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让创造力成为自己的坚强后盾
奥斯本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创造工程学家,然而他却在2l岁那年失业了。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到处寻找工作。
一次,他到一家报社应征,主考人问他:“你从事写作有多少年的经验?”
奥斯本是一位诚实的青年,他直言相告:“只有3个月,但是请你先看一看我所写的文章吧!”
主考人看完后对他说:“从你写的文章来看,你既无写作经验,又缺乏写作技巧,文句也不够通顺,但内容却富有创造性,暂时录用,试一试。”
问题很清楚,奥斯本被录用的“运气”,是他的创造性带来的,如若没有这一点,事情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奥斯本本人非常重视主考人对自己潜在能力的偶然发现,并深刻预见到“创造性”的可贵。
从那以后,他就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奇迹也就在发挥创造力的过程中出现:
他从一个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小职员逐渐成为金领,并撰写了一部著名的《思考的方法》一书,于1941年出版,成为当代创造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
创造能力是指在自然和社会领域中,探索求知的能力,是指在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进行创新的能力。
19世纪著名的化学家贝齐利阿斯,他断言人类要想从无机物中制造出有机物是绝对不可能的。
然而,他的学生,年仅24岁的维勒,却从实验中提取出了尿素这种有机物。
在名人和事实面前,是迷信权威还是相信事实?
维勒作了这样的选择:发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名师观点的错误,宣告了神秘的“生命力”论的破产。
古往今来,具有创新思维的人,都不拘常规,因此会获得更多的机会,从而达到胜利的彼岸,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当然不在话下。
而缺乏创新思维,就会使本来可以创造、发明、发现的很多机会丧失掉。
例如,卓越的物理学家胡克,具有出色的实验才能,在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都有出色的贡献。
然而,由于他缺乏像牛顿那样的创新思维,致使他虽然走到了万有引力跟前,结果仍无力抓住它,把唾手可能得的胜利果实白白地放跑了。
策划好自己的人生需要勇气,更需要创新思维。
这在战争中也是如此。
例如,苏联卫国战争期问,苏军坦克第三集团军在基辅战役前,收到一道命令:
在夜间进攻中,所有的坦克要打开前灯,拉响警报器向敌人进攻。
这一反常的行动,创造了取胜的机会,使德军被车灯照得睁不开眼睛,被坦克的怪叫声吓得惊恐万分,狼狈逃窜,苏军乘势一举突破敌人的坚固防线,赢得战斗的胜利。
又如,1944年4月,在苏德战场上发生了苏军强攻彼列科普的战斗。
战前的一天早晨,苏联集团军炮兵司令员在暖烘烘的掩体工事里,正为没有弄清行军部署情况而忧虑。
这时,集团军的参谋长刚好从外面走进来,肩章上还带有一层薄薄的雪花,转眼问就融化了。
司令员眼睛一亮,突然想到:
由于天气转暖,敌人掩体内的积雪也将马上融化,为了避免泥泞,他们必然会清扫掩体内的积雪,带雪的湿土被抛出来,就会暴露对方的兵力部署。
果不其然,苏军很快查明了德军情况,发起了猛烈而准确的炮火攻击,并赢得了战斗的胜利。
一般来说,一个人对自己不懂得、不了解的东西会有一种自发的求知欲望,而且对一种新事物及新领域有一种敏感性。
新闻记者休斯发明电炉;软木塞的经销商人吉勒特尔发明了安全刮脸刀;律师卡尔森发明了静电复印术;邓洛普发明了轮胎……为什么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发生“偏向”?
他们似乎是“外行”,但却有着不同凡响的创新,关键是他们具有触类旁通的本领。
所谓触类旁通,就是人们根据原型的启发,看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提出新假设,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触类旁通中的“类”中得到启发,经过想象、推理,从而解决其他相类似的问题。
一个科学家或发明家转向别的领域,还由于对其他领域的一种“好奇心”。
从思维的特性来看,好奇心能使人抛弃传统的轻车熟路,在探索真理的征途上独辟蹊径,能使人透过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发现事物不寻常的本质,使人挣脱固有的思维程序,触发创造思维神经。P12-14
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自立,我们将永远不能摆脱贫困。只有自立的人格力量才能拯救自己。
——塞缪尔·斯迈尔
人与人之间、弱者与强者之间、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意志的力量,即坚强独立的决心。一个目标一旦确立,不在奋斗中死亡,就要在奋斗中成功。具备了这种品质,你就能做成在这个世界上能做的任何事情。否则,不管你具有怎样的才华,不管你身处怎样的环境,不管你拥有怎样的机遇,你都不能使一个两脚动物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福韦尔·柏克斯顿
只要坚强独立,最穷苦的人也有位及顶峰的时候,在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没有被证明是根本不可战胜的苦难。
——塞缪尔·斯迈尔
“天助不如自助,求人不如求己”的意思是,与其仰仗别人,不如自己努力。它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宋仁宗年间,有一次,宋仁宗到大佛寺去进香,看到如来佛手持佛珠,口念佛号。他问住持:“什么是念佛号?”住持说:“念自己的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仁宗又问:“为什么念佛号?”住持回答说:“求人不如求己也!”
佛法无边,尚且不时在求助自己,何况我们凡间的人呢?
顾名思义,求人不如求己,天助不如自助,做事先问自己是否可以做,然后再努力地靠自己去做。如果一个人不承认自己,发展自己,做自己的救世主,我们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没有自信心的人,别人又能够帮到他什么呢?如果否认了自己,一味地寄希望于他人,就无法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永远受制于人。因此,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战胜困难,超越自我,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去经营、去奋斗,足有这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求人不如求己,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变被动为主动,寄希望于自我,才是最可靠、最有利的成功法则。
也许你不会相信,人们遇到任何事件,总是先想到自己,女士们每天揽镜自照,注视自己,欣赏自己,嗟叹自己,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漂亮、比别人可爱,然而内心却在埋怨:为什么自己的际遇却不如人家?男士们也是一样,虽然不像女士们那样揽镜自照、顾影自怜,却把眼睛盯在名与利上,很少去注意别人奋斗、积极进取的过程。更遗憾的是,人类往往不运用自己的力量来照顾自己,偏偏伸出手来要求别人,祈求别人的帮助。有许多人因此而成了寄生虫,不但对别人毫无贡献,反而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更加清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常常有力所不及的地方。成就一番事业,仅仅依靠自我,赤手空拳、单打独斗是很难走向成功的。没有人能独自撑起一片天空。独木不成林,学会寻找帮助,利用各种各样的支持力量,不失为聪明的做法。高明者依靠自己,又依靠他人,厚德载物,聚集众人的力量,谋得巨大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求人、求己。
总之,“天助不如自助,求人不如求己”,“求人先求己”,是我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至理箴言。“求己”是关键,是核心力量,我们在现实中切记“求己”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光大自己的事业和成就,走向辉煌!
《天助不如自助,求人不如求己(精典版)》由韩彪编著。
《天助不如自助,求人不如求己(精典版)》内容如下:
“天助不如自助,求人不如求己”的意思是,与其仰仗别人,不如自己努力。它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要想构筑精彩纷呈的人生,首要条件是把自己打造成出色的建筑师,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培养自强自立的品性。
“天助不如自助,求人不如求己”,是我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至理箴言。“求己”是关键,是核心力量,我们在现实中切记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光大自己的事业和成就,走向辉煌!
《天助不如自助,求人不如求己(精典版)》由韩彪编著,内容如下:
我们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满,也不要幻想生活会四季如春,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磕磕碰碰,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与其靠别人的施舍与帮助,不如自己发愤图强,因为只有自己才真正靠得住。
朋友们,当你踏上人生征途时,路就已在你脚下延伸,只要你继续在一望无边的大海上扬帆,风便会从你的四面八方吹来……我们要学会一个人坚强地去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失败面前勇敢地站起来,你便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