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公务员是执行公共意志,行使公共权力,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国家公职人员。公务员素质与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政府行政
能力和执政水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加强以公务员为主体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晏子春秋》中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爱民与乐民,首先要具备相关的本领。这就要求广大公务员特别是初任公务员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注重道德品行修养,强化业务技能培养,切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010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纲要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明确干部初任培训、专门业务培训等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干部教育科学化水平。受原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王德同志参加了国家《公务员初任培训读本》的编写,并为每年新录用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初任培训讲授“公务员工作方法”一课,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提炼,撰写了《公务员工作方法8讲》一书,作为公务员教育培训的专门读物,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该书说事论理平实、义理辞章统一,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相信对于各级各类公务员,以及有志于国家机关工作的广大青年朋友,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在道德上,做到品行端正、道德高尚、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特别在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初任公务员要把握机关改革与发展的大势,从容应对各种挑战,自觉在转变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机关工作的要求。
第一,要从定式思维向创新思维转变。创新思维要求各级公务员做到思想活跃、思维开阔,在实干之中勤于思考,在忙碌之余善于总结。长期以来,机关工作人员习惯按照领导意图办事,日积月累,难免形成被动从属、谨小慎微的思维定式。这种定式思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工作按部就班,不容易出差错;另一方面,又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工作中缺乏创意,不利于新情况、新问题的及时解决。初任公务员要善于把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和思维习惯,转换成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的高层次追求。保证做到在按照规定程序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努力突破定式思维,积极开动脑筋,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探索新思路,拓宽新领域,取得新突破。
第二,要从事务管理向政务服务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社会组织和法人将在更宽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参与市场竞争,各级领导的决策活动也就更加频繁。这就要求初任公务员能够为领导提供更多、更好的政务服务,充当领导的“外脑”。为此,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跟着领导后面转,满足于照方抓药、办具体事务的现象。主动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充分发挥政务职能、全方位服务工作大局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掌握全面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全面、及时、周到的服务。
第三,要从参与型向参谋型转变。初任公务员掌握丰富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接触面宽,了解的情况多,得到的信息广,这为其发挥“参谋”“智囊”作用提供了基础条件。所以,要发挥新来人员的作用,新到某一机关工作的大学生要做到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精于分析、擅长综合、及时总结、高度提炼。要密切关注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动向,密切关注体制机制改革的新举措、新经验,敏锐把握新形势对本单位、本部门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特别要自觉围绕本部门中心工作,超前为各级领导特别是自己的直接领导收集信息、设计方案,提出深思熟虑、超凡脱俗的参谋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高质量服务。
第四,要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被动服务、按章办事是国家机关工作的传统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