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礼俗文化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来玉英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著名思想史专家蔡尚思教授1988年写诗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自此,原来按地理方位特点所称的闽北文化便有了武夷文化的新概念。武夷文化是指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广大地区,以古越渔猎农耕文化为基础,以朱子理学为核心,融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于一体的区域文化。武夷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武夷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最主要的经典。

《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礼俗文化》(作者来玉英)研究的武夷礼俗文化,以武夷文化的中心武夷山为主,盖及武夷文化分布的武夷山脉及其周边地区,包括闽北1区(延平区)4市(武夷山、邵武、建瓯、建阳)5县(顺昌、光泽、浦城、松溪、政和)。

内容推荐

厚重深远的武夷历史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礼俗文化,内涵丰富,构成了武夷文化灿烂辉煌的一隅。武夷礼俗文化包含古闽族变迁融合遗存的武夷山礼俗,南迁移民交互相融的农事节庆生活礼俗,集儒、释、道三教为一山的信仰礼俗,“俭、清、和、静”的武夷茶礼俗,朱熹《家礼》熏染下的武夷山家庭礼俗等,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礼俗文化》研究的武夷礼俗文化,以武夷文化的中心武夷山为主,盖及武夷文化分布的武夷山脉及其周边地区,包括闽北1区(延平区)4市(武夷山、邵武、建瓯、建阳)5县(顺昌、光泽、浦城、松溪、政和)。

《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礼俗文化》的作者是来玉英。

目录

第一章 古闽族变迁融合遗存的武夷山礼俗

 第一节 悬棺葬礼俗

 第二节 蛇崇拜礼俗

 第三节 青蛙崇拜礼俗

 第四节 鸟崇拜礼俗

 第五节 欢庆礼俗

第二章 南迁移民交互相融的节庆农事生活礼俗

 第一节 节 庆生活礼俗

 第二节 劳动生活礼俗

 第三节 文化生活礼俗

第三章 集儒、释、道三教为一山的信仰礼俗

 第一节 武夷山儒学信仰礼俗

 第二节 武夷山佛学信仰礼俗

 第三节 武夷山道学信仰礼俗

 第四节 武夷山妈祖信仰礼俗

 第五节 闽北齐天大圣信仰礼俗

 第六节 尊崇祖师的信仰礼俗

第四章 “俭、清、和、静”的武夷茶礼俗

 第一节 武夷山茶礼俗文化

 第二节 武夷岩茶美丽的传说

 第三节 武夷山茶礼俗与儒、释、道三教文化

 第四节 武夷山茶礼俗与晋商茶路精神

 第五节 武夷山茶礼俗与茶联诗文

 第六节 武夷山茶礼俗文化事象

第五章 朱熹《家礼》熏染下的武夷家庭礼俗

 第一节 武夷山祠堂礼俗文化

 第二节 武夷家训

 第三节 朱熹在百姓家谱中的谱序

 第四节 武夷成人礼俗

 第五节 武夷婚姻礼俗

 第六节 武夷诞生礼俗

 第七节 武夷寿诞礼俗

 第八节 武夷丧葬礼俗

附录一 武夷山市朱子学校敬师礼仪式(改进型拜师礼模版)

附录二 朱子婚礼现代版(模版)

附录三 武夷山地望考

附录四 柳永节庆礼俗词及内在意蕴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白岩是莲花峰西侧的一座大山断裂的悬崖,放置船棺的洞穴是一个略呈扁嘴形的天然洞穴,洞口距谷底51米。洞口最高1.5米、最宽6.8米、洞深达5米、棺顶距洞顶10~15厘米。洞内的棺木似船形,分底、盖两部分,上下套合。棺木首尾两端突起好似船的两头。棺柩首端内侧壁有金属工具加工过的清晰痕迹。棺木外部有雕刻的几何形花纹。棺底为梭形,中部为白岩船棺主人的尸柩。棺盖似船篷状。棺木顶部平脊有一个孔,似船桅杆的插孔。船棺棺木的材质以质地坚硬的整根楠木凿成。整个船棺制作工艺非常精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体质人类学家韩康信教授等专家鉴定,船棺主人为男性,身高约165厘米,年龄在55~60岁之间,体质特征为海洋蒙古利亚种(蒙古人种南方类型)。船棺的年代,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所对船棺木材进行碳-14测定,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3 295~3 595年的商代。

随葬品,是所有墓葬方式中都存在的礼俗。 白岩船棺内遗物与随葬品是一件雕刻精美的龟状木盘,器身为椭圆形,有龟首、短尾,盘内平底微凹,盘底部有龟足状四个矮方柱。在白岩船棺主人头骨部及两侧枕有棕丝一团。胸部盖有黄褐色的人字纹细竹席,加工精细。船棺主人背部铺粗竹席,棺底垫有木棒和仍有光泽的竹片。其胸、背部夹有成叠的碳化和半碳化的纺织品残块,棺内的碳化纺织品,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鉴定,有大麻、苎麻、蚕丝和棉布共四种纺织品,分别呈棕、土黄、棕黄和青灰色。其中,一小块青灰色棉布尤为珍贵,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棉布之一。 在棺灰之中还夹有大量的果核、鱼骨和鸟骨碎片。

根据考古资料,福建商周时期的墓葬礼俗有半地穴式的土坑墓、有地面带封土堆的土墩墓,还有高悬崖壁的崖洞墓,不同的埋葬形式,代表不同身份和不同的等级。悬棺葬是一种高等级、高规格的崖洞墓埋葬形式。商周时期,《周礼·氏方职》所记载的“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的古闽族生活在武夷山,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图序》中谈道:“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梅华全研究员认为,武夷山白岩船棺主人从埋葬的高级别形式和高规格随葬品来看,推测船棺主人是一位武夷山古闽族部落联盟中的首领,而且因棺木为船形,是非常奇特的埋葬礼俗,并葬在濒临水边的高山崖壁,这与死者生前的生活习俗有一定关系。武夷山九曲的自然环境,临水生活在船上,死后以船为棺,正是船棺主人生前生活方式的反映。随葬的龟形木盘,也说明生前与水上生活有关。 同时龟是吉祥之物,是丧葬仪礼程式中子孙向白岩船棺主人表达的一种情感和敬意。关于为何要把船棺高悬崖壁,梅华全研究员认为原因有三:其一,是为了保护死者尸体的安全,避免人为或野兽的侵袭,棺柩高搁在洞穴,日照时间短,空气流通,不怕风吹雨淋,有利于尸体的保存。其二,是灵魂不灭思想的反映,突兀于平川中的高山,是灵魂通向天国的理想桥梁,离天国的距离近。其三,是“忠孝”思想的体现,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孝敬。

通过科学考察白岩船棺以及成功取下一具完整的船棺的感受,武夷山船棺考古队又在认真研究江西省对江西贵溪悬棺吊装取棺成功的模拟实验后得到启发,认为最可靠的船棺放置方法是吊装法。在古代机械吊装工具没有出现之前,人们可以先将棺木运到所需安放悬棺的洞口底下(无论沟谷或溪流),再派人爬上后山顶与洞口对应的位置,放下绳索,绑住船棺,由山顶上的人用力收拉绳索,把船棺缓缓地提升;待船棺达到洞口的位置,由等待在洞内的人用钩具把船棺缓缓地移入洞中。在武夷山白岩船棺棺盖两头考察到有明显的绳索“勒痕”,很可能就是船棺的后人在吊装时,为捆绑船棺,防止船棺倾斜滑落,而在棺盖上挖沟固定绳索留下的遗痕。根据碳-14年代测定的数据排比、出土文物的特征,以及悬棺葬葬具的形制等综合分析:从武夷山地区开始,无论从沿海向南发展,或由陆地从东向西、向南发展,武夷山地区的悬棺葬在年代和形制上都是最早和最原始的。武夷山地区应该是悬棺葬的发源地。武夷山白岩船棺的考察,揭开了悬棺葬的神秘面纱。它向人们揭示:船棺葬与其他葬法一样,只是古代民族的一种埋葬礼俗方式。它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当时的民族心理特点有关。

以武夷山白岩船棺科学考察为例,我们了解了古闽族遗存悬棺这个独特的丧葬礼俗文化。整个丧葬仪式体现了对已故先人的崇敬礼仪过程是如此天然和虔诚,以此也可以完全诠释古闽人丧葬礼俗体现的孝道、对祖先的崇拜、先人死后灵魂不灭的天然的“敬”的礼文化思想内涵。

原始闽人对蛇有着一份特殊的敬意,存在着蛇图腾崇拜。 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植物或非生物当作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图腾崇拜包含着很深的原始宗教内涵,是人类历史上极为古老而奇特的文化现象。

蛇,神秘而有威力,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能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日:“闽,东南越,蛇种”,记载了早在秦汉时期福建的闽越族就以蛇为图腾加以崇拜。 闽越先人们的生存之地多蛇,因畏惧蛇而敬仰蛇、崇拜蛇,并将自己扮作蛇,希望自己有蛇一样的威力和旺盛的生殖能力。 闽越人常将图腾顶于头顶,以示族群的威力。福建简称“闽”,“闽”字中的“虫”便是蛇,可见,对蛇的图腾崇拜,在闽越族人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关于古越族的蛇崇拜,史书《淮南子’原道训》记载:“于越生葛希……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裤攘卷,以便刺舟。”《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隋书·地理志》亦记载:“妇人以墨鲸手,为虫蛇之文。”由此可见,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古越族“虫蛇”图腾崇拜的描述。闽人之所以图腾蛇,主要是因为福建地处亚热带,山多水多,蛇患也多。在古闽人看来蛇是一种颇具神秘色彩的动物,它无足无翼却能窜突腾越,来去无踪。一旦发怒,不仅会伤害人畜,还能毒死甚至吞食凶猛的野兽,蛇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因而对它产生了极大的“敬畏”,进而对它加以崇拜,并发展为图腾崇拜。3000多年前,在古闽族形成和发展时期,以黄土仑类型文化为代表的福建青铜时代的陶器上的蛇形堆塑、陶器表面的蟠虺纹饰,以及仿蛇皮花纹的各种几何形图案,都显示了早期闽人对蛇的信仰与崇拜。“礼”的本质是敬,古闽人把蛇看作是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进行崇拜。P3-5

序言

中国著名思想史专家蔡尚思教授1988年写诗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自此,原来按地理方位特点所称的闽北文化便有了武夷文化的新概念。武夷文化是指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广大地区,以古越渔猎农耕文化为基础,以朱子理学为核心,融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于一体的区域文化。武夷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武夷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最主要的经典。

……

武夷精舍的创立,给武夷文化掺进了儒学文化新的内涵,同时也为道教、佛教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儒学这一正统文化的进入,极大地丰富了武夷文化的历史内涵。朱熹通过创立学院,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传统的主体意识即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他始创“四书学”,即把儒教创始人孔子、孟子和孔子的学生曾参、子思的经典论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成一个系列,加以权威性的阐述、诠释,名之为《四书集注》。古闽族变迁融合了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和人际交流对武夷社会文化生活产生广泛影响。朱熹的《朱子家礼》、《仪礼经传通解》、《朱子治家格言》是古代礼学奠基之作,对武夷礼俗文化影响深远。《朱子家礼》规范的内容是社会家庭中,不同时节、不同人生阶段所行礼事的具体仪节,如岁时祭祀、男冠女笄、婚丧嫁娶等礼仪。《家礼》对居家各项礼事的程序、陈设、器用及服饰标准、文书程式等,都作了具体规范。清儒陆陇其(1630_1692)《三鱼堂文集.四礼辑宜序》中说:“儒者言礼,详则有朱子《仪礼经传通解》,约则有朱子《家礼》,是二书者,万世规矩准绳也,人道之纲纪备矣。”又如《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22《职官》所说:《仪礼经传通解》一书,“范围乎国事民事者为最广,家有家礼,乡有乡礼,学有学礼,邦国之际,王朝之上,莫不有礼,通五礼之目,而仍类别为五,所以辨等差至严也,所以画权限至晰也。 准诸《大学》之絮矩,其揆有若合符定。”《仪礼经传通解》一书不仅保留了朱子以前之时代及后世有关礼仪与礼义、制度与观念、原典与解说等多方面的礼学材料,同时还内涵着犹如《礼记·大学》的“修、齐、治、平”之道的精神主旨。朱子《家礼》全书共分五卷,依次为通礼、冠礼、昏(婚)礼、丧礼和祭礼,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家庭礼仪系统。《家礼》是日常应用的家庭礼仪,主要是家庭生活以及人生成长各时节所行的礼事,如饮食起居、男冠女笄、婚嫁丧葬、岁时祭祀等礼仪规范。朱熹一生中有50多年在武夷山,《家礼》对武夷山祭祀礼俗、服饰礼俗、成人礼俗、婚姻礼俗、诞生礼俗、丧葬礼俗、拜师礼俗、生育礼俗、寿诞礼俗等的影响直接而深远,朱熹礼学思想渗透在武夷山人生礼俗的方方面面。

来玉英

2011冬于武夷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