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游记(上下最新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明)吴承恩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文学作品,它的价值和魅力并不在于它所选择的题材,也不在于抽象的说教,而在于它所塑造的形象的成功与否,和贯注在作品中的智慧与精神。从这方面来说,吴承恩编著的《西游记》是成功的。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应该注意去欣赏作品为我们所塑造的这一系列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体察其中所折射出来的各种智慧、机趣和人格魅力。所以重要的是理解和欣赏,而不是机械地评判。

内容简介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吴承恩编著的《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神祉、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这种特点,无疑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使《西游记》成了永不过时的,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阅读的童话。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内容上的庞杂性又常常使该书在描写上处于一种自相矛盾的状态。如,宗教性质的题材和揶揄神佛的具体细节的同时并存;在上界。代表道教的天宫和代表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虽是和平共处的,但是在下界,唐僧师徒在西行的路上却常和道师们发生冲突;就人物塑造来说,孙悟空在前七回中曾两次大闹天宫,显得任性自由,桀骜不驯,但后来居然又心甘情愿地护送着窝窝囊囊的唐僧踏上了取经之路,并且还成了取经集团中的核心人物,等等。这些因素无疑为我们理解这部小说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对于这些问题,要想做出合理的解释,就得先从《西游记》成书的特点说起。

目录

导读

知识链接

前言

关于本书的整理情况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正空门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除魔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第二十六回 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 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三十一回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第三十二回 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挪骗宝贝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傍门见月明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

第三十八回 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

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

第四十回 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归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二回 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龙子捉鼍回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

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第五十二回 悟帝大闹金蛲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

第六十四回 荆刺岭悟能努力 水仙庵三藏谈诗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

第六十六回 诸神遭毒手 弥勒缚妖魔

第六十七回 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

第六十八回 朱紫国唐僧论前世 孙行者施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间修药物 君王筵上论妖邪

第七十回 妖魔宝放烟沙火 悟空计盗紫金铃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观音现象伏妖王

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四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

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归性 木母同降怪体真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

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

第七十九回 寻洞擒妖逢老寿 当朝正主救婴儿

第八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

第八十一回 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

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

第八十三回 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

第八十四回 难灭伽持圆大觉 法王成正体天然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灭妖邪

第八十七回 风仙郡冒天止雨 孙大圣劝善施霖

第八十八回 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母授门人

第八十九回 黄狮精虚设钉钯宴 金木土计闹豹头山

第九十回 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

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战青龙山 四星挟捉犀牛怪

第九十三回 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

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乐御花园 一怪空怀情欲喜

第九十五回 假合真形擒玉兔 真阴归正会灵元

第九十六回 寇员外喜待高僧 唐长老不贪富贵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护遭魔蛰 圣显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精彩书摘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进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丌南天门观看。

二将果奉旨出门外,看的真,听的明。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赐恩慈日: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你看他一个个: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耶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叭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蛛;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但见那: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

潺谖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好猴!也是他: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有缘居此地,天遣入仙宫。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但见那: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晷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像个人家。

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猿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里边: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

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问。

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

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有诗为证。诗日: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美猴王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不胜欢乐。是以: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

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猿猴道: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噫!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众猴鼓掌称扬,都道:善哉!善哉!我等明日越岭登山,广寻些果品,大设筵宴送大王也。

次日,众猴果去采仙桃,摘异果,刨山药,属黄精,芝兰香蕙,瑶草奇花,般般件件,整整齐齐,摆开石凳石桌,排列仙酒仙肴。但见那:金丸珠弹,红绽黄肥。金丸珠弹腊樱桃,色真甘美;红绽黄肥熟梅子,味果香酸。鲜龙眼,肉甜皮薄;火荔枝,核小囊红。林檎碧实连枝献,枇杷缃苞带叶擎。兔头梨子鸡心枣,消渴除烦更解酲。香桃烂杏,美甘甘似玉液琼浆;脆李杨梅,酸荫荫如脂酥膏酪。红囊黑子熟西瓜,四瓣黄皮大柿子。石榴裂破,丹砂粒现火晶珠;芋栗剖开,坚硬肉团金玛瑙。胡桃银杏可传茶,椰子葡萄能做酒。榛松榧奈满盘盛,橘蔗柑橙盈案摆。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炊羹。人间纵有珍馐味,怎比山猴乐更宁?

群猴尊美猴王上坐,各依齿肩排于下边,一个个轮流上前,奉酒,奉花,奉果,痛饮了一日。次日,美猴王早起,教:小的们,替我折些枯松,编作筏子,取个竹竿作篙,收拾些果品之类,我将去也。果独自登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趁天风,来渡南赡部洲地界。

这一去,正是那: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

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

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

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也是他运至时来,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将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赡部洲地界。持篙试水,偶得浅水,弃了筏子,跳上岸来,只见海边有人捕鱼、打雁、窑蛤、淘盐。他走近前,弄个把戏,妆个婴虎,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前言/序言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神祉、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这种特点,无疑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使《西游记》成了永不过时的,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阅读的童话。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内容上的庞杂性又常常使该书在描写上处于一种自相矛盾的状态。如,宗教性质的题材和揶揄神佛的具体细节的同时并存;在上界。代表道教的天宫和代表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虽是和平共处的,但是在下界,唐僧师徒在西行的路上却常和道师们发生冲突;就人物塑造来说,孙悟空在前七回中曾两次大闹天宫,显得任性自由,桀骜不驯,但后来居然又心甘情愿地护送着窝窝囊囊的唐僧踏上了取经之路,并且还成了取经集团中的核心人物,等等。这些因素无疑为我们理解这部小说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对于这些问题,要想做出合理的解释,就得先从《西游记》成书的特点说起。

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事的。唐太宗时,僧人玄奘曾去天竺诸国取经,前后历时十七年之久,备历艰险,归国后又译成了佛经七十三部,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后沙门慧立为作《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其旅途中的诸般经历,颇多神异色彩,为这一故事在日后被逐渐幻化提供了基础。另外,唐代的寺院里盛行俗讲(一种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演述佛教经义的通俗讲唱形式),玄奘取经的故事由于带有一定的传奇性,所以理所当然地也就成了俗讲的素材。从今存的约成于唐末五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来看,取经故事在当时就已经远离了史实,而且问架结构已初具规模了,特别是道教的神仙西王母,已被纳人了故事中。到了金、元时代,由于佛道两教并兴,取经故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元人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取经故事的内容已相当完备了,并且大批的道教神仙都已进入了其中。元人对于取经故事的丰富和发展,为《西游记》小说的最后写定奠定了最直接的基础。总之,从这个故事的流传和发展过程来看,《西游记》的成书体现出一种滚雪球式的累积的特点。也就是说,它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增入新的东西而逐渐丰富起来的,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增值的状态中。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是不言而喻的,即:该故事的题材原旨与细节描写中的世俗内容,及由之而造成的意趣难免会发生矛盾;不同时代的宗教观念和故事传播者的个人趣味在故事的形成过程中也会留下各自的印记,这些程度各异、互不一致的印记在《西游记》成书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这正是造成《西游记》在写作上出现矛盾的现象的主要根源。基于这样的事实,对《西游记》就不宜强行地用哪一个主题去进行概括,或者是凭着主观的臆测给它指派一个主题。这种简单化、一刀切的做法是有悖于作品的实际的。

但是,这样说又并不等于《西游记》没有主题。首先,从整个故事的整体框架来看,它基本上还是以西行取经为主线铺展开来的,所以取经在小说中无疑有着一贯性,这也可以说是由该故事的原型决定的。如果说玄奘取经的本来目的只是为了追求真理(即求取真经)的话,而《西游记》则给这个具有朴素精神的故事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使取经成了一种具有自我救赎和普渡众生的双效价值的行动。所谓自我救赎,是指取经人克服了来自外在和内在的各种劫难,最终证果西天。外在的劫难以取经途中所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为代表,内在的劫难则表现为取经人的身心欲念。所谓普渡众生,是指取经人在取经途中对那些堕落的灵魂(如下凡为孽的太上老君的看炉童子,观音菩萨莲花池里的金鱼及坐骑金毛犼等)的拯救,及通过对各路妖魔的扫荡而给人民带来福祉。可是我们又应该看到,《西游记》虽然是以取经为主线铺展开的,但它与先出的《诗话》、杂剧完全不同,明显地把孙悟空当成了小说的第一主角。取经行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唐僧则退到了次要地位。小说的开头用了整整七回的篇幅从横向上展开,让孙悟空进行了一番充分的表演。这就使他赫然地占据了全书的主要位置,为后面的取经降魔做了铺垫。后面则纵向写来,表现了他为修成正果所付出的种种努力。严格地说来,这样的描写并没有割裂孙悟空性格的完整性。他在大闹天宫时的英勇无畏和在取经途中的除妖务尽,都表现了一种不肯示弱于人的争强好胜的性格,这和他后来所得的斗战胜佛的称号是完全一致的。戴在孙悟空头上的那只紧箍儿,其实象征着一种理性的约束力,这是他得以战胜自我,实现取经人的共同理想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看,《西游记》又是在向我们展现一个英雄的自我成就之路。所以,对这样一部成书过程漫长,故事内容经过多人加工,而且内容又庞杂的小说,我们不主张给它轻下结论,这部作品所表现的经验其实是多侧面和多层次的,它允许我们进行多角度的理解。

《西游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诙谐性。小说所写的虽然仍旧是唐三藏取经的故事,但在这个既定的框架里,却充溢着纷繁多样的异质内容,表露出了离经叛道的意趣。在小说中,一切都被世俗化了,作者是用世俗的经验和心理来描绘和体察这个神佛的世界的。将神佛世俗化,时而投以大不敬的揶揄、调侃,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其神秘性和神圣性,并造成了这部小说庄谐并陈、化庄为谐的基本格调。另外,诙谐性效果的形成还有赖于作品塑造人物的特点,即能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孙悟空身上既有猴子的灵活好动、性情急躁和好卖弄的特点,又有神仙般的七十二变和腾云驾雾的本领,更有宗教徒的坚韧毅力。猪八戒的贪吃贪睡,糊涂好色,既带有他的原型猪的明显特点,但他的厚朴单纯,简单务实,却又体现了现实社会中的某类人的特点。人身上的这些动物性特征在小说所描写的神佛世界里,难免会奏出一些不和谐音来,这就更进一步增添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当然,《西游记》的作者在写成此书时,还有有意追求故事的趣味性的倾向,这使他有时甚至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叙事的逻辑性。如小说写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在取经路上为和妖魔斗争,也曾有过多次变化,哪怕缩成针尖般大小,他的尾巴都未成为妨碍他变化的因素,但第六回写他变成土地庙时,却突然遇上了尾巴不好收拾的麻烦。又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本来可以识破妖魔的各种幻象,但在取经途中却多次发生看走了眼和情急之下忘用火眼金睛的事情,这类描写有时甚至使西行路上的孙行者和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相比,多少会显得有点逊色,但在无形中却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这些,说穿了都是作者根据情节的需要,为了增加故事中的波澜而有意安排的。当然,《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成功并不只是限于这些,我们在此只能就其最主要的方面作一简单的提示。

一部文学作品,它的价值和魅力并不在于它所选择的题材,也不在于抽象的说教,而在于它所塑造的形象的成功与否,和贯注在作品中的智慧与精神。从这方面来说,《西游记》是成功的。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应该注意去欣赏作品为我们所塑造的这一系列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体察其中所折射出来的各种智慧、机趣和人格魅力。所以重要的是理解和欣赏,而不是机械地评判。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二○○○年三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