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一、什么是班组
(一)班组的概念
班组组合是根据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及管理的需要,把有关人员按一定的管理制度组织在一起。一般来说,班组是按产品、工艺管理的要求所划分的基本作业单元,它由同工种员工或性质相近、配套协作的不同工种员工组成。
(二)班组的组建原则
1.生产工艺化原则。生产工艺化原则是指企业集中同类型的工艺设备和同种技能的员工对不同产品进行相同的工艺加工。他们一般不能完成产品的全部加工工序。这种组织的班组的优点是便于班组长进行管理和技术指导,便于考核班组成员劳动成果,能较快地适应产品更新换代的需要;缺点是每种产品(或零部件)的制造需要经过许多班组,加工路线长,生产周期长,占用资金多,协作关系复杂,容易出差错。
2.对象专业化原则。对象专业化原则是指按照生产某种产品或零部件的需要,集中多种生产设备和不同工程的技术员工,让相同的劳动对象进行不同工艺的加工。它的优点是可以缩短产品加工路线和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和流动资金的占用量,简化班级之间的协作关系;缺点是员工对生产多种产品的适应能力差,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班级内部管理复杂。
3.混合原则。混合原则是指生产工艺化原则和对象专业化原则相结合。
总之,班组的设置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转换的需要,要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班组人数的多少,要以劳动效率的提高和班组长有效的管理来决定。
(三)班组的分类
企业班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生产班组、辅助班组、职能班组和服务性班组。
二、班组的特点
(一)班组结构的显著特点——小
一个班组所属员工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生产设备少的只有一两台,多的不过十几台;生产的产品有的只有一种,有的只有一种产品中的某几道工序;生产方式比较单一,有的是班组全体成员从事同一工种,有的从事同一工序,有的是几个工种或几道工序的简单组合。因此,再大的班组,与同属基层的车间、工段(作业区)相比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显得小。
(二)班组生产管理的特点——细
“细”是指任务分配细,各种考核细,管理工作细。比如从生产任务的分解、落实过程来看,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一项生产任务从企业分解、下达到各车间,各项经济指标的考核对象是车间;车间把经过第一次分解的局部任务,按照每个班组不同的生产职能,再分解成若干个更小的局部任务下达到班组,此时各项经济指标的考核对象是班组。可见,当班组接到这个“小局部任务”时,它要把这个仍具有综合性的任务分解落实到班组的每个成员,这里班组各项经济指标的考核对象是员工。可见,班组的特点是:面向每一个人,把任务落实到人,考核到人,管理到人,所以是企业生产管理中最细的一个层次。
(三)班组工作的特点——全
“全”是指企业的任何工作都要落实到班组,都要贯彻到班组。如生产工作要通过生产组长落实到班组;工会工作要通过工会组长落实到班组;宣传学习要通过“宣传员”落实到班组,成本核算要通过“经济核算员”落实到班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环境卫生要通过“安全卫生员”落实到班组;企业内部的优化劳动组合,打破“大锅饭”的奖金分配等都要通过班组长落实到班组等等。所以,班组工作是企业全部工作的缩影。
(四)班组长工作的特点——实
“实”,一是指班组长不脱离生产;二是指班组长要解决班组内许多具体实际问题。班组处于“兵头将尾”的特殊地位。在员工中,班组长是“将”;在干部中,班组长又是“兵”。他们是不脱产的“将”,指挥一班人的“兵”。班组长天天与组员、设备、产品打交道,所接触的是员工千变万化的思想,要解决形形色色的具体实际问题。比如在生产中,班组长一方面要有技术,有吃苦精神,用榜样的行为来当好“兵”的带头人;另一方面,又要在生产劳动第一线指挥全班人。因此,班组是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企业的生产工作、技术工作、质量工作及其他各项工作都要在班组中去落实,并通过班组日常活动来实现。总之班组工作好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班组充满生机,企业才能充满活力。
三、班组管理的特征
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它是在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由班组自身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等管理活动。它的职能是对班组中的人、财、物合理组织,有效利用,实现企业和车间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
班组管理有自身的特征,即系统管理是基本要求,基础管理是基本内容,民主管理是基本形式。实行行政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自主管理相结合。
班组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员工直接参加管理,如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激发员工生产积极性;实行班组经济核算,人人在生产中当家理财;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开展全员性的“自检”、“互检”活动,搞好全面质量管理等。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