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主编的《中华人文精神读本·夏(青少年版)(第2版)》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人文类普及读本,适合青少年及广大爱好人文知识和精神的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精心挑选今天仍然被人们所关心的35个主题,并从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中挑选朗朗上口,思想性和文学性很强的内容呈现给读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人文精神读本(夏青少年版第2版)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汤一介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汤一介主编的《中华人文精神读本·夏(青少年版)(第2版)》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人文类普及读本,适合青少年及广大爱好人文知识和精神的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精心挑选今天仍然被人们所关心的35个主题,并从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中挑选朗朗上口,思想性和文学性很强的内容呈现给读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内容推荐 汤一介主编的《中华人文精神读本·夏(青少年版)(第2版)》精心挑选数千年来对中国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今天仍然被人们所关心的35个主题,并从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中挑选朗朗上口,思想性和文学性很强的内容呈现给读者。《中华人文精神读本·夏(青少年版)(第2版)》不仅仅是对古代文言进行注释和文意解说,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每个阅读单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并引申出对今天人们的行为有指导性的启示,同时提供了相关的图片。 目录 第一单元 仰又见俯察 中国古人对天地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天文台 1.宇和宙 天是什么 2.天地之大德日生 天地怎样生育万物 3.变通之道 万物生生不息 4.天地之化莫不有常 天地变化有规律 5.仰观俯察 栖居在美丽的天地之间 第二单元 万物之灵 中国古人对人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历法 1.域中有四大 人生天地间 2.人最为天下贵 人是万物之灵 3.天地人相为手足 天地如画,人点睛 4.与天地合其德 顺应自然,成人之美 5.天行健 司马光自强不息 第三单元 天人之际 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探讨 八卦 1.天地不仁 无为的智慧 2.万物与我为一 人能知道鱼的快乐吗 3.天人相类 天与人能互相感应吗 4.制天命而用之 遵循自然规律创造奇迹 5.天与人交相胜 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第四单元 盛德日新 中国古人的积极进取精神 商鞅变法 1.旧邦新命 不断创新建周朝 2.盛德日新 林则徐改诗 3.日新又新 文彦博的红豆与黑豆 4.不法常可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5.新德新知 张载自新 第五单元 和谐自然 中国古代的生态观 古人的农业生产观 1.不违农时 打春牛,打出五谷丰登 2.竭泽而渔 网下留情,请给鱼一条生路 3.牛山之木 古人是怎样植树造林的 4.揠苗助长 郭橐驼种树 5.日出而作 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 第六单元 格物致知 中国古代的发明与发现 四大发明 1.候风地动仪 科学家张衡 2.麻沸散 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 3.圆周率 祖冲之的成就 4.造纸术 纸的发明 5.指南针 从指南车到指南针 第七单元 师法自然 中国古代艺术的自然神韵 艺术宝库莫高窟 1.张旭善草书 “书”源造化 2.别构灵奇 “画”夺天工 3.饮酒 “诗”法自然 4.伯牙学琴 “乐”追天籁 5.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尚天开 试读章节 天地怎样生育万物 这是宋朝学者程颢的话,意思是:天地最大的功能就是生育。天地交融,万物变化。天生的就叫做天性。万物的生命力是最可观的。这就是《周易》所说“万物化生的本源,就是最大的善”的意思。同时,这也就是所谓的仁。人和天地本来是同一的,可是为什么人们往往总是看轻自己呢? 天地最大的特点就是生生不息,宋朝还有个大学者叫周敦颐,他的窗前长满了绿草,家人要除掉,周敦颐不让,说:“草也有生命,草的生命和我自己的生命是一样的,为什么要除掉呢?而且从绿草上我可以看到天地间的生命力啊。” 天地是怎样生育万物的呢?古人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阴阳两种气,阴阳交合,万物就从中化生了。杜甫在一首诗中写道:“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这里记录了一个古老的民俗。原来,冬天阴气最盛,过了冬至,春天就要来临,阳气开始兴盛,万物开始生长,古人就用一根律管(吹起来符合音律的竹管或金属管),里面填上草灰,据说到了冬至的这一时刻,天地间产生的阳气就会“砰”的一声,将草灰吹得四处飞散,人们就高兴地互相转告:春天就要来了。 《礼记·乐记》详细描述了生命的产生过程:“地气上隋(ji),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兴焉。”意思是说,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二气相互摩擦,又受到雷霆的激荡,风雨的吹拂润泽,春夏秋冬不同时令的滋养,日月的温暖,于是万物就诞生了。 神奇的是,这段话和现代科学认识到的生命起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米勒做了一个试验,在玻璃容器里装人甲烷、氨等气体(阴阳之气),然后模拟闪电、雷击、降雨、温度变化等过程(雷霆、风雨、四时、日月),过了七天,构成生命的基本原料——氨基酸产生了。米勒认为,他模拟的是地球的原始环境,生命就是在这个环境里慢慢产生演化出来的。这个结论已经得到世界的公认。 我们不能不叹服我国古人的智慧,他们或许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和研究方法,但他们通过认真的观察和细心的体悟…… P11-13 序言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汤一介 中国传统中,对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特别重视。我国古老的经典《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辞”》)意思是说,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已经非常重视用人文精神来进行教化了。所谓人文教化就是用人文精神教化人。那么人文精神从何而来?照《周易》看,它是在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积累了许多宝贵人文精神对人们进行教化的经验,这些无疑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应当受到珍视。例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不修养德性,不讲究学习,听到符合道义的话而不能跟着做,有了过错而不知、不改过,这些都是孔子所忧虑的。孔子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我国古代“人文教化”的很好的总结。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什么?我想就是孔子说的要讲道德、讲学问,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一句话:受教育,学知识,首先要学会“做人”。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注意到,科学技术虽然可以造福人类社会,但也可能严重地危害人类社会。今天,我们可看到,有些科技的利用(甚至它们的发展)并不都能造福人类,例如克隆“人”的问题,生化用作战争的手段,等等。那么,我们应如何引导科技的发展呢?这应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金钱和权利的诱惑,当前存在着严重的不顾“道义”,用非常不道德、损人利己的手段“争权夺利”,致使人们失去了“理想”,丧失了“良心”,使人类社会成为无序的、混乱不堪的社会。我想,当前我们必须用“人文精神”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这可能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想,如果从我国历史来看,也许孔子的“仁学”可以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代表。他的“仁学”当然是包含了上面所说的“修德”、“讲学”、“徙义”、“改过”等等。但我想,最根本的是要人有一种“爱人”的精神。 那么我们何处去了解、体会孔子的“爱人”的人文精神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读《论语》。《论语》不仅记载了孔子的言论(他的思想),而且可以从中看到他的为人行事。这里我只想说一点我对孔子“爱人”的人文精神的体会。《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这种“爱人”的思想从何而来?在《中庸》里有孔子的一段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是出发点,是基础。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还会爱别人吗?有一个调查报告,调查对象是美国13所高中的1005名学生、日本15所高中的1303名学生和中国内地22所高中的12201名学生。在回答“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谁”这个问题时,美国学生把父亲排在了第一,母亲排在第三;日本学生排第一的也是父亲,第二是母亲;而中国内地学生却没有一个人将父母列入受自己尊敬的人物的前10名。这里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确实有些父母不值得尊敬;另一是众多的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没有一点“爱心”。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应让我们深思,看来要对学生进行“仁爱”的人文教育。但“仁”的“爱人”精神不能停止于只爱自己的亲人,郭店楚简中说:“亲而笃之,爱也;爱父,甚继之爱人,仁也。”笃实地(实实在在地)爱自己的父亲,这只是爱;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仁”。又说:“孝之放,爱天下之民。”对父母的孝心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才叫“仁”。这就是说,孔子儒家的“仁学”,必须要由“亲亲”(爱自己的亲人)扩大到“仁民”(扩大到对老百姓有“仁爱”之心)。也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推己及人”,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仁”。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爱精神”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日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其由人乎?”有的学者把“克己”与“复礼”解释为平行的两个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日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1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解释,我认为很有意义,他说:“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扬己和克己也许是东西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仁”是人自身内在具有的品德,“礼”是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外在的礼仪制度,它是为了调节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出乎人的自觉的“仁爱”之心(内在的真诚的“爱人”之心),这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其由人乎?”对“仁”与“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仁爱”之心,“制礼作乐”只是一种形式,甚至可以是为了骗人的.它是虚伪的。所以,孔子认为,有了出自真诚的“仁爱”之心,并把它按照一定的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这样社会就会和谐安宁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如果我们把《论语》中这种“仁爱”精神,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阅读文化典籍,使之了解中国文化精神,而且要对孔子儒家思想“仁爱”的内在精神产生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诵读一些古典名著的名篇、名句非常必要,最好能背诵。通过诵读,可以起到“以情化理”的作用,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准则,这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对自身文化的来历、形成的过程以及其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和发展的趋势等等能作出认真的思考和反省,我认为这非常重要。而“文化自觉”也许最主要的就是通过阅读或诵读文化经典才能得到。例如我上面举的孔子“仁学”的例子,我们必须读孔子的《论语》以及其他一些儒家典籍才能得到“仁学“的真精神。我想,阅读我们的文化经典以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决不能把它和阅读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经典分割开来。我们知道,今天的中国已不是古代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的世界大环境之中,世界已经连成一片,像是一个地球村。因此,我们也不能不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而且对我们自身文化精神的了解也离不开对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能从“他者”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文化,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而更加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我们自身文化的不足,使我们能够自觉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滋养我们自身的文化。因此,在提倡诵读我们自身文化经典的同时,也应该引导青年学生诵读一点其他民族文化的经典。我们可不可以让学生读一点柏拉图的著作,例如柏拉图《理想国》的片断。柏拉图认为:“善的生活里表现出来的特性是:(1)适度;(2)均衡,美,完整;(3)理性与智慧,亦即真理;(4)知识,技术,正确的判断;(5)不伴有痛苦的纯粹快乐,以及适宜的食欲满足感。”这样的思想可能对我们有启发。我们也可以读一点《圣经》,例如耶稣的“登山训诫”(见《马太福音》第五章)。当然还可以选读其他一些西方经典片断,也可以选读一些印度经典(如《奥义书》和佛典)和伊斯兰教《古兰经》的片断等等。有些经典最好读英译本,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一门外语。我们应让我们的青年学生眼界开阔一点,用一句套话就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祖国的繁荣富强要靠青年人的智慧眼光,世界的前途也要靠青年人的智慧眼光。而这些都要求我们的青年学生有“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一定要通过对文化经典的掌握,才能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这应是我们做老师的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的不可推却的责任。 书评(媒体评论) 人文精神,它有四个侧面要同时顾及:一个是自我问题,一个是群体问题,一个是自然问题,还有一个是天道问题。 ——杜维明(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孔子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要讲道德、讲学问,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人文精神,一句话,学会“做人”。 ——汤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弘扬传统文化应当落实到提高人的素质上,让传统文化的营养像春雨一样沁入人的心田。 ——袁行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主编) 中国的振兴,正在国内外造成强烈的震撼。身历祖国由积弱转趋盛强的中国人,不会忘记反躬省察自己的文化传统,希望以其精华贡献于世界。 ——叶圣陶(中国著名教育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