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臂膀
十六的月亮斜挂在西边天空,草原上祭敖包的酒气熏得满天星斗渐渐隐去。随着圆月西沉,草原坦荡的胸怀、驼峰般凸起的胸肌、强劲的臂膀渐渐明晰,一片蜿蜒起伏的群山升起来,升起来。
那不是连绵的山岭,那是草原那达慕大会上摔跤手们臂膀搭臂膀的众志成城。
草原的胸怀广阔坦荡,养育着草原儿女。草原的臂膀坚强刚毅,任尔狂风暴雪,巍然挺立。
在万人汇集的那达慕大会上,众多摔跤手身着袒胸露臂的“昭得格”摔跤服,挥舞着臂膀,以雄鹰展翅英姿,在悠长的呼号和浑厚的歌唱声中跳跃上阵,像猛虎下山,以排山倒海之势,踏得草原颤抖,震得地动山摇。摔跤手一个个膀阔腰圆,随着刚健的跳跃步伐,展示雄健的臂膀、健壮的体魄。摔跤,一座座大山两两壁立,力的较量,意志的角斗,技艺变化多端,臂膀的架、推、拉、压、摔,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精彩的摔跤比赛往往不是很快就把谁摔倒,而是长时间的对峙,臂膀拧着臂膀,两人都喘着粗气,四目喷射灼光,肩头凸起的肌肉随着起伏。两山对峙,在蓝天背景上树立一幅力与勇的永久雕塑,时间是永恒的。
那达慕好汉三项竞技摔跤、射箭、赛马,都是臂力的较量,意志的比拼。弯弓射箭,先得有过人的拉力,猿臂满弓,拉放自如,跑马射箭,百步穿杨。练射增强臂力,取胜全靠臂力。蒙古族精骑善射,对赛马进行精心的调教,讲究把马匹调控得“脂膏凝聚于脊,其腹小而坚,其臂大而实”。驯烈马,双手勒马,双臂强劲,最需要臂力、勇气、技术和毅力。越是烈马,越想征服它。烈马如奔腾的河水,骑手展臂飞跨,就是一桥飞架。骑马放牧,挥动套马杆,整个草原都在举手展臂之间。跨马轻骑,悠闲地漫步在草原上,昂首挺胸,晃动着肩膀,满心怀骄傲自豪都在轻松抖动的不言中。草原上奔腾的骏马是那样的矫健如飞,风驰申掣。马背上的骑手昂首挺胸,上身前倾,双肩前挺,手握缰绳,直射远方。
蒙古族雄居于塞北草原,大山般雄伟,草原般坦荡,面对暴风雪的横吹斜打,大山般的臂膀适于抵御,勇于进击,如雄鹰搏击长空,似骏马驰骋疆场。南方民族特别是山区少数民族,生活在道路崎岖的深山峡谷,世代肩挑背负,受到来自环境和生活的重压,受力的肩背如扁担般的坚韧。北方草原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一副草原般坦荡的胸怀,山梁般强健的臂膀,张开双臂,抵挡风雪,强劲如乒乓球拍的接、抵、推、拉、扣,激烈似足球赛场的奋勇角逐。连打草也是那样地挺胸亮臂,挥舞长刀,一把一把,挥挑起边关的冷月。
蒙古族舞蹈以雄健飘举为主导风格,其中最典型的是抖肩动作。绝大多数民间舞蹈和创作作品都有甩臂、展臂、耸肩、抖肩、拉肩、揉肩、双臂的灵活扭摆等动作,显示出北方大草原的雄伟壮阔。蒙古族民歌是那样的节奏舒展,音调高亢,气势广阔,内在深沉,歌舞相配,展现骏马奔腾和雄鹰展翅般的豪迈。女子“盅碗舞”,着力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贤淑、柔中带刚的性格气质和柔美典雅的情趣,在高亢激烈的音乐节奏中,柔臂摇摆,挺胸抖肩,展示民族的胸怀和意志。男子群舞“奔腾”,音乐铿锵,动作激昂,一派万马驰骋草原的壮阔气势,以下肢大幅度圆线条动作,与上身拧身后仰、双手勒马的动势相结合,显不时代在飞腾,充分展示蒙古民族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
草原壮阔博大,可以抵御一切狂风暴雪。草原马背民族的美,美在肩,在于坚强的抵挡和英勇的进击。
沙漠踏花
我们首都作家采访团到内蒙古巴林右旗采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旗领导说,巴彦尔灯苏木治理流动沙漠是个奇迹,很值得到实地看一看。 几个人分乘两台吉普车,从大板镇出发。跨过查干沐沦河,经过一段土路之后,车开进草地。草地上一道“约定俗成”的路,两条车辙向前延伸。我坐在后一辆车上,见前面的吉普车像在碧海上踏浪而行,路中间的青草如浪花般不断从车底盘后冒出,两边的青草、小灌木扑扫着车窗。翻过两道小山坡,路中间和两旁开紫红色小花的像草本又似灌木的植物越来越多,一蓬蓬扑扫着车窗,一棵棵从车肚子下面钻出来。这是一种什么植物呢?
两台车停在一个地势较高的坡上,领我们考察的巴彦尔灯苏木王彦飞书记从前面那辆车上跳下来,介绍说:这就是号称“八百里瀚海”的科尔沁沙地源头浩绕钦沙带,这些两米多高的植物叫踏榔,我们以栽植踏榔为主治理这片流动沙漠。
身前身后,都是叫踏榔的豆科植物,多数植株比人高,有的齐腰深,小圆叶子碧绿,开满紫红色的小花,有的已经结成小豆荚。放眼望去,一大片地方都披上了绿装,沙丘都被绿色植物固定住,不远处晚植的那一片还能看出沙漠的痕迹。王彦飞书记手指绿洲,向我们介绍几年来的治沙情况。P2-5
我从事民族事务工作三十年,办公室桌上摆着民族事务阅件办件,书柜陈放的大多是民族图书资料,出差调研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中生活中总是与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人与事打交道,沉浸在多民族的多彩生活中。
各少数民族大都聚居在边疆地区,我的足迹遍及祖国边疆以及边境线各个角落。
穿行帕米尔高原,慕士塔格雪峰似乎伸手可触,在草原上塔吉克族居室里,我和塔吉克同胞围着火炉,从天窗口遥看中国最晚西沉的月亮。
在祖国最东部有“东方第一渔村”之称的赫哲族渔村,我吃着刨冰鱼,听那位讲“伊玛堪”的老大爷讲乌苏里江雪原冬钓的情趣。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过年保玉则,一路看过黄河边一米多厚的冰立方,夜宿海拔4100米的地方,听藏族老牧民讲,他们从外面回草原,最先想到的是雪山,然后是牛羊,最后是亲人,那种天人合一的理念,那样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童话仙境。
我驱车顺着长江的一条支流追呀追,把那条滔滔激流追得可以一步跨过,追得只有手腕粗,一直追到一处标示为长江与黄河分水岭的地方,看另一条支流起步,小水泉嘀嗒嘀嗒……遥看滔滔东来的黄河转而掉头西去。
驱车河西走廊,时速190公里,就像是在月球上飘飞的感觉。越过嘉峪关城楼,看漫漫驼队悠悠摇过。听一位边民讲儿时偷苹果过程:只要听得守果园老头高喊两声“谁呀!我打断你的腿!”这就可以动手了,因为他喊落句就午睡了。
我乘车翻越喜马拉雅肩头,仰望珠穆朗玛峰旗云,顺着满是瀑布和云雾的山涧下行,在一处被泥石流冲毁的路段下车,看着山顶上轰隆隆石块翻滚,提着鞋,高挽起裤管,瞅空急速涉过泥浆,到樟木。
在喜马拉雅南麓,我走到藏南门巴族聚居的达旺河谷上游的勒布河谷,山间云雾蒙蒙,云雾大幕拉开、合上,又徐徐拉开,露出莽莽苍苍原始森林中的茶园。同行的错那县长对我们说:这样记几个门巴族乡地名:吉巴、贡日、麻玛、勒。
怒江河谷,山高谷深。八十年代那次驱车横跨峡谷。从江岸这边山头下河谷再爬到那边山头,用了四个多小时。进入新世纪这次顺河谷而上,沿江一条路,峡谷陡峭,梯田如同沙发重叠摞放,一丘田只有洗澡毛巾宽,只能栽十几棵秧。上午8点半从呈贡县城出发,到福贡、泸水,连续行驶,凌晨4点半赶到兰坪县城。
瑞丽,中缅边境村,两国边民同舀一井水,缅甸的母鸡到中国来下蛋,中国的南瓜藤牵到缅甸去结瓜,我的绵绵思绪顺着一根陆地边境的长藤触摸两国边民交往的瓜蔓,坐在一挂秋千上荡去荡来,一分钟出国十八趟。
西盟佤族木鼓节,一群又一群佤族小伙子簇拥着大木鼓,“咚咚”敲击,拉向会场中央,姑娘们激情甩发,发舞腾腾,跳啊跳啊,直跳到圆月西沉,我还在会场边缠着佤族县长讲,他给讲“司岗里”,讲拉木鼓……
中越界河北仑河畔,汽车长龙排队,一船又一船货物淌过激流,忙碌的边民互市贸易,东兴涌潮,激荡着两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去阿鲁克尔沁旗,帮助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满都拉整理他的先进事迹宣讲材料。满都拉经商贩运先富起来,将所有积蓄买羊贷给贫困户,三年后新发展的羊只归牧户所有,归还本钱,不计利息。他的事迹在草原上轰动,也感动了九州I大地。
我作为民族事务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几届不同形式的大型文化活动,在其中做筹备、策划、组织、协调、宣传等工作。每五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每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少数民族艺术为主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等等,都是55个少数民族的大会聚,中华56个民族的大团圆。开幕式或艺术大游行最能体现多民族会聚的盛况。五彩服饰,不同风格的乐曲旋律,多姿多彩的舞蹈,多彩的河流,淌过我的心上,使我心潮激荡,不由得泪流满面。
我为这些活动为一些会议起草领导讲话稿,起草领导署名文章、部门署名文章。我起草人民日报社论,撰写《嘹望》评论,参加制定国务院有关法规,起草国务院有关文件,撰写民族理论政策研究论文和研究著作,提出政策性建议和意见。在民族事务工作中,各少数民族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使我备受感动,除了写工作文稿“正产品”,也写“边缘”文字,这就是描写各民族风貌风采的散文,我工作之余留下的“副产品”。其中有的是报刊和出版社约稿,我应约而写的。
这部散文集的大部分作品已经在2000年以前发表,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海南大学文学院李鸿然教授在《中国民族》2003年第3期的文章《杨盛龙:真诚的边地歌者》中称,中国当代作家“像杨盛龙这样写了五十多个民族的作家,绝无仅有。只此一端,就应给予充分肯定,更何况他的写作严肃而又真诚,其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力度”。(此文收入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李鸿然著《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
中国作家协会审核批准这部散文集为2010年度重点作品扶持篇目(原来呈报和核批时题为《黄河远上——中华56个民族讴歌》,后来改为现题),给予重点扶持。我工作的单位国家民委一直关注和重视我的民族题材文学创作。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副主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尹汉胤先生欣然作序。作家出版社那耘先生为此书出版给予大力支持,付出了心血。我衷心感谢!
湘西龙山地处武陵山腹地,连荆楚系巴蜀,位居三省要冲。境内群山耸立,峰峦跌宕,酉水、澧水流润其间。湘西四大古镇之一“里耶”,坐落于酉水畔。“里耶”土家语意为“开拓这片土地”。经考古发现,在里耶出土有大量新石器文物及战国古城遗址,并在山洞中发掘出一具人体残骸,残骸覆有标志地质特征的板结石,专家认为有可能是古人类的残骸。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一口古井中,发掘出了36000余枚秦简牍。一枚枚沉睡千年的秦简牍,为后人留下了解读不尽的秘密,同时也为龙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杨盛龙便出生在这开拓之地的湘西龙山。
不知是湘西孕育了太多的生命秘密,还是这方水土本来就是生命的起源。生息繁衍于莽莽群山的土家人,世代守候在这片土地上,顺生达观,韧力不屈,心中充满着生活的梦想。悠悠酉水,千百年来负载着乡人的憧憬顺流东去,又从外面载回时兴百货世道见闻,为生活增添了几声笑语,随后一切又重归往日的平静。新中国成立,为湘西带来了新的生活。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刚满5岁的杨盛龙,就迫不及待地进入了学堂,每日清晨,崎岖山路上跋涉着他求学的小身影,艰辛与快乐伴随着他成长。然而生活之路,亦如坎坷的山路,好学上劲的杨盛龙,在文革的喧嚣中,在拿到一纸油印的初中毕业证书后,便戛然终止了。回到乡间的他,以14岁的瘦弱之躯,开始了每日挣3个半工分的生产队劳动。在起早贪黑抢收抢种、割草放牛、打柴挑担,劳动与困顿中,使他尽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承当。那时的他,只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赢得大家的认可,从而在下一年度为自己增加一个分值。然而即便是拿到最高的10工分,在当时也只有两三毛钱。身体的劳累,生活的窘迫,他都可以承受。父亲对文革发了几句牢骚招致批判,家庭受到的精神歧视,使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原本善良和睦的人们,在那个年代,竟变得如此冷漠,心里善恶的天平紊乱了。或许,从那时起,杨盛龙便在心里默默期待着,期待着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及家人的境遇。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他与5个公社的1000多名考生一同走进了考场,而最终只有他一人被录取。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升华了他的生命。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在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后,他开始了文学创作。最早出现在笔下的作品,当然是湘西的山水、人物。故乡作家沈从文的文学之路,笔下宁静纯美的湘西,深深地打动着他的心。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感悟,写出了《山乡小桥》、《深山锣鼓声》、《蜂趣》、《渔乐》、《流动的篝火》、《酸甜记忆》等散文。文学创作为他开启了一扇心灵之窗,由此使他更清晰、真切、深刻地认识了故乡,触摸到了故乡的内心灵魂。由此他的文学创作一发而不可收,生活视野也愈加开阔。特别是他调到国家民委工作后,他的创作也随之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立身在雪域高原、戈壁草原,于雄浑天地间感悟沉思;深入边疆少数民族村寨,在浓郁的民族风情中,感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使他的散文创作,特别是表现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作品日益增多,最终成为了他散文创作的主体。十几年积累下来,他写下了几十个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一个“开拓”想法浮现在他的心中,并强烈地吸引激励着他,他要将中华56个民族写遍,创作一本囊括我国56个民族的散文集。这一愿望的实现,对他来说,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在国家民委工作,每年都要下到各个民族地区,但要在工作之余,翻阅浩繁的资料,再经过深入的采访写作完成这部作品集,所要付出的辛劳,当不为常人所知。但这一切困难反而成为了动力,激发了他作为少数民族作家的责任感。经过几年辛勤的采访,韧性的笔耕,盛龙终于完成了这本《心心相依——中华56个民族散记》。
阅读《心心相依》几十篇清逸文字,首先会使你获得一种卧游祖国大好河山,领略民族风情的愉悦。循着他的笔之所向,会带你走进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世界。知晓围绕大昭寺一轮一轮的修建,才形成众星朝北斗的古城拉萨,领略到蒙古族雄居塞北草原,大山般雄伟,草原般坦荡的勇武性格,听到刘三姐连情会友,风情万种的山歌,壮乡巾帼瓦氏夫人与军民发出的松涛般呐喊:还我河山,复我安宁!回望塔什库尔干通往欧洲古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体会“马是哈萨克人的翅膀”的内涵,并由此演变出激情雄武的赛骑术比勇敢的刁羊比赛,裕固族世代沿祁连山北坡游牧定居的历史。走进土家独特的丧歌丧舞闹人生,苗家盛情待客的“酒卡”,曲栏回廊环绕,山间风雨吊脚楼。看到鄂温克、鄂伦春猎人精骑善射,生性强悍的狩猎生活,赫哲族渔歌互答,凿冰钓鱼坐如禅定。椰林深处跳动的黎族青年,日月潭波光粼粼,槟榔树下歌声阵阵,作客布依家中,石屋中细听雨滴敲打屋顶的交响乐章,芦笙曲中,花裙飞飘,花山颔首,其乐融融的苗族歌舞……一篇篇散记,集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性格、风俗、风光、建筑、歌舞、工艺、饮食、民间传说无不涉及,地域、时空、风情、人物不停地转换,如同一个民族万花筒变换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56个民族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宝库。文化是沟通不同民族心灵的桥梁,当今社会,各民族之间由于文化的隔膜,才造成了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要消除这种距离,只有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交流,消除误解,肝胆相照,心灵相通,才能使各民族在新型的民族关系中和谐团结。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带来的现代化生活,并不能使人的心灵得以安宁,灵魂得到救赎。人们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痛苦后意识到,人类彼此心灵的相通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各民族间的尊重、平等、理解、沟通,通过文化构建起心灵的桥梁,才能实现社会民族的和谐。
杨盛龙的《心心相依》,无疑是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以文学的形式,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所作出的一次文学实践。他以一个作家的视角,经过多年的思考,深入的考察,走访了56个民族,以精美的文字,感人的各民族生活,纯美的各民族心灵,为我们奉献上了一本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文学全景图。对他的这一文学努力我从心中充满着敬意!同时希望越来越多的作家,肩负起作家的责任,将自己的创作投注到时代的大背景中,为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付出我们作家的努力。
在此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衷心地祝贺杨盛龙完成了这样一本具有特殊意义的散文集,同时希望他在今后写出更多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好作品!
56个民族,56朵花。不同的地域,有特色的文化。作者是有福的,因缘际会,走南闯北,充分领略了祖国大家庭的绚烂多彩;读者也是有福的,追随作者的脚步,照样可以分享四季牧歌,八方风情。文化的多元性,山川风物的美轮美奂,流诸作者笔端,感染力极为强烈。
《心心相依》是作者几十年间在民族地区调研,采风的文学结晶。对五十六个民族风俗习惯,多有独特角度的细致观察,内容真实生动,妙趣横生。对了解我国各民族现状,很有裨益。
《心心相依》由杨盛龙编著。
杨盛龙的《心心相依》,无疑是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以文学的形式,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所作出的一次文学实践。他以一个作家的视角,经过多年的思考,深入的考察,走访了56个民族,以精美的文字,感人的各民族生活,纯美的各民族心灵,为我们奉献上了一本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文学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