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
本卷为《陆蠡、丽尼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陆蠡丽尼卷)(精) |
分类 | |
作者 | 陈思和//石圆圆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 本卷为《陆蠡、丽尼卷》 内容推荐 陆蠡和丽尼,既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创办者,又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重要作家,他们的著译,差不多都是由文化生活出版社推出的。陆蠡和丽尼又都是诗意盎然的散文家,他们用精致的语言包装着美丽善良的心灵。他们的主要文学生涯都是在上海度过的,他们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刻也是在上海完成的。因此,他们的散文创作,代表了上海文学中精致、诗意和具有崇高理想主义的一部分。 本书主要收录了他们的代表作品,包括:陆蠡的《黑夜》、《蛛网和家》、《梦》、《榕树》、《竹刀》、《独居者》等;丽尼的《黄昏之献》、《长夜》、《寻梦的人》、《鹰之歌》、《打铁的人》、《日子》等。 目录 凡例 前言 陆蠡 海星 第一辑 黑夜 海星 钟 桥 夏夜 失物 春野 第二辑 蛛网和家 窗帘 元宵 麦场 第三辑 贝舟 光 梦 松明 蝉 红豆 第四辑 榕树 麻雀 母鼠 荷丝 第五辑 水碓(故乡杂记之一) 哑子(故乡杂记之二) 蟋蟀(故乡杂记之三) 八哥(故乡杂记之四) 后记 竹刀 上集 溪 竹刀 秋 庙宿 嫁衣 灯 网 下集 谶 苦吟 后记 附记 囚绿记 序 第一辑 囚绿记 光阴 池影 寂寞 门与叩者 乞丐和病者 第二辑 昆虫鸟兽 第三辑 私塾师 独居者 丽尼 黄昏之献 漂流呈献曲 黄昏之献 春夜之献 秋祭 悲风曲 海夜无题曲 黄昏的海之歌 NOCTURN FANTASIA(浓雾又围合了上来) 无言之曲 失去了的南方 月季花之献 失去 拉丽山达 飘流的心 AUREVOIR 傍晚 沉默 寻找 撇弃 星 SERENADE(二月底星星是这样繁) 二月底原上 SERENADE(晚上,风吹着的时候) 湖上 SERENADE(我曾在人海底逆流之中飘行) 长夜 残梦与怅惘 OVERTURE FANTASIA(我把阳光遮蔽) 南方之歌 梦 感伤 感伤之女 沙漠之歌 SKETCH(潮水抉着青草和木片缓缓地流了来) SKETCH(风在天空吹着哨子) 春底心 黄昏与孤寂 烦恼 寻梦的人 深更 我们 战之歌 困 生死曲 毁灭 魇 恐怖 挣扎 朝晨 贫乏 死城 黎明 红夜 最后的显示 鹰之歌 鹰之歌 鹰之歌 沉沦 五月 噩梦 岁暮 原野 原野 狼嗥 旅途 秋夜 松林 闹市 闹市 青蝇 无业者 夜行 夜店 打铁的人 檐铃曲 檐铃曲 阳光 春雨 壁虎 夜分 一个人底死 归来曲 归来曲 乌夜啼 松林底故事 白鸽 独感 梦 夜间 夜间来访的客人 急风 病人 日子 行列 一天 《鹰之歌》后记 白夜 童年 圣者——献给已故的先生和友人许 伴侣 童年 野草 平原 池畔 野草 合唱 光 影 合唱 渡头 歌声 夜车 渡头 白夜 恶梦 秋 白夜 后记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目 试读章节 榕树 榕树伯伯是上了年纪了,他的下颊满长着胡须。 在他年轻的时候,轩昂地挺着胸,伸着肢臂,满有摘取天上的星星的气概。现在是老了,佝偻了。他的胡子长到地,他的面颜也皱了,但是愈觉和蔼慈祥。 孩子很唐突地攀住他的胡须,问: “榕树伯伯,你有多少年纪了?” 榕树伯伯微笑着,摇摇头。 “你年纪太大了。记不清有多少年代吧!” “榕树伯伯,你年纪很大,古往今来的见闻定然很多,请你告诉我,什么地方有美丽的花园?在什么地方,狮子和驯鹿是在一起游戏?” 微风卷起榕树伯伯的长须,仿佛若有所语,若无所语。 “榕树伯伯,请你告诉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人们可以随处找野生的蜂蜜,人们彼此都说着共通的语言?” 榕树伯伯似有所思t似有所悟。野蜂在盘旋,怕是刺取难告人的秘密吧。 孩子病了,梦中他说是要和狮鹿同游,要吃野生蜂蜜,要人们都了解他的语言。 远地的哥哥跑来,搂住病弱的孩子,吻着他的脸,柔声的说: “弟弟,我和你同游,请从我的唇边吮取甜的蜂蜜,我将了解你的语言,人们也将了解我们的语言。” 麻雀 小麻雀燕居屋檐底下,在旁有慈爱的母亲。窝中干燥而温暖。他日常所吃的,有金黄的谷粒,棕红的小麦,肥白的虫,和青绿的菜叶。 然而终于烦腻起来。遗传的轻薄、佻伛,躁急喜功的毒素,在他的血液中回转,好像被压缩的弹簧,他感到力的拳曲,生命的发酵,他想奋首疾飞,即使像鹰隼那样的猛健,他似乎也不难和它搏击。 他从檐底下望见半圆的天,望见葱郁的林木,望见映在池塘里闪烁的阳光,于是他幻想在高远的蓝天中飞鸣的快乐,想到如何到水边梳剔他的毛羽,如何在阳光底下展开他的翅膀,让太阳一直晒到他的胸际。他幻想自由,光明,他主意渐渐坚决起来。 一夜,他听见屋瓦摇摇欲坠的飒飒的声音。 “这是什么?”他问。 “风,会吹得你浑身乏力的。”母亲的回答。 “我喜欢风,我蜷伏得腻了。” 一夜,他听见淅淅沥沥欲断还续的声音。 “这是什么?” “雨,会淋湿你的羽毛,使你周身沉重的。” “我喜欢雨,这里永远的干燥使我腻了。” 一个早晨,他从半圆的檐缝中望见白色的原野和弥漫天空的毛片。 “这是什么?” “雪,会冻得你发僵。并且最可怕的,是掩住了一切的丘陵,原野,田地,使我们找不到金黄的谷粒,红棕的麦,肥的虫和绿的莱叶。” “我喜欢雪。这里永久的温和使我腻了。” 轻佻的,好大喜言的,不自量力的遗传的毒素,在他的血液中回流着。还有一种神秘的力推动着他,他要追求伴侣,恋爱,虚荣。 终于在母雀的泪中,飞出檐下来了。 外间有许多的朋友,鹪鹩,鹊鸽,竹鸡,知更雀。 他们都向新来的贵宾问讯,致了不少的殷勤。他们立时成了知心的朋友。 他们于是交换了许多意见。关于谋鸟类幸福的意见,他们都是为了别鸟的幸福而生活的,都是年轻,热情,激昂,迈进,说着服务,牺牲……麻雀把这意见都接受了。 于是不久他便熟悉了这许多的名词。他很快地取得他们的信仰。他会飞,会跳,会唱,会谈天,会批评,会发表意见,他自诩出身是布尔乔亚,但来的是为求大众的利益,鸟类的利益,他自己抛弃了温暖的窝,香美的食,来受寒受苦,是为了大众的利益。 他是为了大众而生活的了。 大家都信以为真的。 侣伴中他暗暗爱上了鹪鹩,她是纤巧可爱的。他向她表示爱,他向她夸张,说出自己的身份,说是他抛弃了美的窝,香美的食,来受寒受苦,都是为想要占有她。他愿意为她牺牲,只要能予他以生命的烈火。 鹪鹩信以为真,便允许了。 不久他又结识了黄雀,她是更活泼而美。于是他又把前番的话,向黄雀重说一番。 黄雀也信以为真,便允许了。 他是为了大众,又为了爱而生活的了。P26-28 序言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后记 1935年,在上海有几个满怀着理想主义的青年人,他们志同道合,决心在政治社会中没有自由空间、文化市场上铜臭熏天的旧世界里开拓一个文学创作的精神绿洲,他们商量着花很少的钱印一批书,进而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出版社,宣传他们的理想世界。这就是文化生活出版社。吴朗西是创办人兼发行人,远在日本的巴金被他们请来当总编辑,陆蠡和丽尼都放下了自己的工作担当了出版社的编辑。当然还有一些朋友参加了工作,他们都是热情忠厚的吴朗西的朋友们。 一年以后,文化生活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两年以后,八套丛书综合了文史、科学、文学各类图书,出书进度达到两日一书,蒸蒸日上,快要赶上号称“日出一书”的商务印书馆。抗战爆发以后,在遍地战火、文学边缘化的艰难岁月里,文化生活出版社支撑了40年代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为此,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散文家陆蠡就惨死在日本宪兵队的牢房里。丽尼在战乱中离开了文生社,到一家国民党政府机关担任翻译糊口养家,为此,他也付出了代价,在“文革”中惨遭迫害,死于非命。唯有巴金、吴朗西熬过了苦难岁月,巴金晚年写下了纪念丽尼的动人篇章,而吴朗西则以他的高风亮节的社会实践,为他的朋友和后辈树立了一个理想主义的榜样。 陆蠡和丽尼,既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创办者,又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重要作家,他们的著译,差不多都是由文化生活出版社推出的。相传有一次,陆蠡、丽尼与巴金三人在杭州游西湖时相约:一起合作翻译俄罗斯大文豪屠格涅夫的六大长篇小说,几年以后,三人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完成了自己的诺言,现在皇皇六卷屠氏小说,见证了当年的君子之交。陆蠡和丽尼又都是诗意盎然的散文家,他们用精致的语言包装着美丽善良的心灵。他们的主要文学生涯都是在上海度过的,他们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刻也是在上海完成的。因此,他们的散文创作,代表了上海文学中精致、诗意和具有崇高理想主义的一部分,可以说,在这个汪洋恣肆、惊涛骇浪、藏污纳垢、昏昏默默的海派文学世界里,文化生活出版社的作家群的创作,就像是海底深处的珍珠,虽然不起眼,却显得弥足珍贵。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源,后改名圣泉,笔名有卢蠡、大角等。浙江省天台县人氏,自幼受过良好的国文和外文教育,兴趣在自然科学。曾在杭州之江大学学习机械学,1927年考入上海劳动大学,仍然学习机械工程,1929年毕业后一度回乡,1931年秋去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任教,与吴朗西、丽尼等人结为好友。共同的理想笼罩着这批爱好文学的青年人。陆蠡在平民中学任理化教员,却显示了文学的才能,散文集《海星》中的一部分作品就是发表在当时平民中学的壁报上,给中学生们阅读的。1934年陆蠡来到上海,任教于立达学园,一年后加人文生社工作,直到为之献出生命。从1934年到1942年八年间,陆蠡居住在上海,从事出版、著述和编辑工作,默默为上海文学事业做出了非凡的贡献。陆蠡的散文创作结集在《海星》(1936年)、《竹刀》(1938年)和《囚绿i~》(1940年),数量不多、分量也不重,但在艺术上以纯粹、精致和真诚著称。他在泉州的创作类似散文诗,其歌颂母爱、自然爱、生命之爱,从微小处看到了博大的气象:到上海后,风格开始转变,有着浙东人的硬朗和朴素。后期在日寇侵略铁蹄下的文字,更显得深沉与含蓄。 丽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县人氏。经历与陆蠡相仿,年轻时代在武汉求学,19岁时满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考入上海劳动大学,毕业后去了泉州黎明高中任教,那时候的丽尼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一口流利好听的英语,自然引起女孩的爱慕。他在泉州因为恋爱风波被迫离开(后来巴金据此事件创作了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回到武汉任教不久,又一次恋爱风波使他再度远走高飞,最后选择定居上海,时间应该是1932年。以后他就靠编辑、翻译为生,并且参加了左翼剧联的活动。1935年他翻译了纪德的中篇小说《田园交响乐》却找不到出版社,朋友吴朗西仗义相助,由此萌发了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的设想,遂成事业。丽尼在上海居住了五六年的时间,这期间他不仅以高产翻译了多种西方文学名著,还以散文创作而著名文坛。主要散文结集有《黄昏之献》(1935年)、《鹰之歌》(1936年)和《白夜》(1937年)。《黄昏之献》收入了1928—1933年的作品,应该是丽尼青年时期不稳定的一段生活经历的写照,大部分是在上海、福建、武汉等地辗转漂流之际创作的,但最终在居住上海期间有机会公开发表和出版。其散文里经常出现一个第二人称的“你”,是一个早逝少女的各种变体,通过这个形象诉说了作者在颠沛流离中寂寞凄楚的哀伤情绪;后两种散文集的风格有所变化,体现了作者在上海受到左翼文艺运动影响后思想变化的痕迹,但其文字优美而富有诗意,感情凝重而不尚空灵,则是前后一致的。他的文字并不轻丽,有时略显晦涩,但隐伏在文字背后的丰富的感情世界,经得起再三咀嚼。 根据本文库体例,本卷只收人作家在上海生活期间、或在上海发表的作品,这两位作家的散文集都是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都符合收入条件。目前在图书馆里都容易找到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集。陆蠡的著作有《陆蠡集》(熊融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收入“浙江烈士文丛”)。这是一个很有学术价值的版本,不仅收入了陆蠡生前出版的三个散文集,还编人了陆蠡在抗战后写的两篇短篇小说,一篇刊物序文,一篇由日记抄录整理的《给亡妻》,以及收入了黄源先生的序和有关纪念陆蠡的亲朋文章。至今看来仍然是比较完整的陆蠡文集。丽尼先生在身后也有朋友参与编辑的若干种散文集,我手头的有《丽尼散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和《鹰之歌》(李济生编,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两种,目录有所不同。从内容上说,李济生先生的选本比较丰富,除了选自三种散文集外,还花了时间在旧刊物上找到了两组散文佚文《散文诗五首》和《散文四篇》,弥足珍贵。但为了尊重熊融先生和李济生先生的劳动,我特意不收这些由他们辛苦搜集来的作品,以保存前人编著的自身价值。本卷拟收作家生前编订的散文集,共六种,集外篇一律不收。不过要指出的是,熊融编的《陆蠡集》和李济生编的《鹰之歌》也都不是作家的全集本,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出版包括这两位作家的翻译在内的所有文字的全集,为现代文学史留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陈思和 2009年11月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