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老街漫步——哈尔滨历史建筑寻踪》记录了哈尔滨市保护建筑和知名历史建筑(包括已经灭失了的著名建筑)共计300余处,提供哈尔滨各个时期建筑历史和现状照片661幅,记述文字逾45万字,图文对照,生动、鲜活,以老街为经纬,几乎覆盖了整个哈尔滨市区的百年时空。这里,既有开埠前的老街老巷、茅屋土房,也有开埠后的街市商号、高楼广厦;既有东方风格的亭堂楼阁、道庵佛寺,也有西方情调的圆柱尖塔、拱门浮雕。老街上的一沙一石,一栋一梁,都铭记着哈尔滨的过去,都在诉说着自己神奇的故事,哼唱着动人的歌谣。主要历史资料搜集、文字撰写、图片拍摄、手绘地图等工作是由阿唐先生完成。 内容推荐 《老街漫步——哈尔滨历史建筑寻踪》绝非学术意义的专著或是论文集,而是随笔加手绘的通俗读物。 《老街漫步——哈尔滨历史建筑寻踪》记录了哈尔滨市保护建筑和知名历史建筑(包括已经灭失了的著名建筑)共计300余处,提供哈尔滨各个时期建筑历史和现状照片661幅,记述文字逾45万字,图文对照,生动、鲜活,以老街为经纬,几乎覆盖了整个哈尔滨市区的百年时空。 这本书之所以顺利完成,要感谢阿唐先生的鼎力支持与合作。主要历史资料搜集、文字撰写、图片拍摄、手绘地图等工作是由阿唐先生完成的。阿唐先生对哈尔滨的历史建筑情有独钟,在他眼里,这些古老的建筑永远是璀璨闪光的。他不仅拍摄、收集很多老建筑的照片,而且写了大量随笔,记述了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目录 博物馆地区 红博广场 黑龙江省博物馆(原莫斯科商场) 祥和蒸饺(原满洲土木建筑协会哈尔滨支部) 哈尔滨国际饭店(原新哈尔滨旅馆) 波特曼西餐厅(原铁路员工住宅) 哈尔滨铁路工程第二工程公司(原近藤林业公司) 海关街49-3号住宅及海关街 花园街405号住宅楼及花园街 新世界大酒店(原北方大厦) 红军街38号(原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官邸) 哈尔滨市少年宫活动中心(原梅耶洛维奇大楼) 少年宫办公楼 黑龙江省电力公司护栏 黑龙江省电力公司食堂(原意大利领事馆)及建民街 颐园街 革命领袖纪念馆(原葛瓦里斯基住宅) 黑龙江省直属机关老干部活动中心(原斯基德尔斯基住宅) 建设街眼镜城(原亚古诺夫大厦)及建设街 南岗区少年官(原东省特别区长官公署)及民益街 黑龙江邮政博物馆(原吉黑邮务管理局) 火车站地区 颐园街、银行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办公楼(原中央电话局)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建筑组群(原中东铁路医院) 红军街 龙门大厦贵宾楼(原中东铁路管理局旅馆) 汇丰照相机商店(原契斯恰科夫茶庄) 红军街77号(原华俄道胜银行) 黑龙江哈铁对外经贸集团公司(原日本总领事馆) 米兰婚纱摄影总店(原英国总领事馆) 铁路局地区 大直街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原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 哈尔滨铁道报社(原中东铁路督办公署)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原哈工大土木楼) 哈尔滨铁路局(原中东铁路管理局) 哈铁文化官(原中东铁路俱乐部) 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原中东铁路商务学校) 邮政街西段及周边 哈尔滨铁路局附属办公楼(原许公纪念实业学校) 哈尔滨市团结小学校(原省立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师道科、商科) 邮政街305号、307号住宅 松花江街193号(原意大利领事馆) 下夹树街23号 铁路职工住宅风貌保护区 黑龙江省文联(原中东铁路局图书馆)、黑龙江省作协(原苏联总领事馆) 联发街姊妹楼(原铁路高级住宅) 哈医大第四医院花园卫生站(原铁路职工住宅)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原哈尔滨铁路技术学校) 公司街78号住宅(原铁路职工高级住宅) 大直街西段和学府路 大直街西段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楼组群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学府路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哈尔滨医科大学建筑组群 秋林地区 东大直街秋林段 秋林公司 哈尔滨银行松雷支行(原美国总领事馆) 轻工大厦(原佐贺旅馆) 东大直街267-275号(原波兰侨民宿舍) 果戈里大街北段 联通奋斗营业部(原中央电报局) 哈铁辅业投资管理中心(原南满铁道哈尔滨事务所) 和平电影院(原敖连特影院) 亚细亚电影院(原基干特影院) 果戈里大街349号(原哈尔滨电力公司)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原日本总领事官邸) 花园街、阿什河街、吉林街、龙江街、鞍山街、辽阳街 花园街343号(原哈尔滨男女混合中学) 花园小学图书馆(原德国领事馆)及阿什河街 黑龙江省委幼儿园(原葡萄牙领事馆) 阿什河街63号、65号 吉林街52号(原捷克斯洛伐克领事馆) 吉林街54号(原中国银行哈尔滨分行行长住宅) 上海市政府驻哈办事处(原高级住宅) 黑龙江省保密局(原奥克萨科夫斯卡娅私立女子学校) 鞍山街23号、辽阳街5号、辽阳街7号 教堂区 原波兰天主堂 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原圣母帡幪教堂) 哈尔滨市基督教会(原德国路德会教堂) 张氏墓塔 浦发银行汇宾支行 极乐寺地区 极乐寺周边 哈尔滨卷烟厂库房(原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 极乐寺 东正教圣母安息教堂 文庙周边 文庙 黑龙江省军区医院建筑组群(原市立精神病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霁虹桥地区 一曼街 东北烈士纪念馆(原伪满哈尔滨警察厅) 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原连铎夫斯基住宅) 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原日满俱乐部) 哈尔滨市艺术博物馆(原世界红卍字会滨江分会)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原中东铁路普育学校) 霁虹桥 果戈里大街南段 果戈里大街 果戈里大街181号商住楼(原环球银行)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黑龙江省档案局(原黑龙江省图书馆) 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 华严寺 文昌桥地区 中山路 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 中西医结合学会门诊医院(原东仪天主教堂) 和平邮贵宾楼(原马公馆) 空军第一飞行学院建筑组群 空军第一飞行学院主楼(原霍尔瓦特中学) 上海航空售票所 空军第一飞行学院2号楼 空军第一飞行学院5号楼 香坊地区 和平路 哈尔滨亚麻厂围墙、哈尔滨量具刃具公司围墙 哈尔滨量具刃具公司主楼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楼 老香坊 哈尔滨铁路局印刷厂(原中东铁路局印刷厂) 香坊火车站 香坊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原霍尔瓦特府邸) 瑞兴科技公司(原中东铁路局农场) 平房地区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 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犹太社区及周边 经纬街 黑龙江日报社(原哈尔滨弘报会馆) 圣·伊维尔教堂 儿童电影院 哈尔滨市口腔医院(原欧拉佩克医院) 中央大街l号(原万国储金会) 道里区牙病防治院 犹太人的故居:索斯金住宅 哈尔滨城市建筑博物院(原犹太新会堂) 通江街 哈尔滨市地税局涉外分局(原犹太免费食堂) 卡兹青年旅舍(原犹太中心会堂) 哈尔滨市朝鲜族第二中学(原犹太中学) 鞑靼清真寺 红霞街、经纬街、中医街 哈尔滨市卫生防疫站(原东省特区市政管理局) 哈尔滨市教育局附属力公楼(原罗姆·邦德利亚住宅) 道里区文化宫(原中东铁路总工厂俱乐部) 黑龙江省医药公司(原扶轮高中) 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原哈尔滨新世界旅馆) 上游街 哈尔滨市教育局(原玫瑰学校) 友谊路 友谊宫 友谊路188号(原滨江关监督公署) 原中东铁路总工厂 新阳路 基督教福临安息日会堂 中央大街周边 中央大街南段 中央大街21号(原阿格夫洛夫洋行) 中大酒店(原哈尔滨特别市公署) 西十三道街 端街 中央大街58号(原米尼阿久尔茶食店) 西十二道街、霞曼街 尚志大街 西十五道街两处红色遗址及契斯恰科夫住宅 尚志大街100号(原阜合昶五洲百货店) 尚志大街108号(原恒顺昌百货店) 联通道里营业部(原中央电话局) 尚志大街110号(原日升恒绸缎庄) 西十四道街11号住宅 西十四道街13号住宅 尚志大街116号(原丰泰银号) 尚志大街124号(原麦加利银行) 中央大街中段 中央大街59号(原犹太国民银行) 西十一道街55号(原罗伊德商船公司) 中央大街92号(原伊格莱纤维商店) 东北虎皮草行(原奥昆大楼) 西十道街、西九道街灭失了的保护建筑 第一夫人皮草行(原边特兄弟洋行) 马迭尔宾馆 华梅西餐厅(原马尔斯茶食店) 兆麟电影院(原巴拉斯电影院) 红专街10号(原光陆电影院) 红专街27号(原B.A.卡扎姆-贝克住宅) 红专街43号住宅楼 教育书店(原松浦洋行) 中央大街107号(原道里秋林) 中央大街109号(原拉宾诺维奇大楼) 中央大街132号(原万国洋行) 中央大街136号(原孔士洋行) 中央大街117~121号 哈尔滨市眼科医院(原犹太医院) 中央大街北段 中央大街129号(原别尔科维奇大厦) 哈尔滨科学宫(原商务俱乐部) 西二道街12号(原怡大洋行) 中央大街187号(原秋林洋行五金店) 松花江上 斯大林公园 防洪纪念塔 哈尔滨青年宫 松花江铁路大桥 公园餐厅(原坎科泰餐厅) 江畔餐厅 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 太阳岛 临江街36号小木屋(原巴夺娃牧场) 游园街4号餐厅(原巴夺娃牧场) 哈尔滨市工人疗养院建筑组群 游览街8号(原布拉哈达德旅馆餐厅) 青年之家塔楼(原极乐村) 索菲亚教堂周边 田地街 中国工商银行哈尔滨田地支行(原满洲中央银行哈尔滨支行) 哈尔滨市政协(原哈尔滨工商总会) 中国银行哈尔滨兆麟支行(原英国汇丰银行) 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原丹麦领事馆) 兆麟街 兆麟街39~53号住宅楼 哈尔滨话剧院(原哈尔滨会馆) 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圣·索菲亚教堂)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原广益中学) 中共哈尔滨市委大院1号楼(原吉林省铁路交涉局) 兆麟公园 地段街 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校(原东本愿寺附属小学)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原日本赤十字医院) 石头道街81号商住楼(原东省特别区地方法院) 原日本大阪商船股份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美术馆(原横滨正金银行) 地段街126号(原东洋拓殖金融会社) 地段街106号(原日本共立齿科病院) 地段街100号(原国际运输株式会社) 哈尔滨市地段小学校(原朝鲜银行) 买卖街 哈尔滨市燃料总公司(原日本输人组合) 道外地区 景阳街 伍连德纪念馆(原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 桃花巷 太古街、天一街、平原巷 新闻电影院(原张学良公馆) 靖宇街西段 靖宇街383号(原泰来仁鞋帽店) 纯化医院(原同义庆百货店) 头道街及南头道街111号(原日军宪兵滨江分队) 南头道街25~29号(原天丰源总号) 武百祥和大罗新环球货店 北头道街23号(原伪满中央银行道外支行) 靖宇街408号(原四合堂商店) 二道街及南二道街61号(原义顺成、义兴源商栈) 靖宇街398号商住楼 老鼎丰 北三道街 靖字街中段 三友照相馆 靖宇典当行 中国农业银行哈尔滨道外支行(原交通银行哈尔滨分行) 南四道街84号(原东三省官银号哈尔滨分号) 世一堂 靖宇街356号商住楼(原益发合商号) 南五道街及靖宇街354号商住房 亨达利与亨得利 小六道街及靖宇街325号商住楼(原泰华西药房) 六道街及靖宇街338号商住楼、靖宇街297号商住楼 靖宇街324号(原滨江道尹李鸿谟故居) 七道街及靖宇街283号、322号、北七道街1号 靖宇街东段 九道街及靖宇街261~265号、267~273号商住楼 北十道街及靖宇街245号 清真寺 哈尔滨市第四医院住院处(原新世界饭店) 靖宇街170号(原东兴顺旅馆) 北十六道街40号(原滨江县公署) 靖宇街37~43号 周恩来早年来哈住址 后记 哈尔滨市保护建筑索引 试读章节 旧时代的哈尔滨,如果要排列一个财富榜,前面介绍过的近藤繁司和葛瓦里斯基都会名列前茅。哪个在前不好说,但是可以肯定,冠军没他俩什么事,头把交椅非斯基德尔斯基莫属。 斯基德尔斯基其实是一个家族,汉语对他们和葛瓦里斯基以及近藤繁司的描述就像是磨秃了膛线的机枪扫射的子弹,而他们母语的记录也未必就是原版拷贝,或者说原版照片因年代久远已模糊得不成样子,只能靠想象一笔一划地修复。那么下面的文字就是根据斯基德尔斯基的后裔和国外学者修复的照片进行概括的。受篇幅影响,只能扼要阐述。 和近藤繁司、葛瓦里斯基一样,斯基德尔斯基家族也不是在中国发家的,早在19世纪后期,家族的第一代领导人,列昂季·斯基德尔斯基(1845—1916年)因家乡的排犹浪潮而移居海参崴,不久就成了“一等商人”。家族产业涉足广泛,有工程承包、建筑建材、营林矿产。其中伯力至海参崴一段铁路就是他承包建筑的。另外,家族利润最丰厚的项目未必是工程承包和矿产,很可能是水泥生产,生产不怕海水侵蚀的现代硅酸盐水泥。他们旗下的水泥厂至少是远东地区第一家生产硅酸盐水泥的企业。 最具前景的项目当然是库页岛石油勘探和开发。如果俄国政局能保持稳定,远东地区应该也会出现一个洛克菲勒。 随着俄国19世纪末开发中东铁路,斯基德尔斯基家族随即进入哈尔滨。列昂季的三儿子,所罗门·斯基德尔斯基被派往哈尔滨领导当地业务,主要是营林和土木工程。大儿子雅各布协助老爹坐镇海参崴总部,小儿子西蒙(又译为谢苗,1885—1945)因游手好闲,被惩罚性地发配到哈尔滨。没想到浪子西蒙很有商业头脑,1905年,他刚满二十岁就发现了一个商机,在松花江上组织航运。航运权被中国政府收回后,他又到扎赉诺尔经营煤矿。到20世纪初,斯基德尔斯基家族的托拉斯已形成了规模,由于垄断了海参崴地区的煤矿经营和石油勘探权,被誉为“黑金王国”。期间,他们先后在伦敦、神户和哈尔滨开办了分支机构。 没有证据表明老斯基德尔斯基来过哈尔滨,他对哈尔滨犹太社区的所有捐助都是由所罗门代理执行的,最后一次捐助活动是1916年,此时他已卧床不起,他致电所罗门通知犹太宗教公议会,以他的长子雅各布的名义捐献一座会堂。他逝世后,所罗门捐助了塔木德托拉学校。老斯基德尔斯基有四个儿子,最终继承他事业的是所罗门(1878—1952)和西蒙。大儿子雅各布1917年因心脏病意外过世,他是英国上院议员,著名传记作家罗伯特的祖父。二儿子摩西(1875—1951)因不务正业,终生受到排挤,未能染指家族企业。正是这一点最终救了他的性命。而雅各布和摩西的妻子是亲生姐妹,吉塔和丽萨。她们是另一个远东犹太望族奥辛诺夫斯基的女儿,这个家族20年代也移居哈尔滨,雅各布的妻子丽萨在丈夫去世后携子再嫁。 1916年10月8日,老斯基德尔斯基死于家乡乌克兰奥德萨,终年71岁。家族由所罗门和西蒙继承,其中东北产业由所罗门管理,总部业务由西蒙领导。十月革命后,所罗门兄弟为沙皇残余势力以及干预苏联政权的协约国军队提供了巨额财政的支持。日伪时期兄弟俩与日军交往甚密。这些行为都为他们后来的命运埋下伏笔。 兄弟二人反苏的原因不难猜测,和多数犹太人一样,无非是为了报复苏维埃对犹太人的镇压,尤其是苏俄政权建立之初在他们家乡奥德萨和白俄罗斯的排犹暴行。 1922年苏军占领海参崴后,家族所有成员移居哈尔滨。由于苏联当时实行了赎买政策,至少价值950万卢布的家族资产兑现了600万美金(约合650万卢布)。此后,所罗门在哈尔滨继续经营林场,西蒙续约承包扎赉诺尔煤矿,同时,他又与东省特别区政府合资开办穆棱煤矿,而摩西离婚后专心做寓公,雅各布的妻子丽萨经巴黎到美国投资证券,结果遭遇到华尔街股市1929年的黑色风暴,血本无归。 雅各布的儿子鲍里斯在母亲丽萨把钱赔光后被迫回到哈尔滨,。他也受到排挤,无法插手家族事务。但是他另有收获,在哈尔滨结识了他的18岁新娘,出生在哈尔滨的基督徒加利亚·萨佩尔金,沙俄时期的一位市长千金。1939年,罗伯特出生。不久,一家人被送往日本,太平洋战争后去了英国。 苏军占领哈尔滨后,西蒙和所罗门被捕,家族除不动产之外的一切财物被没收。西蒙当年就死在监狱,所罗门1952年病死在集中营。1945年,鲍里斯回到中国打算以第三代人的身份接手家族产业,适逢东北内战,一家人被困天津。1948年,在天津被包围前夜返回英国。1951年,摩西在哈尔滨平静地离开人世,死后葬在哈尔滨犹太公墓。1984年,家族第四代人,罗伯特收到了一张中国政府支付的24000英镑支票,用以抵偿四十年前被没收的巨额家族资产。 至于所罗门1914年建造的房子,大概原本打算给老斯基德尔斯基居住,由于老爹身体欠佳不能来哈,所罗门便将房子出租给法国政府用于领事馆。还有一个可能,所罗门想以房产为条件,要求法国政府任命他为哈尔滨领事。计划失败后,他于1921年同葡萄牙政府达成协议,担任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领事馆是他家的另一栋住宅,阿什河街39号。 关于这套房子,刘延年在《老街轶事》一书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细节,不妨转述过来。 人口上方老人头像原本是五角星标志,使用单位是日军野战交通部。这就意味着所罗门在法国领事梦破灭后,将住宅卖给了日本军方。省直属机关老干部活动中心人住后,觉得日军五角星不妥便凿掉,1996年修葺房屋时,又瞧着空得慌,在听说房子是一个西方人建筑后,找来一本素描画册,参照其中一个老人的画像,雕塑了人头浮雕。P32-35 序言 哈尔滨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虽然与许多古城都邑相比,历史并不久远,还是一座相当年轻的城市,但是仅仅百年,便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一跃成为闻名国内外的大都市,显示出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独具魅力的城市风骨和旺盛的活力。 历史不只意味着过去,不单是时代的源脉,更是发展的阶梯,未来的标尺。这种认识越来越被广为接受。当下的地方史出版物畅销和文化旅游、历史旅游持续升温也契合了如上的现象。哈尔滨地方史普及工作虽然刚刚起步,但是种种迹象表明,人们已经对哈尔滨历史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哈尔滨地方志研究机构,整理编辑出版城市历史读物、整合地方史旅游资源、文化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最近几年,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从考古发掘、方志记载、中外档案、书刊影像、历史遗存等大量物质的、非物质的“记忆”中,整理、编辑了一套地情丛书,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好评,《老街漫步——哈尔滨历史建筑寻踪》便是其中最新的一部。 这本书把寻踪的视角选择在老街。 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路。路乃通道,而街主要赖于两侧的建筑而生成,如商铺、集市、府邸、衙署、学堂、民居等,至于兴哀,从少而多,从短而长,次第排列,纵横交错。街如五线谱,历史建筑便是个个音符,永不休止地弹唱着历史文明的远歌。 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合著的《平郊建筑杂录》中说:“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 这就是历史,真实的历史。打开这本书,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写满坎坷的老街上,细细地聆听它们的诉说和歌唱,走近这些历经风雨的老建筑,与它们的灵魂和生命对话。 寻找资料,可以把《老街漫步》作为一本工具性资料书去读。这本书视角独特,指向性强,且信息量大,记录了哈尔滨市保护建筑和知名历史建筑(包括已经灭失了的著名建筑)共计300余处,提供哈尔滨各个时期建筑历史和现状照片661幅,记述文字逾45万字,图文对照,生动、鲜活,以老街为经纬,几乎覆盖了整个哈尔滨市区的百年时空。这里,既有开埠前的老街老巷、茅屋土房,也有开埠后的街市商号、高楼广厦;既有东方风格的亭堂楼阁、道庵佛寺,也有西方情调的圆柱尖塔、拱门浮雕。老街上的一沙一石,一栋一梁,都铭记着哈尔滨的过去,都在诉说着自己神奇的故事,哼唱着动人的歌谣。 寻踪研究,也可以把《老街漫步》作为学术性资料书来读。这本书内容极为丰富,时间跨度大,涉猎面广泛,陈多家之言,如百花齐放。这里,既有官方定论,也有民间声音;既有众口公认,也有一家之言;既有专家考证,也有百姓口碑;既有旧迹遗址,也有文字记述。再现老街往昔的风貌,勾画历史建筑的来龙去脉,《老街漫步》为研究哈尔滨历史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依据。 茶余饭后,甚至可以把《老街漫步》作为一篇游记来读。这本书一改以往地情资料书的严肃面孔,采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记述手法,亲切、流畅、质朴、风趣;或激昂,如金戈铁马,战鼓犹鸣;或舒缓,如小桥流水,琴瑟低吟,像白头老翁在讲那过去的故事。逸闻趣事、风土人情、玄妙传奇、人物沉浮,皆娓娓道来、亲切自然。一书在手,品读一座城市。游逛老街,观览风景,身临其境,其乐悠悠…… 这本书之所以顺利完成,要感谢阿唐先生的鼎力支持与合作。主要历史资料搜集、文字撰写、图片拍摄、手绘地图等工作是由阿唐先生完成的。阿唐先生对哈尔滨的历史建筑情有独钟,在他眼里,这些古老的建筑永远是璀璨闪光的。他不仅拍摄、收集很多老建筑的照片,而且写了大量随笔,记述了老建筑背后的故事。虽然其中某些观点属于一家之言,但是他都提供了相关的史实依据,我们也在书中作了相关的注释和说明。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本书仍然会有一些差误之处,有待广大读者指正。 编者 2011年4月 后记 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之邀,写这部《老街漫步——哈尔滨历史建筑寻踪》。“老街漫步”并非我的初衷,我本打算写一本随笔性质的老房子的故事,自由而写意,也完成了若干章节,效率却异常拖沓,资料稀少,细节匮乏,走访考证又耗费时日,且常常一无所获。 我对老房子有兴趣,偏偏天生街盲,记不住街名和门牌号。已出版的各类哈尔滨保护建筑图册,都不具备导游功能,同一个保护等级的建筑,位于同一条街道,风格、年代也近似,却安排在相距遥远的页码上。常常是一本书从头翻到尾,才恍然大悟。走了几次冤枉路想出了办法,事先画草图,把要看的老建筑顺路的都标注上,再按图索骥。实际效果相当不错。进而想到,如我一般爱好的人都需要这样一本老建筑导游图册,而撰写这样的图书与初衷相比,显然要简单些,不需要生动细节,概括性陈述即可。 现已出版的有关哈尔滨保护建筑的出版物,大都类似于图说版的哈尔滨建筑史,图多文少,主要关注于建筑美学。在记述老建筑历史沿革方面,笔墨吝惜。而兄弟城市以及国外的历史建筑读物,着重点往往是历史脉络,其次才是形式之美。 我对历史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更有兴趣,我以为这才是建筑的灵魂,才是老房子历久弥新的理由所在。当然,建筑的结构美、形式美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与人文历史一道,构筑了城市的品格和传统。 本书的立意即如此,一为导游图册,二是收集、整理老建筑的历史经络,但是动起笔才发现哈尔滨的大多数保护建筑不但建筑档案、建筑图纸缺失,除极个别著名建筑,本就传承无序,相关的资料大都源于口口相传,很难说准确与否。 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俄罗斯对上世纪初俄罗斯人,即白俄在哈尔滨的特殊经历,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有关哈尔滨的老地图、老照片以及当事人笔记、回忆录得以挖掘和出版,再结合其他国家侨民及其后裔的回忆,本书幸运地破译了部分老建筑密码。与此同时,哈尔滨地方史学界对老建筑以及老建筑背后故事的考证研究也成效显著,如记者曾一智所著的《城与人》、《新晚报》“老哈尔滨”专栏、作家阿城所著的哈尔滨系列作品、刘延年所著的《老街轶事》、武国庆编写的《建筑艺术长廊》等,都不乏保护建筑的背景介绍和传承脉络,他们的成果给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有的我采取了“拿来主义”,有的用来校正从前的观点,在此,对上述女士和先生表示敬意和感谢。 即便如此,大多数的历史建筑,依旧是纯粹的、由冷冰的砖石、砖木砌建的功能性房屋。不论现状如何,没人能完整说出它们的身世、它们或喜或悲的往事,亦如基石,深埋于地下。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尤其是对于我们这座年轻的、从诞生就与世界文明同步的开放性城市而言,绝非是一个轻松的课题。 我始终相信这样一个道理,历史眼光的长短决定了未来能有多远;同理,如果忽视历史,终究也会被历史忽视。 考虑到导游功能,本书的篇目设置原则以方便步行游览为先。即区域为章,街道为节,建筑为正文。区域即狭义的地区概念,为本书首级目录,如博物馆地区。地区的范围尽量贴近约定俗成以及官方的观点,个别街道和建筑无法归类时,则以就近原则划归到某个地区。所有地区我都绘制了老建筑游览路线图。而街道则是指某一地区存有历史建筑的名街、老街,如中央大街南段。而建筑的排列以位置顺序为先,同属一条街道如果距离较远,则就近收录到其他街区。如地处经纬街的原中东铁路总工厂俱乐部就被收录到“红霞街、经纬街、中医街”一节中。 另外,本书地图为手绘性质,只可作方向性参考,不能严格较真。虽然每一座建筑我都实地考察过,但是每个人游览方式不同,步行速度不同,且有时驾车,有时步行,距离和游览速度难以符合所有人的习惯。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本书的参考资料包括各种出版物,有当代学者的著述,也有历史人物的笔记、当时的媒体报道、老照片、老明信片、老地图,以及当事人后裔、亲友的回忆性文章。对于争论较大的事件和观点,则以《哈尔滨市志》及哈尔滨市区、县志为准。对于保护建筑的结构、形式方面的专业评述,在参考有关建筑学家的意见基础上,主要采用了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编辑的《哈尔滨市保护建筑》所载的观点。 总之,本书绝非学术意义的专著或是论文集,而是随笔加手绘的通俗读物,书中的文字及图片只可参考,不适用于科学引用,且一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疏漏、错误,请读者谅解,请专家学者指正。 如果本书对哈尔滨的老建筑介绍、宣传有所作用,拾遗补缺,对读者的游览能提供帮助,甚幸。 阿唐 2011年3月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