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李嘉诚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财富神话,他享有“华人首富”的美誉数十年,更是早已进入“世界十大富豪”的行列,始终是年轻入学习的榜样。
有人说,李嘉诚的成功是时运所致。也许,时代给了他很多的机会,可时至今日,大浪淘沙,同时代的不少塑胶大腕,地产大王已经被浩浩荡荡的商业大潮所吞没,而李嘉诚却不仅能够站稳脚跟,更是鹤立群雄,创业58年无亏损。可见,这“超人传奇”背后并非全然靠时运,而是必有其高明独到的经商谋略。
本书就是从李嘉诚的中国式领导和经营管理方面,全面为您讲述李嘉诚的传奇人生,深入分析李嘉诚的成功经验,最终为您指出借鉴之道。
在几十年的商海搏战中,随着李嘉诚每一个重大决策的出炉,他所驾驭的这艘“商船”便跨越式地前进一大步。李嘉诚的经营管理哲学更多地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是在企业追求绩效和利润的过程中,对传统理念和智慧的化用,以谋深计远的智慧保证了重大决策地成功率。
李嘉诚的成功,正是源于他的中国式领导与经营管理。
以永不满足的心态做大自己
有些人容易自我满足,做出一点小成绩,就沾沾白喜,这种人必然会没有多大的成就,一辈子都会生活在狭小的圈子之中,相反,如果以不满足的心态去做事,就会把一个个目标连续贯彻下去,从而做大自己。
李嘉诚认为,对于商人来说,最可怕的是自我满足,满足于眼前的一些小利润,因为这种满足感等于失去前行的动力,要想成大事必须对自己已有的成就不满足。所以他始终保持自己的雄心,无论做什么都力争做到最好,这样才靠得住自己。
李嘉诚在五金厂主要是负责推销镀锌铁桶。自从李嘉诚加盟五金厂,五金厂的业务蒸蒸日上,以销促产,产销均步入佳境。老板喜不自。禁,在员工面前称阿诚是第一功臣。
然而,备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诚,刚刚打开局面,就要跳槽弃他而去。老板心急火燎,提出给李嘉诚晋职加薪,他仍没有回心转意。
李嘉诚去了塑胶裤带制造公司。在现代人的眼里,这是一间小小的山寨式工厂,位于偏离闹市区的西环坚尼地城爹士街,临靠香港外港海域。这间山寨工厂的魅力安在?
李嘉诚此举,一是受新兴产业的诱惑,二是受塑胶公司老板的“怂恿”。
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香港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欧美输入的塑胶制品。塑胶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被人们趋赶时髦的风气所湮没。时至21世纪的今日,塑胶制品仍大行其道。
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之时,就敏感到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最初,塑胶制品是奢侈品,价格昂贵,消费者皆是富人阶层。后来,塑胶制品的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舶来品愈来愈多,尤其是港产塑胶制品面市,造成价格大跌。李嘉诚清晰地意识到,要不了多久,塑胶制品将会成为价廉的大众消费品。
香港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地方。香港没有传统工业,它与世界有广泛的联系,能够迅速地引进适宜在本地发展的产业。最初的塑胶厂屈指可数,但很快形成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趋势。
美国汽车业骄子,曾任福特公司总经理、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的艾柯卡指出,20世纪前半叶,产业是制造家的天下,社会商品相对匮乏,生产出来就会变成钱。到20世纪后半叶,社会商品日趋饱和,厂家竞争激烈,生产出的产品,非得竭力推销出去才能产生效益,因此,执产业牛耳者,便由制造大师转为推销大师。
艾柯卡本人、松下电器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等,莫不是以推销见长,把推销与制造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美国早期的产业巨子,汽车大王福特、钢铁大王卡耐基、波音飞机之父波音等,皆是制造家或发明家。
塑胶裤带公司的老板,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经营者。他靠塑胶裤带起家,短短的一年,开发出10多个产品。香港的塑胶厂愈来愈多,竞争也将愈来愈激烈。老板四处招聘推销员,前后有20多人做过推销,而真正能胜任者寥寥无几。
老板自己也常常出马推销,他到酒店推销塑胶桶时,与推销白铁桶的李嘉诚不期而遇。李嘉诚成了老板手下的败将。酒店更青睐塑胶桶,而不惜废掉进白铁桶的口头协议。
不打不相识。李嘉诚虽败在塑胶公司老板手下,他的推销才能却深得老板赏识。言谈中,李嘉诚表现出对新行业的浓厚兴趣。但他说:“老大(老板)还算蛮器重我,我去他厂做事没多久就走,恐怕不太好。”
“晚走不如早走,你总不会一辈子埋没在小小的五金厂吧?看这形势,五金难得有大前途。”这正是李嘉诚所不愿的,他离开舅父的公司出来打工,只是作为人生的磨炼,而不是作为终身的追求。李嘉诚最终跳出了五金厂。
从五金厂进入塑胶公司,李嘉诚已经多次变换工作。每次变换,李嘉诚都从一个困境跳进另一个困境,同时又是通向成功的一次跳跃。每克服一个困境,都是在为独立创业积累经验、铺路搭桥。
进入塑胶裤带公司后,李嘉诚还是干推销员的老本行。当推销员的日子,李嘉诚每天工作16至20小时,没因香港战乱而放弃拼搏。早上9时上班前,他到其他地区发掘新客户。人家喝下午茶,他继续工作。晚上,他又跑到工厂视察“跟单”。工作尽职勤奋,他开始有了自己的熟客。
加盟塑胶公司一年后,老板以营业额计算,派发年终花红,李嘉诚排在第一位,花红高出第二位7倍。
李嘉诚说:“我表面谦虚,其实很骄傲,别人天天保持现状,而自己就老想着一直爬上去,所以当我做生意时,就提醒自己,如果继续有骄傲的心,迟早一定碰壁。”
老板十分赏识李嘉诚的杰出才华,因此,李嘉诚18岁就被提拔为业务经理,统管产品销售。两年后,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
李嘉诚以勤奋和聪颖,很快掌握了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势头良好,销售网络曰臻完善,许多大额生意,他都是通过电话完成的,具体的事,再由手下的推销员跑腿。
渐渐地,李嘉诚成为塑胶公司的台柱,成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龄人中的杰出者。他才20出头,就爬到打工族的最高位置,做出令人羡慕的业绩。
李嘉诚应该心满意足了,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没有“满足”两字。功成名就、地位显赫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新的人生搏击。老板自然舍不得李嘉诚离去,再三挽留。曾有个相士,拉住李嘉诚看相,说他“天庭饱满,日后非贵即富,必会耀祖光宗,名震香江”。此事在公司传为佳话。
老板不信相术,但笃信李嘉诚具备与众不同的良好素质,他不论做什么事,都会是最出色的。
因此,李嘉诚绝非池中之物。他谦虚沉稳的外表,实则蕴含着勃勃雄心。他未来的前程,实在不可估量。
对现实永不满足,就能见人所未见,做人所不能做。初出茅庐的李嘉诚懂得以把任何事做到最好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不满足,可以说找到了成功的门径。
P7-11
当提到中国式领导,大家脑海里会闪出一个印象:一种老朽的领导方式。过去20多年,大家都这么认为,不过,在最近两年里,倡导中国式领导,中国式经营管理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对于何谓领导,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领导就是通过一些不易察觉的方法,鼓动一群入朝某个目标努力的过程,或者实施上述鼓动过程的那个人。
至于何谓“中国式领导”,国内还没有权威的界定。我们认为,中国式领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国式领导是指通过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和行为方式去感召所属砖体及关联人群实现某个目标的过程,或者实施这个感召过程的人。广义的中国式领导,则是创新型中国式领导,指通过中国传统和现代、中西方结合的优秀文化、先进思维和全球通行行为规则去感召所属群体及关联人群实现某个目标的过程,或者实施这个感召过程的人。它是中国企业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产物,其核心是“中国理念、西方标准”,是一种适应中国企业在国内运作和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领导管理模式。
中国式领导和经营管理是近年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一个热门关键词,由其引发的争论此起彼伏,但面对有一套完整管理工具及成熟制度的现代管理学,讲究人情心性的中国式领导最终还是处于下风。
中国企业的领导模式,喜欢事必躬亲,随处指挥,过程、结果都可以追求他本人认为的样子,要求下属以他希望的方式做事,随意性大,甚至脾气很大,即使不是因为利益关系而特意做出的人事安排,喜欢用的人就是对他唯命是从、歌功颂德的人,让他感觉能信任但惯用办公室政治之人,很看重态度,讲究形式,然后才看其他方面。
因此,中国的大部分企业,本质上是人治的,是以权力为核心的治理模式。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科学领导方式而形成的中国式领导,注定不能抹掉这个印记。
中国式领导需要站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上,博采众长,借鉴西方先进的方法和经验,进行中国式特有的经营管理。在当今企业界,李嘉诚就是一个中国式领导和经营管理的先行者,值得中小甚至是大企业领导人去学习。
对着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李嘉诚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财富神话,他享有“华人首富”的美誉数十年,更是早已进入“世界十大富豪”的行列,始终是年轻入学习的榜样。
有人说,李嘉诚的成功是时运所致。也许,时代给了他很多的机会,可时至今日,大浪淘沙,同时代的不少塑胶大腕,地产大王已经被浩浩荡荡的商业大潮所吞没,而李嘉诚却不仅能够站稳脚跟,更是鹤立群雄,创业58年无亏损。可见,这“超人传奇”背后并非全然靠时运,而是必有其高明独到的经商谋略。
李嘉诚的领导方式是中国式领导的楷模,不但对产业本质理解很深刻,在经营管理上也有非常的一套。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是李嘉诚的座右铭,也是企业领导的至高境界。可以说,他既是传统中国式领导的颠覆者又是开创者。
他的商业实践是建立在中西方优秀智慧融合的基础上的。他曾说:“以外国人的管理方式,加上中国人的管理哲学以及保存员工的干劲及热忱,无往而不利。”也就是说,他以中国文化为手段,以西方企业制度贯穿于企业领导工作的始终。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领导者,首先要懂得自我管理,逐步建立起自身尊严。还应注重情境领导,会针对不同员工和不同境况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并谨记如下领导原则:“指挥千人不如指挥百人,指挥百人不如指挥十人,指挥十人不如指挥一人。”
本书就是从李嘉诚的中国式领导和经营管理方面,全面为您讲述李嘉诚的传奇人生,深入分析李嘉诚的成功经验,最终为您指出借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