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所著的《八月宁静》的文字,如同冰淇淋蛋糕。清新口感,回味甘甜。这一次,要带我们看不一样的巴黎。 巴黎也许是浪漫的,但在陈宁的笔下,有了更多的可能。也许正如南方朔在序中所说,陈宁用一种「隐秀」的风格书写城市。将体验的碎片尽数收藏,不求虚构削足适履的整体,却是要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叮叮咚咚,呈现出世界和生命的多重颜色和切切声响。柔软、通透、亲切而丰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八月宁静/海上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宁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宁所著的《八月宁静》的文字,如同冰淇淋蛋糕。清新口感,回味甘甜。这一次,要带我们看不一样的巴黎。 巴黎也许是浪漫的,但在陈宁的笔下,有了更多的可能。也许正如南方朔在序中所说,陈宁用一种「隐秀」的风格书写城市。将体验的碎片尽数收藏,不求虚构削足适履的整体,却是要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叮叮咚咚,呈现出世界和生命的多重颜色和切切声响。柔软、通透、亲切而丰富。 内容推荐 陈宁所著的《八月宁静》是一部随笔集,分三辑,辑一“八月宁静”,书写巴黎掠影;辑二“沉默时光·文字光影”,细看电影与文学;辑三“记忆回旋处”,游走于城市与记忆之间。书中既谈巴黎浪漫和生活趣闻,也说她所钟爱的电影文学,展现出一位文艺女子的媚态。《八月宁静》中陈宁用一种“隐秀”的风格书写城市,将体验的碎片尽数收藏,她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斑斓的人生片段,在宁静致远中透着淡淡的情味。 目录 隐秀·陈宁风格——南方朔序 第一部:八月宁静 巴黎生死界 追忆逝水年华 有一种姿势叫乞 墙上的名字 萨特在蒙帕纳斯 扫墓 侍应生 初夏 莎玛丽丹 双城记 八月宁静 左岸 巴黎女子 夜巴黎 第二部:沉默时光·文字光影 不如及时一小津 海边的孤塔 孤寂百年 四月残酷美学 卡尔维诺情书 米兰·昆德拉的乡愁 淘气启示录 黑鸟,我所爱 ——大诗人希尼印泉记 关于列侬的一场静默仪式,或回忆 布烈逊的瞬间,即永恒 一个老巴黎的凝视 重工业文明的剪影 把欲望留给自己 隔着玻璃的温柔爱抚 第三部:记忆回旋处 六月下雨,七月炎热 七月的热浪 台风与地震 城市的书店 我城电影节 太原街的声与色 我记得油麻地 德国笔记:莱茵河畔的思考 流动的街景 当卡夫卡在巴黎呐喊 后记:风格练习 试读章节 巴黎生死界 又来到巴黎。 初相识的法国朋友爱问:您来巴黎多少次了?这问题好像是说,一个人一生里总是要不断回返巴黎———他们认定你不会一去不回头。 我从前写过一篇文章叫作“两个巴黎”,说的是现实生活里的巴黎,跟人们普遍想像里的巴黎很不一样。有朋友听到我要到巴黎,说:“啊!多浪漫!”我赶忙说:“才不呢。”若整天只是泡泡咖啡馆、逛逛美术馆或到名店购物,巴黎当然够浪漫。然而一旦回到现实的生活,却有诸多的不可爱摆在面前,单是那复杂而僵化得有点可笑的庞大官僚体系已足够叫人头疼了。 再多补充,我会说,巴黎还有两个世界:生界和冥界。巴黎的灵气,是来自那个阵容鼎盛的逝者队伍。人在巴黎,仿佛随时推开一扇门,就能触摸到冥界的种种。他们虽是死了,但他们并没有消逝。他们还在,就在生者的追忆、念记、谈话里,时时刻刻活着,犹如昨日他们盛年之时。 不是太多城市像巴黎,有这么多值得念记的逝者给念记着。她以文学家、音乐家、画家的名字命名街道、地铁、建筑物,她庆祝诗人韩波在一百五十年前诞生,公园里有小说家的雕像,无名小街上曾住过剧作家,有一个墓园葬有萧邦、巴尔扎克、普鲁斯特、王尔德、梅洛一庞蒂,另一个墓园躺卧着萨特与西蒙·波娃,他们坟上的鲜花总是不缺。跟法国人走在街上,他们会说:嘻,这是海明威常来的咖啡店,罗兰·巴特在这里写作,西蒙·波娃每天都在这条街上散步,她的日记有写…… 把这个冥界抽掉,巴黎也许同被抽空了,不管是现实还是幻梦里的巴黎。 加西亚·马尔克斯写他年轻时来巴黎.在街上远远看见海明威,便用西班牙语向对方大喊:“大师!”海明威听了,扬扬手,用西语回应:“再见,朋友!” 我想像,在生界与冥界之间,这里与那里,也许就是这么一条街之隔。生者在这边大喊:大师!逝者在那边挥挥手:再见,朋友,再见。在巴黎,死亡是某个透明的存在,让我穿透它观看世界:它无处不在,可是一点不沉重。 友人常说,在法国,每一天都是历史时刻;因此,没有一天是不寻常的。这话不假,一年到晚,法国人都在送别,总统忙着发悼词。没几个月前才送走了摄影大师卡地亚布烈逊(Henri Cartier—Bresson),九月底,又挥别女作家莎冈(Francoise Sagan)。那时我刚抵巴黎,到处可见报摊上L’Express杂志的大幅特刊海报,写着:再见,莎冈。遥遥呼应着她的处女作:《日安,忧郁》。照片中,莎冈的一双大眼睛幽幽盯着人看,大鼻子让人一见难忘。虽然传闻她晚年的生活过得不太好,负面消息不绝,但人们送别她时,记得的是那个在咖啡桌上写作的少女身影,在他们心目中,她是莎冈,永远忧郁的莎冈。 然后,十月初,哲学大师德里达(Jacques Derrida)逝世。Le Morlde头版报道,还做了一个精彩的十大版专辑,来向大师告别。法国思想界大师级人物近年陆续凋零,自德里达以后,已经所剩无几了。 最初必然会伤感,然而慢慢自会习惯下来,不,是学会了:生界,冥界,不过咫尺之隔。在巴黎,每天最常挂在口边的两个词儿是:Bonjour(日安),Au revoir(再见)。 二00四年十一月 追忆逝水年华 或许是因为电影,才开始迷恋六十年代,那个我永远只能在想像中遥遥触及的年代。 如果在香港,那或许是王家卫。如果在巴黎,那会是杜鲁福(FranooiS Truffaut)吧。 王家卫的《二0四六》十月在巴黎公映的时候,到处得见梁朝伟拥吻章子怡的那张大大海报,“东方酒店”的招牌就在他们头顶,幻化成一朵朵瑰丽的光晕,东方情调浓得化不开。今年五月狼狈赶赴康城影展招致恶评之后,王家卫回头又把片子重新剪接、整理了,音乐部分也重新处理过才推出市场。没看过“康城版”,不知道最新“完整版”有多完整,但法国电影界对他还真是礼待,不管影评多坏,广告照样当眼,巴黎市艺文娱乐指南Pariscope拿剧照当封面,大报《世界报》(Le Monde)专题报道兼独家专访导演兼送戏票,放在主流戏院上映,票房也跑进前十名,以艺术片来说,表现确是不赖。对法国片商而言,片子卖的是“王家卫”,对观众如我者,这卖的是六十年代,一段永远追不回的逝永年华。而在王的镜头里(也是张叔平、杜可风?),这段年华美得过分,美得比真实还要动人,于是让人总是要不断不断回头,再看再思念。 许多人说,王家卫把他的六十年代三部曲拍完了:《阿飞正传》、《花样年华》、《二0四六》。他似乎也没否认。是也好,不是也罢,这其实没分别:那个年代已经花开灿烂了。 这是有点奇妙的旅程,当我在巴黎电影院看着那个美丽的年代如万花筒掠过眼前,银幕跑出一串串法文字幕,身畔的其他观者悄悄用法语交换着他们的心情……我知道我身在异乡,而那个遥远的天台那些飘泊的身影那个年代,却反照着我精神上的异乡。说不定是距离的关系,不是说:dista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姑且译作:距离让爱意更浓)吗?是因为这双重的隔离,而令人更深陷其中,恋恋不舍?因为不能靠近,所以加倍思念;因为失去了,所以是最好? 是的,我想到了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时间淙淙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他像是用文字构筑回忆的回廊,时间游走在其中,随意往返、停留。没什么巨大的剧情,生活就是那些微小微小的细节,一个回眸,一段发呆的片刻,一根点燃了又忘记吸的烟,一场隔着玻璃的温柔爱抚,一种走路的姿态,一个门牌……这是王家卫的影像意识流。 王在《世界报》的访问里说,有些片段,是向杜鲁福致敬的。 然而我更喜欢杜鲁福,打从《四百击》(Les400 coups)起始。今年是他逝世二十周年,电影院办起他的回顾展来,某个周末下午,我走进那条叫卓别灵的小巷里一家小型艺术戏院,重看我最爱的《四百击》——说是刚用数码技术重新修复的版本。数不清已看过多少遍,有字幕的、没字幕的、小银幕、大银幕、十九岁时或二十九岁时,每一个画面都记得,这么多年了,仿佛安东没有改变过,杜鲁福没有改变过,巴黎的街头没改变过,甚至乎,我,也没改变过(其实怎会没变,即便在回忆的回廊)。 一九五八年的冬天,杜鲁福遇上他钟爱的演员Jean—Pierre Leaud,就有了安东与《四百击》,启航了法国电影新浪潮。六十年代的巴黎街头,有理想燃烧的学生运动。那个年代,那个我永远只能遥遥思及触及的年代,因为这些美丽的人与事,而变得更遥不可及了。 二00四年十二月P2-11 序言 隐秀·陈宁风格 南方朔 写作有如溜达逛街,你逛不出一个被抽象观念统一起来的城市,只是逛出一堆有意义的琐碎。逛街是复义的,写作也是复义的,只是看你抓住甚么而已。 陈宁在巴黎闲逛,这是她抓住的巴黎: ——“在这个美学的核心,则是这些都市女子走路、抽烟、发呆的姿态,她们对别人视线的自觉与在乎,喜欢张扬却同时热爱低调的特质。一个独坐咖啡馆的巴黎女子身影,是一道满载隐喻的好看风景。”(《巴黎女子》) ——“但左岸有一种自以为是的矜持,以及对文化的自重。这气质使很多东西变得顺理成章,不造作。在咖啡馆谈文说艺跟在市场买菜一样自然,有时前者较后者更天经地义。”“并且,左岸适宜于居住,街道亲近却不压迫,有充足的树荫。在喧闹之中,总有一抹安静。这样说吧,右岸仿佛是前院是客厅,整天缤纷演出,久了可是叫人累。左岸却更像是后院是书房,前台的戏照演可也,后台还是有着可让人躲起来叹一口气的空间。”(《左岸》) ——“巴黎的灵气,是来自那个阵容鼎盛的逝者队伍。人在巴黎,仿佛随时推开一扇门,就能触摸到冥界的种种。……在巴黎,死亡是某个透明的存在,让我穿透它观看世界:它无处不在,可是一点不沉重。”(《巴黎生死界》) ——。来巴黎的人,总要登登铁塔,从高处看看这城市。如果来问我,我就会说,一定要在晚上去看,要看夜巴黎。那是另一个巴黎。一个教人心碎心折的巴黎,一个能把悲伤从心坟挖出,并且重新埋葬的巴黎。一个教人迷醉的巴黎。……所有关于白天的脏乱、疲惫、繁琐,来到了黑夜,似乎一一失效,给黑洞般的深夜吸纳收藏起来。仿佛换上了另一个布景,另一种心情。罪也变成美,沉沦是理所当然,放纵是疗伤的姿态。塞纳河幽幽流淌,就像一个知音人的心跳。我知道,所有事情,夜巴黎都懂得,并且明白,并且知道如何陪伴、慰藉。”(《夜巴黎》) 类似于此的描写和抒感,俯拾皆是,它就是陈宁的风格、陈宁的眼。那是一种剔透,一种仿佛什么都知道,而正因知道,所以才开阔旷达的洞察。陈宁是柔软的,也是很有感觉的。 于是,由陈宁的文章,我就想到《文心雕龙·隐秀第四十》所谈到的所谓“隐秀”: ——“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 若将上述说法用白话文来表示,“隐”是指一种认知和心情,以及由此而显露出来的书写笔法。它让文辞间有更大的意义空间,可以响起不同的回音。而“秀”则不是雕削之华丽文辞,而是蕴藉的风格自然表现在章句的缝隙间。陈宁的风格,在“隐”“秀”这种文体的判断标准上,的确已耕耘出了一片自己的田地,她看巴黎的结果,也才看出了那些慧眼。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早已知道,虽一事一物,各人写采,皆必干人干面。有的切事直述,有了论理却失去了文采与感性,有的借题引申,文辞的瓜蔓滋生,本题反倒失去了踪影,如何情理交融,文质并重,从来就是写作上的一道难题。 而天可怜见,陈宁却偶然的有了最恰当的写作位置:她念的是新闻,新闻写作讲究的是实在、清楚,要有很固体化的信息含量;而她性喜文艺,又再念英国艾塞克斯大学文化研究。当代文化研究的特性,乃是它把每个问题都向最根本的文化基底这个层次下拉,拉出一个新的统合平面,于是,每个问题的延伸性变大了,固体也显得有了丰富的流动性。当理解的能力变了,文章当然也变了,它多出了一些我们称之为“底蕴”的成分。 这就是陈宁的风格,它有文采,有论理,因为论理而不致蹈空蹑虚;因为文采,说起事来遂不致于僵硬得缺乏可以共感的空间。二00五年她把在《书城》、《廿一世纪经济报道》所发表的文化专栏辑成《六月下雨,七月炎热》,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就予人一种清凉的感受;而现在,她又出《八月宁静》,特别是其中有关巴黎行脚的部分,文风再变,已从文化眼看问题超脱了出来,变身成了另一只慧眼。套句张爱玲腔,那就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近代文化研究的祖师雷蒙·威廉斯(Raym[)nd wllliarns)在临去之前,曾接受毕生最后的访问,访者问他,研究文化一生,对后辈的最大赠言是什么,他的答复是,我们无论思与写,最重要的是要找一个最适当的位置:凡事站得太远观看,就会批判大于理解,但若站得太近,就难免只有理解以及为现状辩护。用雷蒙·威廉斯的观点看陈宁,她其实是虽远但却偏近的那一种,这也显露出她那柔软的情性,以及文章总是留下余地。 写作有如蹓逛(flaner),蹓逛之为一种态度,一种写作,已成了当代城市书写的一个支派,所谓的“碎片书写”(FragiIlentary wrmng)即由此产生。它不意图虚构出一个削足适履的整体,而却是要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叮叮咚咚里,呈现出世界和生命的多重颜色和切切声响。可以如此看巴黎,可以如此谈文论艺,当然也可以如此回看自己。人生行脚,每一步也才不虚枉。陈宁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斑斓的人生片段啊! 后记 风格练习 住在巴黎的时候,时常到咖啡馆,喝咖啡、阅读、书写、发呆。不存半点浪漫遐想,而是实在喜欢看人,而咖啡馆是最理想的地方,让人尽可肆无忌惮地看。有时带了书去读,带了稿纸去写,却往往给周遭的人事吸引住心神,结果就流连忘返,忘了原来的正事。人最好看,只因每个人都不一样。 海明威在巴黎咖啡馆写作的日子,早早远去了。我走在蒙帕纳斯街上,有时不禁想像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在这些当时不算十分体面的角落,虽贫却乐地为自己的写作事业奋斗,大量阅读,勤奋实践。那时围绕在他周遭,都是怀着相近目标的创作者,碰上面,一开口就问对方最近在读在写在思考什么,仿佛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创作的艺术较诸生活甚至生命重要得多。 年轻的海明威在巴黎,不难遇上同道者,没有人会问你为何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只会关心你是否正朝着向往的方向前行。或许,没有人很清楚要往哪里去,但每个人心里都有个隐约的图像,知道自己打从心里喜欢的、相信的、愿意追求的创作路径,或风格。每个人都不一样。就像,那时的海明威跟也住在巴黎的大诗人庞德,各有不同的文学口味与意见,但这从没窒碍他们的交流。海明威由衷喜欢庞德,喜欢他的慷慨、无私及对所有人都那么宽容与热情的个性,而且他的诗又写得那么好。而对海明威来说,写出一句真实的句子,比什么都重要。一句真实的句子。“Write the truestsentence thai you know.”为了这一个信念,他可以忍受所有的穷困,饥寒、不安、劳苦。 那时候的巴黎,或者再缩窄一点,蒙帕纳斯,是令人向往的。为的当然是那谈文论艺的氛围,那风格形成前的蓬勃,万物滋长,思想丛生。那样的时地人,令离开了的海明威念念不忘。 我想说的风格练习,便是这回事。每一个创作者,都是一个练习者。在日以继夜的热情劳动里,慢慢靠近自己向往的。有的比较幸福如海明威,曾有那美好的蒙帕纳斯岁月,其他人大多无声无息独自探求,却不寂寞不嗟怨,毕竟在练习的过程已得到满足。 为此,必须感谢一些人。 沈颢。前作《六月下雨,七月炎热》的文章全由他催生而成,感谢他在我最早开始练习时,在《21世纪经济报道》及旗下刊物提供发表园地。 粱享南。新闻工作的训练对我非常重要,他是最早鼓励我写作的传媒人、前上司,时常,他对我的信心比我对自己远要多。 林道群。《八月宁静》的好都是他的功劳,不足之处都是我自己的不足。 另,感谢南方朔老师的序言。还有好些名字,就不一一列出了,他们自会明白,所有的支持我都不曾忘记。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父母亲,他们的开明和宽容,使我能长久做喜欢的事,这是我最大的幸运。父亲取的名字,为我的人生风格定下美好的调子。我把这本书献给他们。 二00六年十二月 前作《六月下雨,七月炎热》出版以后,也没想过还会有一本《八月宁静》,书名看来有岁月推移的连贯感,其实故事不曾在作者计算之内。想想生活也是如此,常有些出人意表的转折,就如逛街,溜达溜达,不知拐一个弯又遇上什么样的人事和风景。 《八月宁静》简体中文版能够面世,必须感谢上海书店出版社的王为松和陆灏。也感谢一路在远在近支持和鼓励的读者。 宁静致远。 陈宁(尘翎) 二00八年六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