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开中国官修史书的先河,其成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历时三十五年。
《隋书解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隋书》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以期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赋予死的冷冰冰的资料以活的热乎乎的生命。本书由曾志华主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隋书解读/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曾志华 |
出版社 | 云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开中国官修史书的先河,其成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历时三十五年。 《隋书解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隋书》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以期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赋予死的冷冰冰的资料以活的热乎乎的生命。本书由曾志华主编。 内容推荐 阅读史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同时又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意义更显深远而重大。我们要从史籍中汲取精华,建设和谐社会。 《隋书解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隋书》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以期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赋予死的冷冰冰的资料以活的热乎乎的生命。 在语言上,《隋书解读》采用明了易读的白话文,既避免了一般史书的枯燥,又无随意发挥“戏说”之嫌。真实的故事、精彩的解读将把你带进中华历史的悠悠长河,让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残酷无情,领略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惊叹古代文化的灿烂不息,使你了解中国历史的大略,深刻体会读史的乐趣。本书由曾志华主编。 目录 1.隋朝有几位皇帝,历时多久? 2.隋文帝杨坚的身世如何? 3.北周时杨坚为什么常“深自晦匿”? 4.杨坚是如何取得帝位的? 5.隋是怎样灭掉陈的? 6.隋文帝废立太子是怎么一回事? 7.隋文帝驾崩前后的情况怎么样? 8.隋文帝对待儒学的态度如何? 9.隋文帝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 10.隋文帝是如何发展经济的? 11.隋文帝是如何改革行政制度的? 12.隋文帝是如何整顿吏治的? 13.隋文帝的立法思想是怎样的? 14.隋文帝是如何改革选举制度的? 15.为什么说隋文帝是一个比较节俭的皇帝? 16.如何评价隋文帝的历史功绩? 17.杨广是如何弑父诛兄、夺取帝位的? 18.隋炀帝是如何营建东都的? 19.运河是如何逐段开通的? 20.如何评价隋炀帝开凿运河一事? 21.隋炀帝巡游过哪些地方? 22.隋炀帝是如何穷兵黩武的? 23.“三征高丽”是怎么回事? 24.大业年间,起义队伍知多少? 25.隋炀帝是怎样“崩于温室”的? 26.史官是怎样评价隋炀帝的? 27.隋恭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 28.隋朝的后妃之制是怎样的? 29.为什么独孤皇后与文帝被宫中称为“二圣”? 30.萧皇后为何写《述志赋》? 31.周太祖为什么以铁券赐李穆“恕其十死”? 32.李穆为什么在隋文帝时能贵盛无比? 33.李浑为什么被宇文述等陷害而死? 34.李敏是怎样被封为柱国的? 35.梁睿是怎样打败王谦的? 36.梁睿在隋朝时有哪些事迹? 37.“刘防牵前,郑译推后”说的是什么事? 38.隋文帝为什么下诏诛杀刘防? 39.郑译在周、隋时做过哪些事? 40.于义在周、隋时有哪些事迹? 41.豆卢责力在军事上有何建树? 42.梁士彦是如何坚守晋州孤城的? 43.宇文忻是怎样说服周武帝攻拔晋阳的? 44.平定尉迟迥之乱,宇文忻有何战绩? 45.王谊在周、隋时有哪些事迹? 46.元谐是怎样的一个人? 47.王世积是怎样的一位将军? 48.虞庆则是怎样被诛的? 49.元胄是如何救了杨坚的? 50.高颍在平定尉迟迥之乱中有何功绩? 51.高颊在平陈之战中有何建树? 52.“一代名臣”高颍是如何先失宠后被杀害的? 53.为什么说高颊是隋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54.隋文帝为什么说“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55.隋文帝为何让苏威读《宋书·谢晦传》? 56.文帝、炀帝是怎样评价苏威的? 57.苏威的结局如何? 58.苏夔在音乐方面有何成就? 59.李德林年少时有何才能、事迹? 60.周隋禅代之际,李德林有何作为? 61.李德林是如何失宠的? 62.杨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3.杨勇为何失去文帝和独孤皇后的信任? 64.杨素是如何陈述“东宫事状”的? 65.杨勇是怎样被废为庶人的?他的结局怎么样? 66.隋文帝是怎样对待儿子杨俊的? 67.文帝第四子杨秀是怎样被废为庶人的? 68.文帝第五子杨谅的结局如何? 69.赵煲是怎样的一位官员? 70.杨尚希因何“为朝廷所重”? 71.长孙平对隋王朝有何贡献? 72.韦冲在怀抚少数民族方面有何事迹? 73.“二柳俱摧,孤杨独耸”是什么意思? 74.柳述与杨素有何矛盾,结局如何? 75.柳肃为何被隋炀帝“亲任”? 76.柳謇之有什么特长与才能? 77.柳昂是如何请文帝“劝学行礼”的? 78.杨素在周武帝时有何事迹? 79.在平陈之役中,杨素有何建树? 80.杨素是如何多次平定江南之乱的? 81.杨素驭下有何特点? 82.为什么“朝廷靡然,莫不畏附”杨素? 83.文帝暴崩前后,杨素充当了什么角色? 84.杨素是如何平定汉王杨谅之乱的? 85.隋炀帝和杨素君臣关系到底如何? 86.史臣是如何评说杨素的? 87.隋炀帝为什么说杨约“果堪大任”? 88.牛弘是怎样请求文帝“开献书之路”的? 89.牛弘在“礼”、“乐”、律令方面有何建树? 90.隋朝君臣是怎样评价牛弘的? 91.郭荣在周、隋时有何事迹? 92.“庞晃射雉”是怎么回事? 93.李安兄弟“灭亲奉国”是怎么回事? 94.长孙览在周、隋时有何事迹? 95.长孙晟在抚平突厥族方面有何功绩? 96.隋朝灭陈,韩擒虎有何功绩? 97.关于韩擒虎有哪些传说? 98.韩擒虎的两个弟弟在周、隋时有何事迹? 99.贺若弼在北周时有何作为? 100.贺若弼在隋朝灭陈时有何功绩? 101.贺若弼结局如何? 102.史臣是如何评价韩擒虎、贺若弼的? 103.达奚长儒在军事上有何建树? 104.贺娄子干在军事上有何建树? 105.史万岁在北周时有何事迹? 106.史万岁是如何名震突厥的? 107.史万岁在平定江南和南宁夷的叛乱中有何事迹? 108.史万岁为什么被冤杀? 109.刘方为什么被称为“良将”? 110.史臣是如何评价达奚长儒等隋之名将的? 111.李彻在周、隋时有什么事迹? 112.崔彭在周、隋时有什么事迹? 113.杜彦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114.高劢是一位怎样的官员? 115.余朱敞生平遭遇如何? 116.为什么隋文帝说张威“惟利是视”? 117.侯莫陈颖为将从政有何事迹? 118.卢恺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员? 119.令狐熙为官有何政绩? 120.薛胄为官有何政绩? 121.宇文敢为官做将有何事迹? 122.张衡为什么由恩宠无比而终被赐死? 123.杨汪有什么才能与政绩? 124.“八米卢郎”指的是谁? 125.《孤鸿赋》抒发了怎样一种感情? 126.“德为人表,行为士则”说的是谁? 127.李孝贞为何慨叹“宦意文情,一时尽矣”? 128.薛道衡有何才华和“筹略”? 129.薛道衡为什么被炀帝缢杀? 130.明克让有什么才能? 131.魏澹所著《魏书》有何特点? 132.陆爽因何被隋文帝“追怒”? 133.人们为什么感伤侯白“薄命”? 134.杜台卿有何事迹和著述? 135.辛德源有何才能及著作? 136.柳誓为什么与炀帝“恩若友朋”? 137.“我平陈国,惟获此人”指的是谁? 138.许善心为何不被炀帝重用? 139.许善心因何遇害? 140.为什么说李文博“瞽直疾恶,不知忌讳”? 141.炀帝长子杨昭为人如何? 142.越王杨侗为何希望“不生帝王尊贵之家”? 143.齐王杨昧为人及结局如何? 144.崔仲方在周、隋时有何作为? 145.“明断无双有于公,不避强御有次武”说的是谁? 146.于仲文是如何俘获檀让、平定河南的? 147.于频是怎样谋杀赵文表的? 148.段文振在周、隋时有何事迹? 149.宇文述是如何平定吴、会一带的? 150.宇文述为杨广夺宗做了哪些事? 151.为什么说宇文述在炀帝时“势倾朝廷”? 152.在征高丽之役中宇文述有何作为? 153.宇文述结局如何? 154.云定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55.郭衍将兵从政有何事迹? 156.为什么说郭衍“事上奸谄”? 157.王韶去世,隋文帝为什么凄怆流涕? 158.为什么文帝说元岩乃“宰相大器”? 159.为什么说刘行本“刚烈方直”? 160.梁毗为什么“置金坐侧,对之恸哭”? 161.杨素贵宠专权,梁毗态度如何? 162.朝廷百僚为什么“敬惮”柳或? 163.柳或为什么反对以武将为刺史? 164.隋文帝为什么说柳或是“国之宝也”? 165.杨素为什么不满并陷害柳或? 166.赵绰执法有何事迹? 167.文帝、炀帝为什么都不喜欢裴肃? 168.为什么说樊子盖“在军持重”、“临民明察”? 169.隋炀帝为什么说史祥有“英才大略”? 170.元寿为将为政有何事迹? 171.杨义臣为将战绩如何? 172.“公安,社稷乃安;公危,社稷亦危”说的是谁? 173.为什么史臣说刘权“足为守节之士”? 174.隋文帝为什么认为李圆通“堪当大任”? 175.麦铁杖是怎样由盗贼成为将军的? 176.“肉飞仙”沈光有何事迹? 177.来护儿有何战绩? 178.鱼俱罗是一个什么样的将军? 179.陈棱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 180.周罗喉一生有何事迹与传说? 181.周法尚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 182.炀帝为什么说李景“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 183.慕容三藏有何战绩? 184.炀帝为什么说薛世雄是“好人”? 185.为什么说王仁恭先清后贪? 186.吐万绪是一位什么样的将领? 187.董纯为将从政有何事迹? 188.为什么史臣说赵才“志在强直”? 189.为什么隋文帝说李谔是“体国之臣”? 190.裴政在修法执法方面有何事迹? 191.为什么苏威说柳庄兼习世务学业? 192.源师是一位什么样的官员? 193.郎茂从政有何事迹? 194.为什么说张虔威为人“廉慎”? 195.文帝仁寿年间,“天下第一能吏”是谁? 196.炀帝时房彦谦有何事迹? 197.虞世基文才政绩如何? 198.为什么史臣说裴蕴“素怀奸险”? 199.裴矩是如何奉诏巡抚岭南的? 200.裴矩的《西域图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01.为什么说“关右骚然”与裴矩有关? 202.宇文恺在营建方面有何事迹? 203.阎毗有何技艺? 204.何稠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员? 205.史臣为什么说王劭著书“徒烦翰墨,不足观采”? 206.杨玄感是一个什么样的将领? 207.李密替杨玄感出过哪些主意?效果如何? 208.李密被捕后是怎么逃脱的? 209.李密是怎么由翟让部下成为义军领袖的? 210.翟让因何被李密斩杀? 211.李密与宇文化及交战,结局怎样? 212.李密是怎样投降李唐的? 213.《隋书》作者为什么要给诚节之士立传? 214.张须盹是一个怎样的将军? 215.尧君素为什么名列《诚节传》中? 216.《隋书》作者为什么要立《孝义传》? 217.薛溶为什么名列《孝义传》中? 218.王颁为什么名列《孝义传》中? 219.《隋书》作者为什么要给循吏立传? 220.梁彦光为什么被称为循吏? 221.“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说的是谁? 222.赵轨为政有何事迹? 223.房恭懿为政有何事迹? 224.公孙景茂为什么被称为“良牧”? 225.辛公义为什么被呼为“慈母”? 226.炀帝时“清名天下第一者”为谁? 227.王伽是怎么让流囚“自赴宪司”的? 228.魏德深为政有何事迹? 229.《隋书》作者为什么要给酷吏立传? 230.文帝为什么说“士文之暴,过于猛兽”? 231.田式为什么名列《酷吏传》中? 232.燕荣为什么名列《酷吏传》中? 233.赵仲卿为何名列《酷吏传》中? 234.长安人为何有“宁饮三升酢,不见崔弘度”的说法? 235.王文同为何名列《酷吏传》中? 236.《隋书》的作者为什么要立《儒林列传》? 237.元善为什么名列《儒林列传》中? 238.辛彦之有何撰著存世? 239.何妥为官治学有何事迹? 240.房晖远治学为官有何事迹? 241.开皇初“六儒”指谁?结局如何? 242.刘焯为什么名列《儒林传》中? 243.对刘焯制定的《皇极历》应做何评价? 244.刘炫为什么名列《儒林传》中? 245.《隋书·文学传》为何而立? 246.“汉圣”指的是谁? 247.王支页为何名列《文学传》中? 248.崔镳为何名列《文学传》中? 249.“冶葛”指的是谁? 250.虞焯为什么名列《文学传》中? 251.王胄、庾自直为什么名列《文学传》中? 252.潘徽为什么名列《文学传》中? 253.《隋书》为什么要设《隐逸传》? 254.李士谦为什么名列《隐逸传》中? 255.崔廓、崔赜父子有何事迹传世? 256.徐则为什么名列《隐逸传》中? 257.张文诩为什么名列《隐逸传》中? 258.《隋书》为什么要设《艺术传》? 259.庾季才、庾质父子为什么名列《艺术传》中? 260.卢太翼为什么名列《艺术传》中? 261.为什么说耿询“伎巧绝人”? 262.为什么说韦鼎“尤善相术”? 263.来和相术如何? 264.为什么说萧吉“尤精阴阳算术”? 265.杨伯丑为什么名列《艺术传》中? 266.为什么说张胄玄“尤精术数”? 267.为什么说许智藏“以医术自达”? 268.万宝常在音律方面有何特长? 269.《隋书》作者为什么为外戚立传? 270.隋文帝外家吕氏有何事迹? 271.独孤罗一家有何事迹? 272.萧岿有何事迹? 273.《隋书》作者为什么要为列女立传? 274.兰陵公主有何事迹? 275.南阳公主有何事迹? 276.谯国夫人有何事迹? 277.郑善果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位女子? 278.《隋书》是怎样介绍、评价宇文化及兄弟的? 279.司马德戡为何被缢杀? 280.《情书》是怎样介绍评价王充的? 281.段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82.高丽建国有何传说和事迹? 283.高丽与隋王朝关系如何? 284.百济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285.百济与隋王朝的关系如何? 286.新罗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287.靺鞨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288.流求国指的是哪里?其风俗文化如何? 289.倭国指的是哪里?其风俗文化如何? 290.林邑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291.赤土所指在哪里?其风俗文化如何? 292.真腊所指在哪里?其风俗文化如何? 293.婆利所指在哪里?其风俗文化如何? 294.《隋书·西域传》包括哪些国家和民族? 295.吐谷浑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296.吐谷浑与隋王朝关系如何? 297.党项羌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与隋王朝关系如何? 298.高昌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与隋王朝的关系如何? 299.康国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300.《西域传》对其他国家或少数民族做了哪些介绍? 301.《隋书》对突厥做了哪些介绍? 302.《隋书》对西突厥做了哪些介绍? 303.《隋书》对铁勒做了哪些介绍? 304.《隋书》对契丹做了哪些介绍? 305.《隋书》是怎样介绍室韦的? 306.《隋书》“十志”记载了哪些朝代的典章制度? 307.《隋书·礼仪志》主要记载了些什么? 308.《隋书·音乐志》主要记载了些什么? 309.《隋书·律历志》和《天文志》主要记载了些什么? 310.《隋书·五行志》记载了些什么? 311.《隋书·食货志》主要记载了些什么? 312.《隋书·刑法志》主要记载了些什么? 313.《隋书·百官志》主要记载了些什么? 314.《隋书·地理志》主要记载了些什么? 315.《隋书·经籍志》主要记载了些什么? 316.何谓“开皇律”? 317.何谓“大业律”? 318.隋朝的均田制是怎么一回事? 319.隋朝的租调制是怎样的? 320.隋朝的徭役制有什么特点? 321.什么叫“大索貌阅”? 322.“输籍定样”是怎么回事? 323.隋朝的货币制度是怎样的? 324.隋朝朝廷官制结构是怎样的? 325.什么叫三省六部制与寺监制? 326.隋朝对地方行政机构做了怎样的改革? 327.隋朝对兵制做了怎样的改革? 328.赵州安济桥在建桥史上评价如何? 329.隋朝为什么要建新都大兴城? 330.《隋书》的撰修时间与作者是怎样的? 试读章节 隋文帝即位后,有鉴于北周“刑政苛酷”而亡国的历史教训,深知完善法制对于巩固政权的重要性,从而确立了刑罚要轻、律条要疏的原则,并直接指导了隋初律令的制定。而参与具体修订律令的大臣也基本上贯彻了“以轻代重,化死为生”的指导思想,于开皇元年(581)所“定新律”,“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轘,用车马分裂人肢体的酷刑)裂之法。其流徙之罪皆减从轻”。较之前代,“新律”废除了许多酷刑,体现了隋文帝立法思想中较为开明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刑罚的野蛮性,而且于开皇六年特别下诏废除孥戮相坐之法。尤其在废除宫刑上,更显示出隋立法的一大进步。 古代刑罚之酷者莫过于肉刑,而肉刑之酷者又莫过于宫刑,也叫腐刑。因为施行宫刑,不仅残害人的肉体,更会伤害人的心灵,所以,曾受过宫刑的司马迁悲愤地说:“诟莫大于宫刑”,刑罚中的“腐刑极矣”!隋代以前也曾有过废除宫刑之举,但是经常反反复复,最终大都又执行下去。到了隋朝开皇元年,才彻底废除了宫刑。 隋文帝为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笼络人心、维护统治,把“以德代刑”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认为“刑可助化,不可专行”。所以,当他从审阅所报狱案的数字上,发现断狱的数量还是多达上万件,“以为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于是又命令大臣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重新修订律令。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诞生了著名的《开皇律》,减少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一千余条,定留只有五百条,“自是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隋文帝的立法思想,不仅贯彻于律令的文字修订中,也表现在律令的实际施行上。他多次指示对犯人的定罪处决要审慎,“命诸州囚有处死,不得驰驿行决”;又特地下诏说:“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复决。”还规定“诸曹决事,皆令具写律文断之”。开皇六年,又严令各州担任长史以下、行参军以上的官吏,都要学习律文,定期到京城考试。并且给予犯人进一步申诉冤枉的权利,下诏“申敕四方,乃诣阙申诉。有枉屈县不理者,令以次经郡及州,至省仍不理,及诣阙申诉。有所未惬,听挝登闻鼓,有司录状奏之”。如此按级上诉,直至朝堂之上,就可减少冤屈枉滥的发生。 隋朝前期的法制是比较完善的,也较好地得以实施,这无疑对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有很大促进。 14.隋文帝是如何改革选举制度的?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对选举制度做了重大改革。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土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隋文帝即位不久,就废除了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代之而起的是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 开皇三年(583)正月,“诏举贤良”。开皇七年,诏令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成为科举制度的先声。这里的贤良:志行修谨、清平干济等科,就是唐代制科的由来。词科也在这时出现。如韦云起“开皇中,明经举”;杜正玄“开皇末,举秀才”;房玄龄“年十八本州举进士”。由此可见,明经、秀才、进士诸科都在开皇时设立了。不过,隋代的科举制度由于创立伊始,仍然很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各科人才仍需官员推荐,考试程序不完备,考试的时间和内容不固定,主试官员的权威性也不够。这些问题都在唐代的科举制度发展中逐步得以改进。 15.为什么说隋文帝是一个比较节俭的皇帝? 在中国历代的皇帝中,隋文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比较节俭的皇帝。他即位之初,就宣布“犬马服玩,不得献上”。对于以布袋进干姜、以毡袋献香料的官吏,都认为是浪费,“大加谴责”。史称:“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隋文帝生活俭约,以下两件事可以印证: 开皇十三年(593),文帝见到仓库俱满,户口日增,生产节约政策已经奏效,便答允独孤后建仁寿宫于岐州之北,派杨素监造。平山填谷,大起宫殿;依山傍岭,众建楼台。由于工程紧张,驱使严酷,不少民夫都疲累而死。开皇十五年,仁寿宫修成。文帝到了那里,看到宫殿规制十分壮丽,大怒道:“杨素殚民力为离宫,为吾结怨天下。”杨素听了,很怕受处分。 另一件事是太子杨勇曾经把蜀人所做的精美的铠甲再加装饰,文帝看了很不高兴,告诫他“当以俭约为先,乃能奉承宗庙”。而杨广深知文帝尚俭,便故意弄断琴弦,布满尘埃,似乎久已不用。文帝至其宅第,见此情景,非常高兴,以为杨广不好声伎。 16.如何评价隋文帝的历史功绩? 文帝杨坚,在581年经北周静帝“禅让”之后,终于正式做了皇帝,以汉人天子取代了长期统治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政权。“隋文帝主要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历年短促,忽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隋文帝在位期间,修订了许多制度,如官制、兵制、法制、田制、税制、选举制及度量衡制等,都是对秦汉以来诸般制度的调整,为唐宋以后各朝所继承。而且隋文帝很注意民生,重视农业,厉行节俭,使当时国富民殷,可比汉代文景。在对待邻国和边疆少数民族方面,隋文帝是谋多于战。如对突厥,旨在分化削弱,不欲黩武;曾击高丽,逼降而止。所以未曾因炫耀武功而影响文治。 文帝习性俭朴,勤于政事,惜兵爱民,有此三者已足称“贤主”。但文帝天性猜忌,其开国元勋及有功诸将,罕有存者。文帝不悦诗书,废除学校,唯听妇言,废黜诸子。晚年持法尤峻,喜怒无常,杀戮过多,缺点也是明显的。 总之,隋文帝是个充满矛盾的悲剧性人物。他前半生机关算尽,晚年却诸多失策,可悲者一也。他毕生礼佛求福,临终却难免冤死,可悲者二也。他能够篡周称帝,仍不免二世而亡,可悲者三也。P11-13 序言 中国的历史记载从先秦时代萌芽、发展,此后历代不绝,犹如一条长河,奔流不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载历史的国家,“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历史记录逐渐发展。西周共和(前841)开始,我国历史有了明确的纪年。春秋以后,不仅周王朝有史官史书,各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史官史书。《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著作相继问世。《春秋》一字褒贬,寓意深刻,对后来的史书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的出现,无论从史学意识、史学目的、史学编纂,还是史学规模、史学语言等,都是对先秦史学的一次系统总结,同时又开辟了史学的新道路,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而后来的史学,基本都是沿着司马迁开创的史学道路继续前进,所谓“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就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形式的不断发展。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阅读史书,以史为鉴,可以鉴往知来。司马迁曾指出历史的“自镜”作用,“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唐太宗李世民更是重视历史著作的认识作用,曾提出著名的“三镜”说法:“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生活在当代的人们,不可能割断与历史的联系。在认识历史的同时,提高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从自己民族的早期经典中寻找可依靠的东西,不断校正前进的方向,故而史籍中记载的先民的生活智慧、精神信仰、价值原则就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凭借。 历史具有劝善惩恶的榜样作用,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在《史通·史官建置篇》论述历史的作用时说:“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史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他们所体现出的人性的善恶、美丑,无疑成为后人的警示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我们民族人性的精华所在。这是一种根植于现实人生社会却又超越一般生命意义的道义精神。 历史具有重要的人生教育价值。李大钊说:“吾人浏览史乘,读到英雄豪杰为国家为民族舍身效命以为牺牲的地方,亦能认识出来这一班所谓英雄所谓豪杰的人物,并非有与常人有何殊异,只是他们感觉到这社会的要求敏锐些,想要满足这社会的要求的情绪热烈些,所以挺身而起为社会献身,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剧、壮剧。我们后世读史者不觉对之感奋兴起,自然而然地发生一种敬仰心,引起‘有为者亦若是’的情绪,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亦于是乎油然而起了。”历史如同一部百科全书,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一个具有丰厚历史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智者。 阅读史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同时又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意义更显深远而重大。我们要从史籍中汲取精华,建设和谐社会。“修己以敬”,实现个人身心和谐;“亲亲”,实现家庭和谐;“仁者爱人”,实现群体和谐;“天下为公”,实现社会和谐;“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阅读史书,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尽管有时出现曲折乃至于暂时的分裂,但它的总趋势是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尽管有时有外敌入侵,但志士仁人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经历了许多磨难的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的史书浩如烟海,有正史、杂史、野史等,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如何去读史书?我们认为首先读正史,从纪传体入手。它们是中国历史记载的主体和主流,可以从整体上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认识古今之变的基本规律。第二,读史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思想的觉醒和提高、精神的陶冶和升华。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三,读史要有史学意识。我们应把它们放到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以历史的眼光去挖掘历史典籍的思想意义,去认识历史典籍的作用和价值。第四,读史要有现代意识。历史已经过去,成为一种传统,但它并没有凝固,而是一个继续流淌着的跨时间的文化流程,对今天和未来发生重要作用。读史就是要立足现实,审视历史,继承优秀的传统,以史为鉴,为今天的现实服务,把握好历史传统与现实社会的关联。开卷有益,我们都能从丰富的历史典籍中得到教益,得到启迪。 本丛书首先从“二十五史”入手,因为它们是中国历史著作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直接记录。本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典籍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以期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赋予死的冷冰冰的资料以活的热乎乎的生命。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语言上,采用明了易读的白话文,既避免了一般史书的枯燥,又无随意发挥“戏说”之嫌。真实的故事、精彩的解读将把你带进中华历史的悠悠长河,让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残酷无情,领略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惊叹古代文化的灿烂不息,使你了解中国历史的大略,深刻体会读史的乐趣。 坐观千年风云之变幻,笑谈古今世事之沉浮! 编者 2010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