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万英镑(附竞选州长等插图本珍藏版)/世界文学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马克·吐温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马克·吐温创作的《百万英镑(附竞选州长等插图本珍藏版)》讲述了这么个故事: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籍以此验证各自的理论。

一个认为,这样一张钞票对穷人毫无价值;另一个认为,仅拥有这样一张钞票(不兑现),就可以过上上等人的生活。他们选中了一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试验品。于是,这个小伙子经济上的突变,引起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人的种种误解,命运的重重转机,他将如何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全新生活呢?

内容推荐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百万英镑(附竞选州长等插图本珍藏版)》讲述的是一个落魄的青年意外得到一笔横财,于是他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万英镑(附竞选州长等插图本珍藏版)》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

目录

译序

百万英镑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

坏孩子的故事

火车上的嗜人事件

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

田纳西的新闻界

好孩子的故事

我怎样编辑农业报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竞选州长

我给参议员当秘书的经历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神秘的访问

一个真实的故事

法国人大决斗

稀奇的经验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他是否还在人间?

和移风易俗者一起上路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狗的自述

三万元的遗产

试读章节

诸君想必还记得:英格兰银行为与某个外国作某项公共交易的特殊需要,曾发行过两张大钞,每张票面都是百万英镑。不知什么原因,实际使用并注销的只有其中一张;而另一张大钞仍躺在银行的保险库里。是这么回事,老哥儿俩在闲谈中偶尔想到:如果有一个非常诚实和聪明的外地人流落到伦敦,他在这里连一个朋友都没有,身边除那张百万英镑大钞外分文全无,并且还无法证明他就是那张大钞的合法所有者,那么他的命运将会怎样?一个说,这人会饿死;另一个说,绝不会。一个说,这人不能把大钞拿到银行或其他地方去用,因为他会当场被捕。于是老哥儿俩继续争论下去,直到那另一个说,他愿意拿两万英镑打赌,他认为这个外地人靠那张钞票,不管怎么说,也能活三十天,并且不会进监狱。他的兄弟接受了他提出的条件。于是他就直奔银行把那张大钞买了回来。你瞧,他像个真正的英国人,浑身是胆雄赳赳。接着他口授了一封信,由他的一名秘书用漂亮的正楷写下来,然后这哥儿俩就在窗前坐了一整天,想物色一名适当人选,把信交给他。

他俩看见许多面相诚实的人走过,但这些人又显得不够聪明;许多面相聪明的人又显得不够诚实;许多人面相既聪明又诚实,但又不像是穷人;还有些人虽然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但又不像是外地人。在我走过之前,他俩看到的人们总是有欠缺;他俩认为我符合全部条件,一致选定了我,现在我就在他们家里等着,想知道他们把我叫进屋来的原因。他们开始问有关我个人的问题,很快就弄清了我的来龙去脉。最后,他们告诉我说,我完全符合他们的意图。我说,我真的很高兴,并打听他们的意图究竟是什么。老哥儿俩之一递给我一只信封,说是我可以从中得到答案。我刚要把它拆开时,他说,别拆;要我带回寓所,然后仔细观看,不要慌不要忙。我满腹狐疑,要求他们把这件事解释得稍微详细一点,但却遭到了拒绝。于是我只得告辞,心里感到很屈辱,这明明是个恶作剧之类,而自己成了他们取笑的对象,然而我必须忍受,因为按照我目前的处境,我是不能对有财有势人物加于我的侮辱表示愤恨的。

现在我真想把那只梨捡起来当众吃掉,但是找不到了。就为了这桩倒霉的买卖把梨子丢失了,想到这一点,我对这两个人,登时气儿不打一处来。我刚走到看不见那座房子的地方,就把信封拆开,看见里面装着钱!我要告诉你,我对这两个人的看法改变了!我一秒钟都不耽误,把信和钱往背心口袋里一塞,就冲进附近一个廉价餐厅。好啊,瞧我是怎么吃的!等我把肚子撑得多一口都容不下时,我拿出那张钞票,把它打开,只瞥了一眼,我差点儿没晕过去。百万英镑!合五百万美元呢!怎么啦,它让我感觉天旋地转。

我准是晕晕乎乎坐在那里,面对那张钞票直眨巴眼,足足有一分钟之久才清醒过来。接着,我第一个注意的目标就是那家餐厅的老板。他的眼睛盯住那张钞票,整个人都僵住了。他全身心都在顶礼膜拜,但是看样子似乎手脚都不能动弹了。霎时间我有了主意,采取了在那场合惟一合理的行动。我把那张钞票递给他,并以漫不经心的口气说:

“请你找一下。”

他也恢复了常态,口里一迭连声地道歉说,他实在找不开,我把钞票往他手里塞,他连连缩手,连碰都不敢碰它。他想看那张钞票,他饥渴的目光牢牢盯住它,似乎怎么看都看不够,但是他不敢碰它,似乎那是一件圣物,绝不是可怜的肉身凡胎可以接触的。我说:

“很抱歉,给你们添麻烦了,不过我还得请你给破开;我身边只有这张钞票。”

他说,这点小事不算什么,他很乐意把这笔小账延迟到下次再收。我告诉他,这一阵子我可能不会到这一带来。他说,毫无问题,他可以等,不但如此,我可以随意选择任何时间来吃任何食品,并且愿意什么时候付账就什么时候付账。他说,我完全是因为生性诙谐才故意在穿着打扮上和大家开个玩笑,他希望自己没有因此就怀疑起像我这样有钱的一位绅士来。刚说到这里,另一位顾客走了进来,老板示意让我把那件圣物收好,别让他瞧见。接着,老板一路打躬作揖把我送出店门。我径直回到那两位兄弟的住宅,趁着警察还没有把我拘捕,想请他们帮助我纠正刚才发生的错误。我紧张极了,说实话,我害怕得很,当然,这并不是我的错;我洞悉人情事理,我知道,当他俩发现自己把一张百万英镑大钞错当成一英镑送给一名流浪汉时,一定会把满腔怒火发泄在他头上,而不会通情达理地责怪自己的近视眼。当我来到那座房子前面时,紧张的心情有所缓和,因为那里一片宁静,这使我确信,他们尚未发现那桩重大的错误。我拉响门铃。应门的还是刚才那位仆人。我说想见那两位绅士。

“他们不在。”用的是那一类仆人惯用的傲慢、冰冷的口气。

“不在?他们在哪儿?”

“出门旅行了。”

“去哪儿了?”

“我想是去大陆了吧。”P002-003

序言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一八三五年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村,小的时候随家迁居到密西西比河边的小镇汉尼伯尔。马克·吐温的父亲收入不多,命运不济,买了田地未见收益,开店又赔本,“逼得他子女长期为生活而在世上挣扎”。马克·吐温在这样的家境里没有受多少正规的教育,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去印刷所当学徒,生活清苦。

大约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有机会在密西西比河航行的轮船上干活,他学会了领港的本事。这一段生活是他最难忘的。他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从船长、水手到南方各州的绅士、移民、人贩子,等等,为他今后的创作积累了许多素材。

但好景不长,南北战争爆发(1861年)后,密西西比河航运业停止,他只得去西部发展。他先去淘金,后去报馆当记者,这是他写作生涯的起点。他写幽默滑稽小品、故事出了名以后便去了东部。不几年他发表了《傻子国外旅行记》(1869年)和《过苦日子》(1872年)两部作品,前者是他为报馆所写的旅欧报道,所谓“傻子”,是指天真无知的美国人。他们到了欧洲,嘲弄欧洲的文化古迹,而自己又土头土脑,举止粗俗。这些报道写得滑稽、有趣,很受读者欢迎。《过苦日子》是回忆他在西部的生活,从随他哥哥到内华达写到他开始做幽默演讲为止。

七十年代初,他同一位富商的女儿奥·兰登结了婚,定居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一八七四年,他同人合作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嘲讽当时弥漫全国的投机、发财的气氛。此后,马克·吐温以写作为生,收入颇丰,生活稳定。

在哈特福德定居期间,马克·吐温创作了十来部长篇小说,是他最为多产的时期。《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年)是对童年生活的生动描写,小主人公汤姆不喜欢呆板乏味的小镇生活,追求新奇、冒险的生活感受。《在密西西比河上》(1883年)回忆了作者当年的航行生涯,包括拜师学艺,大河景象,有的章节写得极有诗意,透出马克·吐温深深的怀念。这个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1884年)。主人公哈克是一个穷白人的儿子,曾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出现过。他害怕醉鬼父亲的毒打,也受不了正规家庭的种种戒律,便与黑奴吉姆为伴,乘坐木筏沿密西西比河漂流,寻找自由州。一个白人男孩和一个逃亡的奴隶相依为命,经历了种种险情,反映了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社会生活。哈克起初陷入为难的境地,但经过内心斗争,终于克服了“畸形的意识”,没有出卖黑奴吉姆,“健全的心灵”取得了胜利,这正是马克·吐温自由、平等的民主理想的体现。这部小说运用生动活泼的美国口语写成,而且各种人物有各种不同的语言,为美国文学开创了新的文风。这一切都使这部小说成为美国十九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作。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马克·吐温的创作进入后期,幽默、滑稽的笑声少了,讽刺、批判的成分多了,主题也趋向严肃的社会问题。《亚瑟王朝上的康涅狄格美国人》(1889年)被誉为当代“黑色幽默”的先驱。这部小说把一个十九世纪的美国人打发到六世纪的英国去,用一种特有的幽默风格揭露专制独裁的社会体制。《傻瓜威尔逊》(1893年)通过两个婴儿调包的故事批判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冉·达克》(1896年)歌颂法国民族英雄,浪漫气氛浓重。

八十年代后期马克·吐温投资“佩奇排字机”的试制工程,又经办出版公司,这两项工作均告失败。为了节省开支,偿还债务,一八九一年,马克·吐温关闭了哈特福德的寓所,到世界各地去巡回演讲,于一九○○年回国。出了美国,他发现欧美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均种种罪行,写了《赤道环游记》(1897年)谴责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赞扬殖民地人民的反帝斗争。  回国之后,他继续撰文抨击欧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尤其令我们觉得可亲的是他赞扬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一九○○年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前一天,他说“我的同情是在中国人民一边,欧洲掌权的盗贼长期以来野蛮地欺凌中国,我希望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驱逐出境,永远不许他们再回来”,并预言“中国将获得自由,拯救自己”。

晚年,马克·吐温的主要作品是《自传》,发表在他去世之后(1924年)。其他一些作品带有悲观色彩,流露出对“人”的失望情绪。他的这种思想变化,有人归之于他企业经营的失败,发财梦的幻灭,爱妻的去世,爱女的早逝,也有人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堕落使他看不到光明。

一八三五年,马克·吐温诞生的那一年,哈雷彗星划过长空,该星于一九一○年返回。马克·吐温预言他将随这颗彗星而去。一九一○年四月十九日,哈雷彗星闪现在天际,四天之后,马克·吐温果真随之离开了人间。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是从写幽默作品起步的。他称之为“随笔”、“小品”或者“故事”,但其中有人物、有故事,具有短篇小说的基本要素。他这种体裁轻松自如,灵活多变,是同美国西部的幽默传统密切相关的。

美国西部的幽默故事有着悠久的传统。自从有人向西开发以来,就有探险的趣闻轶事在拓荒者中间流传。荒野的篝火旁,航行的轮船上,林间的小木屋里,都是传播这些滑稽故事的地方。人们讲述这些见闻和故事,原是为了解除一天的疲劳,在没有文化娱乐的地方聊作消遣。这些趣闻的特点是滑稽、幽默、夸张、离奇。它们都是口述的,又经过不同的讲故事人的渲染,添枝加叶,变换角度,因而富有感染力,成了美国口头文学一宗宝贵的财富。

早在马克·吐温诞生之前,这种幽默滑稽文学已经从口头流传发展到书面印刷。作者大多数是来自东部的文化人:记者、教师或者官员。他们喜爱这些粗犷、夸张、滑稽的故事,并且根据各自的趣味,把它们整理改编之后发表在报纸上。马克·吐温先在内华达当记者,后在旧金山等地采访,这段时间正是西部幽默创作的繁荣时期。马克·吐温这个笔名(意为“测标两寻”,即十二英尺,水位安全,船可通过)就是他在内华达当记者时取的。他的成名作《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写于旧金山,那时他已经三十岁。后来他根据自己的见闻撰写了大量的幽默短篇,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右产量最多。

从这些故事看来,马克·吐温有三个特色。

第一,他在西部幽默传统的基础上,发挥极度夸张的艺术想像。例如《田纳西的新闻界》写的是新闻界的乌烟瘴气,办报的胡说八道,看报的蛮不讲理,乃至发生武斗。“主笔”与“上校”之间相互枪击,但枪枪都打在“我”这个小编辑身上,像是一场闹剧。

我们熟悉的《竞选州长》也有这类滑稽文字:

有一家报纸登出一条新的耸人听闻的案件,再一次恶意中伤,严厉地控告我因为一家疯人院妨碍我家的人看风景,我就将这座疯人院烧掉,把里面的病人统统烧死。

这是非常夸张的写法。“马克·吐温”把疯人院里“病人统统烧死”,这不是犯了命案了吗?怎么不吃官司,还跑来竞选?在这篇小说中,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有些“罪名”与“罪状”不相符。例如,“侵占一小片芭蕉地”怎么会构成“伪证罪”?诬蔑对方祖父“拦路抢劫被处绞刑”怎么成了“盗尸犯”?这是马克·吐温有意用错位手法制造极度夸张的喜剧效果。

马克·吐温第二个特点是:作品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这个“我”像我国相声里的主人公一样,扮演各种喜剧性人物。他们大都天真、老实、无知,思想单纯,什么事都一厢情愿,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这类例子很多。《神秘的访问》的主人公自作聪明,炫耀财富,结果中了圈套。《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的主人公,中国人艾送喜,离别“备受压迫和灾难深重的祖国”,来到“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的美国,以为进了天堂,但等待他的是警察的踢和打,行李被没收,走在街上被狗咬,任人取笑,结果还以“扰乱社会治安”的罪名进了监狱。

马克·吐温用天真老实人做主人公是有意识的。他说,主人公的“单纯、天真、诚恳和浑然不觉要装得非常之像”,“才能收到美妙动人的效果”。《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中的小秘书怎么也不明白:他这么关心国家大事,反倒招人恨?艾送喜最后还在迷糊:他为什么进监狱?这里,我们看到的主人公越单纯、越天真,反差的效果就越强烈。主人公总是怀着某种理想或某种单纯的想法,但在现实中处处碰壁,说明他这个理想是不现实的,行不通的,而他越不明白这一点,就越显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里含有讽刺。他在《自传》里总结他写幽默小说的经验,说“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经久的。幽默只是一股香味儿和花絮。我老是训诫人家,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够坚持三十年。”“三十年”,是指从他开始写作至写自传时为止。他所谓“训诫人家”是说他写小说含有抑恶扬善的严肃的创作目标。

马克·吐温的讽喻成分是逐步加强的。他早期的作品滑稽成分多。像《田纳西的新闻界》、《我怎样编辑农业报》等一些笑话新闻界的作品,有时滑稽得像闹剧。但到了中期,他创作的主题严肃起来,像《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一个真实的故事》,写的是美国种族歧视这个社会问题,虽然他表面上嘻嘻哈哈,但受害者的遭遇却让读者笑时含着泪。

在金钱对人的诱惑、腐蚀这个主题上,最能说明马克·吐温从幽默到讽刺的发展。《百万英镑》写得滑稽、有趣,欢乐之情溢出纸面,《三万元的遗产》就含有讽喻,我们看到金钱怎么扭曲人们的思想感情,以致主人公昏头昏脑,最后“沉浸在模糊的悔恨和悲伤的梦境里”,临死之前,男女主人公体会到“暴发的、不正当的巨大财富是一个陷阱”。在《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中,马克·吐温收起了笑脸,满怀辛辣的讽刺,把那些“诚实的、自豪的”正人君子的虚伪外衣剥下来,暴露出他们“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贪婪面目。这也可以称作“笑”,但那是一种冷峻的笑。

总的来说,马克·吐温的“笑”是对普通人、小人物的一种爱。即便是嘲笑揶揄,也常常是善意的,富于同情的。他说:“我从来没想过要去教化那些有教养的阶级,我无论从天性上还是从训练上都不具备那种本领。而且我也从来没有产生过那种野心。我总是想猎取更大的猎物——群众。”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马克·吐温创作思想的发展,除首篇《百万英镑》外,本书各篇小说大致按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时间的跨度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世纪初。依据的原文版本主要是《马克·吐温短篇小说全集》,美国戴伯台公司,一九八三年版。

董衡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