心愿;十番转折,十种设想的结果,表达同一种担忧,尤为衬出心愿的强烈。

空怀十愿,无以表白,作者情绪渐渐变得低沉。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倘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竞寂寞而无见,独悄想以空寻!”该句表达了主人公过分消极,仅仅停留于心愿,不敢付诸行动的心情,很有无故寻愁觅恨的味道。凭空设想出一个情人,本就只是为了抒发心中那份郁郁不得志的情绪,本就只是枉自嗟怨,不会有什么结果,也不求有什么结果。

……

P8-10

序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数千年来诗人如夜空繁星般璀璨,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传世诗篇。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激情,通过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诗歌鞭挞社会丑恶,通过诗歌传颂人间真善美。我国历代出现过众多的杰出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或者一生漂泊,潦倒落魄;或者爱国心切,死而后已。他们让我们敬佩,让我们嗟叹。

有些诗人虽身在官场,但不为统治者所赏识,为有一番作为仍眷恋政坛,结果只能是处处碰壁,有才不能施、有志不能展,人生充满了失意与无奈。这类诗人以屈原和白居易为代表。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面对楚国的衰败,主张革除敝政、富国强兵,结果却遭到当权者的排挤、流放,最后满怀忧愤投江而死。唐朝诗人白居易也是一个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面对上司的摆布,只能束手无策,被贬为江州司马。从屈原“长叹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哀叹声里,从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自怜声中,可以看出这类诗人的惆怅、失意和无奈。他们活得很累,加上处世欠灵活,心胸不够豁达,只落得郁郁寡欢、忧郁成疾,甚至郁郁而终。诗人的落魄,在这类诗人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还有一些诗人虽能进入政坛,但一身傲骨,不愿与统治者为伍,于是采取了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或放野于山林,或泛舟于江湖,或躬耕于陇亩,或为僧为道,享于湖光山色和田园风光之中,抒志向于诗词歌赋和著书立说之间。这类文人以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唐朝诗人李白为代表。众所周知,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挂官而去自由自在,在绿色的田野锄禾南山下,饮酒赋诗享尽农家之乐,人生自得其乐。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毅然离开皇宫,游于名山大川之间,潇洒挥毫泼墨,写出一首首壮丽的诗篇。这类文人比较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不是宦海中人,又不愿受当权者的窝囊气,于是选择做自己爱做的事。

古往今来,伟大的诗人始终是伟大理想的捍卫者,也注定是现实社会的失败者。历史上,中国文人与政治激烈碰撞后产生的一幕幕凄冷与残酷的悲剧,至今让后人唏嘘不已。这也许是诗人永恒的宿命。

在这本书里,作者试图和读者一起,沿着诗人读史的心迹,在他们的经历、记忆、想象和沉思中重温中国历史饱经风雨的过往。书中精选我国古代十位著名诗人,讲述了他们落魄的生涯——或为官被贬,或归隐山中独善其身。不少诗人由于受时代和个性的影响,往往是官梦难圆、前途暗淡,一生酸辣苦甜,啼笑皆非,苦中作乐。

历史记录在历史学家的笔下,也流淌在诗人的笔下。叙事诗让读者看到历史的真实画面,咏史诗则能激发读者思考历史。

由于时间仓促且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后记

诗歌盛于唐,而唐诗又以盛唐三大诗人为代表,因此,古今诗人,妇孺可知者要数李白、杜甫、白居易了。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编写本书时,编者经过了多方面的思考,希望能够对诗人的经历进行全面的阐述,同时兼顾趣味性。

在我国历史上,诗人最多的朝代莫过于唐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优秀的诗人层出不穷。他们恃才傲物,却又怀才不遇,最终落得漂泊凄苦、潦倒终生。诗人杜甫便是如此。但他无论个人是否穷达,都要兼济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则不管有无官职,总是在为国家的政局思虑不已。儒家认为“上智下愚”,轻视劳动人民;杜甫则乐于同他们交往,对于他们的真诚率直给予热情的歌颂,对于仆人也给予生活上的关照。儒家蔑视妇女,认为“女子难养”;杜甫则对战乱中的劳动妇女的不幸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并为她们辩护。儒家的“华夷之辩”,表现了十足的民族狭隘性;杜甫则主张民族间和睦相处,不以杀伐相抗,珍视民族问的友好关系。这些宝贵的思想观念,不仅在当时,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也必将照耀于中华民族的未来。

诗人李白的一生被各种不同的人生目标牵扯着,从而造成了终身的精神痛苦,同时也造就了他超凡脱俗的品格。即使是在开元盛世这样的伟大时代,李白的理想也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他的理想超越了封建时代所能容忍的极限。但李白仍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坚守自己的理想。李白是一位不可驯服的理想主义者,他那虽九死犹未悔的理想主义热情,使之成为一位千古独步的精神超人。

还有一些诗人,他们为官爱民,投身疆场,爱国心切。伟大的诗人屈原,不仅是现实世界中的贵族精英,更是精神气质上优于他人之立场和姿态的杰出代表。在大分化、大变革的年代,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绝非腐儒们的夸大之词。当狡诈、权谋、无耻、贪婪等人性的阴暗面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唯一价值取向,利益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唯一纽带,屈原内心高贵感的破灭自然不可避免。他开始求助于精神上的救赎。然而,当他意识到一个时代的精神家园彻底沦丧时,他选择了死亡。屈原之死,不仅彻底跨越了现实的哀怨、困扰、悲痛、愤懑,而且以决绝的态度,以死亡抗争于这世界的荒芜。

提起诗人陆游,人们首先注目的是他头上那顶“爱国主义诗人”的桂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何等深切的忧民之心!何等悲壮的报国之志!千百年来总是让人那么惊赞,那么感动。尤其当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沉沦陷落之际,更是使人热泪盈眶,热血沸腾。

本书是讲述历史人物的书。在书中,编者有意结合历史故事,将一些读者耳熟能详的故事趣味化,同时兼顾文章的哲理性,使之读起来更加的有趣,有深度。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2: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