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与己乐,活出幸福的人生境界;淡泊明志,浮躁时代的“静心课”;以礼立身,有礼行遍天下;学而不厌,学习是最明智的投资;人生得一知己,不亦乐乎;忙碌的年代,我们如何尽孝……
繁华的都市,发达的科技,忙碌的脚步,茫然的目光……怎样获得幸福的人生?怎样让内心不再浮躁?陆杰峰编著的《不为繁华易素心——儒学大师给现代人的智慧心语》针对现代人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开出一张对症下药的方子,用轻松的笔触为现代人生和儒家思想架起一座桥梁。从古圣先贤的人生感悟中,寻找立身处世和修身养性的智慧,为心灵找一个归宿,为人生找一种“活法”!
陆杰峰编著的《不为繁华易素心——儒学大师给现代人的智慧心语》从儒家的经典,尤其是先秦儒家经典中选取其精华部分,以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方式,针对现代人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开出了一张对症下药的方子,用轻松的笔触为现代人生和儒家思想架起了一座桥梁。
一个人究竟怎么活,才能活出有价值的人生,才能活出幸福的人生?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强大?怎么样才能让我们不再浮躁?
什么是中庸处世之道?一怎样为人才能做到进退自如?职场之上,我们该怎样面对上级,又该怎样面对下级?生活之中,我们该如何与朋友相处,又该如何孝敬父母?
在《不为繁华易素心——儒学大师给现代人的智慧心语》中,儒家的圣贤们将为我们一一解答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聆听先哲的智慧;活出圆满的人生。
找到“勇”的准星
一个强大的人应该是怎样的?毫无疑问,他应该是个有勇气和力量的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在困难或者强权面前畏畏缩缩的人,是强大不到哪里去的。
但是,有勇气、有力量的人就一定是强大的人吗?未必。
有一次,南宫适跟孔子说:“羿善射,界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听了后不说话,等南宫适走了才说:“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夸赞南宫适真是一个懂得道理的君子啊!
南宫适提到了羿、霁、禹、稷这四个人,前两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勇士,羿是上古时代的传说人物,也可能和历史上夏朝的诸侯有穷氏后羿是同一个人。据说羿善于射箭,而且无所畏惧,曾经射杀过禊、凿齿、九婴、大风、封稀、修蛇这六大危害人间的怪物,还射伤了黄河之神河伯的一只眼睛,勇猛无比。但是,羿的下场很惨,是被自己的臣子蓬蒙用桃木棍打死的。界也是夏朝的一名勇士,据说可以扛着战船在陆地上行走,但最后也是战死沙场。而禹和稷不过是两个懂得耕田的人,最后却成为天下之主。南宫适认为,有勇气和力量的人,有时反倒不如那些老实耕田的人,这番话得到了孔子的认同。
确实,历史上有许多勇猛的人都没有得到好的归宿。战国的时候,秦武王手下有两个猛士:任鄙和孟贲。秦武王本人也是一个好勇斗狠的猛士。秦武王四年,秦国攻占了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非常高兴,带着一批勇士来到了洛阳,表面上是朝见周天子,实际上是来耀武扬威的。
在洛阳的太庙,秦武王看到了传说中的九鼎。这九鼎是大禹收天下贡金铸造的,代表着天下九州的权柄。
秦武王逐一观赏九鼎,发现其中一个鼎上铸着一个“雍”字,秦武王说:“这是我们雍州的鼎了,我要把它带回咸阳。”旁边周朝的官员一听急了,忙说:“这些鼎都有千钧之重,还从来没人能把它们举起移动过呢。”
这句话激起了秦武王的斗狠之心,回头跟任鄙、孟贲说:“你们两位能把鼎举起来吗?”任鄙胆大心细,忙说:“我只能举起百钧重的东西,这千钧大鼎,我举不动。”孟贲却不识好歹,说:“我来试试!”说完,举步上前,抱住大鼎,暴喝一声:“起!”把大鼎举起半尺高,由于用力过猛,他的眼眶都裂开了。
秦武王一向以勇力自恃,一看孟贲能举,岂能服输?于是也跃跃欲试。岳鄙连忙进谏说:“陛下万乘之躯,不可轻易做这种事情!”秦武王哪里肯听,大步上前,使出浑身的力气,也把那鼎举起半尺。好勇斗狠的秦武王为了胜过孟贲,想举着鼎走几步,谁知刚一迈步,却气力不济,手一滑,鼎掉了下来,正好砸在他的脚上,生生压碎了骨头。众人连忙把秦武王扶回了会馆,但是秦武王伤势严重,疼痛难忍,半夜时,竟气绝身亡。
后来,秦武王的灵柩被运回秦国,继任的秦王追究责任,孟贲被诛灭全家,任鄙因为当时进谏,升任为汉中太守。
勇力绝人的秦武王和孟贲就这样惨死,反倒是推辞举不起鼎的任鄙获得了奖赏。这就是所谓的“勇不足恃”。勇力过人的人往往不得善终,因为他们太信任自己的勇力。
那么,是不是就不需要勇猛了呢?当然不是。一个没有血性的民族,也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
儒家不会教我们这样的“绵羊哲学”,而非常看重勇气和力量。事实上,孔子本身就是个大力土,《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等书上都提到,“孔子之劲,能招(通“翘”)国门之关”,即孔子可以举起城门上的横木。但是,儒家绝不提倡随便使用勇力,在儒家看来,勇自然是一种美德,但是不能随意使用,必须在另一种美德的辅佐之下才能运用,这种美德就是义。 孔子的学生当中,最有勇力的非子路莫属。一次,子路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当然倡导勇力,但是必须把义放在第一位;只有勇力而不懂得义,那就是在危害社会。
在这里,孔子把义和勇的关系说得很清楚,勇就像一门大炮:威力巨大,而义就是这门大炮的准星,。告诉大炮该往哪里打。
因此,真正的勇不是暴虎冯河的匹夫之勇,而是为了义挺身而出,同不义之举、不义之人作斗争,这才是真正的勇。
1993年8月17日上午10点,从云南彝良开出的长途公共汽车行驶到四川筠连县巡司镇附近时,一名叫任永林的青年突然瞪起凶狠的眼睛,向一位叫吴道蓉的年轻妇女公然勒索钱财。在遭到拒绝后,任永林凶相毕露,动手就抢吴道蓉腕上的手表,并在同伴的怂恿助威下,撕裂吴道蓉的上衣,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侮辱妇女。
“住手!”刚刚结束探亲,乘车返回部队的济南军区某团通信连班长徐洪刚挺身而出。
歹徒们吓了一跳,但见对方只是孤身一人,马上恢复了原先的嚣张气焰,两个歹徒的同伙突然从车厢后面蹿出来,紧紧抱住徐洪刚,一面拳打脚踢,一面狂叫着:“快!捅了他!”任永林瞪着血红的眼睛从怀里拔出匕首,向徐洪刚连连刺去,血一下染红了座椅和地板,徐洪刚的胸口、腹部和臂部的14处刀孔汩汩地冒着鲜血,肠子竟然流出了体外。全车人被震惊了,大家无法再保持沉默,都愤怒地一步步逼向持刀歹徒。
车中的四个歹徒惊恐万分,跳下车四散奔逃。这时,全车乘客惊愕地看到,血泊中的徐洪刚艰难地爬了起来,用背心兜住肠子,奋力跃出车窗,向歹徒逃窜的方向踉踉跄跄地追赶,身后的路面上留下一条长长的血迹……
在过路车辆的热心帮助下,严重失血的英雄被及时送到县医院抢救过来。根据群众的举报,公安机关也很快将凶手绳之以法。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儒家的勇不是力能扛鼎,以一当千的匹夫之勇,而是在道义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P41-43
自汉代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浸润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液、骨骼和灵魂当中,成为每个中国人共同的人生准则。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老祖宗留下来的这笔精神遗产?对于这个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连一夫多妻这样的陋习都予以肯定;另一派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于文化传统,主张全盘否定传统的儒家文化。两种观点都是有失偏颇的。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应该是批判地继承,有选择地吸收。对于传统智慧中那些优秀的、积极的、符合现代精神的部分,例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 《论语》中所提倡的“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孟子》中提倡的“浩然之气”的正直作风以及《大学》中所谈到的修身养性之道等,都应当加以吸收、学习。对于那些原本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但可以脱离封建内核为现代生活服务的部分,比如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的“忠、礼、孝”以及各种统治之道和为臣之道,都可以进行重新阐释,提炼出现代意义和任何时代都通用的为人处世原则。本书中关于儒家职场之道的两章,就是从儒家为君之道和为臣之道的论述中提炼出来的。
或许有人会说,儒家思想产生于农业时代,在这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它还具有现实性吗?儒家思想对我们当前的人生还具有指导意义吗?要回答这些问题,只需扪心自问:我们对现在的生活是否已经心满意足?在都市的高楼大厦之间,我们是否迷失了人生的理想,忘记了人性的美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是否躁动不安,不知所措,忘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通讯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是否发现朋友之间交心越来越难,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
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可以告诉我们这些问题为何发生。两千多年前,孔子总结了夏、商、周三代文化,创立了儒家学派,在曾子、子思、孟子、苟子等一批儒家先哲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之后,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大多处于儒家的框架之中。古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几千年来,儒家文化一直照耀着中华文明和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中华民族能够一直屹立于东方,儒家文化可谓功不可没。
春秋时期,孔子编订了“六经”:《诗经》、《尚书》、《仪礼》、《周易》、《乐经》、《春秋》。这六本书相当于周朝贵族的教科书,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乐经》失传,东汉年间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论语》和《孝经》作为儒家的官方教科书;到了唐朝,又加入了《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计十二部经典;宋时加入了《孟子》。至此,便有了儒家的“十三经”,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儒家原典过于艰涩,读起来往往比较吃力。为此,本书从儒家的经典,尤其是先秦儒家经典中选取其精华部分,以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方式,针对现代人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开出了一张对症下药的方子,用轻松的笔触为现代人生和儒家思想架起了一座桥梁。
一个人究竟怎么活,才能活出有价值的人生,才能活出幸福的人生?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强大?怎么样才能让我们不再浮躁?
什么是中庸处世之道?一怎样为人才能做到进退自如?职场之上,我们该怎样面对上级,又该怎样面对下级?生活之中,我们该如何与朋友相处,又该如何孝敬父母?
在本书中,儒家的圣贤们将为我们一一解答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聆听先哲的智慧;活出圆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