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良镛:真大侠
人物小传
查良镛,1924年生于浙江海宁,笔名金庸。武侠小说作家、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
自1955年《书剑恩仇录》开始创作,至1972年《鹿鼎记》正式封笔,查良镛共缔造十五部武侠经典,被多次拍摄制作成影视剧、广播剧、舞台剧、漫画、动画乃至电脑游戏,掀起热潮不断。以“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传为美谈。曾获香港“大紫荆”、法国总统“荣誉军团骑士”等勋衔。
鲁豫:采访查老之前,我们查阅了他的传记,但他说那些传记都不算数,因为作者都没有采访过他,没有经过他的确认,很多细节都被夸大了或者根本就是虚构的。您怎样理解武侠?
查良镛:武侠之人是有侠气的,不会武功的人也可以有侠气。侠气就是帮助别人,像雷锋这样,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人家。
查良镛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后进入苏州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学习国际法。1947年任《东南日报》记者,后凭借优秀的外语水平和对新闻事业的热情,顺利考入《大公报》担任编辑及英文编译。不久《大公报》香港版创刊,查良镛南下香港,这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正是在香港,查良镛开始抒写传奇,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侠”金庸。但无论摘得多少光环,“大侠”却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
现在我是学生,不是作家,等我不做学生的时候,再跟你一起喝咖啡,到时候以作家的身份给你签名
鲁豫:您在八十四岁高龄的时候去剑桥大学读博士,真的是在当学生吗?
查良镛:真的是当学生,我在学校念书完全是学生待遇。学生叫我签名拍照,我会告诉他们,现在我是学生,不是作家,等我不做学生的时候,再跟你一起喝咖啡,到时候以作家的身份给你签名。
鲁豫:您攻读的专业叫什么?
查良镛:东方研究。我的同学里有北大的、有南开的,有韩国人、英国人、德国人,因为有些古文太难,他们不懂的时候老师就会说,你去问问查先生就可以了,于是我就经常教他们。
鲁豫:考试的时候真考您吗?
查良镛:真考,而且是用英文考。口试是用无线电视,两位教授在英国,我们在香港;笔试则是交论文。我在班里成绩还算蛮好的。
鲁豫:您平常上学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啊?
查良镛:学校离我住的地方很远,坐的士去差不多要人民币一百块钱,相当贵,所以老师都骑单车到我家里来教课。一开始我想骑车上学,但我太太说那太危险了。
鲁豫:同学怎么称呼您?
查良镛:我以前在浙江大学的时候他们颁了教授头衔给我,我说做学生以后教授头衔应该取消了,但他们还是称我查教授,老师叫我查教授,同学也叫我查教授。不过我特别喜欢当学生,我觉得做老师不如做学生好,做学生可以不懂就问。
鲁豫: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上学这个念头的?
查良镛:我在浙大做人文学院院长的时候。当时也教历史,但教书的时候是不大有时间自己做研究的,觉得自己学问不够好,应该再去学一点。
1999年3月,查良镛出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2004年12月,他辞去了在浙大的一切职务。他说:“我这个人当官,不行。拜师,我很愿意;让我教别人,我就不愿意,也教不来。”这与他在小说中追求的自由精神和侠客气质颇为相契。其实早在少年时期,查良镛已经表现出敢想敢做的大侠气质。1939年,年仅十五岁的他和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小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畅销内地。这是中国第一次出版此类书籍,也是查良镛出版的第一本书。
江泽民笑着问我,查先生,你中学时给人家开除了?我说是啊,你怎么知道?他说我见你之前查过你的资料
鲁豫:您上初中的时候编过一本考试辅导书是吗?
查良镛:我们三个同学一起做的,靠这本书(赚的钱)念完了中学,又到重庆读大学。那时候没有考试的参考教材,我们出了这本书以后在浙江、福建、安徽的销路都很好,赚了很多钱,我们三个人一分,就够念书了。
鲁豫:那时候您如果接着做的话,说不定就能成出版业大亨了。
查良镛:大亨不行,因为里边是我们自己出题目、写文章,跟小学生考中学的水平差不多。
鲁豫:据说您被学校开除过?
查良镛:开除过,中学被开除过一次,大学又被开了一次。中学的时候我们训导主任很凶,老是没有道理地骂同学,于是我就写了一篇讽刺他的文章,贴在学校里。结果训导主任说我讽刺老师,开除!后来江泽民接见我,他笑着问我,查先生,你中学时给人家开除了?我说是啊,你怎么知道?他说我见你之前查过你的资料。上大学的时候我念的是国民党学校,蒋介石做校长,大多数都是国民党的学生,他们主张见到校长的时候要马上起立立正,而且脚一并,还得碰出声。当时正在跟德国打仗,我就说这个行为好像法西斯喊希特勒一样,结果学校就说我对蒋校长不尊敬,怎么能把他比作希特勒呢?又把我开除了。
鲁豫: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一些朦朦胧胧的理想?
查良镛:进了大学念外交系之后。我想做外交官,能做大使就最好不过了。
鲁豫:您上大学的时候怎么没有考虑出国念书?
查良镛:那时候出国留学很难的,我在大学时唯一出国的机会就是去土耳其,可是我觉得到那里留学没什么用,就没去。
1947年初,对新闻事业抱有浓厚兴趣的查良镛初踏报业大门,开始在杭州《东南日报》做外勤记者,并从此与报纸结下不解之缘。
鲁豫:您当时出去采访吗?
查良镛:因为杭州的风景好,所以有很多南京的大人物来。当时国民党的陈立夫我就采访过他。
鲁豫:那时候报社的工资高吗?
查良镛:那时候通货膨胀,工资都几亿几亿的,钞票一叠,绳子绑好,中国银行或者交通银行盖个章,一捆一捆地拿。P3-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