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漫谈——吕叔湘讲解字词句》中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从语文的基本单元字词句讲起,六十四篇“小”文章,深入浅出,讲的可是“大”问题.幽默风趣,篇篇珠玑,告诉我们“中国字的来龙去脉”、“词类活用”、“语句次序”……请来用心聆听一位语文大师的语文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语文漫谈--吕叔湘讲解字词句/大师谈学习系列/花生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吕叔湘 |
出版社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语文漫谈——吕叔湘讲解字词句》中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从语文的基本单元字词句讲起,六十四篇“小”文章,深入浅出,讲的可是“大”问题.幽默风趣,篇篇珠玑,告诉我们“中国字的来龙去脉”、“词类活用”、“语句次序”……请来用心聆听一位语文大师的语文课。 内容推荐 吕叔湘所著的《语文漫谈——吕叔湘讲解字词句》为“大师谈学习”系列,读后必定受益匪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大至方法、态度,小至标点、数字。金针度人,妙语解惑。亲炙大师教诲,得其神髓,终身获益。《语文漫谈——吕叔湘讲解字词句》内容涵盖了: 了解篇:中国字的来龙去脉,古四声和普通话四声,词类活用。一字多义与数字同形 异读字 绕口令为什么会绕口…… 感悟篇:笑话里的语言学,四字语,从图画到念念有词,背景知识。典故的形成,爹爹和哥哥,张恨水的幽默…… 索问篇:语文问题种种,简称的滥用,有人和某报。绿帽子的来源和产地,老北京及其他。 讨论篇:真假风格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字义和词义辗转相生。权力和权利,不管部长,从自然到做作…… 启发篇:语言和文字曾经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语句次序。博喻,语言的任意性和约定俗成,剪不断,理还乱。 目录 编辑说明 语文散论 中国字的来龙去脉 语言和文字曾经是人们崇拜的对象 从语文学到语言学 语文问题种种 笑话里的语言学 成语的误用和滥用 四字语 转文和生造 是耶?非耶? 从自然到做作 真假风格 从改诗的笑话说起 书画落款 权力和权利 由“rose”译为“玫瑰”引起的感想 语文常谈 从图画到“念念有词” 绕口令为什么会绕口 古四声和普通话四声 不必“谈音色变” 异读字 汉语里的同音字 一字多义与数字同形 “言”及“字”“句” 汉语语法的特点 字义约定俗成 字义和词义辗转相生 语文杂记 生前、身后 花溅泪、鸟惊心 读《癸已存稿》 典故的形成 背景知识 绿帽子的来源和产地 文学和语言的关系 博喻 说“达” 说应用文 学文杂感 语句次序 一首诗的两种语序 说“该” “吾”是“我”,“我”是谁? “他”和“她” 用词不当 “要”字两解 “老北京”及其他 简称的滥用 论“基本属实” “请见某书某页” “有人”和“某报” “不管部长” “人际”和“人与人之间” 鬟生、亚甫、肯宰、凡鸟 未晚斋语文漫谈 语言的“任意性”和“约定俗成” “爹爹”和“哥哥” 张恨水的幽默 熟语变形、变义 词类活用 馒头和包子 五奴 “他(她、它)”到哪里去了? 由笔误想到的 多事和省事 苏东坡和“公在乾侯” 剪不断,理还乱——汉字汉文里的糊涂帐 试读章节 中国字的来龙去脉 字体的变迁 中国字是不是从古以来就是现在的模样呢?不是的。在平原省的安阳地方,考古学家在地底下掘出来许多乌龟壳和牛肩胛骨,是三千多年以前的殷朝的东西,那上面刻了许多字,这是现在能够看得见的最早的中国字,学者们称它为“甲骨文”。在殷和周两朝,盛行在铜器上刻字,学者们把这种字叫做“金文”,这里头的大部分离现在只有二千多年。秦始皇有一个宰相叫李斯,他把当时在各地流行的各种文字整理一下,定出一种比较整齐的字体,学者们称为“小篆”,通常就叫它“篆书”。那个时候又有一个程邈,他嫌篆字写起来太麻烦,把它简化,主要是把笔划的种类减少,去掉种种带圆形的笔,变成只有标准化的横、竖、撇、捺、点,这叫“隶书”,汉朝的人都写的这种字。 汉字的形状变化到隶书告一段落,跟现在的样子已经相去不远。现在的人,不经过特别学习,也能认出大部分的隶字。隶书通行之后,还有人嫌它写起来不太快,造出一种“草书”。它的好处是笔划更加简单,并且一笔连一笔,许多字可以一笔写成,无须把笔落下去又提起来,落下去又提起来。可是笔划太简单了,许多字相差只有一点儿,非常容易写错认错,这是它的缺点,因此它没能被大多数人采用。汉朝末年,有“楷书”出现,后来的通俗名称叫“正楷”。它的字体结构跟隶书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各种笔划变了点样子,这大概跟写字的笔的做法有点关系(正如现在用钢笔写字跟用毛笔写字,写出来也有点两样)。也许因为这种字体的确比较隶书容易写得好看吧,它一直是中国字的标准写法。现在印书的字体又是这种楷书的变体。可是楷书写起来还是太费事,于是有人出来调和草书和楷书,造出一种“行书”来,写起来比楷书快,但是不至于像草书那么难认。从前的读书人,除了非用楷书不可的场合,随便写点文字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地带点行书的意味。 造字法 以上讲的中国字体的发展。还得谈谈中国字的构造,就是造字法。 一切文字的起源都是图画。最早的中国字也还保留很多图画的意味,例如“马”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有许多写法,差不多都是一匹马的简单的素描。这就叫做“象形字”。到了小篆里头,这种象形字的图画意味就打了个折扣,到了隶书和楷书里更打了个大大的折扣。说出来之后,看看也还有三分像,不说出来就谁也不会猜到它是马了。又如“日”字,原来是一个圆圈当中加一点,这自然很像个太阳,到了隶书和楷书里,圆的变成方的,那还像什么太阳呢? 只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素描它一下造一个象形字。不是实在的东西也能用图画的方法来表示吗?有一些意思也能这样办。例如“上”“下”“左”“右”这四个字:在一条横线上头画一点,表示在上;在一条横线底下画一点,表示在下;画一只手,指头朝右,表示左手;画一只手,指头朝左,表示右手。这种字叫“指事字”。到了楷书里头,“上”和“下”还有一点点意思,“左”和“右”就完全看不出了. 另外一类字,是由几个字合起来表示另外一个意思的。如“从”表示一个人跟着一个人,这是“从”;画三个人在一块,“众”,这是“众”。这两个字在楷书里都改变了。在楷书里没变的像“妇”字,画着一个女子拿着一把扫帚,因为古代的妇女是家庭里的劳动者。这一类字叫“会意字”。 可是人类的语言一天天的复杂起来,用图画的方法来表示意思,怎么样也配合不上语言的发展。有时候,嘴里说出一个字,画来画去画不出,就只能借一个现成的字来用用。譬如“求”字,原来是画的带毛的兽皮,披在身上当衣服的。后来因为“我kiu你”,“kiu老天爷下点雨吧!”这些话里的kiu字写不出,就把它借去用了。这个“求”字,当它表示皮衣服的时候,它是个象形字;当它被人借去表示请求的意思的时候,它就是个“假借字”。假借的办法,说穿了就是写白字。譬如我们现在不会写“声”字,就马马虎虎写上个“生”字,这是写白字,哪里知道这就是学者们尊而敬之的“六书”之一呢。 P1-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