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开封汴梁旧事/河南老城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屈春山//张鸿声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屈春山和张鸿声编著的《老开封汴梁旧事》内容介绍:开封人这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代又一代传下来。开封人性格豪爽,骨子里透着大气,大气又不服输。历史积淀厚重,文化氛围浓郁,步履拘谨又不甘落后。自古以来,开封人就以勤劳、朴实、智慧、能干而著称。我深深爱上了开封,也许是我长期在宣传战线工作的缘故,也许是一名开封人的责任感,多年来在我出版的20余种著作中,绝大部分是以开封为题材的。作为一名作者,我愿为开封而讴歌;作为一名开封人,我祝愿开封变得更加美丽,再度辉煌!

内容推荐

屈春山和张鸿声编著的《老开封汴梁旧事》内容介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就从这儿发源,而曾为七朝古都的开封,正是这个摇篮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曾在这里大起大落,造就过无限的辉煌,也演出过惨痛的悲剧。历经战乱和水患,开封一次又一次被毁灭;顽强的开封人一次又一次重建开封城。“城摞城”的开封,是世界上罕见的奇迹;一千多年过去了,城市的中轴线竟然没有移动,这令多少历史学家叹为观止!一起来翻阅《老开封汴梁旧事》吧!

目录

我是开封人(代序)

第一章 旧京王气

 一、新中国的首都定在哪里

 二、帝京王气

 三、龙亭,王气的象征

 四、繁塔与“铲王气”

 五、夺取“金銮殿”

第二章 城池巷陌

 一、城墙与城门

 二、神秘的“城摞城”

 三、鼓楼、钟楼哪里去了

 四、街巷:在历史的最深处

第三章 水的故事

 一、浪漫之都

 二、悲剧和正剧

第四章 革命与新政

 一、十一烈士墓与张钟端

 二、河南“秋瑾”——刘青霞

 三、辛亥革命与南关纪念塔

 四、冯玉祥新政

第五章 佛、道、犹与寺、观、庙

 一、佛地开封

 二、延庆观与全真教

 三、犹太人与一赐乐业教

 四、山陕甘会馆与关帝庙

第六章 老字号

第七章 梨园旧韵

 一、豫剧名角的摇篮

 二、樊粹庭和“豫声剧院”

 三、20世纪30年代的“豫剧皇后”

 四、常香玉13岁名满开封

 五、汴梁城飞出的“金凤凰”

第八章 学府梦忆

 一、千年文脉

 二、百年名校

 三、李大钊在河大

 四、走出了象牙塔

 五、名流剪影

第九章 文化的新与旧之间

 一、近代书坛名家

 二、新艺术的滥觞

 三、新文学的涟漪

 四、曹靖华与《阿Q正传》的翻译

 五、吴强的文学出发

 六、生命中第二个“童年”

第十章 相册里的摩登时代

行走在城市历史的深处(代后记)

试读章节

1948年10月24日,开封第二次解放,被设为“开封特别市”。为什么设开封为“特别市”?“老开封”们会给你附会出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据传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在西柏坡邀请各民主党派的专家、学者座谈,就“定都”问题征求意见。毛主席说,全国即将解放,新中国就要成立,你们看新中国的首都选在哪里好呀?大家听了非常振奋。有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应选在北京,因为北京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历史上元、明、清等几个统一王朝都在这里建都,作为中国的国都,它已有近700年的历史了。民国时期,首都虽定在南京,但设北京为“特别市”。可见,北京的地位十分重要。尤其是北京已和平解放,城市建筑及设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新中国定都北京确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从当时的国际形势讲,帝国主义势力仇视新中国的诞生,如定都北京,首都离天津港叉那么近,帝国主义势力会时刻威胁着新生的革命政权。于是,有人建议,新中国的首都选在开封为好。开封已设“特别市”,足以说明这座城市的重要性。“夷门自古帝王州”。开封人杰地灵,王气很盛,它也是我国的六大古都之~。这里曾经是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的国都。特别是北宋在这里建都168年,城郭宏伟,富丽甲天下,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国际大都会。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如果新中国定都开封,可以稳定全国的军心、民心,巩固和保卫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豪华盖世的东京汴梁早已不复存在,因为开封紧邻黄河悬河一段,由于黄河的泛滥,富丽甲天下的汴京已荡然无存。如新中国定都在开封,首都会时常受到黄河水患的威胁。若黄河决口,城市将毁于一旦。

最后,毛主席说:“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讲的都有道理,是不是来个举手表决呀!”表决结果:开封以一票之差而没有被定为新中国的首都。

这显然是一个被“老开封”们附会的故事,不必信以为真。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开封被认为是一座充满王气的城市。

开封的王气始于何时?这要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夏朝。帝予是夏朝第七位君王,他为了征服东夷,把都城从济源迁到开封的老丘,应该说开封第一次作为古都是夏都老丘,而帝予是建都开封第一王。

开封一名,始于春秋。故城在今城南朱仙镇东南一带,为春秋早期郑庄公所筑,取“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西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刘启即位,为避讳启帝,“启封”改为“开封”。目前,启封城遗址保存尚好,有明显的夯基和遗留下来的大量陶片。

战国初期,魏国都城原在安邑,魏国为称霸中原,于惠王六年(前364年)迁都开封,名大梁。经六王百余年的苦心经营,大梁成为战国时期繁华的都城之一。P2-3

序言

我是开封人,确切地说,我是开封尉氏人。在古代,尉氏是东京开封府的门户,当属京畿之地。所以,尉氏与开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我上大学之前,从未涉足过开封,但常常听老人们讲东京汴粱城的故事,诸如“赵匡胤骑马上金殿”、“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包青天怒铡陈世美”,等等。在我幼年的心日中,开封是一座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城市。20世纪60年代初,我考入了河南大学(时称开封师院),从此,我与开封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农村来到开封,一切都感到新鲜,且不说金碧辉煌的龙亭大殿、古香古色的相国寺以及景色宜人的禹王台等名胜古迹,时时在吸引着我,就连那古老的街巷与胡同,徜徉其问,也令人陶醉,古都开封到处弥漫着传统文化和人文景观的芳香。

4年的大学生活,可以说我是在铁塔的陪伴下度过的。因为我住的学生宿舍与铁塔公园紧密相连,垂直距离不到50米。入夜,整个校园静悄悄,惟有铁塔的风铃丁丁冬冬。轻轻地、袅袅地飘进宁静的校园,像一位母亲轻吟着儿歌,在抚慰着每一位学子的香梦。每日清晨推开后窗,巍巍的铁塔便跃入眼帘,它不止一次地赋予我勇攀高峰的勇气。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广州《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做编辑、记者工作,身在异乡,却常常思念家乡,从未忘记我是一位开封人。记得有一次到粤北山区采访,一位瑶族老人问我是什么地方人,我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是开封人。”他立刻投来羡慕的目光,接着问:“开封铁塔高吗?相国寺里有和尚吗?包公的南衙开封府还在吗?……”我为老人的询问感到惊讶,这偏僻的深山老林里的老人,竟对开封怀有如此深厚的情感,我深深感到我作为一名“开封人”的自豪。

我和每个游子一样,常常眷恋着自己的故。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如愿以偿,终于又回到了我日思夜想的汴梁城。回到开封工作之后,我经常想着一个问题:我们祖先的辉煌业绩使得开封名扬天下,流芳千载,作为今天的开封人,当怎样方能不辱开封的盛名呢?

我在一篇日记中曾这样写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就从这儿发源,而曾为七朝古都的开封,正是这座摇篮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热爱开封,她是我的故乡,她的乳汁哺育了我,是我的根之所在,是我生活的基地、创作的源泉,我要用手中的笔描绘出开封的壮丽画卷。”

在开封学习、生活、工作几十年,我深得恩师任访秋、华钟彦、荣铁生、于安澜等教授的教诲,我也常去拜访对开封有研究的专家、学者陈雨门、孔宪易、王一沙、周宝珠、徐伯勇等,收益颇多。我还结识了许许多多的“老开封”,对开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觉得,开封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且也是一座不屈不挠的城市。历史曾在这里演出过大起大落的无限辉煌和无比惨痛的悲喜剧。历经战乱和水患,开封一次又一次被毁灭,顽强的开封人一次又一次重建开封城。“城摞城”的开封,是世界上罕见的奇迹;一千多年过去了,城市的中轴线竟然没有移动,这令多少历史学家叹为观止!

开封人这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代又一代传下来。开封人性格豪爽,骨子里透着大气,大气又不服输。历史积淀厚重,文化氛围浓郁,步履拘谨又不甘落后。自古以来,开封人就以勤劳、朴实、智慧、能干而著称。我深深爱上了开封,也许是我长期在宣传战线工作的缘故,也许是一名开封人的责任感,多年来在我出版的20余种著作中,绝大部分是以开封为题材的。作为一名作者,我愿为开封而讴歌;作为一名开封人,我祝愿开封变得更加美丽,再度辉煌!

屈春山

2002年秋于开封春萌斋

后记

行走在城市历史的深处

这本书的写作是一次行走,是我们对开封这个城市历史的一次精神旅行。

记得在上大学时,读到法国人沙勒·瑟诺博斯的一部简明法国史,曾惊异于其用很大的篇幅去介绍古代法国人的社会风俗与衣食住行,甚至于服装样式、吃饭、厕所设置等等。这本书的中译本是1972年再版的,在当时还是作为内部参考使用。译者曾批评说,作者对经济与社会现象只是作了罗列,而忽略了生活基础中的生产斗争与阶级斗争。后来了解到,将历史限定于民族国家的政治史,并主要叙述大的政治、军事、外交事件的传统史学,日益受到新史学的冲击。新史学主张尽量扩大史学研究的范围,同时注重社会下层平民生活形态的历史作用,倡导“自下而上的史学”。詹姆斯·鲁滨逊就说过:“人类的活动不仅是当兵、做臣民,或做君主”,“自古至今,人类的活动包括海上探险、开拓商业、建筑城市、设立大学、建筑宏伟的大礼拜堂、著书、绘画,并且还发明了许多东西”。

宏大的政治史是写给上层精英分子看的,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历史是人们经历的而且正在延续的日常生活琐屑。他们可能不读史书,但他们却身处历史深处甚至是根部,并将这种历史通过自己的一点一滴沿袭下去。这构成了缓慢而又漫长的历史真实。就像法国年鉴学派布罗代尔所提出“长时段”理论所说的一样。

既然这样,我们这些不是以历史学为业的人也敢于谈一下历史了。因为这历史就发生在我们周围,甚至我们身上。本书的两位作者,都不是学历史出身,但是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城市,我们的精神几乎无时不与这个城市相守,包括它的建筑、街道、传说、风物,还有各种生活习惯。我们生活中所面对的一切琐琐碎碎,在我们看来,都是历史。它曾经发生过,而且正在发生。

算来,本书的第一作者屈春山先生,应该是我的长辈。他年轻时到河大读书,尔后长时间工作在开封;我则出生于开封,在河大校园里“玩”了17年。也许,在他正在教室里读书的时候,我可能正在教室外面的草丛中捉蛐蛐。在我小的时候,黄河决口冲击而成的大沙丘一直堆到了城墙顶部,我与小伙伴们在那里攀上跳下。直到后来很长时间再回去,沙丘没有了,城墙露出了它的根部,我才仿佛知晓一点历史的原本。我那时不知道老字号的历史,我只知道它们是我的生活内容,譬如老五福的糖糕、晋阳豫的点心、张文春的馄饨。连我天天打酱油这样的事情,母亲也要先说“到义元永(城北部一个老字号)去”,然后才掏出五分钱给我。当时的河大仍然名流云集,有的你天天都能碰到几回。我曾跟一个老头儿学了一段时间珠算,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大大有名的教育学家、河大校歌的作曲者陈梓北先生。那时我还常常研究河大东大门内究竟有没有大蟒蛇,去比较杨家湖的水是否真比潘家湖的清。稍微大些,就喜欢在龙亭西边的湖边歪脖柳树旁找古诗意境,或者潜入尚被封闭的繁塔里面看佛像。

后来,我离开了这座城市,此后,注定了我一生都在想它,寻找它。想它,是因为它是我精神旅途的起点;寻找它,则是因为我心中的它一天一天地变成了另外的模样,变得你几乎难以辨认。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各个城市都在搞现代化,我们同学都愤愤然于“开封无法造高楼”这一说法。那时的开封人,包括我,都渴望开封现代化:高楼林立,汽车飞驰。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开封的高楼多了,车也多了,可是,我们曾经栖身的这座城市的古老、温馨、静谧。那些与我们灵魂深处相通的那些东西,哪里去了?那鼓楼街、马道街、寺后街上满布着的清末民初的建筑,要么是被拆了,要么被装饰成玻璃幕墙,刺人眼目。后来,我只敢去书店街,这是传统建筑被保留下来的惟一一条街,但是许多百年老店的招牌,却又被换成玻璃的,还装了霓虹灯。  寻找的过程一直很痛苦。我曾无目的地游走于古风犹存的开封小巷,希望它曾给我的温暖仍然能够直抵我内心的深处。记得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詹姆逊说过一个意思:百年前,倡导西方化的是知识分子,反对的是官员与百姓;百年后的现在,提倡本土化与传统的,倒成了知识分子。我想,或许有一天,生活于摩天大楼水泥方格子中的我们所有的人,都会碰到这种痛苦:我们曾经日夜厮守的那个精神家园,我们民族,或者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想要找回,已经不容易了。

因此,我想说,请给予我们的民族记忆一点空间,使我们曾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有一片心灵栖息的地方。中国的传统,城市的历史,与我们相守了几千年,设若有一天,我们只能到书本中去找它的话,那么,它还是我们的吗?

我们行走在城市历史的深处。但愿此后这种行走,并不仅仅是在书本中。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谨致谢忱。

张鸿声

2003年夏于郑州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3: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