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3 同事相处,左右逢源
在与同事的交往中,良好的语言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情景中,如果不注意说话的场合、内容和分寸,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影响自己的形象和与同事间的团结,给工作带来不利。因此,同事间的说话就显得特别重要,正确的说话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工作,而且还能左右逢源,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1)为同事打圆场
“打圆场”有别于“和稀泥”,它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以特定的话语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在日常工作中有着积极的意义。让我们看看下面的理发师傅是怎么做的吧。
有个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徒弟学艺3个月后,这天正式上岗。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徒弟不语。
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顾客听罢,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短。”
徒弟不语。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感到亲切。”顾客听了,欣喜而去。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交钱边嘟囔:“剪个头花这么长的时间。”徒弟无语。师傅马上笑着解释:“为‘首脑’多花点时间很有必要。您没听说: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顾客听罢,大笑而去。
徒弟给第四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付款边埋怨:“用的时间太短了,20分钟就完事了。”徒弟心中慌张,不知所措。师傅马上笑着抢答:“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工夫’速战速决,为您赢得了时间,您何乐而不为?”顾客听了,欢笑告辞。
故事中的这位师傅,真是能说会道。他机智灵活,巧妙地“打圆场”,每次得体的解说,都使徒弟摆脱了被动,让对方转怨为喜,高兴而去。他成功地“打圆场”的经验,给了我们在职场中游刃有余地处事提供了的诸多启示。
(2)在同事背后说几句好话
与当面称赞和表扬相比,背后的称赞和表扬更容易使人赢得友谊和帮助,因为这让听者觉得是真实信息的表达,心底里有一种感激。对说话者本人来说,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既可以体现良好的人品,又可以调整好人际关系。
有一个员工,在与同事们许体闲谈时,顺便说了上司的几句好话:“徐洋这人很不错,办事公正,对我的帮助尤其大,能为这样的人做事,真是一种幸运。”没想到这几句话很快就传到徐洋的耳朵里去了,这免不了让徐洋的心里有些欣慰和感激。同时,在上司的心目中,这个员工的形象也马上提升了。而那些“传播者”在传达时,也顺带对这个员工夸赞了一番:“这个人心胸开阔,人格高尚,真不错!”
(3)回避敏感性的话题
对于一些敏感的话题,不回答有悖于对方的面子,如果回答等于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聪明的人往往转移话题来回避这类问题。
职场当中的有些问题,令你回答也不是,不回答也不是;肯定也不行,否定也不行,发问者几句话就把你僵在那儿了。难题归难题,你总是要回答的,如果生硬地拒绝不回答,或者回答得不妥当,恐怕你就会遇到更大的难题了。
有一位银行的总经理,知人善任。他以前担任分行经理时,现任的总务科长正是当时新进银行的一位职员,这位职员在银行工作半年后,对自己的工作有些厌倦了,想要辞职,于是写好了辞职书,就想找一个机会向经理辞职。 一天,经理邀他共进晚餐。该职员以为经理会对他的辞职加以挽留或给予批评意见。开始,餐桌上的他一言不发,默默地等待经理的谈话。奇怪的是,经理在整个用餐过程中,一直与他闲话拉家常,根本没有提辞职的事情,好像他根本不知道似的。
过了一个月,该职员打消了辞职的念头。
后来,该经理升为银行的总经理时,这位职员也被提升为总务科长,他经常为自己庆幸,幸亏自己当时没有辞职。
其实,这种例子处处可见。
(4)正确解决与同事之间产生的分歧
没有两个人的思维习惯是完全一样的,在工作中和同事产生意见分歧也是很正常的。此时,最重要的是如何来解决这个分歧。
有一位工厂厂长,姓赵,40多岁,以绝大多数选票当选,但在两年之后却失败了。除了其他因素外,言语的不慎,没有处理好与同事,特别是下属的关系是其重要的原因。如他在工厂报告中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这样写道:
“上级曾十二次派工作组来厂扭转亏损局面,结果还是老样子。自从赵厂长接过这个烂摊子以后……”后面的内容可想而知。事情传开,全厂职工的积极性很受打击。再如有一天,赵厂长看见一位女工买饭没有排队,他当时脱口而出:“你给我排到后面去,一点公德都不讲。”实际上那名女工并不是来买饭的,所以气愤地说:“厂长您也应该把事情弄清楚再说话吧。”如果此时赵厂长及时认错还来得及,但他却接着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再说,你站在队伍里,妨碍秩序,你还有理?”气得女工差点落下眼泪。就这样,到最后这位赵厂长已经再没有安身之处,只好自动辞职了。
这位赵厂长不懂得低调做人的道理,更不懂得口才艺术,这是他失败的原因之所在。
当要解决某些问题时,一般来说,被说服者都有一种防范心理,尤其是在危急关头,我们更要注意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
(5)拒绝同事的无理要求
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对他人的意见和看法表示出不赞成的态度时,双方就很有可能会有矛盾和摩擦产生。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人的意见和看法表示赞同,因此,我们要学会“拒绝”的艺术。
小张和小王是很好的同事,后来,小张当了质检科的科长,即使这样,两个人的关系丝毫没有疏远。有一次,小王请小张晚上到家里去喝两杯,小张知道这个同事无事不烧香,便问请的还有什么人。小王一开始支支吾吾不肯说,最后才说出他那位做包工头的亲戚。小张无意赴宴,又不好意思伤同事的面子,便说:“你我同事一场,应该知道我的为人。若是你我几个凑个热闹,我一定会欣然前往。可正是由于我的特殊身份和你那位亲戚的关系,我才不好去喝这个酒。建筑工程百年大计质量为本,将来即使你那位亲戚承包的工程质量合格了,我公事公办问心无愧,人家也会对我们说三道四。你那位亲戚的心情我可以理解,其实工程质量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事,何必事先把事情弄得这样复杂呢?要是真的有什么闪失,到时我们见面多尴尬呀!”小王见小张说得在理,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6)机敏应对别人的攻击
身处窘境时,沉着稳重更有助于化解尴尬。在很多场合下,比如在会议或生意场上,或者是在与亲友谈正经事情时,我们会遇到对方突然自言自语或转移话题的情况。如果说话的另一方以为对方真的突然想起某事而中断话题,那就太天真了。
对方突然喃喃自语,往往当时的场面是正好不利于对方的时候,这很有可能是有心机的喃喃自语。谈话者如果受到干扰,脱离说话的主题,反问对方:“您在说什么呢?”对方很可能搪塞说:“没有说什么,我在说自己的私事……”
对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想闪避对自己不利的情势,以故意中断话题来减弱谈话者的气势。举个例子就是,当我们在会话中占据优势时,如果对方顾左右而言了:“停一停,现在几点了?我约总经理见面呢……对不起!对了,刚才,你讲到哪里了?”等等,这种“诡计”足以扰乱谈话者的思路。
因此,当我们在与别人交涉时,面对对方的突然中断,我们不要中断话题,而要若无其事地提醒,可以做一个表情或手势即可,比如咳嗽一声,手势示意停止,继续原来的话题。
P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