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子,一九七六年出生,甘肃人,二000年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二00七年四月至二00九年四月旅行中国,二0一0年十一月成立久春建筑工作室,常居深圳。本书《上路》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内容主要是关注于个人与外界间的关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路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稻子 |
出版社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稻子,一九七六年出生,甘肃人,二000年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二00七年四月至二00九年四月旅行中国,二0一0年十一月成立久春建筑工作室,常居深圳。本书《上路》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内容主要是关注于个人与外界间的关联。 内容推荐 本书《上路》在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四篇文章是在第二次重访几个私园和民居后形成的。主要论及人的精神需求、地理环境、礼制、家族迁移和建造的关联。 第二部分是介绍了两个房子和一个小物件的构想。它们不仅是对所处城市的一种回应,也反映了对建造本身的认知。 第三部分的内容是把行业问题归结为人的问题,并对“感知过程”作了略进一步的延伸。 《上路》由稻子编著。 目录 自序 A-私之说 本末倒置的休闲之用 造园是一种实现 私园是一个充满生命整体意味的私的认知 人造的私的世界 向无我之境的进发 意的他知 私园在建造上的难度 私园在诠释怎样的一种空间实有呢? 从私园到公园 求之于外的无私年代 空间实有的消隐 A-廊之说 A-由北到南 迁移的过去 围龙屋的浪漫 土楼的紧张 围子的正襟危坐 现代的迁客 A-民居南北 自然(水,土) 自然(光,风) 礼制 受制于礼制的民居 不受制于礼制的民居 B-两个房子 城市、个人、设计者 技术、人、建造 审美、修行、建造 从农禅开始的构想 对场地的构想 水平方向的场地 垂直方向的场地 其他 小物件——石钟 C-应当废话 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是否只有在结果中才能获知生命的价值? 在生命的历程中,人是否能获得成圣成王、得悟成佛的结果? 生命的历程是否是在既定的套路中穿行从而了却一生的方式? 生命的历程是感知过程,不是追求结果 每个人自身都具备认识和思辨的潜质 每个人存活的价值即在于倾听自我生命在此的回声 每个人所能做的即是显现个体生命的神奇和独特 社会分工下的知识和思想 过头的审美 痛苦和快乐 言语、文字与人的关系 物我合一的端头 修和不修之修 迷与悟 刚刚上路 不灭的权力规范 理想国 人的救他和自救 敢于自主选择和敢于承担选择后果是一种美德 表达是一种责任 后记 试读章节 从私园到公园 今天,我们的私去了哪里? 一个九零后的小姑娘告诉我:“苏州的园林都差不多,没有什么意思。”问其原因,她感觉都是些亭台楼阁和花草山石的相互组合。在视觉上,园子太小又不开敞,也几乎没有多人一起参与嬉戏的地方。 私园转变成公园的过程从精神层面讲是一个由个人独享向于众欢颜的转变过程。从私园到公园只是休闲之用的延续,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私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已经被漠视,私园仅被当做一个古老的,只需有财力即可实现的故事。公园也因要满足公的需求,所以必以直观上的规模、使用上的共用特征为主。一个个公园都想成为一个个皇家园林,而能主之人也多貌似具备了帝王之相。表面上看,公园有效地整合了土地,通过有效的集中赋予大众共同分享自然的权利。实际上,公园要么因为私的遗失成为一个只具备共用意识、通用审美的场所,要么完成的仅是公对私不正常的侵占。 求之于外的无私年代 当人们看到竖立围墙后的私空间所引发出的人的自闭和保守以及其后阳奉阴违的缺陷时,当人们看到推倒围墙后公共交流和沟通中光明正大的优势时,对外向交流的过度依赖,对内向交流的过度贬低让人们忘记了任何一种思维模式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的积淀,都存在优缺点,都各有一套自我修复的完整机制。而现在,这种忽视围墙功用的武断选择只会让我们的内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一段境遇下,因自我缺乏依持和修复的厚度而让吞食新物的难以消化带出感受上的迷茫和空虚。 在如今知识经济的年代中,客观上,知识和信息更新的频率之快已经不容人们作过多的思虑;主观上,以往那种经过个人的深思熟虑而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实有也已经演变成只单方面接受外界知识的状态。人们习惯于把全盘通吃的知识和信息当做日后依持的工具,也习惯于把这种知识和信息原封不动地储存起来等需要之时再当做商品拿去出售和交换。当人成为知识和信息的中转站的时候,因库存的内容和自我之间并不存在实有关系,所以人逐渐成为一个脆弱的空壳。在当下,如果一个人是把精神求之于内,那么他会被看做是一种压抑、畸形的病态,一种与时代的不和谐。在缺少社会标准约束的状况下,在求之于外的洪流中,带着脆弱空壳的人们只能把一切寄托于直觉和本能,也只能把本能的欲望不经思辨就功利地诉之于获得具体物的实有上。人们对外物倾注了太多的关注以至于把人的价值体现也完全地依托于物的实有上。人们总以为物质需求的提高和满足既是个人精神需求的实现,也是个人自由的实现。人们开始忙碌于娱乐年代的集体欢腾,忙碌于审美泛化所带来的对外物纷繁的感官满足。而这些原本只不过是商业社会促进消费的娱乐游戏却被人们当做慰藉各自心灵的工具。商业社会双面的供求结构决定了必是存在专门的人群在提供各式各样的关于精神需求的解决之道,受众也习惯接受被触动而不是以往的主动探求。人们对外叫嚣着他们的需求,等待着内心的空洞能被标示为各式各样用途的塞子填满。对于稍有些勤快的人来说,要做的就是定期更换塞子,这至少可以确保不被塞子本身与肉体的不兼容所引发的腐烂和变质所影响。对于懒惰的人来说,即便塞子已经充满恶臭也常常对其熟视无睹。知道吗?在以往针对内心空洞的类似于中医的治疗策略,那是要借助于自我身心各部分的整体调节下的抚慰,其目的是让空洞逐渐地缩小直到康复,而不是现在如此简单的拿来主义。如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变得脆弱,人们更愿意接受快乐而拒绝承担苦痛。例如在孩子的教育上,似乎只有保证他们不受一点点苦、一点点累才是在保留人的天性。名目繁多的学习机、点读机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就明知世界的一切。而这只不过是造就了另一台知识的机器!信息时代来了,带来了速度,也带来了互动,而残剩的那最后一点私的可能又在跨越时空的网络交流中得到了宣泄。私的世界从此已完全交付于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平台上去了。这的确是一个强调对外交流和沟通的共享年代。曾几何时,我们也曾苦恼于对外诉说的艰难,而现在,这种完全意义上的沟通又导致私的直觉欲望在尚未回归于内之前就在求之于外地快速解决和快速满足。的确,这是一个求之于外的无私年代。 空间实有的消隐 在当下,不要说私园,即便是庭院也已经被纳入到一种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关于城市资源整合的名头中去了。礼制的接力棒转到了工业化的手上。多数私宅成为以公众意愿为出发点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标准所建造的集合体。似乎在空间的实有上,虽然各家户型相差不多,但至少还有私密的室内空间能让私的自由得以展现。而媒体年代和网络年代的进入完全改变了以往空间实有上的价值和意义。私宅里泛滥着的是外界信息通过电视、电话、电脑、手机无孔不入的侵入、引诱和居住者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场景。原有室内空间所特有的私的内省之态逐渐被剥离而逐渐呈现出公的特征。私宅已经逐渐沦落到作为庇护所最原初的实用功能上去了。此时,空间的实有和私的精神问已经在断绝联系而只成为一种简单意义上的“家”的标志。如今,拿一台电脑就具备了一个世界,至于其他还重要吗? 在以往相对缓慢的社会变化中,建造是表达物质和精神的主要依托。如今,这种对实物的依赖已经不再那么强烈。人们逐渐趋向于接受一种多样的、善变的抽象方式。拿媒体年代中动辄投资上亿的电影来说,一个通过片段的实有场景或者完全虚拟制造所形成的,一个没有空间厚度的胶片却能让那么多人追捧不已。而对于时下日新月异的潮流,对于时下人们对永恒感的漠视,显而易见,建造本身的缺陷实在是难以赶上眼下人们的时尚脚步。过了三到五年的房子已经成为尘封的历史。无论预言家们如何描述未来空间实有上前仰后合的视觉冲击,建造上如何炫目的技术特征也无法改变社会对空间实有与精神表达关联上的逐渐疏远。如今,我们所要面对的要么是在空间实有的消隐中寻找到建造的合适存在,要么通过把建造提升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需一环的地位上去,借此抵制日益泛滥的媒体环境,要么我们转而求助于在城市范围上对空间实有与精神的关联,再要么我们在人类白造的数字技术的软件控制下编程出完全技术生成的房子。 过去已经消亡,一切尘埃落定。在当下的建造中,在有机会建造完全属于自己的私宅中,私宅完全没有了礼制的限制而可以做到相当灵活和自由地变化。因以往“园”和“宅”问的紧张己被化解,所以建造园的冲动也就在这宅的灵活中散失无几。园林设计已经被时髦地定义为景观设计,并在城市和房子间的公共空间中玩弄着视觉的填空游戏。即便当下也在营建一些复古的私园,但这在本质上总是那样的不合时宜。虽有心造却无心能得私园所造之妙,虽有财力却缺乏具备所造之术的工匠。由此,私园进入博物馆并在现代思维的无关紧要中绝尘而去。 P28-31 序言 尚未冷却的冲动和自信让我在完成对行走的匆匆总结后又开始对所在行业的回顾。不过,在开初虽有表达的动机却并不存在具体的表达主题。每篇文章都是在不能预知的某时得到某个念头后才进一步作出短暂延伸。最终,书中的内容成为这段日子对所在行业的宽泛回应。这也势必注定本书内容的繁杂和各章节的相互独立。 现在,回头再看,因为“我”没有变,所以一条明确的主线其实早已隐含其中。这是一条回到个人存在的基点来重新审视周边的一切,把一切的感知回归到为自我所实有之上的主线。当人在独立的姿态下主动地去思辨一切时,当把“感知过程”作为最重要的存在意义来实现时,人对自我的关注成为主题,此时,单纯知识和思想的完整,社会标签和利益的多寡已成身外之物。 在观点的表达上,本书强调对基石的关注。这样的出发点让本书的内容不再是刻意要搭建起个人思想上某个具有细密思想体系的招牌,而是关注于招牌之下的个人基石。不过,即便如此,这里的表达也只是在说明基石最初级的结构关系,这里的表达既没有着力去定义基石,也没有旁征博引地论述基石,更没有去试图打造出精密仪器般的基石模样。在我看来,这样的努力似乎并不具有太多的价值。基石本身原本没有这样的必要和可能形成一个通用规范,而他人也没必要去套用某个公式和标准来确立自己的存在。一切必是要在这粗浅的结构之上依赖于个体自己的探索和挖掘才能得以建立并逐渐夯实。况且,对于他人来说,即便是这个初级的结构体系也同样面临被重组、被抛弃的可能。无论是对行业的认识和构想还是对人的问题,因本书中所说之语常常被看做是宽泛的常识,所以这本书对于专业理论的研究者们,对于寻找个性观点和雄辩言语的觅食者们可能毫无借鉴之处。宽泛的常识往往只对真正用心的个体才有用,却并不适合于专业研究,不适合审美欢愉。而我们对这些常识的获取场景就像在马桶上看书的状态,私密环境下的行动受制让阅读和思考成为唯一选择,所以当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一句话被用心关注时其原本的要义才浮出水面。若按通常的观念排列,像基石这样的内容应该是出现在小学生的课本里才对,而市面上繁杂的成人书籍则是集中于在先验的基石之上对各自招牌再度进行细密的填充。不过,无论是写者还是读者,如果他们忽略自己的基石,或者说总是在假定的基石上移植些细密之中的点滴,这却很容易会延伸出虚幻,也很容易引发其上更多的冲突,甚至会导致人的彻底崩溃。所以,有时候,关注于自我基石的夯实程度远胜过在其上另填外物;有时候,这些常识更适合于成人;有时候,聪明也未必是好事,尤其当把这种聪明用于一切方面的巧夺时。 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著书的念头往往发于暮年。似乎这也成为人总结一生的最佳时节,而老人们丰富的阅历也让总结显得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但,除了老人自己的实现,除了其中含有或多或少想流传于世的私心之外,这些流于文字间的谆谆教导对于具体穿越其中的他人来说往往总还是隔了一层。往往,穿越者明白之时,穿越的某个阶段已近尾声。其后,不过又沦为穿越者自己苦口婆心地提醒他人的结局。我们倒真不需要倚重于某些先验上的信奉,倒真不需要非等待暮年之时才开始彻底梳理自己。虽然年老之时的梳理范围可以尽显全面和详细,文字可以尽显老到,或许还会弄出些至理箴言出来,但,这些总结终究都只是在追忆中过活,无论怎般描述都无法让那些穿越过程中的各种气质真实再现,也无法拥有那种气质之下表达上的胆量和力度。完全有可能的结局是我们在年老之时才发现一开始就已经是走错了路。作为一个身在其中的穿越者,把一切的重心落脚到对现在的感知,落脚到对现在的不时记录和梳理,可能,这更容易明知现在,明知自己。此时,无论这种梳理和记录是童子军式的幼稚冲动,还是个野狐禅的面目,都是对现在的真实回应。多年之后,它们的存在往往还会让我们惊叹不已。每个人的行为本身都具有神奇之处,如果非要借用“艺术”这个字眼才能容易说清,那么,可以说,每个人的行为本身都是一种行为艺术。对自我的关注能了解到个体生命的独特气质,对他人的关注让我们在他人的行为中也看到了自己,无论是己过的年幼还是未到的苍老。如果这本书能够引发他人跳出已有的圈子来重新审视自己,而不是谋取某个答案,那无疑也算是达到了目的。 本书在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四篇文章是在第二次重访几个私园和民居后形成的。主要论及人的精神需求、地理环境、礼制、家族迁移和建造的关联。 第二部分是介绍了两个房子和一个小物件的构想。它们不仅是对所处城市的一种回应,也反映了对建造本身的认知。 第三部分的内容是把行业问题归结为人的问题,并对“感知过程”作了略进一步的延伸。 本书有意回避了对引用人名和书籍的显露和罗列。因为个人的感触不是非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标示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走得多近,也不需要有意拿他人的名头来作为自我见解的有力证据。事实上,很难明确地界定出在何时、何处的哪些言语和文字开悟了我,它们实际上早已融入我的血液之中。所以,在这里我只能以虔诚的心向他们多次叩首为敬。另外,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关注于个人与外界间的关联而很少去考虑个人的表达与他人之间衔接的有效程度,反映在本书的文字上自是多了个人的率性,所以能认真阅读此书的人们,你们辛苦了! 生处于这样一个繁杂的社会之中,看到了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思想,也看到了各个人、各个思想问的巨大差异。不过,他们都实实在在地曾活过、在活着……自信得及,一切放下,真应该庆幸自己处于一个既和平又繁荣的年代,只要个人努力,总能得以生存。 二0一0年二月一日于深圳 后记 除去七月对几处私园和民居的重访,在十个月近乎闭门造车式的日子里完成了这本小小的册子,这本发端于对行业认知和表达却最终又回归到人的问题上面去的小册子。从避让阳光的直射到如今享受落到桌前阳光的温暖,在这稀稀拉拉的日子里又是一年将去。不能说不辛苦,却也算是辛苦中多了从容吧。 当所写的文字可能成为游戏时,当心体和表达对象间的距离有日益增大的趋势时,关照表达的日子似乎已经是走到了尽头。说实话,在充满热情地匆匆完成《行走于我》后,总还是存有探求和成就某种知识和思想的念头。而今,对这一切我已然淡化了许多。一方面,执著于外的纯粹知识和思想未必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益处也可能会带来负担。另一方面,如果说未曾上路之前的基石搭建属于童子军懵懂下的思辨梳理,那么如今已然上路,那就把之后的一切交予个人心体的感知吧。况且,话未必都可说,未必都要说,也未必都能说清楚。 就像一个刚学会几个词语,刚学会拿笔写字的孩子开始去记述自己的人生一样,这本书在文字方面不会是游刃有余而往往是捉襟见肘。我也一直不清楚这本书是写给怎样的人看,也没有考虑过怎样的人会看,我只是写了。我既不想有意去触动谁,也不设想别人会被怎样的方式触动。因这对我不仅太难,对他人也不会有益。书已然存在,至于它的价值也不一定非要通过交易来证明吧。个体之一生注定孤独,你我都是一样。个体之一生注定自以为是,你我都是一样。 感谢欧阳颖先生十个月以来在生活费用上的全力资助,感谢戴成军先生在设计方案绘制和书籍制作上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感谢赵英女士一直以来在各个方面所给予的关照。是你们的信任促成了这本小册子的实现。在你们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来自人间温暖的真挚友情。感谢父母一贯的支持,这让我多年以来都保有飞翔的自由。也感谢其他许许多多默默支持的朋友,虽然你们常常不语,但我同样能体味到来自你们的精神援助。 二0—0年二月十四日于深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