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王伟编著《风情百样苏东坡》是走进先贤普及读本之一。全书共四章节,内容包括天生乐天派、多面天才、爱唱反调、坎坷人生来讲述了苏东坡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风情百样苏东坡(走进先贤普及读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伟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王伟编著《风情百样苏东坡》是走进先贤普及读本之一。全书共四章节,内容包括天生乐天派、多面天才、爱唱反调、坎坷人生来讲述了苏东坡的一生。 内容推荐 《风情百样苏东坡(走进先贤普及读本)》由王伟编著。 《风情百样苏东坡(走进先贤普及读本)》内容简介:近千年来,苏东坡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赏,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的荣耀。 苏东坡在40年的为官生涯中,无论足在朝廷,还是足在地方,乃至贬谪蛮荒,都始终坚持了忠君、爱国、惠民这条主线。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岗位频繁变动,屡屡受到排挤、诬陷,以至被捕入狱,险遭杀害。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 苏东坡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目录 第一章 天生乐天派 苏轼出世 苏东坡长得什么样 家里有个苏小妹 与佛结缘 不写墓志 天下第三 《日喻》传说 偶像轶事 文房四宝 第二章 多面天才 天纵之才 姓名进化史 座右铭与怪石情结 苏东坡的“帽子戏法” 饮酒趣闻 东坡酿酒有一套 与竹的一世情缘 东坡与茶 第三章 爱唱反调 不舍时宜 苏东坡与屈原赋 美丽的错误 瞒天过海的礼部试试卷 一门三父子 一代宗师 第四章 坎坷人生 祸从口出 东坡开药方 当上“煤老板” 终身憾事 乌台诗案 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东坡之死 身后之名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天生乐天派 苏轼出世 大宋朝没有成就一个政治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政治家苏东坡,却一不小心成就了一个文学家苏东坡。这才使中国两千年的文化艺术史上横空出世出现了这个最具有“知识分子”意味的中国文化人。那么,谁是苏东坡这位“文曲星”的伯乐呢?是谁最先发现了苏东坡这位旷世奇才? 对这两个问题,世人早有答案,皆以为是一代儒宗欧阳文忠公也。“有宋一代,若无欧阳修,则无苏东坡。”有此语为证,谁人不信?欧阳修,这位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东坡之前大宋大名鼎鼎的头号文坛领军文人,他就是发现不世之才苏轼的第一人,这早在世人认可之中。为此人们还甚是佩服欧阳修襟怀坦荡地提携后辈。欧阳修具有光明磊落的君子品德,谁还会怀疑呢? 《宋史》评价欧阳修,说他“奖掖后进,如恐不及”。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被钦命为这一年礼部试的主考官,21岁的苏轼这年参加考试。欧阳修是一个爱才如命的人,当他遇见苏轼这样千年难得一现的“奇人”,怎能不为之欣喜而器重呢?苏轼通过礼部考试中进士,欧阳修成为苏轼的恩师,苏轼也得以成为欧阳修的门生,欧阳修也自然成了苏东坡这位“文曲星”的伯乐。 欧阳修在《与梅圣俞》这封信中对他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 欧阳修在和儿子谈论苏轼时,也由衷地说出了他对苏轼的欣赏之至:“汝记吾言,30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朱弁《曲洧旧闻》)欧阳修的话果然应验,苏轼死后的十年之内,果然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谈论苏轼。甚至苏轼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阅之时,还有人在暗中偷读。 更有甚者,做学问一定要严谨,“言必有出处”,这是不可颠覆的原则。而到了苏轼这里,他来了个“想当然耳”。杜撰了一个典故,欧阳修非但不怪,反而大为包容。他对人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13文章必独步天下。,,(杨万里《诚斋诗话》)这只能说明欧阳修对苏轼真是出格的喜爱欣赏。 嘉祐六年(1061年),欧阳修推荐苏轼经参加由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科”殿试,又考了第一(制科三等)。宋代开国一百年,考上三等的,苏轼之前仅一人。一二等皆虚设。《宋史。东坡先生本传》:“自宋初以来,制策人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苏轼所作《进策》《进论》尽兴豪言提出自己的主张,对上自皇帝下至宰辅多予以批评,他指责后宫花销太大,又说仁宗本人勤政不足。这些激烈的文字大臣们都有些受不了,但宋仁宗还是肯定了他。苏轼入以三等取为第一,苏辙为下等。宋仁宗退朝后对高皇后说:“今天为子孙们找到了两个宰相。”(《宋史·东坡先生本传》) 苏轼对欧阳修的赏识自是充满感激之情。“故太子少师欧阳公好士,为天下第一。士有一言中于道,不远千里而求之,甚于士之求公。以故尽致天下豪俊,自庸众人以显于世者固多矣。然士之负于公者,亦时有。盖尝慨然太息,以人之难知,为好士者之戒。意公之于士,自是少倦。而其退老于颍水之上,余往见之,则犹论士之贤者,唯恐其不闻于世也;至于负己者,则曰:‘是罪在我,非其过。’”这是苏轼在《钱塘勤上人诗集叙》中的话,德高望重、高风亮节的欧阳修自然当得。 苏轼因为对王安石变法不能苟同,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请求外放,九月路经颍州时,与弟弟苏辙专程去拜访了恩师欧阳修,陪他游颍州西湖,作了一些诗颂扬欧阳修,欧阳修也为他介绍了在杭州的朋友。 孰料,这是他们师生最后一次见面,第二年,欧阳修去世。苏轼时在杭州通判任上,恸哭于孤山僧人惠勤禅室,作《祭欧阳文忠公文》: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斯文化为异端,而学者至于用夷;君子以为无为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为得时——譬如深渊大泽,龙亡而虎逝,则变怪杂出,舞鳝而号狐狸。 昔其未用也,天下以为病;而其既用也,则又以为迟;及其释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复用;至其请老而归也,莫不惆怅失望,而犹庶几于万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谓公无复有意于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岂厌世混浊,洁身而逝乎?将民之无禄,而天莫之遗?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