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日记品读
分类
作者 古农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日记报》(《日记杂志》)走过十年,积累了大量有关“日记”的美文佳作,或夫子自道写日记的甘苦荣辱,或各抒己见品评某人日记的是非得失,或现身说法议论日记作用于人的种种奇效,或原汁原味展示自己数十年前的老日记……这些篇什无不精彩纷呈,别有情趣和滋味。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这些别具一格的文字,主编古农花了半年多时间,分门别类,因循原来的栏目,分别编成《日记闲话》《日记序跋》《日记品读》《日记漫谈》《日记自述》《日记书影》《日记语丝》等卷,本卷为《日记品读》。

内容推荐

日记是最个性化的写作,但对于研究历史、社会风俗的学者、作家而言,日记的史料价值不可小觑。《日记品读》多角度的日记解读,对于无暇通读洋洋万言日记专著而又有意了解相关历史及日记作者的思想、经历的人而言,可谓一本便捷的读本。

《日记品读》由古龙主编。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陈漱渝

来新夏

来新夏

周国平

高增德

范用

余杰

赵丽宏

罗志田

谢泳

谢泳

谢泳

谢泳

谢泳

谢泳

陈左高

陈左高

陈左高

陈左高

陈左高

杨天石

高增德

虞坤林

谢其章

沈胜衣

袁爽之

王庆柏

陈大康

丁言昭

王稼句

叶嘉新

叶嘉新

康健

康健

王春瑜

桂苓

杨念群

张志强

散木

散木

散木

散木

顾农

顾农

徐明祥

李国涛

伊九州

邓云乡

周郢

林乃忠

淮茗

周劭

刘经富

柳和城

张学义

金波

吴家荣

丁彭

傅国涌

柳和城

古农

试读章节

读书是一种文明的享受,尤其是高年以后,读书更是最适合打发日子的方式。近十年来,我经常遁缩在书斋——“邃谷”之中,或正襟危坐,或半倚半卧,持一本自己喜欢读的书静静地读,确能给人以温馨宁静的舒适。我每年约略计算,能这样读上一二十本书,平均每个月一两本,自以为还说得过去,没有虚度光阴。每年所读书中总有几种让人不能匆匆一过,而时有流连忘返的感觉。2002年就有两本这样的书,那就是旅法学者熊秉明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和《关于罗丹一熊秉明日记摘抄》二书。

这两本书是2002年国庆时,天津教育出版社一位小友李勃洋特地送来让我度假日的,由于是一种特型书,又是旅居异国多年的学者所写,不能不引起我对这两本书的特殊关注。我利用七日长假,先读了《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作者熊秉明先生是已故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先生的哲嗣,旅法多年,从事艺术研究和教育工作,《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是他对中国丰富纷杂的书法遗产进行精心研究梳理后而撰著的。我喜欢书法,但不懂书法。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感觉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知识,而把全书总括成八个字,就是“条分缕析,追根究底”,并用此八个字为题目,写下一篇书评。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引人人胜之处是把书法的理论归结到哲学的高度,形成全书的主线,把许多人物及其观点都错落有致地挂在这条线上,引导读者只能一气读下去而难以释卷。他所征引的资料是经过反复咀嚼,精心熔铸后,一气呵成地写下来的。一如行云流水,了无阻碍。不久这篇书评发表在10月16日《中华读书报》的书评版上。勃洋把全文以依妹儿发给熊先生。据他告知,熊先生很高兴。并说熊先生将在春节来津,届时当安排一次会晤。我也非常高兴地期待着能与同一年龄段的新知促膝畅谈。

接着我又继续读熊先生另一本题为《关于罗丹》的著作。这本书真是非常特异,它的命题极其严肃,是对艺术大师罗丹的研究,但它的体裁确是非常随意。它是从熊秉明1947年至1951年间的日记中摘抄出来写成的。以往学者不少人有写日记的习惯,他们常把自己读书所得札录进日记,给后来人很多的启迪。但混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种种杂事的记载之中,需要从中选择,诸多不便。于是有人为之整理辑录,晚清的学者李慈铭先生写了大量的日记,题作《越缦堂日记》,后来有人从中辑出读书札记部分,成《越缦堂读书记》二巨册,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发行,极利读者。但尚未曾见过作者自己从自己日记中摘抄出专题内容而成书的,《关于罗丹》正是这样一本著作。这样一种写作方法充分证明:一是作者写日记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不是随手一写,而是博涉多书又深思熟虑后写的;二是作者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在日记中反映了他很强的学术自信心;三是作者很有思辨能力,从他随手所写的日记中的片片段段辑出来就是一篇有中心内容的小文章。所以这本书较之前一种,对我更有吸引力,更急于从中获取教益。

我是正襟危坐地读这本书的,书中精辟的语言和极富哲理的论点,确如宗璞对该书的评论所说:“许多书的归宿是废纸堆,略一浏览,便可弃去。部分书的归宿是书柜,其中知识可以取用。有些书的归宿则在读者的灵魂中,这书便是那样。”我想只要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承认宗璞所说应是确评。读这本书很有点参禅的味道,有些精彩段落,读来颇类机锋,可得会心一笑,或俯首自省。可惜只读了一半,因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地方文献研讨会”相邀,只好暂时搁置,等回来再继续研读。

我从台湾回来以后,不得不处理案头积累的报刊函件,等到这些杂事基本落定,而准备继续读《关于罗丹》这本书时,忽闻作者熊秉明先生猝然逝去的噩耗,不禁懵然,难抑痛悼之情。近几年,不时收到一些老友的讣告,总要黯然神伤几天,有一种“平生知己半为鬼”的感怀,但总还是彼此谈过心,交流过思想,有所过往的朋友。至今还没有一位我因读其书,心仪其人而缘悭一面,就猝然而逝的朋友,这更增添了我无尽的悲思。读前半本《关于罗丹》时,沉浸在激情和欢欣之中,真是一有所获,瞿然而喜,还随手写了点札记。但读后半本时,则心情异常沉重,虽然我们未谋一面,但在字里行间,却时不时映现出作者深邃的凝思和睿智。我艰难地读完这后半本书,并没有札录下更多的东西,头脑中只是一片空白。春节晤面的期待,将永远成为难以填补的遗憾!P8-10

序言

正如古农君所感喟的,“日记,记载着往事,也承载着情感”。而以《日记漫谈》《日记序跋》《日记闲话》《日记品读》四册选集所构成的“书脉日记文丛”,则记载着《日记报》《日记杂志》的成长历程。

十多年来,我们用一腔钟爱日记的热情和干劲,用菲薄的收入和赞助,再加上可贵的恒心和坚持,终于使《日记报》这株幼苗茁壮成长为《日记杂志》这棵树,同时还赢得了一系列赞誉和褒奖,从而被南京大学徐雁教授认定济南已成为中国当代日记研究的重镇;被天津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引为知己和“启发者”——结识《日记报》后又忘情地开始了记日记;还有长沙诗人彭国梁也在已出版的《书虫日记》的序文中公开声明是《日记杂志》引导他开始记日记,并且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出版了两部《书虫日记》。不可否认,在我们周围,的确集结着一大批全国各地的“日记人”,大家以日记为纽带,集思广益,协力同心,围绕日记学这一新学科展开了相关研究探讨,成功举办了四届全国日记及日记文学论坛大会,适时启动了《中国日记大辞典》的编纂工程,加快推动了创建中国日记博物馆的步伐……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目前全国的日记写作、日记教学、日记出版、日记研究已成为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放眼前瞻,我们信心大增,随着古农君主持创建的中华日记网的开通运行,用不了多久,一批真正能够代表当代日记研究水平的成果将会陆续问世。

收入“书脉日记文丛”中的文章,几乎都在《日记报》《日记杂志》上刊登或转载过,检点《日记报》和《日记杂志》所设置的栏目,可以因栏目成书的还有《日记情怀》《日记书札》《日记人物》《日记论坛》《日记原版》《日记书林》等。除此之外,还有以《日记杂志》“半月日记系列”专号形式刊印的《半月日谱》《半月日注》《半月日影》《半月日志》《半月日识》等原创日记,都有再刊或再版的必要,殷切希望有胆识、有魄力的出版家慧眼识真货,及早组织再版与发行。

著有《清人日记研究》一书的学者孔祥吉先生在其《自序》中曾写道:“要认识一个历史人物,最简洁的办法,莫过于细读其日记。因为日记是记载作者见闻以及感悟的文字。日记仿佛是一扇心灵的窗户,一旦这扇窗户被打开,一切便都呈在眼前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并不见诸奏章尺牍,或文书档案,而只有在日记中才能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以“普及日记写作,促进日记研究”为己任的《日记杂志》同仁,我们有信心也有必要帮助大家推开日记这扇心灵的窗户,让大家观赏到日记百花园中的珍株异木和奇葩秀草——这也正是我们选编刊印这套“书脉日记文丛”的初衷和目的。

自牧

2011年11月21日于历下东山居之百味斋

后记

我真正热爱上日记并付诸实践,天天记日记,是从1993年冬天开始的。当时的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人生品录——百味斋日记》。语文老师介绍说,这是一本作家写的日记,所记全是文人雅事。我立即被那雅致的透着书卷气的封面所吸引,表现得有些迫不及待,第一个要求借看这本书。那天下午和整个夜晚,我都沉浸在这本书中不能自拔。我仿佛顿悟一般:原来日记可以这么写!多么有趣,而又多么有价值啊!第二天,语文老师告诉我,那本书可以送给我。我当时的心情,如获至宝,感激、感动、振奋。此后这本书有好几年跟随着我,一直放在枕边,我时不时地翻看,读了足有七八遍。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作家自牧。1994年夏天我到济南上大学,那年的冬天有幸见到了自牧先生。

1999年,我与自牧先生商议,创办一份日记内容的报纸或杂志。提了几次,他均未置可否。但因为喜爱,我没有放弃。利用手头仅有的一点材料,把《日记报》创刊号编了出来。山东诸城市的民办教师管炳圣也提供了一些稿件,并出了一些主意,自牧先生题写了报名。不管怎样,创刊号出来了。现在看来,那张四开四版黑白印刷的小报是何等幼稚和粗糙,但毕竟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尽管幼稚,可是真诚;尽管粗糙,但却用心。此后的几年里,我节衣缩食,四处筹款,侍弄着这张小报。从约稿、编辑、画版、排版、校对、跑印刷厂、通联寄赠,整个办报的流程,都是我一个人在张罗,虽然苦累,但极其充实。那些烈日炎炎的夏日,我铺张草席,打着赤膊,一边闻着报纸的油墨芳香,一边装信封、写信封、粘信封,报纸、信封铺满了小小的居室,满屋子飘满了纸墨的味道。那些寒风呼号的凛凛冬日,我裹紧单薄的大衣,手提报纸,一捆一捆搬运到狭窄的居室。装好封好以后,再一包一包地搬运到离住所有四五里地的邮局寄给全国各地的朋友们。年复一年,顾不上寻思赚钱的营生,顾不上考虑如何给女友一个稳定的住所——所谓成家立业,也顾不上远在乡下的父母双亲。在一家企业打工赚的工资全部花在了印刷、邮寄和房租上。当然远远不够,便找家人借,从银行贷款,就像着了魔,生活的全部,仿佛只是《日记报》了。在物质生活上,当时不是一般的清贫,简直可谓一无所有;但在精神上,却是充满了阳光,充实、快乐且欣慰。我想,即便一个真正的富翁,也难有我那样的精神愉悦吧。

这张小小的报纸,因为其独特性和可读性,受到了几乎所有读者的喜爱和好评。上到九十多岁的老人,下到不足十岁的孩童;上到学富五车的学者教授,下到偏僻农村的村夫村妇;上到国内外著名的鸿儒名流,下到默默无闻的凡夫俗子。但凡所见《日记报》,无不赞叹惊奇,嘉言勉励。而我,就像一个老农,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大家肯定,对大家有益,是何其幸福复叉充满动力!每天读到朋友们的来信,我是那么欢欣鼓舞,那么感动和振奋,于是抖擞精神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下一期报纸的编校工作中。有了这样的生命支撑,生活的清贫和坎坷实在微不足道了。那几年我一直居无定所,但内心却是深有所依的。

除了这些纸面的关誉之词,我实实在在从来稿中受益匪浅。就像一个富矿,越往下深挖,收获就越大。我没有想到,不起眼的日记,背后竟然掩藏着如许动人的故事——不,是学问。《中国日记史略》的出版,“日记学”的提出,“日记代替作文训练”的主张,都是空前的,也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无论“我与日记”的现身说法,还是“日记论坛”的各抒己见;无论“日记原版”的轶事钩沉,还是“日记品读”的精彩点评;无论“日记书影”的书香流韵,还是“日记序跋”的画龙点睛……无不令我深深地陶醉其中,如饮甘泉。

就这样,一晃就是五年,直到我离开济南。

2004年,我回到淄博故里。实在没有能力继续维持这张小报了,心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我心有不甘,而且倍觉惋惜;而继续下去,资金从哪里来?正踌躇之间,自牧先生伸出了援助之手,把这一工作接了过去。实际上,自从这张小报创刊后,他一直在关注着它的成长,而且身体力行,多次给与力所能及的帮助。著名老报人车辐先生曾开玩笑说,《日记报》是“一个半人”在办。看到报纸的窘况,自牧先生毫不犹豫地接了过去,由顾问而为主编,从幕后走到前台。从第三十一期开始,变报纸为杂志开本,容量有所增加,工作量也大大增加。

一晃,又是五年过去了。《日记杂志》已经整整出满了五十卷(期)。前五年的三十期装订起来是薄薄的一册,后五年的二十本,则是非常厚重的一排。在这二十卷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厚厚的五卷“日记接力”的《日记杂志》专号,分别是:《半月日谱》(收录四十八人的2005年1月1日~1月15日的同期日记,每人半月)、《半月日。影》(收录二十四人的2005年1月1~12月31日的日记,每人半月接力而成)、《半月日注》(收录二十四人的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的日记,每人半月接力而成)、《半月日志》(收录二十四人的2006年12月16日~12月31日的同期日记,每人半月)、《半月日识》(收录二十四人的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的日记,每人半月接力而成)。总起来看,是七十二组“同期”半月日记,七十二组“接力”半月日记,其一百二十多万字,并配有数百幅插图。一百多位作者,来自全国各地,既有名家,也有普通人,其职业、风格、情趣各不相同。更有何满子、徐北文、钟叔河、来新夏、王稼句、止庵、徐雁、龚明德、徐明祥等书话名家的序跋文章,和峻青、黄裳、流沙河、王学仲、谷林、陈忠实、侯井天等名作家的题签,可谓锦上添花。每期卷末,主编自牧均撰有万言长跋,对入选作者一一作散点式介绍。作家徐明祥说,“半月日记”系列可以看做是当今爱书人、日记人之“联络图”。“但范围更广、人数更多,且内容原汁原味,全是自己写自己。这样一卷长长的原生态的当代读书生活图,色彩斑斓,五味杂陈,读起来别有意趣。如果从史的角度看,其价值也不可小觑。在当代日记史上,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了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乃至当代社会,也提供了别致而真实的个人视角。对未来的研究者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挖掘的民间富矿。”诚哉斯言。

办过杂志的人或许都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就是组稿、编校、通联等工作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还要自筹经费,其困难可想而知。盘点目下国内所谓的“民间报刊”,世纪之初曾雨后春笋般一个一个冒出来,但没有几年,便又一家一家偃旗息鼓了无声息。这当中除了体制因素外,更多的恐怕还是经费不足的掣肘。因为办这些杂志的人,大多都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也就是说都是业余时间凭一己喜好而侍弄。他们都不是很有钱的人,而是靠个人影响力张罗经费,所以就注定了民刊的不稳定性和良莠不齐。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书香一脉的传承。  《日记报》(《日记杂志》)走过十年,积累了大量有关“日记”的美文佳作,或夫子自道写日记的甘苦荣辱,或各抒己见品评某人日记的是非得失,或现身说法议论日记作用于人的种种奇效,或原汁原味展示自己数十年前的老日记……这些篇什无不精彩纷呈,别有情趣和滋味。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这些别具一格的文字,我花了半年多时间,分门别类,因循原来的栏目,分别编成《日记闲话》《日记序跋》《日记品读》《日记漫谈》《日记自述》《日记书影》《日记语丝》等卷,人民日报出版社不计市场风险,力促日记丛书出版,显示了独到的眼光和魄力;正是这份眼光和魄力,使得这些散珠碎玉得以贯穿起来,更加赏心悦目。

由于时间仓促和学识所限,难免挂一漏万,瑕瑜互见,敬请读者方家不吝指正。

古农

2011年4月10日干北京大溪地寓所之静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