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中不失优雅风度,平淡中尽显大家气质。
阅读张允和文集,让时光在优雅和美丽中回旋。
张允和的笔墨,别具风格。浅显而活泼,家常而睿智,读来悠扬而愉快。你不停地阅读下去,有如对面闲聊,不知不觉忘掉自己是读者,好像作者是在代替读者诉说心曲,读者和作者融合一体、不分你我了。读到情深意切处,你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或笑颜逐开……
《曲终人不散》将张允和散见于几本旧作的文章,汇成一本回忆文录,向读者娓娓道出“合肥四姐妹”及其丈夫、亲友们的旧闻轶事,从中再现她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和魅力人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曲终人不散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允和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艰难中不失优雅风度,平淡中尽显大家气质。 阅读张允和文集,让时光在优雅和美丽中回旋。 张允和的笔墨,别具风格。浅显而活泼,家常而睿智,读来悠扬而愉快。你不停地阅读下去,有如对面闲聊,不知不觉忘掉自己是读者,好像作者是在代替读者诉说心曲,读者和作者融合一体、不分你我了。读到情深意切处,你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或笑颜逐开…… 《曲终人不散》将张允和散见于几本旧作的文章,汇成一本回忆文录,向读者娓娓道出“合肥四姐妹”及其丈夫、亲友们的旧闻轶事,从中再现她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和魅力人格。 内容推荐 《曲终人不散》将张允和散见于几本旧作的文章,汇成一本回忆文录,向读者娓娓道出“合肥四姐妹”及其丈夫、亲友们的旧闻轶事,从中再现她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和魅力人格。 《曲终人不散》收录了《大弟新娘俏》、《扑满》、《小蜻蜓》、《庆庆的一天》、《安安的一天》等文章。 目录 序言 第一辑 我的母亲 亲爱的父亲 本来没有我 寿宁弄——我们的乐园 王觉悟闹学 乐益女中 女大学生三部曲 结婚前后 附(一):温柔的防浪石堤 附(二):“流水式”的恋爱 看不见的背影 一封电报和最后的眼泪——爸爸和大大 难途有寄 绕地球一周 我是老虎 小白兔 小丑 我与曲会 70年看戏记 二次亮相 86岁学电脑 喜的是《水》,忧的也是水 第二辑 洒到人间都是爱 红双喜——我的好奶妈 六兄弟 姊妹情长 沈二哥 大弟新娘俏 扑满 小蜻蜓 庆庆的一天 附:给庆庆的两封信 安安的一天 附:给安安的两封信 万老师 张闻天教我国文课 落花时节 人得多情人不老——纪念俞平伯先生和夫人许莹环 悼笛师李荣圻 范用吃醋 昆曲——江南的枫叶 不须曲 风月暗消磨,春去春又来 附录(一):妻子张允和 附录(二):张允和女士事略 张家世系图 周家世系图 试读章节 我们四姊妹同父同母,却生得个奇怪,两黑两白,大姐二姐白,三妹四妹黑。1979年小四妹第一次从美国回来探亲,我们三十几年不见了,见面的第一句话我说的是:“小四黑子,你怎么还这么黑呀?”一黑一白的两姊妹抱在一起,都老了。 大学里的男生挨个给女生起外号,我有两个绰号:一个叫“绿鹦哥”,因为我又瘦又小,好管闲事好讲话,尤其好打抱不平,又爱穿绿衣服;另一个绰号就不妙了,叫“小活猴”。这个绰号还见过报,1928年上海《新闻报》上有这么一篇报道:《中国公学篮球队之五张》,其中有“……张允和玲珑活泼、无缝不钻,有‘小活猴’之称……惜投篮欠准……” 年纪大了,翠绿同青春的时光一起远去,我开始喜欢紫色。戏剧演员有一句行话“宁穿破不穿错”,舞台上,年纪大的女人讲究穿紫裙子,取“子孙万代”的吉样音。“文革”后,昆曲研习社刚恢复活动,大家推举我为社长。在第一次大会上,我特意穿了一件紫色带滚边的中式上衣,当时大家都还穿得非常朴素,我作了三分钟的发言,最后一句是“我今天为什么穿这件紫衣服,就是希望我们的昆曲艺术能子孙万代,永远流传下去”。 三妹又黑又胖,样子粗粗的,没有一点闺秀气。她的绰号总归离不开一个“黑”字。世传三妹的绰号“黑凤”,并不是男生起的,这个名字我怀疑是沈从文起的。男生原来替三妹起的绰号叫“黑牡丹”,三妹最讨厌这个美绰号。我家三妹功课好,运动也不差,在中国公学是女子全能运动第一名。可在上海女大学生运动会上,她是50米短跑的最后一名。三妹喜欢男装,那时女人的旗袍下摆是窄的,而她偏穿男式的大摆袍子,颜色也总是阴丹士林的蓝色。有一次去参加亲戚的婚礼,家里的人嘱咐她一定要做一件新衣服,她又要做蓝色的,我气得把她骂了一顿:“人家是结婚,你做蓝布袍子干什么?” 大姐生得端庄秀美,穿衣的颜色、式样都很雅致得体。她最喜欢的颜色是咖啡色,被称为“大夏皇后”。 四妹喜欢戴小红帽,在北京大学念书时同学们叫她“小红帽”。“小红帽”很淘气,有一次到照相馆特意拍了一张歪着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古怪照片,又拿着这张照片到东吴大学的游泳馆办理游泳证。办证人员说,这张照片怎么行。不合格。她装出很奇怪的样子说:“为什么不合格?你们要两寸半身,这难道不是吗?” 二媒婆 “媒——婆——”沈从文先生带着浓重的乡音叫出这两个字特别好听,他这么叫了我有50多年。我不但给三妹当媒婆。还为大姐的婚姻做了一半的主。 三妹紧跟着我,只晚我半年(1933年10月)也结了婚。大姐人品出众、条件优越,但选择太苛,直到近三十岁了还是骄傲的孤单的公主。“卢沟桥事变”后,我们手足离散,大姐逃难到汉口。1938年,我一家和弟弟妹妹在大后方碰了头,我写信给大姐,告诉她“四弟五弟四妹都在四川,你也来吧”。她回信给我说:“我现在是去四川还是到上海一时决定不了。上海有一个人对我很好,我也对他好,但这件事(结婚)是不大可能的事。”我看出了她的矛盾心理,也对她和顾传玠之间的感情有所察觉。 顾传玠原名时雨,1921年春,苏沪曲家俞粟庐、贝晋眉、徐凌云等忧虑昆剧后继无人,集资在苏州五亩园开办昆剧研习所。顾时雨入研习所时仅11岁,分科时,因相貌清隽灵秀,选入小生行。学子均由曲家王慕洁订名,取传承之意,此期学生名中一字皆为“传”,世人称“传字辈”。末字按行当分,小生是斜玉旁,取其“玉树临风”,玠者圭也,乃玉之贵者,顾时雨从此名顾传玠。他秉赋聪颖,心境沉潜,加上扮相脱俗,台风极雅,唱作具佳,很快声誉鹊起。吴昌硕有一嵌字格的对联,上联写传:传之不朽期天听;下联写玠:玠本无瑕佩我宣。1930年,他和梅兰芳合演《贩马记》,梅大加激赏,盛邀他合作。虽说顾是难得优秀的昆曲小生,人品也不错,但要想托付终身,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一个名门闺秀女大学生和一个昆曲演员之间的悬殊地位,来自各方面的舆论,确实给了大姐不小的精神压力。我理解她,支持她,马上回信代行家长职责:“此人是不是一介之玉?如是,嫁他!”大姐得到信,很快回上海,1939年和顾传玠结了婚,这时大姐已过了30岁。上海小报以“张元和下嫁顾传玠”为题,登得一塌糊涂。顾传玠后来写信给我,开玩笑说“一朵鲜花插在了牛屎上”。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的婚姻是美满幸福的。 只可惜四妹没请我这个媒婆,自做主张嫁给了洋人。 三打了几十年的嘴仗 可能因为我和三妹的年龄接近又从小到大学一直生活在一起,好得像一个人,无话不说,但毕竟一黑一白,一胖一瘦,差异还是有的,有些事打了几十年的嘴仗,到现在也难分胜负。别看我的身体不好,可脑子好得不得了,她干的“坏事”我全记在心里,她就是不承认,像小孩子一样口口声声辩解“就是没有这个事情!”说我专说她的坏话,戳她的蹩脚。 我们小的时候,女人梳头用的头油放在一个磁盒子里,梳头时用油贴子沾上油再抹到头发上。女孩子初学女红都欢喜做油贴子,圆圆的上面绣着花,很有意思。三妹做不来女孩子的活儿,穿针引线线头上打的疙瘩缝在油贴子的正面,给我留下了几十年的笑柄。她居然不承认了,一提起这件事我们就要斗嘴。P168-175 序言 由著名出版家张昌华先生介绍,湖北人民出版社吴超先生把张允和遗著中的散乱资料,整编成一本便于阅读的传记,题日《曲终人不散——张允和自述文录》。对张先生和吴先生,我们全家敬表衷心的感谢! 关于张允和的生平和写作,亲戚们、朋友们经常有许多谈论。 一位亲戚说:张允和的笔墨,别具风格。浅显而活泼,家常而睿智,读来顺溜而愉快。你不停地阅读下去,有如对面闲聊,不知不觉忘掉自己是读者,好像作者是在代替读者诉说心曲,读者和作者融合一体、不分你我了。 一位亲戚说:张允和不是人们所说的“最后的闺秀”。她是典型的现代新女性。她的思想朝气蓬勃,充满现代意识。她学生时代的作文,把凄凉的“落花时节”,写成欢悦的“丰收佳节”;秋高气爽应当精神焕发,为何“秋风秋雨愁煞人”?她参加大学生国语比赛,自定题目“现在”;劝说青年们“抓住现在”,不要迷恋过去。她编辑报纸副刊,提出“女人不是花”,反对当时把女职员说成“花瓶”。 一位朋友说:张允和既是“五四”前的闺秀,又是“五四”后的新女性。她服膺“五四”,致力启蒙,继承传统,追求现代。不幸生不逢辰,遭遇乖张暴戾。一代知识精英惨被摧残。无可奈何,以退为进,岂止是她一人? 政治运动像海啸一样滚滚卷来。张允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不得不避乱家居,自称家庭妇女。她研究昆曲,帮助俞平伯先生创办北京昆曲研习社。她八十六岁学电脑,利用电脑编辑一份家庭小刊物,名叫《水》,后来出版集刊《浪花集》。她九十三岁去世那天的前夜,还同来客谈笑风生。来客给她拍了最后一张照片。她的骨灰埋在北京门头沟观涧台一棵花树根下,化作春泥更护花。 张允和受到人们爱护,不是因为她的特异,而是因为她的平凡,她是一代新女性中的一个平凡典型。 曲终人不散,秋去春又来。 张允和呈献俞平伯先生伉俪的贺寿诗:“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这就是张允和的乐观人生。 周有光 2008年8月22日 时年103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