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活在后美国时代--社会思想论坛/热风思想论坛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孙晓忠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生活在后美国时代——社会思想论坛》集结了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研究界的著名专家的演讲,其中有当今世界著名的思想家:美国的沃伦斯坦、印度的查特吉、斯洛文尼亚的齐泽克、澳大利亚的Meaghan Morris、印尼的Hilmar Farid、韩国的白元淡、中国香港的许宝强,还有来自大陆的孙歌、汪晖、黄平、贺雪峰、王晓明等学者,他们都是各个地区的文化研究的优秀代表。本书集中体现了当今文化研究的理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寻求或创造一个新的理想世界。

内容推荐

如果说当今世界新一轮的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但是沃伦斯坦说,生活在后美国的世界,也并不意味着历史的终结,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反而更为复杂,“前途未卜”。

“后美国”并非煽动民族情绪,人人都可能是那个“美国”,只要支配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变的话。如果说人人都在这个铁屋子中,每个人都是欲望的奴隶,那么,如何在承担起奴隶命运的同时,在绝望和希望之间,在理想与实践之间打破这个“精神的默默编织”的铁屋子,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生活在后美国时代——社会思想论坛》收录了2007年至2011年间,访问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国内外学者发表的重要演讲25篇。书名《生活在后美国时代》取自本集中沃伦斯坦的演讲题目。

目录

主题演讲

 生活在后美国时代

 当今世界的政治神学(存目)

乡土经验

 二十一世纪的农业文化

 政治社会与中国语境——回应查特吉《二十一世纪的农业文化》

 寻求新的共享空间——回应查特吉《二十一世纪的农业文化》

 乡土社会与文化自觉

 乡村的前途

城市模式

 伦敦泰晤士河口地区城市的转型与政府和市场的相互作用

 危机与全球资本主义的演变

 修复金融责任

 全球性风险中的想象的共同体

 1990年代的末期(存目)

 什么样的危机?——以上海的住宅房地产市场为例(存目)

 外在化、风险和当前金融危机

 当城市化遭遇全球化:对于全球失衡的理解

 发展中的中国金融市场——中国金融领域专业知识的社会角色问题

 时快时慢、时大时小——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速度和城市重庆模式的意义

革命中国

 台湾经济奇迹的中国背景——超克分断体制经济史的盲点

 台湾人如何“再做”中国人——超克分断体制下的身份问题

 毛泽东对文化研究的影响(存目)

 1970年代民间思想村落研究

 自主与开放的辩证法——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

 鲁迅回忆性写作的结构、叙事与文化政治——从《朝花夕拾》谈起

阅读当下

 在“全球化”中生存:文化研究、创意和批判

 告别犬儒的文化政治——从中学通识的设计和教学看教改的局限和希望

 没有完成的无产阶级化进程——当代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知、情感与集体行动

 外国企业与中国本地的工人

 谁代表广大农村妇女的利益——云南社会性别与发展实践者的自我反思、批判和重构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演讲时间:2007年6月15日—18日

演讲地点:上海大学J202

黄平,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社会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兼任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常务理事,国际社会学学会副主席,《读书》杂志执行主编。主要从事社会发展(贫困一流动一区域协调)、现代性与全球化研究,著有《寻求生存》、《未完成的叙说》、《质疑“发展”叙说》,编有《全球化与中国: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与地球重新签约》、《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词典》、《迈向和谐》等著作。

感谢会议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把我最近想到的一些问题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一年以前,我们曾经讨论过“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今天,我稍微改一下,谈谈“乡土社会与文化自觉”。在一年以前的那次会上,我们是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视角,或者说是新农村建设的视角,来讨论中国的三农问题。一年以前,正好也是中国学界纪念费孝通先生从事乡土研究七十周年,所以我当时就同意我们也需要用文化观点来关照乡土中国问题。我曾经有过一个比较长的文章,这一年以来我也有一些新的想法,我希望能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一下。

我说的乡土中国,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指农村。我指的是整个社会的乡土性。费孝通先生30年代写过一个《乡土中国》,他的意思和我今天的不太一样,当然他里面包含很多问题,我们今天都可以再展开。一个是中国社会一直到现在——其实印度社会也是这样,还有很多发展中社会,农村人口是主体,而且是非常庞大的主体。第二呢,土地是我们最基本的架构,这里的土地不仅指向agriculture,还指向林、副、牧、渔,它们都和土地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第三,直到现在,我们还都在经历一个从农民革命到农村改革到农村发展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还在进行当中,而且还看不到尽头。第四,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还处在一种具有乡土性的社会组织形式当中。我说这个社会组织形式,包括正式的,也包括非正式的。比较正式的比如说有:家、家族等。但实际上从这个边界往外扩展,也还有一些组织。费孝通先生把这种扩展叫做“差序格局”。什么意思呢,就是扔一块石子在水中,这个波纹以石子为中心往外推延。他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差序格局。这个格局由里及外,由我及他,由近及远,一步步地来建立一整套的社会关系。这套关系包括家、族、群、社、村、组、团这样一些最基本的社会结构。这套结构在另一个意义上又形成一套文化的纽带。比如说它延伸出一套讲究互助的亲情的关系的乃至面子的文化。这一套在过去叫做尊卑长幼,曾是我们想批判想超越的东西。所以我说这个社会的乡土性,中心意思就是说即使在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仍有某种特色或者说成分是乡土性的。这个和费先生的意思是比较相近的,虽然我不一定是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他的意思。

中国社会,也包括其他发展中社会,整体上,如果要讲这个财富,在通常的理解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财富还只是指浮在表面的物质商品。其实还有一个整体的乡土性的这样一个财富。我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吧。比如说长江,长江奔腾向前,带动一些泥沙,这些泥沙大概可以用来指那些物质商品钱汽车房子。但在这些泥沙下面,还有一个形成长江河床的卵石结构,这个更加厚重,我觉得可以用来指我说的乡土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从晚明以来、晚清以来受到的挑战,一个挑战当然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带来的。第一呢,就是原来也讲过的,是不是要帝国主义来,中国也在走一个城镇化的路,她自身也孕育出了自己的市镇贸易都市或者说准都市等因素,比如说现在这些古镇。那么现在呢,这个过程只是越来越快。但是这样一个城镇化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migration,而是建立一种城乡勾连的机构。第二个是1980年代以后,有一个大的变化,就是大概有两亿多农民在local的意义上将自己非农化。他们的居住地在行政的意义上还叫村,但他们又并不从事农业生产。。这的确说明这个乡土性在发生改变。但我还是觉得这里的migration还是不同于欧洲或者说英国意义上的城市化。它现在实际上是一个移动的游来游去的状态,不断地回去不断地来。所以说农民和土地和乡村的关系还是相互勾连的,不是切断的,他家里面有地,他的钱也寄回去,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是这样。也许有一天会有比如说户口方面的变动,那样的话,关系好像就分得更远了。但我的研究发现,其实因为有一个户口,正好形成一个伸缩和回旋的余地。这样他们就能形成一种我称之为“ruban”的关系。不是单纯的rural,也不是单纯的urban。就是有一个ruban society。第三个就是平时讲很多的进步啊发展啊现代化啊,但实际上从毛泽东、邓小平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忽视中国国情。毛主席那时讲第一国情就是人多地少,邓小平搞改革一上来就说中国人口多底子薄,或者说人口多耕地少。这个也是乡土性。我说的乡土性的第二个意义呢,大概从1973或者1974年的样子,中国有一个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运动,认为中国是一个小生产者形成汪洋大海的社会。小生产者包括小商小贩小企业等。我现在的思路就是往后缩一点。非农化同时也是把农民的关系带到城里来。农村里的那一套亲情关系礼法等,整个这一套社会组织形式也进到城里来了。从这个意义上,即便是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仍然有一种乡土性。第二个呢,就是回到鲁迅讲的,我们不能拎着自己头发飞起来。那么,从邓小平到现在的领导者,都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一百年。这里面我就觉得中国确实依赖别人是依赖不了的,搭车是搭不上的。因为有这个巨大的乡土性,即便是有别的什么捐助啊资助啊,搭车仍然是搭不上的,需要自力更生。再一个呢,就是在现在这个逻辑里面,我称之为艰苦奋斗的问题。批判地来讲,也就是抵制消费主义的问题。自力更生就是摆脱依附。至少我觉得有这个乡土性,还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发展谋略。小到一个家庭,也要注意节省,积点钱,大到一个社区,一个社会也要注意规划。P38-41

后记

这是继2009年1月出版的《方法与个案:文化研究演讲集》之后,另外两本有关文化研究的成果,主要记录2007年至2010年,来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访问的国内外学者的重要演讲与座谈。

2007年至2010年这三年,在王晓明老师带领与组织下,文化研究系和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很忙碌。2007年6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韩国东北亚历史基金会和亚际文化研究学会的协助下,我们成功主办了“亚洲文化研究年会”;为亚洲青年学者开办了“中文世界的文化研究”暑期研讨班;2009年,为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和牛津大学迁移、政策与社会研究中心,伦敦大学Gold Smith学院学院,联合举办了“金融危机与文化对策”中欧高峰论坛等高质量的国际会议,此外还先后有《读书》讨论会、《热风学术》研讨会,和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联合召开的“三面向现象”学术研讨会、“中国的文革”中日学者对话等,2009年4月,在世博会召开前夕,由王晓明老师主持,我们还借助中心“当代文化研究网”的“热风”论坛,组织上海及上海周边高校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我们的Better City”讨论及系列相关活动,引起了国内《解放日报》等多家纸媒及电视台,以及意大利等相关国外媒体的报道。

常规的学术活动也有条不紊进行,自2004年文化研究系成立起,中心就常设“社会思想论坛”,邀请不同学科的国内外一流学者来访问交流,先后有沃伦斯坦、查特吉、齐泽克等国际著名学者来中心访问;此外,还有“当代文学与文化”读书会,邀请新锐学者,带领研究生阅读理论和探讨现实问题;2009年,闵冬潮教授领衔的上海大学性别研究中心也加盟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更增强了我们团队的实力,学术活动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演讲集就是从所有上述三部分学术活动中精选而成。

在具体编排中,我们将演讲和座谈分别编成两本书。演讲集取名《生活在后美国时代》,对谈集取名《巨变时代的思想与文化》,演讲集打破了时间顺序,分主题编排,这样方便方便读者了解我们的问题意识,同时,为保留活动的现场和气氛保留了部分演讲的现场答问,具体的演讲时问和地点在每篇开头也有交代。有四篇演讲的正文,因故没有收入,而以“存目”表示,但全文可见于“当代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部分演讲和座谈由于来不及整理,只能忍痛割爱,留待将来收录。

演讲集《生活在后美国时代》,取自本集中沃伦斯坦的演讲题目。在全球化即美国化的今天,寻求或创造一个新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法则,就是当今文化研究的理想,当然也是本书的愿望。正如一位中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所言,当今的世界“三流国家卖劳力,二流国际卖技术,一流国家卖规则”。如何打破这个铁笼子,创立一个公平的新世界,需要我们共同的行动。如果说当今世界新一轮的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但是沃伦斯坦说,生活在后美国的世界,也并不意味着历史的终结,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反而更为复杂,“前途未卜”。因为发现道路的方向,辨明了真理和谬误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会修正错误,迷途知返,“大多数人还是会跟随他人,尽管他们知道危机会来临”,这是齐泽克说的当今资本主义工作原理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物质高效性:“即使我们知道事情的本来面目,我们仍是会继续按照虚假的信念行事”。因此,“后美国”并非煽动民族情绪,人人都有可能是那个“美国”,只要支配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变的话。如果说人人都在这个铁屋子中,每个人都是欲望的奴隶,那么,如何在承担起奴隶命运的同时,在绝望和希望之间,在理想与实践之间打破这个“精神的默默编织”的铁屋子,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2011年,一个幽灵重返欧洲的上空,并开始在资本主义的新大陆——美国游荡。希腊的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为国产破产的的危机;9月,美国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近千名(后为上万人)美国民众在纽约金融中心华尔街举行示威游行,抗议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选举政治的黑幕交易,更重要的是,抗议由于当今金融资本主义的贪婪而带来的严重社会不公。行文至此,占领者的英勇行为仍如火如荼,世界正在起变化。看来,美国的伊本·莫格勒2010年发布的《网络共产党宣言》预言得没错,现在是我们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并且拿出我们自己的宣言来反驳他们关于自由幽灵童话的时候了,这也使得本书《生活在后美国时代》更意味深长。

对谈集取名《巨变时代的思想与文化》,同样取自集中的《(读书)十年文选》座谈会,用它来命名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大时代的知识生产状况,我想再合适不过。历史上每一个巨变时代就是一个大时代,正如鲁迅所说,这个大时代,是可以生,也可以死的。这个时代的唯一优势是在“变动”,充满着辩证法,不是一潭绝望的死水,关键是我们能否把握历史的契机,让他起死回生。其中《中国的文革》对谈因故未收。

感谢善杰、小茗以及中心的三位助理:佳俊、吴婵和王翔,每一次学术活动都凝聚着我们这个团队中每个队员的辛勤汗水。感谢所有参与活动的师友和同学,以及常年担任我们中心的特约翻译顾问——上海大学外语系的张建琴教授和朱巧莲教授;也感谢研究生钟蓓莉、韩炜炜和姚婧媛在编务上的协助。本书中的许多学术活动曾受到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资助(S30101),特此致谢。

孙晓忠

2011年12月于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5: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