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其中两册是有关中国的,两册是有关世界的,两册是有关自己的。此次推出的是有关世界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行者无疆》(作者余秋雨)收录了《兴亡象牙白》、《只因它特别忠厚》等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行者无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余秋雨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其中两册是有关中国的,两册是有关世界的,两册是有关自己的。此次推出的是有关世界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行者无疆》(作者余秋雨)收录了《兴亡象牙白》、《只因它特别忠厚》等文章。 内容推荐 《行者无疆》是《千年一叹》的续篇。余秋雨先生考察了欧洲九十六座城市,这是连欧洲学者也很难做到的事。从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现代的咖啡馆,从一所所几百年历史的大学到北欧海盗的转型地,余秋雨先生一直在比较着中华文明的缺失。 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其中两册是有关中国的,两册是有关世界的,两册是有关自己的。此次推出的是有关世界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行者无疆》经过余秋雨先生大幅度修改,几十篇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 目录 自序 第一卷 南欧 南方的毁灭 罗马假日 兴亡象牙白 点燃亚平宁 寻常威尼斯 稀释但丁 城市的符咒 大师与小人 围啄的鸡群 流浪的本义 只因它特别忠厚 小巷老门 死前细妆 古老的窄街 贝壳未碎 我的窗下 他们的麻烦 古本江先生 第二卷 中欧 仁者乐山 悬崖上的废弃 醉意秘藏 哈维尔不后悔 黄铜的幽默 追询德国 墓地荒荒 黑白照片 空空的书架 慕尼黑啤酒节 谁能辨认 庞大的无聊 学生监狱 战神心软了 阿勒河 突破的一年 希隆的囚徒 瑞士手表 第三卷 西欧 河畔聚会 悬念落地 法国胃口 马赛鱼汤 远年琥珀 诺曼底血缘 扼守秋天 庄园里的首相和公爵 牛津童话 奇怪的日子 两方茶语 都柏林 都市逻辑 谁的滑铁卢 蓝旗和孩子 海牙的老人 自己的真相 荷兰水 玲珑小国 第四卷 北欧 北欧童话 漫漫长夜 瑞典小记 终极关怀 砰然关门 历史的诚实 冰清玉洁的世界 生命的默契 拍雪进屋 议会—阿尔庭 尼雅尔萨迦 地球的裂缝 北极印痕 大雪小村 总结在寒夜 试读章节 使我久久驻足的是那两个剧场,一大一小。大剧场是露天座位,可容四五千观众;小剧场有顶盖,可容干余观众。这两个剧场外面,有广场和柱廊。广场上的树现在又长得很大,绿森森地让人忘记毁灭曾经发生,只以为剧场里正在演戏,观众都进去了。 在欧洲戏剧史上,我对罗马的戏剧评价不高,平时在课堂上总以罗马戏剧来反衬希腊戏剧。但是站在庞贝的剧场,我就不忍心这样想了。他们当时在这里演的,有塞内加的悲剧,有米南德的喜剧,有很世俗的闹剧、哑剧、歌舞剧,也有一些高雅诗人戴着面具朗诵自己的新作。今天我在两个剧场的环形座位上方分别走了一遍,知道出事那天,这里没有演出。 我们说那天出事的时候没有演出,是因为十九世纪的考古学家们在清理火山灰的凝结物时没有在这里见到可认定为观众的大批“人形模壳”。 什么叫“人形模壳”呢?当时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群,留下了他们死亡前的挣扎形体,火山灰冷却凝固时也就成了这些形体的铸模硬壳。人体很快腐烂了,但铸模硬壳还在,十九世纪的考古学家一旦发现这种人形模壳,就用一根管子把石膏浆缓缓注入,结果剥去模壳,人们就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连最细微的皮肤皱纹、血管脉络都显现得清清楚楚。这个办法是当时庞贝古城挖掘工作的主持者费奥莱里发明的,使我们能够看到一批生命与死神搏斗的最后状态。 在一个瓦罐制造工场,有一个工人的人体抱肩蹲地,显然是在承受窒息的晕眩。他没有倒地,只想蹲一蹲,憩一会儿就起来。谁知这一蹲就蹲了一千多年。更让他惊讶的是,重见天日之时,发现自己的身体竟然变成了自己的作品,都成了硬邦邦的石头。 记得马克·吐温在一篇文章中说,他在这里见过一具挺立着的庞贝人遗体,非常感动。那是一个士兵,在城门口身披甲胄屹立在岗位上,至死都不挪步。我没有见到这位士兵的人体模型,算起来马克·吐温来的时候庞贝古城只开挖了一小半,费奥莱里为模壳注石膏浆的方法还没有发明,因此他见到的应该是一具骨骼。 马克·吐温除了感动之外也有生气的时候。庞贝城的石材路上有深深的车辙,他走路时把脚陷进去了,绊了一下。他由此发火,断言这路在出事之前已经很久没有整修了,责任在城市的道路管理部门。这个推断使他见到死亡者的遗骨也不悲伤了,因为任何一个死亡者都有可能是道路管理人员。 我觉得马克·吐温的这种推断过于鲁莽。石材路一般都不会因为有了车辙就立即更换,有经验的驾车人也不会害怕这些车辙。从庞贝古城的道路整体状况看,有关管理人员还算尽职。马克·吐温把自己偶然陷脚的原因推给他们,连他们惨死了也不原谅,过分了。 比马克·吐温更为过分的指责,出自一大批虚伪的道德学家。他们凭着道听途说,想象这座城市的生活非常奢侈糜烂,因此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奢侈糜烂的证据是公共浴室、私家宅院、妓院和不少春宫画。其实在我看来,这里呈现的是古罗马城市的寻常生态,在整体上还比较收敛。歌德一七八七年三月十一日到达这里,他在当天的笔记里写道: 庞贝又小又窄,出乎参观者的意料。街道虽然很直,边上也有人行道,不过都很狭窄。房屋矮小而且没有窗户,房间仅靠开向庭院或室外走廊的门采光。一些公共建筑物、城门口的长凳、神庙,以及附近的一座别墅,小得根本不像是建筑物,反而像是模型或娃娃屋。但这些房间、通道和走廊,全都装饰着图画,望之赏心悦目。墙上都是壁画,画得很细腻,可惜多已毁损。 《意大利之行》 我也有歌德的这种感觉,但这里包含着某种错觉。我们平时去看正在建筑中的楼房地基,也会惊讶每个房间为什么如此之小。其实这是因为室内空间尚未形成,只拿着一个个房间的地基面积与无垠的天地去比,当然显得狭窄。庞贝废墟的多数民房遗迹也成了这种开放式的地基,因此就有了歌德的这番惊讶。后来他进入了那些比较完整、又有器物装饰的房间后感觉就不同了,说:“庞贝的屋子和房间看似狭窄,却仿佛又很宽广。” 法国史学家泰纳比歌德早来二十多年,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的生活享受远不如我们现在这样舒适多样,这样多彩多姿。”从时间上说,几乎所有断言庞贝城因奢侈糜烂而受到上帝惩罚的道德评论家们,都是在泰纳之后,甚至在歌德之后才出现的。当然,他们也没有心思去阅读泰纳和歌德的文章。 我鄙视一切嘲笑受难者的人。我怀疑,当某种灾难哪一天也降落到他们头上,他们会做什么。 庞贝城灾难降临之时,处处闪烁着人性之光。除了马克·吐温提到的那位城门卫士,除了那些“人形模壳”表现出的保护儿童和老人的姿态之外,我心中最高大的人性形象是一个有名有姓的人。他就是《自然史》的作者老普林尼。 称他老普林尼,是因为还有一位小普林尼,是他的外甥,后来又收为养子。这位小普林尼是罗马帝国历史上著名的散文作家。罗马的散文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书信,这种传统是由西塞罗发端的,小普林尼承袭这一传统,成了写漂亮书信的高手。几年前我在《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一书中读到小普林尼写的一封信,其中提到了老普林尼牺牲的过程。 老普林尼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又是当时意大利的一位重要官员,庞贝灾难发生时他担任意大利西海岸司令(又称地中海舰队司令)。真木知道他长达三十七卷的巨著《自然史》和其他百余卷的著作是怎么抽空完成的。P4-7 序言 这本书,是《千年一叹》的续篇。 初一看,“续”得有点勉强。因为这分明是截然相反的两组人间风景。你看,一边是,又一场沙漠风景蒙住了壕堑后面的零乱枪口,枪口边上是惶恐而又无望的眼神;另一边是,湿漉漉的精雅街道上漂浮着慵懒的咖啡香味,几辈子的社会理想似乎都已经在这里完满了结。 除了这样的强烈对比外,还有更刺激的对比。天眼有记:今日沙漠壕堑处,正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之地;而今日湿漉漉的街道,当时还是茫茫荒原。 怎么会这样?最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一定埋藏着最深刻的逻辑。 其实我原先并不打算把它们对比在一起的,而是只想以数千年对比数千年,在沙漠壕堑中思考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这种对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殊死历险,却使我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感。我一路逃奔一路推进,一路讲述一路写作,通过凤凰卫视的转播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我在路上并不知道这种影响,直到二十世纪最后几天。亚洲一个国家的媒体官员带着翻译赶到半路上堵截我,说我已被他们国家选为“世界十大跨世纪”的“十人”之一,我才大吃一惊。我问,其他九人都是世界级的政要大亨,为什么放进了我?他回答道:“是你一步一步地告诉了世界,人类最辉煌的文明故地大多已被恐怖主义控制,而你自己又恰恰代表着另一种古文明。” 我带着这种文化自豪感穿过喜马拉雅山回到国内,没想到,每个城市的报刊亭上都悬挂着诽谤我的文章。一开始我以为是一股陡起陡灭的狂风恶浪,后来发现,那些一眼就能识破的谣言只要有人制造出来,就立即在中国变成铜铸铁浇,十几年都破除不了。这就给我企图重新评价中华文化的热忱,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是啊,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谁想寻找一种机制来阻止谣言和诽谤吗?没门;谁想寻找某种程序来惩罚诬陷和毁损吗?还是没门。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因此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回想起来,至少从屈原、司马迁、嵇康开始,两千年间所有比较重要的文人几乎没有一个例外,全都挣扎在谣言和诽谤中无法脱身。他们只要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说了一些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获得了别人没有获得过的成就和名声,立即就成为群起围啄的目标,而且无人救援。于是,整部中华文化史,也就成了“整人”和“被整”的历史。 感谢一切造谣者、诽谤者、起哄者,他们在中华文化中永远不受谴责的洋洋得意,纠正了我对中华文化过于光明的读解。于是,我决定寻找另一种对比坐标。 可以找美国,但它太年轻,缺少年代上的可比性,更何况它太霸道,缺少平等对话的可能;也可以找日本,但它太小,缺少体量上的可比性,更何况它与中国的历史恩怨太深,缺少平等对话所需要的安静。那么,只能是欧洲了。 我的这个想法,又一次与凤凰卫视一拍即合。于是,重新出发。我考察了欧洲九十六座城市,这是连欧洲学者也很难做到的事。与《千年一叹》所记述的那次行程不同,这次考察除了在西班牙北部受到民族武装势力的小小惊吓,在德国受到“新纳粹”的某种骚扰外,基本上都平安无虞。也没再遇到什么食宿困难,可以比较从容地读读写写,这就是这本《行者无疆》的由来。 我说过,《千年一叹》的不少篇目是在命悬一线之际赶写出来的,因此舍不得删削和修改;那么,相比之下,对《行者无疆》就不必那么疼惜了。一路上写了很多,删改起来也就比较严苛。 在欧洲漫游期间,惊讶不多,思考很多。惊讶不多的原因,是我曾经花费多年的时间钻研过欧洲从古希腊开始的历史文化,几乎已经到了沉溺的地步。我在心里早就熟知的那些精神老宅,那些神圣长髯,那些黄铜般的哲言,那些被黑色披风所裹卷的诗情。但是,这一切在以前都是风干了的记忆碎片,现在眼见它们衍伸成一种综合生态弥漫在街市间的时候,我不能不深深思考。它们为什么是这样?中国为什么是那样? 从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现代的咖啡馆,从一所所几百年历史的大学到北欧海盗的转型地,我一直在比较着中华文明的缺失。它的公民意识、心灵秩序、法制教育、创造思维,一次次使我陷入一种整体羞惭。但是,走得远了,看得多了,我也发现了欧洲的忧虑。早年过于精致的社会设计成了一种面对现代挑战的体制性负担,以往远航万里的雄心壮志成了一种自以为是的心理狭隘,高福利的公平理想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沉重滞力……总之,许多一直令我们仰慕不置的高塔,已经敲起了越来越多的警钟,有时钟声还有点凄厉。 当然,我也要把这种感受表述出来。于是,以中华文化为中介,《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也就连贯了起来。 《行者无疆》第一版的正版,已经销售了一百多万册。曾经有人告诉我,很多到欧洲旅行的中国人,身边都会带这一本书。有一次在欧洲的一辆载满各地中国人的大型游览车上,一位导游说,谁没有带《行者无疆》的请举手,结果举手的只有两位。这件事让我亦喜亦忧,喜不必说,所忧者,是要让大家明白,此书作为导游读物很不合格。 这次修订,删去了三分之一篇幅,文字也有较大的改动,使之更加干净。 二○○一年九月成书, 二○一一年五月改定新版,并重写此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