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厚厚一册,是十几位志愿者180天的田野日志。这十几位志愿者,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服务社会化”课题组委托(关于课题的更多信息,请参阅导读),在奔赴遍布全国的十几个公共服务机构后,记录下来自己的每日生活。
本书中所有日志,来源于课题志愿者们的即时性写作,与那些结论淹没了过程的事后总结与回忆不同。跟随着课题志愿者们当时当地的写作,我们能够体会到他/她们的心路历程。我们也跟着他/她们的足迹,解开了不少关于志愿服务的迷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16位志愿者的180天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罗红光//王甘//鲍江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厚厚一册,是十几位志愿者180天的田野日志。这十几位志愿者,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服务社会化”课题组委托(关于课题的更多信息,请参阅导读),在奔赴遍布全国的十几个公共服务机构后,记录下来自己的每日生活。 本书中所有日志,来源于课题志愿者们的即时性写作,与那些结论淹没了过程的事后总结与回忆不同。跟随着课题志愿者们当时当地的写作,我们能够体会到他/她们的心路历程。我们也跟着他/她们的足迹,解开了不少关于志愿服务的迷思。 内容推荐 利他精神,这在20世纪因为雷锋而赋予了它鲜明的色彩。“无私奉献”、“克已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集体意识浓缩在其代表作的《雷锋日记》中。时隔今日,利他的志愿者行动有何变化?本书通过16位亲临现场180天的志愿者利他行动,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鲜活的社会事实: 1.伟大与平凡:投入到志愿服务中的人们,往往充满激情,但真正投入后却发现,志愿者的日子原来如此平凡。如此琐碎,不是每天都充满激情。但恰恰是这些平凡的日子,平凡的小事,只有当我们有极大的激情时,才可能长时间面对,才可能坚持。 2.利他与利己: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出发点是利他。倒是真正投入后才发现,从中得到的帮助最多的却是自我。原来利己与利他互为表里。不相矛盾。只有学会了他者的语境,你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他者。 3.单纯与污浊:有的人选择志愿行动,是因为自己周围的环境太污浊,怀着美好的愿望,他们踏上志愿服务的征程。试图从另一个时空,找到单纯。却不料,可能看到更多单纯青年难以接受的东西。可是,随着成熟,我们发现,单纯与污浊、美好与丑恶存在于世界每一个角落。 4.冲突与对话:冲突往往表现在个人的理想与服务人群自身需求之间的错位。好心往往成了别人的负担;志愿者自身承载的文化背景与当地文化的冲突,浪漫的理想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冲突等等,为了更好地、人性化地服务于他者,真正的沟通与理解这才开始…… 目录 社区服务 第一章 我困惑于现实与理想之间 第二章 发现自我其实很难 第三章 与青春岁月作别吧! 第四章 真正的感动来自平凡 义务教育 第五章 谨以此献给我唯一挚爱的上帝 第六章 “麦灯船”:带领孩子们追寻自己梦想 第七章 他们不比我们“笨” 第八章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第九章 爱主待生,慈眉善目,古道心肠,师生难忘 公共卫生 第十章 与艾滋病患者同日月 第十一章 做好自我 第十二章 回头看看,发现我得到的远比付出的多 第十三章 如果中国也能多一些这样的民间组织和机构就好了! 环境保护 第十四章 也要学会说“不” 第十五章 当赤脚干部就那么难吗? 第十六章 我想尝试着干一下,今天干不了还有明天 “公共服务社会化”课题论坛 第十七章 角色与定位 第十八章 困惑 第十九章 中期会议 第二十章 撰写日志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我困惑于现实与理想之间 Xieyue0106 2005年7月15日,晴,有雾 昨天和“公共服务社会化”课题老师们和志愿者们一一告别之后,经过了一个晚上11个小时的漫漫路程,今天早上09:18到达Q市。我的心情既兴奋又矛盾,兴奋的是经过了五天的培训我终于要正式开始我的工作。矛盾的是不知道未来这半年里我将要面对哪些事情,我能否出色地完成课题组交给我的任务。在培训期间,我们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每天还能聆听大师级人物的讲课,环境非常的舒适。但到这里我要真正地面临具体的问题了,要用我的心,我的每一寸肌肤去感受这里的空气、食物、人、残瘴儿童……怀着这种矛盾的心情,我到了Q市,打了个的(出租车)去儿童福利院。在车上我和司机聊了很多,从他的嘴里我了解到了他印象中的Q市是什么样子的。他认为Q市环境很好,可以随时去海里游泳、钓鱼,不用花钱。游泳是免费的,但如果要换泳衣,游完泳后冲澡的话要花10元。但是如果自己开车来,自己带泳衣,回家冲澡就不用花一分钱。雇船出海也不贵,只要两三百,适合结伴出游,每个人平摊下来花费不是很多。他自己就经常带着孩子、老婆来游泳。 Q市房价、物价很高。房价最低5000元/m2。房价、物价都是被旅游炒起来的。经济适用房要3000元/m2,建在郊区,只有1000个号(我记得不是很清楚),排队领号的人很多。他说现在Q市普通老百姓的工资才1000左右。就算送套房子给他’,也住不起,因为交不起水、电、煤气、物业管理等各种费用。听他说到这里,我才明白了为什么Q市虽是个旅游城市,但计程车的车身看起来如此破烂,车里装备看起来也不干净,不像其他的大城市。 聊得兴致正高时,已经到了Q市儿童福利院。我下车之后,环顾了四周。知道了Q市儿童福利院在一个小山头上。山坡约为45°,只有一趟公交上来,还有一趟在小山腰。该院和老年福利院、精神病院在一起。从山头上下来可以看到H大学校区、Q市师范学院,还有网吧、美发店、小卖部、餐馆等店面。生活还算挺便利的。 在熟悉了环境之后,我去了儿童福利院,见到了儿童福利院院长何女士,认识了谈院长(副院长助理)、黄大姐(管药房的)、刘科长(教育科科长)、林辉、高老师、叶书记。黄大姐43岁,刘科长26岁。林辉腆着个大肚子,看来分娩期快到了。 林辉领我到了给我安排的宿舍,里面有两张床、两张凳子,一张桌子,一个大彩电。住房条件比我想像得好,给我一个这么大的新电视让我觉得受宠若惊。我开始打扫我的房间,扫了地,抹抹凳子、桌子,晒晒被子。这时让我觉得很恐怖,全身鸡皮疙瘩都起来的是,我居然在被子里发现一条蜈蚣。这或许是我到这的第一个考验,这只蜈蚣把我吓得半死,心神不宁,恨不得把被子都扔了,我担心晚上该怎么睡觉。 中午和林辉她们一起吃饭,食堂在一楼,只有两个菜,豆腐炒肉和干豆炒肉;两个主食:米饭和包子。林辉告诉我这里的吃饭时间是早晨06:30—07:00;中午11:30;晚上17:00。吃了午饭,休息了会儿,下午就去沃尔玛购物了。坐公交,途经Q市大学,Q市财政局,大福源,利群商厦。这里的公交有两种收费标准,一元和两元,是无人售票式的,所以要准备好零钱。我在沃尔玛买了碗、筷、蚊香(据说这里蚊子很多)、防虫丸、洗碗布、创可贴、抗菌灵、花露水等日常用品,还买了一张Q市的手机号,是观乐畅听卡,这种卡充值可以打8折,如100元的充值卡只需付80元。 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大概20:00。办公人员都回家了,只剩下值班的科长、王姨、婴儿室的护士了。夜幕降临,灯若隐若暗,四处寂静无声,我感到有点害怕,步伐特别快,匆匆把澡洗了,就跑到婴儿室找人聊天去了。 在婴儿室我和王姨还有两个护士一边看《同一首歌》,一边聊天。王姨是值夜班的,另外两个护士一个来这工作一年半了,一个来这工作一年了。听他们说,这里有十几个婴儿,二十几个孩子,有残障儿童,也有健康的;有被父母遗弃了,也有自己跟来不想回家的,也有父母送来请福利院代养的。来这收养小孩的有城里人,也有外国人。城里人大都收养健康儿童;而外国人健康的、残疾的都收养。Q市有个村接收福利院寄养儿童一百多个,每个儿童政府给予五百元补助,这些农村人家对待寄养的残障儿童就像自己家的孩子一样,很感人。抱着好奇的心态,我去婴儿室看了那些小家伙。大部分都是健康的;有两个嘴巴像兔子嘴,是裂开的,看起来像猪八戒;一个小孩不知得了什么病,眉毛、头发都是白的;一个小孩有脑瘫,眼睛痴痴呆呆的。有个小孩睡觉的时候嘴巴冒泡泡,真可爱。 这时候婴儿室里进来一个人,看起来年龄挺大的,我问他是不是科长,他说不是,咬字不是很清楚,像是大舌头。后来听王姨说那个人是从小在这个福利院里长大的小孩,今年才18岁。 22:00睡觉时到隔壁宿舍借打火机,认识了配奶师。写完日记就睡觉了,这时已经00:00了。 7月16日,晴 今天早晨08:00起床,福利院里空无一人,近处的山头笼罩着绸缎般的白雾。我感到无聊,洗完衣服就出门了,想去新华书店买些人类学方面的书,以了解这个课题的相关知识背景,以便更有准备地完成任务。或许是习惯了武汉出门动不动就坐一两个小时,在Q市坐车老是坐过头,当我晃过神来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坐过站了,不得不往回走。这时我才感觉Q市之小。 好不容易到了新华书店,发现只有两本人类学基础读物。无奈只好打道回府。这时已经下午14:00了。 下午16:00时见到了昨天认识的两个护士。和她们一起去上网,8:00回来。碰到王姨,得知她要回家办退休手续,不能在这干了。我于是和她聊了起来,涉及面很广,我作为对福利院一临时员工的了解将和她的谈话内容都记录下来——王姨年轻时在水厂里工作,那时计划经济,国家什么都包,她觉得日子过得宽裕,很感谢毛主席,毛主席去世时她还特地跑到北京去悼念他。她说那时人们的思想很纯,都信共产主义,一心一意跟着毛主席。后来改革开放了,她也下岗了,日子过得艰难。她在这个福利院只干了5个月,第一个月300,第二个月400,第三个月500,之后就没涨了。现在她还回原单位办退休手续,必须离开一个多星期,而按福利院规矩想多请假一个星期,所以只能离开了。她说自从下岗之后就慢慢信奉基督教。自从信奉基督教,因为下岗而产生的郁闷、烦恼、抱怨、愤怒这些情绪都没有了。心里只剩下感恩。由此看来,基督教的信仰基础的确是苦难。像王姨,以前在国企舒舒服服地被国家养着,心里只有毛主席,根本不信耶稣,用她自己的话就是“十头牛都拉不走”;现在毛主席没了,共产主义没了,心里头没个着落,日子又过得艰难。基督教帮助她把心放低,平静看待苦难,时时感激他人。从这个角度看来,基督教固然有教人忍受苦难而不去抗争,从而被统治者利用的嫌疑,但它确实也起到了平和人们的心灵,教人向善而不抱怨愤恨,使社会和谐的正面作用。 不过,后来我问她为什么不信佛而信耶稣,她说没有人告诉她信佛,但是电台里一个24小时播放的基督节目告诉她信耶稣。从这一点看来,她并非理性的信仰耶稣。如果有人先告诉她信佛,她或许就信佛而不是耶稣了。这时候我忽然感觉到无论是佛、耶稣,还是共产主义,对她这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来说或许都是一样的,都是她掉在水里之后的救命稻草,区别只是谁先降临她就抓住谁罢了。接着我问了她这个福利院的各级待遇,她说领导有四五千,护士有一两千。我才知道这个福利院的工作其实挺吃香的,连临时员工也不愁没人做。 从这句话里我读出了在Q市这个美丽的外表下,也有和其他大城市一样深的社会危机——高房价物价对应着贫穷的百姓生活。 P4-5 序言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厚厚一册,是十几位志愿者180天的田野日志。这十几位志愿者,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服务社会化”课题组委托(关于课题的更多信息,请参阅导读),在奔赴遍布全国的十几个公共服务机构后,记录下来自己的每日生活。在尽最大可能保持原貌的前提下,经过课题组的“去隐私化”编辑,这些日志,得以和读者见面了。 这本田野日志集,可以成为所有有志于志愿服务工作的人的入门读物。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因为我们的志愿者们服务于多个领域,涉及各种类型的公共服务组织,最重要的是本书中所有作者们的写作特点。 本书中所有日志,来源于课题志愿者们的即时性写作,与那些结论淹没了过程的事后总结与回忆不同。跟随着课题志愿者们当时当地的写作,我们能够体会到他/她们的心路历程。我们也跟着他/她们的足迹,解开了不少关于志愿服务的迷思。 比如伟大与平凡。投身于志愿服务中的人们,往往充满激情。但仔细阅读后我们发现,志愿者的日子,原来如此平凡,如此琐碎,不是每天都充满激情。但恰恰是这些平凡的日子,平凡的小事,对社会的良性运作,却有非凡的意义。只有当我们有绝大的激情时,才可能长时间面对,才可能坚持。 比如利他与利己。当我们出发时,洋溢我们心中的,是帮助他人的激情。可是,翻开每一本日志,我们都看到,从田野里走出来时,年轻人深情回顾,原来,从中得到帮助最多的,却是我们自己。 比如简单与复杂。有的人选择做志愿工作,是因为觉得自己周围的环境太复杂。怀着美好的愿望,他们踏上志愿服务的征程,试图从另一个时空,找到单纯。却不料,随着对田野的了解,他们可能看到更多单纯青年觉得难以接受的东西。可是,随着成熟,我们发现,单纯与复杂,美好与丑恶,存在于世界每一个角落。 这本田野日志集,也可以成为公益组织进行志愿者培训的最佳教材。因为,这些日志不仅真实记录了志愿者们心潮的起起落落,还充满了反思的精神。当发现我的好心竟然成了别人的负担时,志愿者开始思考,个人追求理想实现与服务人群自身需要之间的冲突;在志愿者原本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冲突中,志愿者开始重新思考,为什么人类学家一直在强调,当地人绝不比我们笨;面对浪漫理想与真实现实之间的冲突,志愿者们,不止一次地审视,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这本田野日志的作者们,虽然充满公益心,却也都是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在这本集子里,他/她们无法给出全部答案。而实际上,也没有人,能给出全部答案。但是,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他/她们的思考,给后来人以启迪。当我们和他/她们一起去思考的时候,我们自身,开始成长。 经过几年的工作,这本田野日志集终于问世了。 首先,要感谢我们课题的所有可爱的志愿者们。长达半年的时间,他/她们远离家人和熟悉的生活,在陌生甚至艰苦的地方,不计报酬地工作,并忠实记录他/她们的足迹,与后来人分享。作为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整个招募、筛选、培训、派遣、网络支持、现场支持等漫长的过程中,我曾经以为,我对这些年轻人有了很深的了解。但是,在日志编辑的过程中,当我细读每一篇用心写下的文字时,我发现,对他/她们又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了解。 其次,要感谢所有接纳课题志愿者的课题合作机构。尽管在外人看来,志愿者好像是送上门来的免费劳动力,实际上,却也需要合作机构付出很多。由于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公益组织并没有成熟的志愿者管理经验,全靠机构自身的摸索,除了关心志愿者的衣食住行,还要为志愿者设计合适的工作岗位,协调内部可能出现的误会和矛盾,对志愿者出现的情绪波动进行必要的疏导,乃至冒机构内部信息外传的风险,等等。在本研究中,采用人类学参与方法,我在其中一个合作机构中担任志愿者的负责工作,对合作机构的付出有颇深的感受,也在此对所有课题合作机构表示深深的感激。 我们也要感谢所有课题组研究人员,其中还应当包括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的合作伙伴。在这个不同以往的课题里,他们不仅是研究人员,同时也为志愿者们提供培训和心理支持。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做这些工作时,不仅从课题需要出发,更从人的需要出发,对这个课题的实施,付出比一般研究更多的心血和情感。 对于中国社科院给予“公共服务社会化”课题在研究经费方面的支持,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对这本《志愿者田野日志》出版的进一步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不平常的2008年即将远去。这一年,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几个重大事件使我们的社会对公共服务更为关注,对志愿精神更为推崇。这本独具特点的田野日志集,在此时问世,作为课题组全体志愿者与研究人员的工作结晶,定能在这个过程中,为公共服务的进一步社会化提供帮助。 是以为记。 王甘 2008年12月8日 于北京西坝河 后记 此书的问世来自16位志愿者在各自服务现场为期半年的努力和编者一年的功夫。为了这次活动与研究,我们的另一方主力,即公共服务的各个机构,它们给我们的志愿者提供了免费食宿,并且各机构负责人如同父母一般一路呵护我们的志愿者,以他们的经验充实了志愿者的思想与感情。出于保护,我们不公开各单位的实际名称,这使我们对各个机构的感激之情有增无减。 我们在此要特别感谢一位幕后志愿者,他的名字叫刘宇。刘宇进入大家的视野是通过“公共服务社会化”课题。他以“行曲”的网名在课题论坛(BBS)上与志愿者沟通,帮助不少年轻志愿者解决问题,参与了昆明中期会议的协调与组织等。作为16位志愿者背后的志愿者,他深受大家的爱戴。不幸的是,就在今年,他患了肾癌。中医、西医、乃至出世间法,诸种医治努力均未能尽如人愿,刘宇还是于2010年7月12日离开了大家。他曾答应鲍江博士给本书写后记,但事与愿违。临终前一天,刘宇夫人张辉同志给他念了本书第五章的BBS部分,他饶有兴趣地倾听,并将大家的网名一个一个换成实名。他夫人让《日志》(草稿版)陪同刘宇去了……刘宇有自己的正式职业,但他忙里偷闲,从头至尾参与了“公共服务社会化”课题全过程,也参与了我们在陕北和内蒙基地另外开展的志愿者活动。其中他设计的内蒙过冬沼气池在甘肃镇原县的村落获得应用。然而,捉弄人的是,就在他病榻期间,医院夜间护理员恰巧也来自甘肃镇原县的农村。当夜间需要帮助时,按铃无反应,护理员比病人睡得还要沉……公共服务的商业化使人性、尊严显得苍白。 感谢刘宇的爸爸妈妈把刘宇带到这个世界!他用他个人的方式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就像爸爸参加解放全国的事业,妈妈援助非洲医疗一样,他的生活密度足矣!读完这本书,我们要感谢诸位读者,也怀着对这个世界上一切美好愿望的感激之情,共同目送那些先行者。值此出版之际,我们将此书献给我们这位志愿者刘宇同志,寄托我们的哀思。同时,感谢接纳我们志愿者的全国16个单位及其负责同志们。愿我们共同构成的积极的、人性化力量天长日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