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林琪渊所著的《一口气读懂中医养生》在第一部分着重介绍和养生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概念,带领读者走近中医,打开学习养生的法门,使读者对一些中医术语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偏差,有利于理解本书内容,同时也帮助读者在就医时与医生的沟通更加顺畅。其次,本书为大家摘录了一系列具体而且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并依照四时节气、地理环境、个人体质进行分类,以便于读者查找,体现中医学独有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思想。在书的第三部分,就时下一些常见疾病做了简单的介绍,并为读者提供部分调养摄生、协调脏腑、恢复健康的养生保健方法。
张青、林琪渊所著的《一口气读懂中医养生》着重介绍了与养生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摘录了一系列具体而且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并依照四时节气、地理环境、个人体质进行分类,就时下一些常见疾病做了简单的介绍,为读者提供部分调养摄生、协调脏腑、恢复健康的养生保健方法。《一口气读懂中医养生》带领读者走近中医,打开学习养生的法门,并帮助读者在就医时与医生的沟通更加顺畅。
第二节 养生的源流
一、儒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养生从来就不是只局限于研究机体本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而总与道德、品性、修养、治国安邦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一直都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中坚学派,也是封建社会统治了数千年的“官学”,对我国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医学也不例外,自古便有“医儒不分家”的说法。
儒家学派创始于春秋末期,后世把孔子、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孔子提出的“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的养生主张反映了其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仁”字。“仁”是修养品德,勤奋学习的结果。仁德的人乐观大度,才能没有忧愁。他十分肯定地提出:“大德必其得寿”(《礼记·中庸》),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长寿。其后中国的养生家基本上也依循着这一思路,强调养生必须与道德修养相协调。汉代华佗的弟子吴普就说过:“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得保性命延驻百年。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物,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勤俭、节用、克己、复礼。孔子曰:“欲而不贪,泰而不骄”(《论语·尧日》)。常以“修己”、“克己”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足常乐的效果。
孔子根据人的年龄不同,还总结出了著名的养生“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对饮食卫生也十分重视,并提出饮食的原则和宜忌,即《论语·乡党》中所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精,则营养丰富,脍宜细,则味道鲜美,增进食欲,有利于营养的吸收。他还提出食物一定要新鲜,防止病从口入,指出:“食殪而霭,鱼馁而肉败则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孟子则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说和“天人之学”的养生主张,构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孟子·尽心上》中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俊之,所以立命也”,教育人们存心养性,而“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天下》)。孟子还颇有创见地提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上》),即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强调的是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
荀子,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养生思想贡献主要是提出了“动静结合”的观点。“养者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指出人身体的好坏与寿命长短,决定于后天各种保养是否完备,是否因时而动,而不取决于先天的命运,强调了运动对人体健康的意义,与流传至今的“动以养生”的健身养生观念是一致的。同时,苟子还继承了孔子的“六艺”思想,指出应该奖励善于射箭和驾御的人才。
董仲舒,作为两汉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提出了天人理论。他以阴阳五行(天)与王道政治(人)互相一致而彼此影响的“天人感应”学说作为理论的轴心,提出“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天地之所始终;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其他一切养生都是围绕着它产生的。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提出了建立在形神相即基础上的养生论,提出了养生必须形神并养的主张。“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的观点试图以超越性的精神境界来改造、重建社会理性。
北宋时期的周敦颐提出了“中正仁义而主静”(《太极图说》)的养生主张。他认为,人超越万物,为宇宙问最为灵秀者,并提出了人通过自我修养能达到的最高标准,即“中正仁义而主静”。这一标准包含内在精神状态和道德修养两方面。
二、道家
道家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老子、庄子、黄老学派,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产生过程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老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实践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传说老子活到了160多岁,且不说其数字的真假,这样的描述也反映出了老子是一个在当时来说极其长寿的人,这主要得力于老子主观上十分重视“长生久视之道”,甚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国平天下之上。老子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他所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思想,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学,也体现了“清静无为”的养生观。特别是老子所提出的“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十章)更涉及了气功养生方面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老子所倡导的上述养生锻炼原则,在先秦以来两千多年的气功养生史上,曾经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
P5-7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进程,带给中华民族无限的生机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古代社会,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可能夺去成百上千人的生命,人民的健康威胁着整个民族的盛衰。中国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和认识生、老、病、死生命规律的过程中,学习自然、利用自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一套中华民族特有的治病、防病的医学理论体系,也就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
中医学说从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方面辩证而整体地看待人和疾病二者的关系,运用中医思维来解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如何协调运作,病邪侵犯机体破坏阴阳平衡,而产生疾病的过程,人类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等。针对治病与防病,形成理、法、方、药理论,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反复验证。我们中华养生的发生、发展贯穿在中医学的发生与发展之中。在人们生活稳定、相对富足时,追求健康长寿的想法自然萌生,此时的医学便较多的是为指导人们更健康地生活服务,而非主要用来拯救性命。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科技越发进步,人们生活愈加便利舒适,而追求健康,或者说更加健康的人越来越多,“养生”一词被贴上了热门的标签,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甚至显示身份的标志。
鉴于市面上各类养生书籍良莠不齐,读者难免一头雾水,不得要领。因此,本书在第一部分着重介绍和养生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概念,带领读者走近中医,打开学习养生的法门,使读者对一些中医术语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偏差,有利于理解本书内容,同时也帮助读者在就医时与医生的沟通更加顺畅。其次,本书为大家摘录了一系列具体而且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并依照四时节气、地理环境、个人体质进行分类,以便于读者查找,体现中医学独有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思想。在书的第三部分,就时下一些常见疾病做了简单的介绍,并为读者提供部分调养摄生、协调脏腑、恢复健康的养生保健方法。但应注意的是,此部分主要是针对患者既已就医,并遵医嘱积极治疗的情况提出辅助治疗建议,读者朋友切不可本末倒置,盲目信奉各种养生理论或者所谓“专家”,而不寻求医生的帮助。
中医学经历数千年发展与积累,内容丰富而深奥,作者在参考各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学之皮毛,尽力为读者献上一部内容丰富实用、浅显易懂的养生宝典。期待读者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瑰宝,即一套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也请各位中医学界的前辈及时指出本书不足之处,以待作者学习与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