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奇书、三年获三奖十年数百万。曾获奖:第六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2003年)、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2004年)、香港“中学生好书龙虎榜”(2005年)。在轻松阅读中,有一份新鲜的感觉,愉悦的享受,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点一盏心灯。
一个个经典的故事,已经扩散、运用到儿童阅读、经管励志、情感熏陶、职业培训等领域,形成一个又一个散文化图书的阅读和使用热潮;一本本、一套套的图书,藏进了读者的书柜,成为他们的珍爱;一句句精妙的点评,广为流传,烂熟于心,融进了读者的心灵深处,化作了思想和意识;很多人受益于此,逐步成长为哲理散文的新作者,写出更多更优秀的新作品。
张健鹏、胡足青主编的《天堂的信——中国当代优秀轻文学作品选集》精选了当代优秀的哲理散文。作品多以讲述哲理性小故事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智慧,其内容涉及经管励志、为人处世、思想情感、家庭生活、教育理念、社会责任等各个领域。整体上文字清新简洁,富于理趣,使人于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教益。
爱和智慧都是人生的大境界,爱可以使 人心地纯洁善良,智慧则使 人心台澄澈清明,我们最根本的力量来源就是爱、爱情、亲情、友爱以及悲天悯人之情怀,都是爱的体现。有爱就有责任,就是担当,就有前进的动力,而智慧则可以让我们在爱与责任之间快乐地走完全程。
张健鹏、胡足青主编的《天堂的信——中国当代优秀轻文学作品选集》为朋友们献上一份精美新鲜的小快餐,滴水藏海,小中见大。在轻松的阅读中,有一份新鲜的感觉,愉悦的享受,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点一盏心灯。 慢慢去读吧,慢慢去做吧,不要让智慧消化不良,融入血液的营养才是真正的收获。
《天堂的信——中国当代优秀轻文学作品选集》中一篇篇短小精悍的哲理散文,如同一颗颗明珠,凝聚了作者们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字的锤炼,传递出一种清新的文风,闪烁着作者们智慧的光芒。
哲理小品文,只有我们时代才有的轻文学,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文学形式和工具。
你在为谁打工
齐瓦勃出生在美国乡村,只受过很短的学校教育。15岁那年,家中一贫如洗的他就到一个山村做了马夫。然而雄心勃勃的齐瓦勃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发展的机遇。三年后,齐瓦勃终于来到钢铁大王卡内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一踏进建筑工地,齐瓦勃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优秀的人的决心。当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时候,齐瓦勃却默默地积累着工作经验,并自学建筑知识。
一天晚上,同伴们在闲聊,唯独齐瓦勃躲在角落里看书。那天恰巧公司经理到工地检查工作,经理看了看齐瓦勃手中的书,又翻开他的笔记本,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第二天,公司经理把齐瓦勃叫到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齐瓦勃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对吗?”经理点了点头。不久,齐瓦勃就被升任为技师。打工者中,有些人讽刺挖苦齐瓦勃,他回答说:“我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我们只能在业绩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抱着这样的信念,齐瓦勃一步步升到了总工程师的职位上。25岁那年,齐瓦勃又做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卡内基的钢铁公司有一个天才的工程师兼合伙人琼斯,在筹建公司最大的布拉德钢铁厂时,他发现了齐瓦勃超人的工作热情和管理才能。当时身为总经理的齐瓦勃,每天都是最早来到建筑工地。当琼斯问齐瓦勃为什么总来这么早的时候,他回答说:“只有这样,当有什么急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耽搁。”工厂建好后,琼斯推荐齐瓦勃做了自己的副手,主管全厂事务。两年后,琼斯在一次事故中丧生,齐瓦勃便接任了厂长一职。因为齐瓦勃的天才管理艺术及工作态度,布拉德钢铁厂成了卡内基钢铁公司的灵魂。因为有了这个工厂,卡内基才敢说:“什么时候我想占领市场,市场就是我的。因为我能造出又便宜又好的钢材。”几年后,齐瓦勃被卡内基任命为钢铁公司的董事长。
齐瓦勃担任董事长的第七年,当时控制着美国铁路命脉的大财阀摩根,提出与卡内基联合经营钢铁。开始的时候,卡内基没理会。于是摩根放出风声,说如果卡内基拒绝,他就找当时居美国钢铁业第二位的贝斯列赫姆钢铁公司联合。这下卡内基慌了,他知道贝斯列赫姆若与摩根联合,就会对自己公司的发展构成威胁。一天,卡内基递给齐瓦勃一份清单说:“按上面的条件,你去与摩根谈联合的事宜。”齐瓦勃接过来看了看,对摩根和贝斯列赫姆公司的情况了如指掌的他微笑着对卡内基说:“你有最后的决定权,但我想告诉你,按这些条件去谈,摩根肯定乐于接受,但你将损失一大笔钱。看来你对这件事没有我调查得详细。”经过分析,卡内基承认自己过高估计了摩根。卡内基全权委托齐瓦勃与摩根谈判,并取得了对卡内基有绝对优势的联合条件。摩根感到自己吃了亏,就对齐瓦勃说:“既然这样,那就请卡内基明天到我的办公室来签字吧。”齐瓦勃第二天一早就来到了摩根的办公室,向他转达了卡内基的话:“从第51号街到华尔街的距离,与从华尔街到51号街的距离是一样的。”摩根沉吟了半晌说:“那我过去好了!”摩根从未屈就到过别人的办公室,但这次他遇到的是全身心投入的齐瓦勃,所以只好低下自己高傲的头。
后来,齐瓦勃终于自己建立了大型的伯利恒钢铁公司,并创下了非凡的业绩,真正完成了他从一个打工者到创业者的飞跃。
(王飙)
时间就是财富
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书店里,一个男子问道:“那本书多少钱?”
“1美元。”店员回答道。
“要1美元!”那个徘徊良久的人惊呼道,“你能便宜一点吗?”
“没法便宜了,就得1美元。”这是他得到的回答。
这个颇有购买欲望的人又盯了一会儿那本书,然后问道:“富兰克林先生在吗?”
“是的,”店员回答说,“他正忙于印刷间的工作。”
“哦,我想见一见他。”这个男子坚持道。书店的老板富兰克林被叫了出来,陌生人再一次问:“请问那本书的最低价是多少,富兰克林先生?”
“1.25美元。”富兰克林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1.25美元!怎么会这样子呢,刚才你的店员说只要1美元。”
“没错,”富兰克林说道,“可是你还耽误了我的时间,这个损失比1美元要大得多。”
这个男子看起来非常诧异,但是,为了尽快结束这场由他自己引起的谈判,他再次问道:“好啊,那么你可以告诉我这本书的最低价了吧?”
“1.5美元。”富兰克林回答说。
“天啊,刚才你自己不是说了只要1.25美元吗?”
“是的,”富兰克林冷静地回答道,“可是到现在,我因此所耽误的工作和丧失的要远远大于1.5美元。”
这个男子默不做声地把钱放在柜台上,拿起书本离开了书店。从富兰克林这位书店主人的身上,他得到了一个有益的教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价值。
P12-16
轻文学,我们时代的礼物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悄悄地,平淡地,我们“小中见大·智慧文丛”的第一本——《虚掩的门》出版了。
书中一篇篇短小精悍的哲理散文,如同一颗颗明珠,凝聚了作者们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字的锤炼,传递出一股清新的文风,闪烁着作者们智慧的光芒。但这毕竟是一种全新体裁,我们心中不免有几分忐忑,却也寄托了我们对图书的希望。
随后,我们又相继推出了《心里的锁》《鞋里的沙》《上帝的笑》《神秘的海》《山外的楼》《手中的牌》和《天堂的信》,一共八本。
到今天,12年过去了,情况如何?
非常欣慰!
丛书的精华本,曾经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级的图书大奖,其中更有文章入选世界各地的华文教材,在港台繁体本的销售也成绩斐然。
更重要的是,哲理散文——只有我们时代才有的轻文学(“轻”是指这些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每篇文章的骨子里都透着以简驭繁、举重若轻的范儿),通过“小中见大·智慧文丛”这个系列丛书的推举、沉淀、概括之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认可与共鸣。书中一个个经典故事迅速扩散,被运用到儿童阅读、经管励志、情感熏陶、职业培训等领域,形成一个又一个散文化图书的阅读和使用热潮。一本本、一套套的图书,捧在读者的手中,收进了读者的书柜,成为他们的珍爱;一个个故事、一句句点评,融入了读者的心灵深处,化作了他们的思想和意识。很多故事已经广为流传,许多点评也已烂熟于心。很多人受益于此,又逐步发展成为哲理散文的作者,写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哲理散文,这种通过近百年白话文书面化运用、中西文化交流互融、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综合知识日趋全面均衡后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学形式,与现代人的文化水平、思维习惯、生活节奏相生相依,互为表里,已经成为现代人学习和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表达形式和文学体裁。从学校的学生写作,到商场的商业推广,到职场的员工培训,再到日常生活的思想、情感交流,它已经无处不在。如何适应、掌握和驾驭这种文学体裁的形式、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业已成为新型人才一种不可或缺的素质要求。
这种文体的出现,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散文基因演绎的结果。
中国本就是一个散文的国度。在世界文化版图上,像中国文化这样以其文字的连贯性,而将文化保存得这么完整的,没有第二家。而在中国文化里,散文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文心雕龙》里的“文以载道”、杜甫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丕的“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的“文”、“文章”,都指的是各种形式的散文。所有的这些散文,都是中华文化内涵实质最重要的载体,是我们民族赖以前行的精神基础。
但正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述,时代变迁了,语言变化了,我们的表达方式也已经不同了。祖宗们熟极而流的文学方式,到我们这里变得隔膜了,甚至有点望而生畏了,不由得有点敬而远之了,我们用起来不顺手了,我们开始怀疑自己不会看“文章”,不会写“文章”了。可是我们就真的不会看、不会写了?
现代哲理散文作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告诉我们:不是,绝对不是,我们同样会将散文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只是我们的行文方式、表达重点和关注对象,已经不同于祖辈们而已!
在这些哲理散文高手中,很少有人受过所谓中国传统式的专门文章训练,一开始也并非专业作家,但他们的作品却隽永耐读,回味无穷,很多文章已经成为经典、成为名篇。这些来自身边、有感而发的文章,将文字、文学很好地统一到了一起,记载了我们时代的心声,叙述着我们时代的情感,称得上是时代馈赠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作为我们时代所特有的新的文学形式,我们应该很好地熟悉它,欣赏它并驾驭它。
在《虚掩的门》出版一旬之际,我们重新修订,希望它能承载经典,永驻读者心间!
编者
2011年9月于世纪城
原“小中见大·智慧文丛”丛书,一共出版了八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尤其是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磋商,我们觉得有必要重新进行修订和改版,丛书改版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我们对整个丛书的一个再认识的过程。走完这个过程,让我们感慨良多。
首先是对于读者。没有你们的支持和帮助,就没有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与热情,你们是我们继续完善此书、认识此书的目的所在。我们希望这次修订与定义,能够得到你们的认可与喜爱,希望你们继续关注,并能将你们的感受与希望及时回馈给我们。
再就是作者。优秀作者与优秀作品,是我们这套丛书的基础。离开你们和凝聚了你们人生体验、创作才华的作品,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敬意,尤其是在长期的合作中,林夕、刘燕敏、张丽钧、莫小米、澜涛、流沙、王国华、崔修建等知名作家与老师,与我们成为了彼此信任的朋友,你们在与我们合作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才华与人格魅力,也成了我们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令我们难以忘怀。但遗憾的是,还有个别文章的作者,虽经多方打听,仍然没能取得联系,而其优秀作品深得读者喜爱,令我们难以割舍,我们只好冒昧继续沿用,希望能得到你们的谅解与支持,同时请你们看到此丛书后能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敬奉稿酬。
我们的电话:010-51987731,邮箱:canglang@vipsina.com。
一篇美文,可以让读者铭记一生。一套经典,可以让读者珍藏永久。我们再次感谢所有为此书成为经典而做出贡献的朋友!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