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融入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关爱,但唠叨是教育孩子的方法中效率最低的一个。《不做唠叨的父母:唠叨以外的教育法》作者蔡伟忠,一位在学前教育领域耕耘近三十年的美国儿童教育学博士,将引领你学习唠叨以外的教育智慧。
本书作为家长学校教材,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智慧,可能是实践性最强,启发性最大的幼儿教育实用手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做唠叨的父母(唠叨以外的教育法) |
分类 | |
作者 | (美)蔡伟忠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唠叨融入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关爱,但唠叨是教育孩子的方法中效率最低的一个。《不做唠叨的父母:唠叨以外的教育法》作者蔡伟忠,一位在学前教育领域耕耘近三十年的美国儿童教育学博士,将引领你学习唠叨以外的教育智慧。 本书作为家长学校教材,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智慧,可能是实践性最强,启发性最大的幼儿教育实用手册。 内容推荐 如果说教养孩子是一项最庞大、最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么其中必有需要遵循和牢记的原则、方法、规律和技巧。《不做唠叨的父母:唠叨以外的教育法》作者蔡伟忠根据自己三十年指导学前教育的丰富经验,针对中国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认识和行为误区,给出了符合幼儿教育原则并适合现代社会的解决方案。《不做唠叨的父母:唠叨以外的教育法》是一本为中国父母提供的深入浅出、客观科学的育儿教材。作者尽量避免给读者一个标准方法,而是希望能够教给读者思考判断的准则,学习如何选择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做唠叨的父母:唠叨以外的教育法》的很多提法很有震撼力,经常让人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目录 第一章 学校没有教你的育儿知识 要知道,幼儿不会选择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只要看到的便学习,所以父母要为他做好选择 原来孩子是用眼睛学习,不是用耳朵 父母的基因决定了孩子的潜能 孩子可能把你当玩具:读懂孩子的心里话 原来孩子打架是正常行为 重视终身教育的起点——幼儿教育 摆脱标语、口号教育,发展真实的能力 传递知识的责任和方法 教育同时还要教授技巧 学习能力其实就是适应能力 教育,是让孩子注意到平时没注意的现象 第二章 有些事情尽量不要做 不要:该放松时紧张,该紧张时放松 別以为下了苦功就会有成果 监督式教育不可取 杜绝用所谓的正确答案灌输孩于 避免只重视教育结果 切忌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 删除过多的远景追求 别奢望孩子会立刻学会所有知识 让孩子听话、乖巧,不一定是好事 不要让自己的教育经历影响教育下一代的方法 別以为孩子明白你的意思 第三章 有些事情尽量要做好 要抢占先机,先人为主 为孩子而反思人生的价值 顺应自然规律施教 首先建立爱,作为教育的基础 必须和孩子讲道理 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 为孩子补充先天不足 充分发挥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特点 专心聆听孩子的心里话 让孩子有更多尝试的机会 让孩子从小了解世界的规律和法则 容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容许孩子反对、拒绝 让孩子知道做错事要付出代价 教育是为孩子选择适合的玩伴 学习控制自己的脾气,注意对孩子的态度 第四章 行为习惯始自父母,影响终身 建立有价值的生活规律:培养行为习惯的秘诀 蝎子故事的启发:本能就是本能 三岁前最有效的小狗训练法 建立行为习惯的方法:首先要让孩子有安全感 然后,设计孩子愿意听话的环境 在追求自己的权利之前,首先学会尊重别人的权利 示范给孩子看,如何正确维护自己的权利 掌握行为习惯的深层意义 建立守法的基础,孩子就不会学坏 全家的教育观念不统一,孩子就会奸狡 把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孩子就没有自信 善用温水煮青蛙教育法 使用真实的、真诚的描述性表扬 嘴巴软行为硬的教育法 引导教育法,建立自主学习习惯 第五章 能力,决定了“高分高能”还是“高分低能” 只有知识没有能力就是高分低能 发展各种能力,都像体育能力一样需要训练 训练的方法:从少到多地调整 训练的方法:从易到难地调整 生活中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方法 学习外语的能力 要不要提前学认字 提高认字的能力还是学习认字 轻松教育法:创造孩子自己发展能力的环境 第六章 知识非常重要,但要教得其法 父母要知道,知识不是名词 知识是通过丰富认知建立的 除了成人指导外,有一些可以让孩子自己发现 指导孩子要注意正确的指导用语,以看时钟为例 掌握传递知识给孩子的秘诀 数学可不只是数字 附章一 蔡伟忠老师教育理念和应用方法 附章二 从家庭教育环境谈到幼儿园环境教育 附章三 解读孩子内心世界及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结语 蔡老师教育金句及学习总结 试读章节 首先要知道0~8岁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我们说孩子跟成年人不一样。你们知不知道孩子其实想要什么?你知道孩子的每一个阶段会发生什么吗?我这次讲课跟心理理论有关的依据主要的来源就是一本叫《儿童心理学》的书,是北师大陈帼眉教授写的,你们有空也可以看看那本书,是北师大出版社出的。那本书的理论依据是相当可靠的,所以我今天讲的大部分跟心理有关的依据是来自那本书。父母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有哪几个特点。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首先要调整做父母的心态。爱孩子是肯定的,但是不要过分投入太多的关注,这是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为什么呢?因为爱孩子是一个马拉松,从刚刚有孩子,一路爱到天长地久,爱不是准备在一瞬间给出来的,你首先要分清楚你对孩子的爱是真的爱,还是对一件新鲜事物好玩的心情。 在座的妈妈要记住,首先你要分清楚:你是爱孩子,还是像拿到一个新玩意儿一样有新鲜感?刚刚买了新的包一样?爸爸像刚买了新的车一样?首先要搞清楚你对孩子的感情是什么感情。你是真的爱他,还是第一次拥有,从前没有过,好玩得不得了?你要从新鲜感慢慢抽离,抽离了,从一种没理性的新鲜感的爱转化为另一种爱,这种爱就是:你很明白你是爱你的孩子的,这种爱不是占有他,不是控制他,不是支配他,养孩子和养宠物是不一样的。 你要他,是因为你爱他。你爱他爱到最后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放手。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是以培养孩子有能力高飞远走为成果,是以分离为结局。这种爱,跟你买了一辆新车不一样,跟你买了一个新的包不一样。这种爱到最后是放手,让他高飞远走,让他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让他知道人生该怎么样生活。让他所有的人生控制在谁的手里面呢?不是你们的手里。是孩子的手里面,能够体现这一点,才是体现你们对孩子的真爱。你要明白、要分清楚。你现在用两秒钟去想想,你对小孩的爱是哪种爱?是掌控他、支配他,觉得像拥有了一个玩具一样的爱,还是父母对孩子的应该有的爱,愿意慢慢为他铺垫、让他成长,最后放手让他远走高飞,让他能够去探究一个世界,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决定?在座的父母,请你们用两秒钟思考一下。 想清楚了你对孩子究竟是哪一种爱,然后你就要把你的爱重新调整,你就明确你有一个责任,你怀孕以后就有这个责任,就是要准备帮助这个孩子成长,顺着大自然的规律让他一步一步成长,成为一个独立的真我、他的“我”,让孩子拥有自主的权利和自主的能力,让孩子以后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而活,而不是控制在父母的掌上,这一点在座的一定要明白。你的任务就是这样,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为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的判断能力、独立的适应能力的“我”,不是你,是他。他是自己,这点是你的任务。你有了这个任务在心里面,就会重新思考很多问题。 今天孩子磨磨蹭蹭不听话,你应该怎么做?你是为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自己的面子、身份斗争,还是想帮助他成长?每一次你跟孩子在一起出现摩擦的时候,你扪心自问:你的反应、动机是什么?你的动机是因为你想他成长、长大,还是因为你觉得“你干吗不服从我,干吗不听我的话,我是你爸,我是你妈”?你摸一摸你的心,究竟是什么动机?要是动机不良,肯定后果就不好了。所以首先,教育孩子动机要明确。你的动机不应该是你想怎么样,不是为了一口气,不是为了“我是爸,我是妈”,不是为了赶时间,你要知道你的动机是为了帮助孩子逐步成长。你有了这个动机以后,所有的做法就不一样了。 现在我们再用两秒钟想想:究竟有多少次,你教训孩子、教育孩子的动机是不正确的?你有没有想过怎么做才是帮助孩子成长?你有多少次是因为掌控不了自己那股情绪而发脾气?有多少次是因为孩子不听话?“有没有搞错,我的话你还不听!现在要吃饭,我讲一句你不过来,讲两句你还不过来,你这样把我当成老几啊?还不过来?”当孩子不过来吃饭的时候,父母应该想一想:该怎么做才能够帮助他成长? 这些是我们做父母的第一个要学习的内容: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动机,把自己教育孩子的动机明确为帮助孩子成长。这是你们要记在心里的,你的任务、你的工作就是帮助他成长。你想想,是帮助孩子成长重要,还是赶着出门到幼儿园不迟到重要?是帮助孩子成长重要,还是今天吩咐他过来要听你话,吃了那一口饭重要?想一想后就能分清楚轻重。有了这个出发点以后,你就要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了,你要懂得该怎么样做才能够符合小孩的心理发展规律。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你没办法有效教他。 有一次,我从广州坐火车来深圳,坐在我后面有一对年轻的夫妻,估计也就是20岁出头,带着一个Baby,可能一岁不到,两夫妻很好玩,刚开始的时候抱着Baby在玩,等一下Baby开始哭了,两夫妻就开始不耐烦了:“哭什么,别哭了!”然后就开始猜了:是不是要喝奶?给他奶不喝。是不是要尿了?发烧了?哭到后面,老婆就说:“怎么搞的?老哭,怎么不听话呢?你叫他别哭。”那个老公非常听老婆话,“你别哭好不好,你知不知道爸爸妈妈很烦的。”然后老婆就说:“这样子,打他小屁股,看他还哭不哭。”老公真听话,“再哭打你屁股”,然后就打了。我坐在前面座位,一路在听,觉得这对父母真的没有好好学习,你跟一个一岁的孩子讲“你别哭,爸爸妈妈很烦”,他能不能听懂?在座的都会笑。还说“打你屁股,再哭再打你”。有没有用?小孩听得懂吗? 你们听了都在笑。其实你们是五十步笑一百步。我经常听到“孩子不吃饭,两岁多的孩子,怎么样讲都不听”,“孩子跟别的孩子争吵,我怎么教他,他都没学会”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你跟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发脾气,跟一个三岁多的孩子发脾气,跟一个五岁多的孩子发脾气,有没有意义?今天你笑人家对一个一岁的孩子发脾气,其实回过头,你的孩子五岁了,你跟孩子讲“你再不好好听话,没饭吃”,“你再不好好听话,就不给你看电视”。你们有没有区别?没有区别,只是一个五十步,一个一百步。 一个孩子出生,婴幼儿的时候就是一个小动物,一岁之前的孩子你把他当成小动物就可以了,你跟他讲道理是多余的。到了两岁多,可以跟他讲道理,讲道理让他明白这个世界到底怎么样,不过他是听不懂的。你跟孩子讲“你还磨磨蹭蹭,你还不快手快脚”,一个两岁、三岁或四岁的孩子是听不懂的。 我有次开车去一家幼儿园,园长告诉我,开车出高速公路后一直走,第三个路口左拐就看到。我开车一下去,第一个遇到的是个小的丁字路口,没有交通灯的。我纳闷,这个算不算路口?来到第二个路口,更要命,是个不规则的三岔路口,哪个算直行?所以别说孩子了,我们大人的语言沟通都会有问题,多少次出现问题,都是语言沟通没做好。就像今天准备会场一样,现场的工作人员都想把事情做好,但还是延迟了开始的时间。问题出在没做好语言沟通,同样的一句话,大家的理解不一样。我们成年人比较容易理解语言背后的意思,但你跟孩子用语言讲,他哪里能听懂?初生的孩子你就把它当成小动物,行为就像小狗一样。例如,看到陌生人想过去侵犯它的地盘,小狗就会咬你,孩子就会打人,二者是一样的道理。 P119-123 序言 我刚学习蒸水蛋时,总是没办法每一次都把表面蒸得光滑如镜,偶尔会成功,但更多时候表面还是会有些疙瘩。 后来我买了一个透明的锅盖,观察那些疙瘩是怎样来的。原来是来自锅盖的回锅水及蛋里的气泡。知道了原因就很容易解决:用一块布包着盖子,回锅水就被布吸去;火不要太猛,就不会有气泡。掌握正确方法后,不管做多少个蒸水蛋,我都能够保证表面平滑如镜。 科学方法就是找出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蒸水蛋尚且需要这样才能够做出优质产品,教育孩子就更需要采用科学方法才能够教出优秀人才。 天下父母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又有哪个父母会不想孩子成材?但是又有多少父母是因为教不得法而误了孩子终身;又有多少是因为不求甚解,盲目跟从别人的方法而徒劳无功! 每一个孩子的基因和家庭环境都不一样,对这个孩子是教育的良方,到了另外一个孩子身上却可能是砒霜毒药。因此,要孩子成材,父母必须学习科学育儿的方法。 在我过去三十年培训幼儿园老师的过程中,我看到大部分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教育没有做好所导致的。不关心孩子教育问题的父母已经不多,不会教的父母却很多。 人类总是一代比一代进步,因为每一代父母都会积累自身的经验,总结传授给下一代,下一代的起点就比上一代高。但是下一代能从多高的起点起步,关键在于父母归纳自身经验的层次水平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成功的父母没办法培养出同样成功的孩子,包括香港的一些富豪。因此要下一代成材,父母就必须学习科学育儿的方珐。 我根据过去的经验选择一些适合这个年代父母的内容,编写成这本书,目的就是为父母提供一本深入浅出、客观科学的育儿教材。我尽量避免给读者一个标准方法,我希望能够教给读者思考判断的准则,学习如何选择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法。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许多做妈妈的朋友的支持,她们不但提供了宝贵真实的经验,还帮忙排版设计,在此表示感谢。 最后,希望这本书能对父母有些启发,让孩子自身基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蔡伟忠 2008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是父母育儿路上的指南,它绝对值得阅读到孩子离开我们。 ——陕西家圯爸爸 读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自信心,在教育方面有了参照,面对问题的时候,知道根源在哪里,如何去解决,如何去调整方法,找到松与紧的平衡点。 ——新疆深蓝 我相信每个人的育儿路都不平坦,其中会有曲折,有挫败,也有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但是有了这本书作为指引,我相信自己即使错,也不会错得太离谱。 ——深圳叮当 阅读此书,给我一次重新反思学习的机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价值观等。这本书让我懂得,孩子的到来是我不完美人生中的又一次学习机会,从零开始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我发现只有不行的大人,没有不行的孩子;你想要什么样的孩子,从自我做起吧。 ——陕西爱雨 科学育儿是这本书的精华,书中不仅介绍了科学的育儿观念,也介绍了很多非常实用的育儿方法和技巧。通过自己的实践,我更加坚信,用科学的方法代替“唠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北京dora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