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金色的回忆》约请60位历届校友代表所撰写的回忆当年母校以及在校学习生活经历的纪念文集,旨在以纪实的形式反映学校各个发展时期教书育人的真实。作者们饱含深情,以广阔的视角、生动的笔触,全景式记述了他们在校阶段“学、思、行”的丰富生活;讲述了他们所经历的和发生在他们身边的难忘故事,并感怀深含其中的母校情缘、校友情意、师生情谊。不少校友感念母校培育,还侧重叙说了他们从附中这里出发,步入大学,迈向社会,走向事业成功的平凡人生。所有的回忆真切流畅、栩栩如生,揭示了母校蓬勃的生机和深厚的魅力。可以说,这部书既是活版的校史珍品,传递着青春的光明、温暖与友谊;也是珍贵的精神佳作,随着时光流逝会愈加鲜亮,其中所体现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将是永恒的!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建立于1950年,是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复旦大学共同领导的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长期以来,学校秉承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逐步形成了“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重个性”的特色与“求真务实,崇尚一流”的风格。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涌现出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英才群体,是向全国重点高校和国际著名大学输送优秀学生最多的中学之一。“学在复旦附中”已经成为众多优秀初中毕业生向往的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锐意进取,适时提出了“以兴趣促进学生,以理趣启发学生,以情趣打动学生,以知识丰富学生,以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性化课程教学目标,重视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个性化、特色化和多样化,积极探索中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准以及国际课程的引进与开发,在全国基础教育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最早的速中回忆
作者简介:
谢瑾文,53届毕业生。曾任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教研组主任,现退休。
从1950年秋到1953年夏,是我们一生中一段最难忘的学习经历。在这短短的三年时间,我们从当时仅接近高小文化水平的工农干部成为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合格毕业生,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在党的领导和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努力下,最终成了现实。即在1953年夏培养出了第一批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并参加了全国统一考试。值此庆祝建校六十周年之际,我们又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生活。
开学典礼
1950年8月30日的这天,在上海宝山路680号的一座挂着“华东革命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校牌的礼堂内,端坐着200多名来自华东地区直属单位选送并经初试合格的工农学员。大家怀着前来接受一个政治使命的心情,听着台上肖松甫校长的讲话。记得肖校长严肃地向学员提出,“你们要在这里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初、高中的学习任务,为今后的进一步跨入大学深造打好基础,当今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建设人才,你们肩上的担子是很重的,为了完成这一使命,你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虚心、专心、耐心、恒心和决心……”最后肖校长还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家,希望在紧张的学习期间,为了不分散精力,最好不要谈恋爱。台下鸦雀无声。
学习中天天往前走
我们的老师为了教我们这一批文化基础高低不一、又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中学各门课程的学生,他们编制了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在选用一套苏联十年制中小学教材为基础上,又自编了许多讲义,尽力做到少而精的教学目的。
除了正规上课外,老师花在课外辅导的时间特别多。每天晚自修,各门课的老师分别与同学一起消化白天的课程,还督促同学把作业完成,以不影响第二天的教学进度,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同学之间也能做到相互帮助,当时的团结精神特别显著。每一次,在测验中有哪几位同学不及格或成绩不达到应有水平,大家都着急,便在一起帮助探讨、分析原因。两位班长更起到引领作用,同学和老师都很明确自己肩负使命,不进则退,一定要做到天天往前走一步才能取得胜利。同学之间不仅一起紧张地学习,而且愉快地生活在一起,我们的饭厅是在苏州名胜北寺塔的大殿里,虽不明亮却也宽敞,饭后是我们谈笑风生的时刻,也是最轻松的一刻。
有趣的文体活动
在学生会的倡导下,学校有篮球队,水平还不低,除了校内班级之间比赛,还曾与校外单位的球队开展友谊比赛;数学老师徐继文是乒乓队的积极分子。还有一个话剧组,同学自编自导自演,很受欢迎,起初舞台灯光照明比较差,后来我们班几个男同学自制了一套灯光照明土设备,效果不错,提高了演出水平。有一次晚会上,黄世晔老师客串了京剧《打渔杀家》的片段演出,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师生一起同乐。最后我们53届的同学怀着感恩的心,感谢党的培养、老师们的精诚教学,使我们从政治上翻身又到文化上翻身,而我们也没辜负所受的使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了些微薄的贡献。
高考满堂红
临近高考的一段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同学们白天、晚上都在教室、宿舍、庭院中复习功课,很多同学晚上熄灯后还在路灯下复习到深夜。有结对帮助、有互助小组,老师定点在一处,随时可以得到辅导。
终于到了发榜的这一天,大家一早就等待当天的报纸到来。当时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紧张,这是检验我们教与学是否达到高中水平的时刻。老师和同学轮着从一大张登载各高等院校录取新生名单中找寻速中首届57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名字。找了一会儿找到56名,只有一名女同学的名字找不到,大家心情很复杂,突然一个同学喊叫起来:“找到了!找到了!在南京药学院。”
P3-5
青春,伴随我们理想走过
历史以豪迈的步伐跨进了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复旦附中”)将在这年的秋季迎来她的六十周年华诞。这既是上海教育界的一件盛事,也是现在和曾经参与以及经历过这所学校教育的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们的共同期盼!60年一轮甲子。回顾复旦附中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缩影。她是几代复旦附中人饱蘸生命激情,用青春热血铺就与浓墨重彩写成的,富集了这所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特色、教育管理以及贯穿于整个育人过程中的教育追求!
60年前,复旦附中从新中国的黎明中走来,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百废待兴。为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需要,她的前身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在沪成立(不久迁至江苏)。这是华东地区解放后政府创办的第一批公立学校之一,也亦标志着中国新型基础教育体制的发端。回想当年,学校创办者们南征北战,一身征尘,为了祖国富强和人民福祉,脱下军装,在江苏苏州城内一座破旧的古寺内白手起家,因陋就简创办教育,招收了第一批优秀年轻的解放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来校学习,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办学初期,正是凭借这批新中国教育先行者们的政治远见和革命乐观,学校广纳师资,因材施教,在素以人文荟萃的江南地区获得了成功,不仅为当时的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了众多有理想、有知识的建设人才和管理骨干,也为学校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其后学校转迁到沪,欣逢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和教育大发展时期,在至1966年的10多年间,学校经历了由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复旦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劳动中学、复旦大学工农预科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历史变迁,这也是附中的教育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发生质的变化以及体制转型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学校主动适应上海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遵循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借鉴前苏联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城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有效模式,取得了显著成绩。20世纪60年代中期,学校高考录取率已达到96%,即便是十年“文革”期间,中国教育处于黯淡的冬季,复旦附中同遭厄运,但基于良好的工作传统和广大师生的尽力抵制,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仍还是在艰难中前行,得到社会的公认。1978年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学校迎来了教育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在其后32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坚持“正德培生、精育英才”的办学宗旨,秉承复旦大学丰厚的人文思想与学术底蕴,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办学模式,活化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管理,将学校办成了沪上有影响力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尤其是学校以教风学风严谨踏实、学生知识基础宽厚的特色赢得了社会赞誉,获得了名校的声望。
一所名校是一尊雍容的华表,它矗立于时代的天空,感知社会的风云变幻,记载着我们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所名校是一艘固实的航船,它承载众多学子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觅、探索、升华,洋溢着博大的精神伟力!
一所名校又是一部丰厚的典藏,每一位校友都是它熟悉的主人公展现其中,上演着一幕幕青春年代的精彩话剧!
60年来,复旦附中始终保持着昂扬、奋发与独立,是众多阳光少年向往求学的地方,也是距离大学最近而又最像大学的中学,曾先后有五十七届近3万名莘莘学子走进这座学校,在这里度过了充实、忙碌而欢快的学习时光。当年的他们尽管看似一身稚气,但内心恰充满着朝气和锐气。他们求知若渴、勤奋好学,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在学校多元文化熏陶和素质教育的精心打造下,在知识积累与人格塑造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了由少年向青年的完美过渡。他们坚毅、勇敢,真诚、团结,在老师们的悉心培育和指导下,探求真理、关爱社会、追求崇高,厚积而薄发,在成长中体验生活、认知社会、增强能力,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时代的主人”。青春,始终伴随着学生理想而走过。事实表明,复旦附中每一步发展都是与她严格尽责地培养每一位学生,并给他带来希望,引导他正确学习、生活以及日后事业走向成功联系在一起的。母校是深沉的海、静谧的湖,静水深流,我们今天已毕业的校友们回想当年作为学生的他们,一直感悟着她的博雅、凝重和宽广!老师是燃烧的烛、五彩的云,秉烛长天,也使我们今天在校的校友们无限感激幸福生活的馈赠,是敬爱的老师们给学子们带来了知识的阳光,正确地指引着学子们今后人生的旅程!
《六十,金色的回忆》是我们复旦附中为迎接建校六十周年校庆而策划,约请60位历届校友代表所撰写的回忆当年母校以及在校学习生活经历的纪念文集,旨在以纪实的形式反映学校各个发展时期教书育人的真实。作者们饱含深情,以广阔的视角、生动的笔触,全景式记述了他们在校阶段“学、思、行”的丰富生活;讲述了他们所经历的和发生在他们身边的难忘故事,并感怀深含其中的母校情缘、校友情意、师生情谊。不少校友感念母校培育,还侧重叙说了他们从附中这里出发,步入大学,迈向社会,走向事业成功的平凡人生。所有的回忆真切流畅、栩栩如生,揭示了母校蓬勃的生机和深厚的魅力。可以说,这部书既是活版的校史珍品,传递着青春的光明、温暖与友谊;也是珍贵的精神佳作,随着时光流逝会愈加鲜亮,其中所体现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将是永恒的!
“晨星破晓映天日,江海苍茫一叶舟。”亲爱的校友们,祖国的强盛如洪波涌起、春潮澎湃,中国教育发展又将迎来新的十年。复旦附中将以世界的眼光展望未来,静聆社会的回声,永远追随时代,充当改革的前驱,继续向历史和后人讲述着她生动的故事!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 王德耀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