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的冬天》、《爱牛如命的佩刀人》、《美女之国》、《走在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路上》、《岁月镂痕》、《基布兹一个神奇的现代部落》、《牛车水人家》、《我的阿曼手记》、《狮首鱼尾话沧桑》、《神秘的眼睛看过来》……《他乡的云》是张国梁先生的游记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他乡的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国梁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莫斯科的冬天》、《爱牛如命的佩刀人》、《美女之国》、《走在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路上》、《岁月镂痕》、《基布兹一个神奇的现代部落》、《牛车水人家》、《我的阿曼手记》、《狮首鱼尾话沧桑》、《神秘的眼睛看过来》……《他乡的云》是张国梁先生的游记集。 内容推荐 《他乡的云》是张国梁先生的游记集。 《他乡的云》收录了《爱牛如命的佩刀人》、《美女之国》、《走在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路上》、《岁月镂痕》、《基布兹一个神奇的现代部落》、《牛车水人家》、《我的阿曼手记》、《狮首鱼尾话沧桑》、《神秘的眼睛看过来》、《让沙漠开花》、《阿曼湾激情的夜晚》、《天涯芳邻》、《青岛一个友谊的秋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登泰山为乌克兰祈福》等文章。 目录 序言 仰视英雄 万岁!自由的马萨达 考文垂的故事 拜谒马克思 虹照晚晴园 瞻仰胡志明故居 拯救丹麦 在莎士比亚的故乡 圣地萍踪 音乐般美好的萨尔茨堡。 告别康桥 马斯喀特的历史风烟 耶路撒冷一日 美轮美奂的米兰大教堂 印度掠影 尼兹瓦古堡上空的云 风月同天 塞纳河之夜 .沐浴“乳香之邦” 读石 品读米兰 莲花庙印度大地上的一抹晨曦 沙漠绿城阿布扎比 海天灵秀圣淘沙 马尔凯印象 名胜写意 瀑雪溅银伊瓜苏 死海无澜 令人神往的别府地狱风光 美兮泰姬陵 为爱悲伤到永远 风流温莎堡 疯狂的奔牛节 走进伦敦塔 阿美琳堡宫散记 文明之光 波斯文明的光辉再现 好莱坞的诱惑 戈兰高地草青青 多瑙河民间歌舞节的风采 “西贡”印象 纽约三章 巴厘木雕的宗教情感 创意在迪拜 “陶瓷之路”上的美妙乐章 他山紫云 走近自由女神 布谷声声人梦来 亚当斯议长 多姿多彩的瑞典 莫斯科的冬天 爱牛如命的佩刀人 美女之国 走在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路上 岁月镂痕 基布兹一个神奇的现代部落 牛车水人家 我的阿曼手记 狮首鱼尾话沧桑 神秘的眼睛看过来 让沙漠开花 阿曼湾激情的夜晚 天涯芳邻 青岛一个友谊的秋天 “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登泰山为乌克兰祈福 来自乞力马扎罗山的客人 轮椅上的对话 我与药师丸博子 纪念罗生特 试读章节 马克思墓地是一个幽静、肃穆的地方,墓前比较开阔,有一片十几平方米的草坪,前面小路上还能站十几个人;墓后是一些高大的乔木,枝繁叶茂,蓊郁葱茏,一道比较矮的铁栏杆从四面围护着墓地。 我环绕墓地仔细察看,马克思墓占地大约十平方米左右,墓由洁白的大理石砌成,墓前耸立着一座绛红色花岗岩纪念碑,高约三米,宽一米,碑上安坐着马克思半身铜雕像。马克思像气宇轩昂,神态安详,昂首向前,目光如炬,凝视远方,表现出革命者追求真理的钢铁般意志;他宽大的前额,蕴藏着丰富而超人的智慧;他浓眉下深邃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出无穷的勇气和力量;他宽大而坚强的鼻子和茂密的连腮胡须,内藏着一种无比刚强的精神。这铜像是前英国皇家雕刻学会主席劳伦斯,布雷德肖的杰作。纪念碑的上部镌刻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两行金光闪烁的英文字,下部镌刻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墓碑的两侧,各有一个比较大的石刻花环,表示后人的无限敬意。 陈光林部长代表全体团员把一大束鲜花敬献在墓前。我也上前把自采的一束红、黄、白鲜花放在马克思墓前。为了这一时刻,我早作了准备,清晨从《大宪章》签署地采撷了十几枝鲜艳的黄花和白花,中午在温莎堡采撷了一大把艳丽的红玫瑰,把它们扎成美丽的一束,表示一个共产主义信仰者的无限敬仰。 全体团员聚拢在墓前,向马克思三鞠躬,并默哀三分钟,在沉默无言中让自己的灵魂与墓中的马克思进行一次交融。 祭奠仪式结束,林中的光线越发暗了,大家抓紧时间照相。这时又有几个欧洲人向马克思墓走来。他们等我们照完相,默默地把鲜花放在墓前,默立几分钟便走了。英国朋友说,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向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表示敬意。他们或献上鲜花,或肃然默立,表达对马克思的敬仰。 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来,人们的悼念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他逝世第二年的3月16日,英国共产党举行了纪念马克思和巴黎公社的六千人大游行,人们手携着手从市内一直走到海格特公墓,由此揭开了后人纪念马克思的序幕。 马克思1849年8月24日流亡到英国,定居伦敦三十四个春秋,直到他1883年与世长辞。他逝世时一贫如洗。人们只好把他葬进妻子燕妮的墓地。燕妮的墓地位于海格特公墓南山坡一个荒凉偏僻的角落,距离现在的墓地五十多米。当时的墓地十分简陋,由于无人管理,周围杂草丛生,前来拜谒的人很难寻找。1950年,伦敦马克思纪念图书馆为重建马克思墓,由著名作家萧伯纳牵头,向世界各国共产党筹款。英国捐献两千英镑,中国捐献一千五百英镑,还有其他各国捐款,共筹集到九千英镑。1956年5月,英国共产党用这笔钱购买了这块新墓地,修建了这座新墓。正是由于不了解这其间的变化,所以国内不少文献记载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讲。就是在这儿发表的,这是不清楚有新旧两座墓造成的。 迁移到这座新墓中的,有马克思和他的爱妻燕妮,以及他们的第三个女儿爱琳娜、外孙哈里·尤格。还有他们忠实的女仆海伦娜。海伦娜是一位聪明、坚毅、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多年跟随马克思一家,生活上处处节俭,帮助马克思和燕妮克服重重困难,对马克思的科学成就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她与马克思夫妇葬在一起并接受后人的瞻仰,是当之无愧的。 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实践家,他曾唤起世界十多亿人的热情追随,所以他生前死后都不是孤独的。他的墓地旁,有一些国家共产党领导人陪伴着。距马克思墓最近的是南非女共产党领导人格罗娣亚·维拉嘉斯的墓。在马克思墓对面安葬着另一位南非共产党领导人尤素夫·达度。马克思墓周围还长眠着许多名人,他们墓前有的摆放着鲜花。看得出最近有人吊唁,也有一些墓的碑已倾斜,墓前杂草丛生,看来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人来祭扫了。 在马克思墓前,大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相互交流着自己的想法。马克思是永垂不朽的,他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我们在剑桥大学参观时,看到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剑桥大学经济学学报的封面上,马克思学说赫然列在经典理论的首位。在伦敦,我们看到《资本论》曾提及的伦敦东区,马克思的画像在泰晤士河畔的工厂、码头甚至工人居住区随处可见。 我们在墓前讨论起马克思对当代世界的影响。我记得一位大哲学家曾说:“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马克思一生从未受到当权者的欢迎,但他的思想永远闪耀着光芒。1999年底,英国广播公司(BBC)与路透社联合,在因特网上与西方知名人士进行了一次名为《千年思想家》和《千年风云人物》的民意调查,前者马克思高居榜首,后者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排在第二位。与此同时,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在校内进行投票评选,试图找出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学人”,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位居第二。2005年6月,BBC再次发起“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评选活动,马克思以近百分之二十八的得票率荣登榜首。休谟、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远在其后。 马克思及其理论之所以能够得到西方知识界、思想界的推崇,不仅在于其历史意义,更在于其现实意义。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加里斯特·琼斯感慨地说:“《共产党宣言》虽然出版于1848年,但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全球化、裁员、跨国公司、世界经济朝这个或那个方向发展,所有这些内容在书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惊讶的现实意义,任何其他文献都没有这个力量。”马克思著作曾对英国许多政治家产生过深刻影响,英国著名社会学家、第三条道路的设计师吉登斯认为,马克思依旧是不可超越的思想家。他说,“也许不再时髦,但我仍看重马克思”。曾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29岁时写给工党领袖的一封信,显示出他最初走入政坛时受到了马克思著作的深刻影响:“我不厌其烦地拜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他在很多地方让我茅塞顿开,尤其是彻底地改变了我对人民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 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当年驱逐马克思出国的德国特利尔议会,近年来竟然要求英国海格特公墓归还马克思遗骨,他们计划把他安葬在特利尔市马克思故居附近,然后把两者组合成一个观光旅游胜地。 马克思曾说过:“最好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进发出的火花就越灿烂。”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方世界,马克思能够得到如此地位与荣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至今仍然代表着人类进步的崇高理想和信念;马克思本人高尚的人格具有永恒的魅力,是进步人士的向往与追求。 我们把拜谒马克思墓变成了一场学术讨论会,大家争先恐后,你一言我一语,发言异常踊跃。此情此景使我记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中的预言:“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想起李卜克内西曾说过:“马克思不需要人家为他立纪念碑,他已经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为自己立了纪念碑。”想起邓小平说的一句话:“我相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越来越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天色越来越暗,一切都开始变得朦胧起来,一阵清凉的小雨忽然间向我们洒来,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马克思墓。在返回市区的路上,我心里觉得特别踏实,因为我了却了一个共产党员多年的一个心愿。 我率一个新闻团来新加坡采访,上午在总统府采访完吴作栋总理,恰巧李光耀资政也有时间接受采访。这样原本一天的工作半天就顺利地完成了。总统府陪同我们活动的陈小姐,便安排我们下午去参观晚晴园,她说这是一个了解新加坡历史的好地方。 “晚晴园”是人们的一个习惯叫法,它的全称是“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新加坡大人路十二号,距离总统府不是很远,陈小姐开车半小时就到了。 走进晚晴园,我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惊呆了:雨后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绚丽夺目的彩虹,虹的两端伸进远处高耸的楼群,而那高高的弧顶就在晚晴园上方,仿佛我们站到楼顶就能抚摸到彩虹,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晚晴园宽阔的草坪,茂绿的热带花木,在彩虹的映照之下,显得更加青翠,更加美丽,更加神圣了。 纪念馆的草坪上,赫然耸立着一块赤褐色巨石,巨石正面用中英文刻着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的题词:“孙中山,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人。”背面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这么一块巨石,就像一个不动声色的讲解员,把晚晴园的主题全部告诉我们了。P16-21 序言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好朋友,好朋友会让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中不孤单,会让我们在思想的前行中感到鼓舞和力量。我在山东有很多好朋友,国梁就是其中一个,他不仅是我的好朋友,还是我的好老师。国梁是一位资深的外事工作者,他去过几十个国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阅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敏锐。那时候,我喜欢听他海阔天空地聊天,就像听课一样,一讲又一讲,从亚洲到欧洲,从美洲到大洋洲,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我常常听得忘了时间。一晃认识国梁很多年了,回想一下他也应该是我自学道路上的一位大学课程的老师呢。 其实国梁还真的是一位老师,他在多所大学讲课。他还是一个文学耕耘者。发表过很多好文章。国梁很勤奋,总是不停地写。在官场上的人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因为今天的生活有太多的喧嚣,有太多的灯红酒绿,一个官员能够在工作之余坚持读书写作,应该是一种好品德。最初还是一位作家告诉我,说国梁写得一手好文章。那天她拿着新出版的散文集说,我这厚厚的一本书,远比不上张国梁的一篇《马萨达》震撼人心。我听了有点好奇,就把这篇文章找来,读了觉得果然如此——文笔优美又新鲜,异国景致情调别具一格,很吸引入的散文。后来我又不断地从《人民日报》和《大众日报》上读到他的一些漂亮的海外游记和诗文,一篇又一篇,每一篇都仿佛是一幅迷人的风景画——《在莎士比亚的故乡》、《尼兹瓦古堡上空的云》、《马斯喀特历史的风烟》、《塞纳河之夜》、《戈兰高地草青青》、《莫斯科的冬天》……我读那些文章真的就像徜徉在美丽的艾枫河畔。听那绿色的河流轻唱,朝远处的树林里穿行;而那些描绘阿拉伯风情的文章是我最喜欢的,国梁对那些地方的描写就像走进了《一千零_夜》的场景,古老的小街窄巷深处,是一些传统的阿拉伯小房子。擦身而过的是熙熙攘攘穿着长袍的人群,眼前是琳琅的阿拉伯工艺品,耳边是喧闹欢快的叫卖声,鼻子闻到的则是浓烈的香味;我对莫斯科冬天更感兴趣,因为国梁说那个季节的天空是铅灰色的,就像被大画家列宾涂上了厚厚的云。所以我说国梁应该出一本散文集,这么好的文字不仅要给自己读,也应该让朋友们一起分享精神游历的快乐。 国梁的世界之旅也影响了我,2007年春节前,我收到德国巴伐利亚州文化艺术部部长的邀请,去班贝格国际艺术家之家做一年的访问学者。但是我当时有些犹豫,因为我正在写自己认为很重要的长篇小说《天长地久》,我写了好几年,甚至忘记自己.我不希望有任何事情打断我的创作。国梁知道后只说了一句话.你应该去班贝格,你会有更宽阔的视野!于是我在那个春天飞向了巴伐利亚。我在那里与十几位艺术家一起工作,这让我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我曾对国桑说,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不会给中国,也许还会再给德国。国梁赞同我的说法,果不其然,200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真的给了德国人,并且获奖者竟然是赫塔·穆勒——我在班贝格国际艺术家之家的同事,她就住在我的楼上。 我回国后出版了一本散文集《我的德国笔记》,我将这本书送给了国梁,他是第一个读者。今天国梁的散文集《他乡的云》也要出版了,我在此向他祝贺,并且希望我也是他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国梁说,要我为这部书写一篇序言,我答应了,因为他读过我的书,我也盼望读到他的书。 张海迪 2011年9月16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我读那些文章真的就像徜徉在美丽的艾枫河畔,听那绿色的河流轻唱,向远处的树林里穿行;而那些描绘阿拉伯风情的文章是我最喜欢的……古老的小街窄巷深处,是传统的阿拉伯小房子。擦身而过的是熙熙攘攘穿着长袍的人群,眼前是琳琅的阿拉伯工艺品,耳边是喧闹欢快的叫卖声,鼻子闻到的则是浓烈的香味;我对莫斯科冬天更感兴趣、因为国梁说那个季节的天空是铅灰色的,就像被大画家列宾涂上了厚厚的云。 ——张海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