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阳明宇读典系列之一。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发散思维的方式,加上大量的图表,并结合自己的心得加以阐释,力求通俗化解读中华元典《道德经》,阐释着人类的文明与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通道德经/阳明宇读典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阳明宇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阳明宇读典系列之一。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发散思维的方式,加上大量的图表,并结合自己的心得加以阐释,力求通俗化解读中华元典《道德经》,阐释着人类的文明与智慧。 内容推荐 本书用独特的视角、全新的观点揭示出中华元典血脉相通的文化真谛。 本书立足于地球这个整体,关注人类的生存目的,用智慧与趣味鲜活的案例,阐释道家柔性思维带来的智慧甘泉,提升心智修养。 目录 卷首语/1 人有“第四只眼"(总序)/1 如何品味《道德经》/1 道德经(上) 第一章 无中生有/1 第二章 对称自然/7 第三章 生存大本/13 第四章 道生万物/16 第五章 大仁不仁/20 第六章 生命真谛/23 第七章 整体局部/26 第八章 守柔利他/30 第九章 适可而止/33 第十章 返璞归真/36 第十一章 虚实利用/39 第十二章 存本去末/41 第十三章 宠辱之因/44 第十四章 古始道纪/47 第十五章 性本天然/50 第十六章 归根复命/53 第十七章 无为而治/56 第十八章 辩证思维/58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65 第二十章 不为物累/67 第二十一章 恍惚窈冥/70 第二十二章 委曲求全/73 第二十三章 势在必然/76 第二十四章 平常方久/79 第二十五章 公生养爱/81 第二十六章 持重戒躁/84 第二十七章 贵师爱资/86 第二十八章 大制无割/88 第二十九章 顺天应人/90 第三十章 果而勿强/92 第三十一章 佳兵不祥/95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98 第三十三章 人生哲理/101 第三十四章 无心自然/104 第三十五章 平淡永恒/106 第三十六章 量变质变/108 第三十七章 无为清静/110 道德经(下)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112 第三十九章 整体和谐/117 第四十章 动反用弱/121 第四十一章 相对源头/124 第四十二章 欲益当损/127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130 第四十四章 知止不殆/132 第四十五章 清静为正/134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136 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138 第四十八章 无事德民/140 第四十九章 德善德信/142 第五十章 生生之厚/144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148 第五十二章 见小守柔/151 第五十三章 均衡利益/153 第五十四章 德普国长/155 第五十五章 物壮则老/157 第五十六章 玄同为贵/160 第五十七章 治国因果/163 第五十八章 祸福倚伏/166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168 第六十章 燮理阴阳/170 第六十一章 虚怀若谷/172 第六十二章 坐进大道/174 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易/176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178 第六十五章 治国以朴/180 第六十六章 乐推不厌/183 第六十七章 慈俭知惧/185 第六十八章 用道建功/187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189 第七十章 知希反贵/191 第七十一章 自知方明/193 第七十二章 大威不威/195 第七十三章 珍爱生命/197 第七十四章 杀其当杀/199 第七十五章 薄己厚民/201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203 第七十七章 雪中送炭/205 第七十八章 柔弱无败/207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209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211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213 从著述“读典"丛书说开去(后记) ——兼谈解读民族文化元典著作存在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16 第六十一章 虚怀若谷/172 第六十二章 坐进大道/174 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易/176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178 第六十五章 治国以朴/180 第六十六章 乐推不厌/183 第六十七章 慈俭知惧/185 第六十八章 用道建功/187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189 第七十章 知希反贵/191 第七十一章 自知方明/193 第七十二章 大威不威/195 第七十三章 珍爱生命/197 第七十四章 杀其当杀/199 第七十五章 薄己厚民/201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203 第七十七章 雪中送炭/205 第七十八章 柔弱无败/207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209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211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213 从著述“读典"丛书说开去(后记) ——兼谈解读民族文化元典著作存在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16 试读章节 宇宙间万千事物及其运动,无论是抽象的存在还是具象的实在,均是以恒定的概念进入认识范畴。概念的内涵如果歧义太多,就没有概念的存在。然而,我们人类社会中,内涵模糊的概念则比比皆是。譬如工业、农业这两个概念,就其质的规定性而言,所谓工业,一是指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形式,二是指所生产产品的商品属性;所谓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产品只为自给。没有把握住两个概念以上恒定的内涵,就会将机器、科技等生产要素混同于工业,将农产品的生产等同于农业。这样,在认识的范畴内,便无法回答出机器收割、农产品深加工究竟是工业还是农业等简单问题,甚至在工业时代,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各类农副产品基本上已成为商品的今天,人们仍会一如既往地将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国家等同于农业国。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对准确界定概念内涵重要性的强调。没有恒定的概念,就不可能有真理。 但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历代解读《道德经》的读本,均将其理解成了“常道不可道,常名不可名”。这样一来,对《道德经》的认识,刚一抬脚便走进了虚无、不可知的死胡同,一开始便给《道德经》裹上了一层玄学的外包装。 诚然,假如援佛释道,似乎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作出“道不可道,可道非道;名不可名,可名非名”的解读,揭示出了《道德经》虚静的真谛,似乎解读《道德经》在境界上当追求“能离文字方为道,尽舍语言始近真”,释迦牟尼讲了数十年的佛法,最后却说没讲一个字。我本人更主张读书应在悟虚上见功力,只见文字形,不见文字魂,便不可能实现从唯物到唯心的飞跃,求得真知。然而,要想体悟出能离文字的道,尽舍语言的真,恰恰须以语言文字为依托。离开卷帙浩繁的“如是我闻”,便无从理解喋喋不休是如何变得一个字都没有的。绝对如果被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也就没有了绝对,而是变成了偏执。 诚然,道是抽象的规律,就道说道,的确是很难说得清、道得明的,从这层意义上论,讲常道不可道似乎并不离谱。然而,抽象毕竟是存在于具象中,有了具象,也就可以看出抽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属同一句式毋庸置疑,“名”为确定的实在亦毋庸置疑。尽管“佛说名,并非名,是名名”,正是因为有“是名名”的约定俗成,这个“名”也就与确定的实在彼此对应。有确定的实在,便有了确定的内涵,只要能把握确定的实在之确定的内涵,常名也就可以名。既然常名可名,那么,在同一句式中,常道也就同常名可名一样可道。只是道也好,名也罢,不能偏离“道”与“名”作为概念所具有的确定内涵。更何况道就是道,佛就是佛,虚静与空寂二者之间毕竟是有本质区别的。 解读任何一部原创文化的元典著作,像歌手唱歌一样,无论唱任何一首歌,首先得定个调。基调没定准,难免会荒腔走板。基调为玄,解读就虚;基调为表,解读就浅;基调为文,解读就酸。其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道即常道,名即常名”,“常道、常名”其内涵是恒定的,对恒定的内涵不可能作出仁智互见的解释。假如内涵模糊不清、游弋不定,怎么理解都似乎言之凿凿,那么,就不是“常道与常名”。譬如:饿了就要吃东西,渴了就要喝水,这是“常道”。如果予以扩张解释,吃东西就是往肚子里填东西,喝水是往肚子里填东西,所以,喝水就是吃饭。作出这样的解释,则不可能称其为“常道”。拿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言,张三就是张三,李四就是李四,一旦对张三的认识变成了从外表看是张三,依谈吐论是李四,观察其性格特征是王五,这样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则不可能成其为“常名”。道可“道”的“道”,名可“名”的“名”,均是名词动用且同义,作“说道”、“名状”解,含义是“仁智互见的解释”。 “道即常道”,指的是抽象、绝对真理,也就是佛教所称的“理谛”。理谛所说的“理”,是指无形无相、不生不灭、贯穿一切事物、包括一切存在、无时空界限、绝对不变的永恒真理。《道德经》(上)三十七章,老子试图从各个不同的侧面阐释他对“道”的立体认识,对“道”是什么作出具体明确的回答。尽管老子对立体的“道”形成了明晰的认识,但受时代的局限,不可能区分得了实在与存在、抽象与具象。因此,对于“道”是什么的回答,便陷进了茶壶煮饺子——肚子里有,嘴中却倒不出的尴尬,未能找到恰当的语言,对“道”予以明确的表述。致使我们读《道德经》,读来读去仍未能建立起对“道”的清晰印象,始终处在“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的不确定状态,难以定格成明晰的画面。 P2-3 序言 进入21世纪后,现代化的弊端已充分显现:在气候问题危及到人类生存的同时,金融风暴又铺天盖地,席卷全球。用周易(周易并不是一部著作,非一部著作了得。所以,除个别地方外,对周易均不使用书名号)立体思维看全球变暖、金融风暴的成因,应当说是“发达”的苦果。过不了太久,在这棵“发达”之树上,必定还有全球性的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生存危机等几枚苦果相继成熟。这样,人类社会将会面临又一个多事之秋。 深重的危机会促使陷入现代化困惑中的人类,对自己的演进历史予以理性的反思与检讨,去寻找造成现代化困惑的根源。一旦弄明白了人类的生存究竟要图什么、追求什么这个生存目的,就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欧洲文艺复兴带给人类的究竟是福还是祸的疑惑,觉醒的人类不仅会回过头去重新认识各类宗教禁欲教义之价值,而且,更会从远古文化中去搜求一种能将人类从深重危机中解救出来的古文化,并赋予其拯救人类的使命。最终,搜求的目光定会聚焦在中华民族源头文化上。 中国的《周易》立足宇宙这一整体,着眼于宇宙的整体和谐,用图书囊括宇宙万物于时空内之结构对称,以象数显现整体局部在运动中的比例平衡,确立起了“宇宙全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并通过对宇宙的临摹,显现出人类一切灾难的根源在于人类思维先天的偏执。从而,让人类觉醒到,人类其实并不需要用如何行为的理论来设定行为,而是需要以如何思维的理论来指导行为。并且,《周易》为人类制造出了匡正偏执思维的矫正器——全方位、立体型的科学思维定势。 中国的《道德经》立足地球这个整体,着眼于地球的整体和谐,以正言若反、大为无为的宏旨,给予人类以哲理启迪:地球是地球上一切动植物生命体的共同家园,并非人类独有,人类的一切灾难源于人类的贪婪所导致的思维偏执。《道德经》警告人类当尊重其他生命体对地球的共享权,打消其独霸地球的妄念,结束自以为是的妄行,以顺应自然的无为之德,趋吉避凶,转祸为福,与地球上一切动植物生命体和平共处,构建起地球上生命世界同大自然的整体和谐。 中国的《论语》立足人类这个整体,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和谐,以各安其位、修己利他的文化内涵告诫人类:人类的一切灾难源于人类的不安分与将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凌驾于人类社会整体利益之上的偏执。并且,《论语》呼吁人类强化角色意识,安分守己;强化整体意识,懂收敛,知约束。提出用“克己复礼”上述的行为,去实现“天下归仁”的和谐。 当人类从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发现中华民族源头文化的内蕴时,他们一定能觉悟到,真正为人类社会所需要的科学思维文化,只有,也只能是中国的周易,以及在周易这一母体中孕育出的道家原创文化与儒家原创文化,并达成人类需要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能够拯救人类的共识。 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原创思想文化,传承中却被层层脂粉涂抹得失去了本色,严重地影响了包括炎黄子孙在内整个人类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我著述这套丛书,一方面想通过对《周易》、《道德经》、《论语》所作出的立足元典、忠实元典的全新解读,去洗尽涂抹在元典外表致使其面目全非的厚重铅华,使元典著作复归本真;另一方面更想通过这套丛书的著述,去回答“怎样解读民族经典文化元典著作”这一弘扬民族文化必须予以明确回答的、最为基本的启蒙课题。 近代社会,基于东西方在物质文明方面实际存在的落差,学术界对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东西方文化,曾有过阶段性的反思与比较研究,认为精神的东方与物质的西方是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我觉得这一界定只是基于表象的误导所步入的认识误区。就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东西方文化质的规定性而言,西方文化的着眼点在追求局部物欲的满足,东方文化则仍然一如既往地将立足点定格在整体和谐的实现上。当追求局部物欲满足的西方文化理念耗尽了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与能源,并导致人类社会生存危机产生之时,当人类必须为享用欧洲文艺复兴的美味佳肴而支付巨大代价时,人类才能从灾难性的后果中,认识到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所创立的西方文化理念对人类的危害。尽管我们极不情愿以人类生存危机的灾难性后果,去促成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条件的成熟,但是,人类历史的演进轨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不期待读者能认同丛书中的观点,但却企盼着能将学习、认识民族经典文化的目光定格在元典上。假如能有这样的收效,这套丛书即便被用于“覆瓿”,我也会因著述初衷的实现而备感欣慰。 佛教讲没有因缘和合就没有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对此,我是心领神会的。以这套丛书为例,如果没有辽宁省原省委常委、省军区原政委刘慎思将军惠赐题字予以鼓励,没有人民日报社资深高级记者高新庆先生作序予以鞭策,并逐字审订书稿,以高品质、高质量相期许,没有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唐伽社长、朱寒冬总编的抬爱、肯定,没有安徽文艺出版社第一编辑部岑杰、欧子布、汪爱武诸责编的策划与运作,没有美编、照排以及发行部的创造性工作,则不可能有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为此,我在致谢的同时,更要由衷地为与这套丛书有缘的一切人祈祷福报,并期待这套丛书能附翼广大有缘人而实现广度与高度的飞跃。 阳明宇 甲子/癸亥/庚寅年 于九江破茧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