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1931年的冬天,“九一八”事变后,人民陷入了最苦难的生活时代,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日本人侵略中国东北三省,而国民党却在政治上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致使我国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接着东北三省不战而降,沦为了殖民地。虽然国民党政府在各种言论宣传中不断麻痹中国人民,但是有识之士依然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意识到:侵略中国领土,是一个性质的问题,这关系到一个国家领土完整的问题,而且,一个没有完整领土权的国家,在任何问题上,都不可能再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所以他们团结起来,决定一致抗日。虽然他们没有枪杆子,但是依然可以举行很多的活动。就在浙江杭嘉湖地区的一个小镇上,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一群学生,已经行动起来,他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唤醒国人,捍卫祖国的领土。而身为剥削阶级的工商业者,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一个人吃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
在这个向来宁静安详的江南鱼米之乡的小镇上,人们悠然地划着船,穿行在小镇中的河流里,两边的房屋有很多都悬空搭建在水上,这就是江南水乡的一大特色。四周的建筑简单精巧,配上缓缓流动的河水,整个水乡都柔和了起来。然而,传来的日本人侵略中国东北三省的消息,震撼了所有学子的心,他们是这个社会的先导者,同样也都是一群热血青年,现在国家有难,他们更应该抛头颅、洒热血!叮铃!叮铃!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平静的小镇开始骚动起来,一群学生匆匆走出教室。学校是一幢两层楼的多房间教学楼,林家铺子的小姐林明秀与女同学从楼上走下来,手牵手、肩并肩地走了出来。她们都是清一色学生头,穿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学生装,每个人都斜戴着围巾,手里拎着包,准备回家。
一名身着青色学生装,戴着棕色围巾的男同学跑了过来递给明秀身旁的女同学一封信,并通知她:“今天晚上开会,讨论抵制日货的问题。”说完后看了明秀一眼。听到这话,明秀感到很尴尬,转过了身去。女同学知道明秀的尴尬,虽然她和明秀是好朋友,了解明秀的为人,但是明秀身上确实穿着东洋衣服,而且,明秀的父亲也确实在卖东洋货,从民族大义的大局角度来说,她是不能理解明秀为什么还穿着东洋衣服来上学的。那男同学将信交给明秀的好朋友时,又塞了一封信给她,示意她一会儿交给明秀,女同学看了信封,没有多说什么,就告诉男同学知道了,会准时到的。然后转过身来,默默地看了明秀的背影一眼。这个时候她们身后传来了其他同学的议论声,都是在说明秀穿东洋衣服的事情。
女同学没有出声,只是沉默地递给明秀一封信,就接着打开自己的信,读了起来,毕竟抗日是大事,朋友之间的事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明秀低头看了一眼信封,知道是学校的抗日会给她父亲,宣传抵制日货的。旁边走过的同学看到她议论着:“那不是林明秀吗?她穿的是日本货。”明秀也顾不上等自己的好朋友,独自一个人跑了。后面的几个同学上前几步,走到了明秀好朋友的身边,大声议论起来,那女同学也没有帮明秀辩解什么,只是一边看着信,一边抬头望了一眼已经快跑到河边的明秀,又低下头继续看她手中的信了。其实,明秀早就听到了后面同学的议论,她很难为情地快速跑向河边的拐角处,她现在唯一希望的就是尽快从这些人的视线里逃出去,因为他们即使只用眼神就已经足够将她杀死了,这种感觉,就好像她做了卖国贼一样,只恨不得立刻脱掉身上那些衣服。
明秀走在回家的路上,经过镇上的小桥,又听到同学们在宣传:“每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应该爱国!大家团结起来,抵制日货,共同抗日!”然而,这是通向她家唯一一条通道,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明秀低着头,艰难地快速走过那座桥。她拎着包,一边走着,一边感受着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就像一把把犀利的刀子,让她无处藏身,这样短的一座小拱桥,明秀走在上面的时间不到半分钟,却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她尽可能地安慰自己,让自己显得平静一些,但是感受着周围咄咄逼人的目光,明秀的精神几乎就要崩溃了。这么小的镇子,怎么就是走不到家?明秀不觉加快了自己的步伐,巷子很窄,到处都是卖货的、挑担子的、闲坐的、宣传抵制日货的……总之就是低头不见抬头见。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