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鹏所著的《集团管理系列》是国内最新实证战略管理巨著,耗时15年,20多个重点行业、800余家知名企业的咨询实战心得,书中包括有29个不同类型企业精选案例,10大实证观点,4套实证模型,管理人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产融模式》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首次尝试对产融模式的基本逻辑做系统的阐述,初步解释了产融模式运营规律,可以直接应用于指导企业实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产融模式/集团管理系列/仁达方略管理文库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王吉鹏 |
出版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吉鹏所著的《集团管理系列》是国内最新实证战略管理巨著,耗时15年,20多个重点行业、800余家知名企业的咨询实战心得,书中包括有29个不同类型企业精选案例,10大实证观点,4套实证模型,管理人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产融模式》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首次尝试对产融模式的基本逻辑做系统的阐述,初步解释了产融模式运营规律,可以直接应用于指导企业实践。 内容推荐 “集团管理系列”紧抓集团企业的四个核心问题,从集团总部的职能定位入手,通过明晰集团运营模式,建立有效的集团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和绩效评价体系,从而构建了符合市场竞争需求、适应企业管理具体实践的集团管控模型。王吉鹏所著的《产融模式》为其中之一,《产融模式》结构完整,内容翔实,理论体系切合企业实际,分析案例直至集团管理细节,是一本指导大企业、大集团高层管理者实践工作的优秀思想库和方法库。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企业增长是全世界企业首脑所关注的问题 第二节 后危机时代集团企业面临的环境与战略转型 第三节 转变思维方式,创新思维观念 第一章 研究产融模式的必要性 第一节 企业实现利润倍增有哪些方式 第二节 产融模式是企业实现利润倍增的方式之一 第三节 产融模式:企业实现利润倍增的加速引擎 第二章 产融模式的基础与前提 第一节 产融模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三个关于企业本质问题的探讨及结论 第三节 实行产融结合需要积累五种能力 第三章 国外产融模式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以三井为代表的日本模式 第二节 以GE为代表的美国模式 第三节 两种产融模式各具特色 第四节 国外产融模式带来的启示 第四章 国内产融结合现状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产融结合 第二节 我国企业在产融结合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第三节 基于现状进行产融结合的好处 第五章 产融结合风险管理体系及风险防范 第一节 集团企业产融结合可能的风险点 第二节 集团企业产融结合风险集成管理体系的构建 第六章 集团企业产融结合案例解读 第一节 卡特彼勒:“设备制造+设备金融”模式 第二节 UPS:“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 第三节 GE:“产业组合+综合银行”模式 第四节 宝钢集团:产融结合,推进钢铁主业发展 第五节 海尔集团:全力打造产融帝国 第六节 中粮集团:打造金融帝国实现产融结合 第七节 巴菲特:“产业+股市”模式 第八节 沃尔玛:“零售+信用卡”模式 第九节 中国移动的金融选择 第十节 中石油的金融帝国 第十一节 国家电网的“英大金融系”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二节 后危机时代集团企业面临的环境与战略转型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过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可以说是后危机时代的写照。 为什么这么说?总体看来,无论是国内形势还是国外气候,都随着危机的缓和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解决——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所以在世界经济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所以说,这是个相对缓和与未知动荡并存的时代。 这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时代,当然,也包括集团企业。 我们要探讨后危机时代,就要探讨后危机时代对于企业来说有哪些特点及影响。 一、后危机时代在经济领域最主要特征:全球洗牌,中国机遇 何为全球洗牌?就是全球范围内整个资源在重新整合、格局在重新塑造,包括全球的科技竞赛、军事竞赛等各方面都在升级。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地位也随之上升,从而在整体上占据了优势地位,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提高。 以消费能力为例。有一个具体情况可以说明我国在消费能力上的优势地位:现在全球的主要消费场所,如果没有汉语的服务,基本上就不算最主要的消费场所。所以说,中国现在有机遇,不仅是我们现在手里有钱,还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很明显,在这个充满矛盾、碰撞的时代,在阵痛和机会并存的国际大平台上,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必将如火如荼地进行,由此带来的各种预料中和预料外的机遇,也必将层出不穷。 其实,近年来,企业兼并重组的势头在国内就未曾放慢过。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并购案例227起,同比增长48.4%,披露金额的202起并购总额141.52亿美元,其中国内并购186起,涉及58.24亿美元。 2011年,中央企业兼并重组专项资金达80亿元。通过并购重组,央企数量已由国资委成立之初的196家减到117家。国资委还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央企整合至100家以内。可想而知,当前成本上升造成的利润空间被压缩的现实,势必推动兼并重组在2012年持续下去。 二、后危机时代第二个特征:全球产业链协同的整合与被整合 何为全球进行产业链协同下的整合与被整合?举几个耳熟能详的实例。如吉利收购沃尔沃、庞大收购萨博、整合4s渠道等,实际上就是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与被整合。 2010年3月2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福特汽车公司签署了股权收购协议,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100%股权。这是中国汽车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海外汽车收购案,也改写了中国汽车业无独立豪华车品牌与核心技术的历史。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截至2010年底,吉利汽车累计社会保有量超过180万辆。吉利商标也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沃尔沃”这个品牌已享誉全球80余载。吉利从2002年开始关注沃尔沃,正式跟福特进行沟通也有3年多。2008年底,吉利首次向福特提交竞购建议书。2009年lO月28日,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2010年8月2日,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和福特首席财务官刘易斯·布思在英国伦敦共同出席交割仪式,至此,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已经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 毫无疑问,吉利“蛇吞象”般成功收购沃尔沃所带来巨大的广告效应,是任何一个其他形式的广告都无法比拟的。可以说,一次收购,就让全世界对吉利刮目相看。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除了给企业自身带来利益之外,也给中国汽车民族品牌以鼓舞效应,并为快速成长的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提供了极大空间。有了“新大陆”,才可能有新发展,吉利在后危机时代,在全球产业链整合和被整合的大潮中,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新水域”,使吉利集团的巨轮得以乘风破浪,顺利扬帆。 如果说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一次漂亮的整合,那么庞大并购萨博就没这么幸运了。 2011年12月5日,瑞典汽车(萨博汽车母公司)宣布其正与浙江青年莲花汽车有限公司及一家来自中国的银行商谈投资瑞典汽车的方案。这个宣布暗示,曾经的“双庞联盟”或将分崩离析。 与此同时,萨博CEO维克多·穆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正在与青年莲花汽车有限公司进行谈判,而中国最大的汽车经销商庞大集团将不再参与新的协议。 P5-7 序言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超出人们的预期。这种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自然得益于各行各业的丰富的运营和管理实践。其中,产融结合和产融模式是近几年来被企业广泛关注并付诸实践的领域之一。 这些实践有的是在既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有的则是边摸索边实践的,有的甚至在实践上已经跑过了成功了将同行和对手远远抛在身后了自己却还未明白怎么回事……宏观经济环境整体表现向好,大多数企业运营位于上行线上,应了那句话——台风来了猪都能飞。那么,我们当下的高速发展,能否持续下去,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必须承认,经济运行和企业管理的理论滞后于实践,使得这种“发展的快”难以持续,我们甚至担忧,在理论上再不跟进,发展的成果是否能够保持? 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对实证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希望管理的基础原理能够与实践快速地、紧密地结合,而且这种结合需要符合中国特色。 但是,真正响应这一要求并且反应最迅速的是企业自身,其次是直接服务于企业的各类中介机构,反应最慢的是我们的基础研究部门,这里就出现一个悖论:企业自身无论基础理论素养、人才配备还是能够投入研究的精力都是最少的,本应理论素养最高、人才配备最丰厚、研究投入最大的基础研究部门(如商学院、国家专门的经济和企业研究中心等)反而处在了当下最急迫的实证研究的底端,整个实证研究呈倒金字塔型,这是很不正常的。 所幸,一些有远见的有担当的中介结构,勇敢地担当起来,迅速地加入到这种研究中来。我自认为仁达方略就是其中之一,甚至就是佼佼者。 跟其他领域一样,产融结合和产融模式摸石头过河特征明显。理论上似是而非,政策上首鼠两端,实践上狂飙突进,有点盲人瞎马的架势,主管机关曾以产融结合为题做过调研,调研结论不甚了了,个别有识之士多有研究,却不免显得零零散散。 我们这本专著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首次尝试对产融模式的基本逻辑做系统的阐述,初步解释了产融模式运营规律,我们自认为可以直接应用于指导企业实践。 当然。作为一项独立研究成果,必定会存在诸多缺点甚至错误,同时为了商业竞争需要我们对个别观点、模型、方法论也做了适当保留。我们的目的就是以这样一种专著形式和大家一起进步,积累中国特色管理经验,管理思想,一起促进实证研究的发展,一起促进中国企业的成长。 王吉鹏 2012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集团管理系列”图书不仅系统地介绍了有关集团管理的理论,还汇集了大量国内外最新的集团变革和集团管控的案例,涉及众多行业,囊括了国企、民企和一些外资企业等所有制形式,为企业提供了一套理论兼顾实践的好书。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安景文 该系列图书最鲜明的特点是将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案例新颖,可操作性强。该系列图书结构完整,内容翔实,是一个指导大企业、大集团高层管理者实践工作的优秀思想库和方法库。对企业的领导者来说,有这样一套图书作为参考,多一些借鉴,就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少走弯路。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总裁 任洪斌 集团管控不是“管”,也不是“控”,而是一种集团管理的系统思维。仁达方略“集团管理系列”图书告诉我们集团管控是什么、如何以战略为导向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如何通过财务管控解决财务失控问题、如何塑造集团品牌等。该系列图书为大家提供了全面、科学、系统的集团管控方案。 ——烟台冰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于元波 在企业集团化、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企业亟须加强集团管控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仁达方略恰逢其时地推出了“集团管理系列”图书,该系列图书将会为企业答疑解惑。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 贾国华 仁达方略作为业界倡导“方法型”咨询的优秀代表,从企业的具体管理实践出发,结合大量的管理咨询经验,强调国际领先的管理研究成果的本土化实践,研发并形成了符合中国企业特点、行之有效的理论模型……作为中国大企业、大集团的协会组织,我们郑重向中国的大型企业集团推荐此系列图书。 ——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原常务副会长 顾家麒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