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米切尔编著的《飘》在我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就有了傅东华先生的译本《飘》,亦曾风靡一时。70年代末傅译本重印出版,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译者认为,《飘》就其性质来说,是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及战后南方重建时期的一部历史传奇。美国自建国以来,迄今不过短短二百多年,其间南北战争消灭了南方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时至今日,在美国社会上的种族歧视并未彻底消除,当年奴隶制留下的阴影,依旧时隐时现。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看美国这一历史阶段中南部社会广阔的生活场景,会有助于对美国社会过去与现在的理解。
玛格丽特·米切尔编著的《飘》从写作技巧上看,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对书中主要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鞭辟入里,发人深思。《飘》中的众多人物,个个形象鲜明,音容笑貌跃然纸上,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书中的许多情节,富有喜剧色彩,比如媚兰将分娩,思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普里西口口声声说她懂得接生,可是到了临盆的紧要关头,她却忽然宣称自己对此一窍不通;杰拉尔德到亚特兰大向女儿问罪,不料被白瑞德灌醉,让女儿抓住把柄,他不得不反过来央求女儿;妓女贝尔受白瑞德指使,在问话时故意胡搅蛮缠,给三K党打掩护,弄得北佬中尉哭笑不得。凡此种种,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思嘉·奥哈拉长得不算美,但极富魅力,男人常常被她所迷醉。她脸上鲜明地糅杂着两种特征,一种是来自母方的纤细,一种是来自父系的粗犷。她母亲出身于法国血统的海岸贵族之家,父亲是肤色红润的爱尔兰后裔。她的脸庞特别引人注目,尖尖的下巴,方方的牙床,一双浅绿色纯净的眸子,眼角微微翘起,长长的睫毛根根挺直,浓黑的眉毛呈两条斜线,挂在木兰花般的白皙肌肤上——那是南方女人极为珍爱的玉肤,出门时要用面纱、软帽和手套保护起来,不让佐治亚州灼热的阳光把它晒黑。
1861年4月里的一天下午,阳光明媚。思嘉小姐在塔拉庄园里,由塔尔顿家两兄弟——斯图尔特和布伦特陪着,坐在走廊的阴影处,显得颇为妩媚动人。坐在廊下的这三个男女青年都出生于庄园主家庭,从小就有人侍候长大,虽说养尊处优,却没有一点懒散和文弱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们长年在户外生活,很少在书本上面花费心思,所以都有乡间人活跃和强健的特点。他们这个位于北佐治亚的克莱顿城,不久前才建立起来。按照奥古斯塔、萨凡纳和查尔斯顿的标准,未免略欠文雅。南方一带的人生活平淡守旧,对佐治亚北部的人不大看得上眼。可是住在北部的人对缺少教育的熏陶并不感到羞愧。对他们来说,要会种一手好棉花,长于骑马、射箭和跳舞,善于殷勤而温柔地护卫女人,喝起酒来又不失绅士风度,这些才是顶顶要紧的。
两兄弟在这些方面的本领,可以算得上出类拔萃;他们对于书本知识则无能为力,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他们家拥有的财富、奴隶和马匹,在当地首屈一指,但是他俩肚子里的墨水,比起邻家的穷苦子弟来,却不免要相形见绌。
“我说,思嘉,要不要告诉你一个秘密?”斯图尔特道。
“什么?”思嘉嚷了起来,她像孩子一样,听到“秘密”一词,马上就活跃起来。
“是不是昨晚从亚特兰大听来的消息,斯图①?你指的要是那件事,可别忘了我们答应过要保守秘密的。”布伦特提醒他。
“那是皮特小姐告诉我们的。”
“什么小姐?”
“喏,就是艾希礼·威尔克斯的姨妈,住在亚特兰大的皮特帕特·汉密尔顿小姐——她是查尔斯和媚兰的姑妈。”
“噢,是她。我这辈子没见到过比她更傻的老婆子。” “昨晚我们在亚特兰大等火车回家,她恰好坐着马车经过车站,看见我们就停车和我们说话。她告诉我们明天晚上在威尔克斯家的舞会上要宣布一件婚约。”
“哦,这个我知道,”思嘉失望地说,“就是她那个傻瓜侄子查利·汉密尔顿和霍尼·威尔克斯订婚的事。大家早就知道他们两人早晚会结成夫妻,尽管男方看来劲头不怎么大。”
“你说他是个傻小子吗?”布伦特问道,“去年圣诞节你还让他在你身边团团转来着。”
“他要缠着我转,我有什么办法,”思嘉不在乎地耸耸肩,“我觉得他过于娘娘腔了。”
“可是,明天要宣布的并不是他们俩订婚的事,”斯图尔特胜利地说道,“是艾希礼和查利的妹妹媚兰小姐订婚!”
思嘉嘴唇发白,虽然脸色没变——就像一个人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受到猛力一击,一下子明白不过来是怎么一回事似的。她直愣愣地瞪着斯图尔特。他呢,从来不懂得体察别人的心思,还以为她是被这个意想不到的新闻吸引住了。
“皮特小姐说这事本来打算要到明年才宣布的,因为媚利小姐身体一直不太好。如今到处都在谣传打仗的事,两家觉得还是早点完婚的好,所以决定在明天舞会小憩时宣布。现在,思嘉,我们把秘密告诉了你,你该答应和我们一起吃晚饭了吧?”
“我当然答应。”思嘉机械地答道。
“包括跳所有的华尔兹?”
“我都答应。”
“你真好!我敢说别的男孩子一个个都会发疯的。”
“让他们去发疯好了,”布伦特说道,“我们俩对付得了他们。我说思嘉,明天上午的野餐会你一定得跟我们坐在一起。”
“什么?”
斯图尔特重复了一遍他的请求。
“当然。”P3-4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于1936年甫告问世,即卷起一阵旋风。据作者的女仆贝西回忆,该书出版不到24小时,她家每隔三分钟,电话铃就响一次,门铃每五分钟响一次,每七分钟收到一封电报。该书出版后的头三个星期,就销售出176000册。翌年,该书获普利策奖金。1939年,根据该书摄制的同名电影在作者家乡亚特兰大市首映,该市人口从30万猛增到100万。从此《飘》历经半个世纪,始终盛销不衰。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不完全统计,《飘》至少已被译为31种文字,全球各地的销售量在2100万册以上。以伦敦麦克米伦公司1974年的版本而言,到1980年,该公司在短短六年之间,印刷即达13次之多。该书受欢迎程度之深,拥有读者之多,可见一斑。
该书在我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就有了傅东华先生的译本《飘》,亦曾风靡一时。70年代末傅译本重印出版,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译者认为,《飘》就其性质来说,是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及战后南方重建时期的一部历史传奇。美国自建国以来,迄今不过短短二百多年,其间南北战争消灭了南方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时至今日,在美国社会上的种族歧视并未彻底消除,当年奴隶制留下的阴影,依旧时隐时现。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看美国这一历史阶段中南部社会广阔的生活场景,会有助于对美国社会过去与现在的理解。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首府亚特兰大市。1914—1918年间她就读于华盛顿神学校,1918—1919年在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读过一年书。1922—1926年间在《亚特兰大日报》和《亚特兰大宪法报》担任记者并撰写特稿;后因遇车祸脚踝受伤,被迫长期待在家中。1926年起着手创作《飘》,历经十度春秋,方于1936年完成这一百万字的鸿篇巨制。米切尔于1949年在亚特兰大再度遇车祸而去世。《飘》是她唯一的一部文学作品。
米切尔的父亲是一位律师,曾任亚特兰大历史学会主席。南北战争开始于1861年,重建运动结束于1877年,离开米切尔出生的年代不过是三十年前后的事,离开她父亲的时代就更近。事实上,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值得注目的大事件,她的家族都曾经历过。因此她对当时的情景,从小就有所耳闻,加以她阅读了大量有关的历史资料,就具备了涉猎这一领域的条件。
米切尔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亚特兰大度过的,而《飘》的故事,正是以亚特兰大为核心而展开的,女主人公家的塔拉庄园,就位于亚特兰大近郊一个名叫克莱顿的小县份里。书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以米切尔所熟悉的人为原型而创作的,因此她写来得心应手,真实可信。
有关美国南北战争的史料,百年来可说浩如烟海。可是若要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风尚习俗,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感情,却非得借助于文学作品不可。在《飘》这本书里,十二橡树的烤肉野宴、亚特兰大的义卖会、杰拉尔德的葬礼等场面,十分形象地展示出南方社会的风情画。书中还以大量篇幅描绘了战争期间伤病员缺医少药、肢残体缺的悲惨状况。1860年,近代护理制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从克里米亚战场上归来,在伦敦办起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1864年,瑞士人亨利·杜南,有感于索尔非里诺战地伤残士兵的痛苦,在日内瓦建立起国际红十字会组织。现在我们看到,在同一个年代里,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士兵却身受巨大的灾难。这些章节和其后关于俘虏营的悲惨生活,公布伤亡名单时的惊恐心理,士兵遣返途中的狼狈相的描写,交织成一系列写实主义的图画,勾勒出战争带给人们的不幸。又如美国的三K党组织,多年来为非作歹,时起时伏,直到1965年,美国国会还组织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调查它的活动。《飘》的作者站在南方中产阶级的立场,对三K党固然采取了同情的态度,然而就其源起和在那个历史阶段中的活动,书中还是从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它滥用私刑、残害黑人的恐怖主义性质。
该书从写作技巧上看,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对书中主要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鞭辟入里,发人深思。书中的众多人物,个个形象鲜明,音容笑貌跃然纸上,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书中的许多情节,富有喜剧色彩,比如媚兰将分娩,思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普里西口口声声说她懂得接生,可是到了临盆的紧要关头,她却忽然宣称自己对此一窍不通;杰拉尔德到亚特兰大向女儿问罪,不料被白瑞德灌醉,让女儿抓住把柄,他不得不反过来央求女儿;妓女贝尔受白瑞德指使,在问话时故意胡搅蛮缠,给三K党打掩护,弄得北佬中尉哭笑不得。凡此种种,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由此可以看出,《飘》不仅有认识价值,而且有欣赏价值。它的轰动世界,历久而不衰,就绝不是偶然的了。
1990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