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正儿八经说隋唐(之2炀帝风云)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玉伟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玉伟的这本《正儿八经说隋唐(之2炀帝风云)》是一部严肃的通俗历史著作,以宇文邕和杨坚为中心,分两部分介绍了大隋王朝建立的前前后后,人物个性鲜明,战争场面宏大,语言风趣幽默,功力力逼当年明月。本书参考《资治通鉴》、《北史》、《南史》、《周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用小说笔法,以心灵品史,对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隋唐王朝进行全景展示。

内容推荐

《正儿八经说隋唐(之2炀帝风云)》由王玉伟所著。

《正儿八经说隋唐(之2炀帝风云)》内容简介:那是一个带着一丝血腥的时代,但那也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如果不想被别人统治,唯一的选择就是统治别人。生于一个那样的时代,他们必须义无反顾地把时代当作自己的舞台。于是,顶盔贯甲的武将来了,他们在万马军中拼死冲杀,哪怕到头来身首异处,马革裹尸。摇着鹅毛扇的阴谋家来了,他们在庙堂之上设谋划策,滔滔雄辩,哪怕到头来家国俱碎,只是画饼。

许多人不喜欢做历史研究,但历史本身却以无可阻挡的魅力让我们沉迷在了他的怀抱。

目录

前记(新篇章)

第一章 序曲

 一、历史的继续

 二、将星:最后的辉煌

 三、刻石燕然山

 四、大富大贵

 五、左钩拳、右钩拳

 六、降蛇十八掌

 七、捕蛇行动

 八、性福生活

第二章 夺位

 九、千古疑案(一)

 十、千古疑案(二)

 十一、传说开始

 十二、龙兄鼠弟(一)

 十三、龙兄鼠弟(二)

 十四、龙兄鼠弟(三)

 十五、龙兄鼠弟(四)

 十六、龙兄鼠弟(五)

 十七、龙兄鼠弟(六)

第三章 大业

 十八、大业

 十九、东都洛阳

 二十、大运河

 二十一、刘方:一个人的传奇

 二十二、超豪华旅行

 二十三、韦云起

 二十四、“眼镜蛇”之死

第四章 北巡

 二十五、北巡(一)

 二十六、北巡(二)

 二十七、北巡(三)

 二十八、北巡(四)

 二十九、科举制

 三十、继承人问题

第五章 西域

 三十一、通西域

 三十二、西巡

 三十三、他们仨

 三十四、四人帮

 三十五、大业六年

 三十六、崭露头角

第六章 名将之坟

 三十七、备战

 三十八、名将之坟(一)

 三十九、名将之坟(二)

 四十、名将之坟(三)

 四十一、名将之坟(四)

 四十二、名将之坟(五)

 四十三、鹤立鸡群

第七章 反叛之战

 四十四、错位

 四十五、国之支柱

 四十六、志在必得

 四十七、反叛之战(一)

 四十八、反叛之战(二)

 四十九、反叛之战(三)

 五十、反叛之战(四)

 五十一、反叛之战(五)

第八章 天下大乱

 五十二、野火春风斗古城

 五十三、功败垂成

 五十四、大业十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五十五、门神

 五十六、尽诛李氏

 五十七、雁门大战(一)

 五十八、雁门大战(二)

第九章 瓦岗

 五十九、草莽枭雄

 六十、火并

 六十一、闪亮登场

 六十二、小荷才露尖尖角

 六十三、丧钟为谁而鸣

 六十四、瓦岗

 六十五、凤凰涅槃

 六十六、大决战

 六十七、小结

试读章节

九、千古疑案(一)

在皇帝杨坚病重期间,主要有六个人陪伴在他身边:太子杨广、女婿柳述、国务院总理杨素、黄门侍郎元岩,另外还有宣华夫人和荣华夫人。一个人在生病的时候,往往非常希望自己最亲近和信任的人陪伴在左右,这叫做“有个照应”。做皇帝的更是如此,因为这其中还牵扯到一个“托孤”的问题;换句话说,谁要是能在此时陪伴在皇帝身边,那就是皇帝最为信任的人选,是能够得到“托孤”之任的。

毫无疑问,在咱们的杨老兄眼里,这六个人就是自己最为亲近和信任的人!

咱们先来分析一下这几个人:

太子杨广是自己的亲儿子,又是皇朝未来的继承人,理所当然应该前来侍候;宣华夫人和荣华夫人是自己的爱妃,也是必来之人;柳述是自己的女婿,又是自己最信任的朝臣,.当然也少不了。

关键就是这个杨素,杨坚明明已经对他不再信任,为什么偏偏在这个非常时期又突然转变态度了呢?这个问题绝对不是一句“老糊涂”就能解释得了的;恰恰相反,杨坚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首先,杨素虽然被剥夺了实权,但却依然是备义上的朝臣之首,势力更是遍布朝野,必须要加以笼络;再者,杨素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而且是一个立有大功的人,尤其是军功,在军界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笼络到这个人就相当于镇住了军队方面;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杨坚虽然不再信任杨素,但却非常明白一点:这个家伙虽然嚣张跋扈,但对大隋朝廷实无取代之心。

当然,杨坚也是在赌博,而且赌注非常之大!试想,太子杨广还只是一个毛头小子,论资历、论能力,他哪里能跟杨素相比?自己在世的时候,这个家伙当然忠心耿耿,如果自己不在了,谁又能担保他不会谋反?可在朝廷之中,能够值得“托孤”的,除了这个人还能有谁呢?梁毗?此人确实忠诚,但以他的资历,能镇得住军界方面的势力吗?柳述?这个人的斤两,杨坚还是清楚的。

最后说说元岩。首先要注明一点,此“元岩”非彼“元岩”也,此元岩乃是黄门侍郎(皇帝贴身秘书),而另一个元岩则是与柳或齐名的隋朝大忠臣。关于这位大忠臣元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来研究研究。皇帝的贴身秘书,元岩的地位之高是明摆着的,所以这位老兄也能有机会前来陪伴。所谓造化弄人,要是这哥儿们知道自己是那样一种结局,打死他都不会来瞠这个浑水!

当然了,虽然大家都获得了“临终陪伴”的机会,但是待遇还是有差别的。其中,杨广和两位大美女待遇要高一些,能够在皇帝的寝宫里陪伴,而另外三位老哥就只能在偏殿里等待宣召了。

农历七月初十。扬坚已经明显地感觉到命不久矣,于是便搞了个简单的告别会,把朝廷之中有实权的人物全部喊来,一一握手诀别,言辞恳切悲哀,大家也都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一个个表示誓死效忠大隋王朝。

农历七月十三。

皇帝杨坚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了。看到这种情况,杨广有些担心,害叶自老爹突然逝世,很多事情忙不过来,也害怕会有其他变故。于是他赶紧写了一封密函,派人送出来询问自己的铁杆同盟杨素。“眼镜蛇”果然是高手一个,他立即将各种可能的情况以及应对之策全部条理清晰地写下来,然后命令一个宦官将信送回去。

这个宦官不敢怠慢,小跑着进了皇帝的寝宫。真的是无巧不成书,恰巧此时杨广有事外出,不在寝宫里。这个宦官脑子比较直,觉得皇帝和太子都是一家人,给谁看都一样,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把信交到了皇帝手里!

杨坚一看,脸色立变,怒气上冲,差点一口气就没上来。

宣华夫人和荣华夫人吓得惊慌失措,赶紧捶背的捶背、抚胸的抚胸!折腾了足足半个时辰,扬坚才渐渐息了怒气,然后迷迷糊糊地睡去。人有三急,美女也不例外;看着皇帝已经睡去,宣华去人便起身去上厕所,走到半路,正巧遇到了从外面办事回来的杨广。

一直病榻前侍奉皇帝,好久没有梳妆打扮,此时的宣华夫人衣衫不太整齐,却有另一种风情。杨广本来就是个极其好色的家伙,见此情形,眼睛就不老实了,开始在这个美人儿身上来回游移。宣华夫人不是傻子,看到这种情景,已然明白了三分,于是就想立即走开。

岂料,杨广竟然拦住了她!宣华夫人有些生气,说道:“贱妾只顾念皇上龙体,若殿下做出不知轻重的事情,发生了不测,恐怕后悔晚矣!”

杨广不为所动,满脸堆笑说道:“夫人的话,原不会错,只是父皇风烛残年,也可料见。夫人所说的不测,是替父皇着想,是替我着想,还是替夫人自己着想?”

宣华夫人想不到这个太子如此无赖,不禁气愤地问道:“替皇上想怎样,替殿下想怎样,替贱妾自己想又怎样?”

杨广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若是替父皇着想,就可笑了。父皇已是如此病躯,夫人还替他着想干什么?夫人若是替我着想就对了,替我着想,也就是替夫人自己着想!”

宣华夫人也是个冰雪聪明之人,听到这些话,她就已然明白了这个家伙的色心。急切之下,就想夺路而走。杨广见此,竟然伸手拽住了宣华夫人的衣袖,强行拉着这个美女往旁边一间小屋走去。

宣华夫人自知不是杨广的对手,急中生智喊了一句:那边有人来了!杨广一惊之下,赶紧松开了手,一愣神间,这个美女早就跑得没影了。

P36-38

序言

通俗与提高、专家之学与普及性读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一直是史学界的老问题。早在1946年,顾颉刚先生检讨抗战以前中国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时就指出,在此之前大家的精力都投向了专的方面,而忽略了通的方面,专家的研究固然是史学界的基石,万万缺不得,可是接受专家研究的成果、融会贯通后送给一般人看的普及读物也万万缺不得,因为“唤起民族意识,把握现代潮流,都靠在这上了”,所以他希望将来的史学应当“两条路都走,两种人才都培养,然后可以学尽其用”。

令人遗憾的是,顾先生的这个真知灼见并没引起此后中国史学界的重视。几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对于普及应用性史学的发展一直重视不够,使历史学在公共知识体系建设中成为较为薄弱的一块。由于历史教育的缺陷和历史研究论著缺少趣味性,导致很多人的历史知识不是来自历史课堂和史学研究论著,而是来自一些缺少历史依据,甚至是胡编乱造的“历史小说”或“历史剧”。这些“历史小说”或“历史剧”最严重的问题不在于描写“官场倾轧”、“宫廷秘闻”、“皇帝野史”等事情的不真确,而在于它们崇尚和传播的是“弱肉强食”、“心狠手辣”、“见风转舵”、“明哲保身”、“权钱万能”等不利于人类健康发展的思想。深受这些小说或电视剧影响的人们的历史观念也因此而扭曲变形,成为“清官”、“好皇帝”、“权钱”的崇拜者。史学界除了发出几声不满外,对这些毒害人民、贻害民族的现象并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遏制。

在这种情况下,发自学界以外的历史通俗读物开始出现,并且逐渐赢得了不少读书者的喜爱,这种史学现象也引起了学界内外的关注和争论,有人反对,有人赞赏。平心而论,尽管目前出现的历史通俗读物良莠不齐,表现各异,不过它们的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深历史研究不擅长知识传播和普及的缺点,向人民大众传播了较为真确的历史知识,拉近了历史学和大众的距离。综观近几年出现的历史通俗读物,它们总体上有一个基本的取向,就是求真、求善、求美。毋庸讳言,人文社会学科存在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地促使人类实现真、善、美。所以对于这种求真、求善、求美的历史通俗读物,历史学界应当给予提倡和鼓励。

所谓“求真”,就是历史通俗读物的写作应当以正确的历史事实为基础。“秉笔直书”是一切历史著作之所以为历史著作的根本。历史通俗读物虽然追求通俗易懂和生动有趣,但是它本质上还是历史著作,所以自不能例外。目前被认可的一些历史通俗读物,虽然已被人指出存在某些“硬伤”,但是大体也都遵守着这一根本原则。从历史通俗读物被指出的“硬伤”来看,主要问题在于过分依赖“正史”而不注重对已有历史研究的吸纳。历史学发展到现在,几乎在所有知识点上,都有专深的研究,并且不少都是被普遍认可的结论,这就给历史通俗读物的撰写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储备。所以,历史通俗读物如想更好地“求真”、避免“硬伤”,就必须更多地参考已有的专深研究,而不能仅仅依靠一些传统史书。

所谓“求善”,就是历史通俗读物的写作应当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司马迁一部《史记》之所以能够传诵千年而不止,正是它努力践行了“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继绝世,补弊起废”的“王道”。现代社会虽然已经不再需要宣扬“王道”,但是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纠偏补弊依然是历史书写的基本追求,而且公民社会的建设还给其赋予了更高的目标,即塑造与公民社会符合的历史观。在这种情况下,历史著作,尤其是历史通俗读物在叙述、评说历史时,虽然是以个人视角解读历史,但也应尽可能摆脱个人好恶或时流俗见的影响,谨记建设公民社会正确价值观的使命。因为,歌颂“清官”、“好皇帝”,其实质是在支持“人治”反对“法治”;崇尚“权术”、“厚黑”,其效果一定是颠倒是非、扬恶惩善。

所谓“求美”,就是历史通俗读物的写作应当生动有趣,易懂好读。“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语准确地概括了论著能否得到传播和普遍接受的真谛。专深的历史研究论著是写给职业史学研究者看的,它要的是言之有据,论证精详,所以不必讲求文采,更不能讲故事。但是历史通俗读物是写给普通大众看的,如果语言不生动,故事不有趣,情节不曲折,行文不好读,那么就不会引起普通大众的阅读兴趣。所以它必须要把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精练简化为一个个有趣的情节或故事,然后通过精美生动的文句、娓娓动听的讲述、自然合理的议论,给阅读者以美的享受。

一句“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写”成为近几年评价赞扬历史通俗读物最流行的评说语。这句潜藏着对过去数十年由职业历史学家主掌的历史书写“否定”意味的话语,值得我们当前史学界深思。就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说,今天的中国史学研究无疑已经超越了六十年前,但是在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方面,我们则很难说进步多少,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还退步了。比如民国时期的一些史学大家,如顾颉刚、吕思勉等人都热心于历史通俗读物的编撰,在这些史学家的努力和支持下,《大公报》、《益世报》等主流报刊也开办了面向公众的史学栏目。反观今天的中国史学界,既很少有在史学研究上卓然有成的史家致力于历史知识的普及传播,也难在普通报刊上见到面向公众的史学栏目。史学论文和专著虽然数量在不断增加,且不说思想的枯萎和见识的短浅,就是越来越干巴的行文也让史学界内部不少人士难以读下去。中国史学界目前的确是越来越专了,以至于研究明清不知魏晋,可是这恰是中国史学的悲哀而不是骄傲。缺少“通人”,缺少“通识”不仅使历史学远离大众,脱离现实,也使史学研究自身让人生厌,失去吸纳后继人才的魅力。

当问题不能由正常方式来解决的时候,就一定会由某个非正常的渠道来解决。历史知识普及的任务既然职业史学工作者不担负起来,那么发自“民间”的历史通俗读物则会让人眼前一亮,并迅速被社会大众认可。

相对于那些胡编乱造的“历史小说”和“历史剧”存在的种种问题来说,旨在求真、求善、求美的历史通俗读物,在向公众普及必要的历史知识、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促进历史学健康发展等方面是颇为有益的。职业历史学家和学院派学人对于这类历史通俗读物的编撰,应该予以提倡和支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