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代的肖像--地图背后的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谭曙方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地图,是地球在平面上的肖像。它虽不能毫无遗漏地反映地表万物,却是测绘者智慧地表现地表的极致形式,它趋近真实。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再没有何物可以在此方面与地图相比。它在人类历史上比文字的起源一定要早,因为原始的图画般的地图是人们狩猎的向导。

谭曙方编著的《时代的肖像——地图背后的故事》从“地图使过去和未来现形”的神奇作用角度,生动刻画了中国山西当代地图学家与众多领域学者专家的动人故事。

内容推荐

地图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时代的肖像——地图背后的故事》作者(谭曙方)以世界与中国老地图为历史背景,从“地图使过去和未来现形”的神奇作用角度,生动刻画了中国山西当代地图学家与众多领域学者专家,为了弥补地图历史文化的缺憾与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通力合作,在中国著名地图学家与相关领域学者专家的辅助下,创作出丰富厚重地图作品的动人故事。《时代的肖像——地图背后的故事》中史料翔实,涉猎人物广泛。时代的肖像既是地图的象征,也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担当社会责任的人格缩影。

目录

我与地图(代序)

引言:我们与地图

第一章 地图与国家

寻访高俊院士

地图——历史进程的印证

睁开眼睛看世界

“老地图”的荣耀与悲哀

“12年科学发展规划”与国家大地图集

第二章 五千年历史的期待

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

裴秀的遗憾

山西的地图窗口

卫恒省长亲自点将

第一版《山西省地图集》的背后

第三章 军事管制焉知非福

跳来跳去的绘图桌

“活地图”的军管

解围、圈地与招兵买马

是书法开启了诱惑的窗口

地图世界吸引了年轻的心灵

顺利移交的不仅有地图

第四章 不能让人家在背后追着我们要图

“国测英雄一大队”是一个缩影

礼贤下士,寻觅专业人员

不能让人家在背后追着我们要图

三省两市联手创办测绘大学

第五章 让地形图提前覆盖三晋

50年与200年——中国测绘人的自豪

食物的考验

借驴子

被自然收走的年轻的生命

借助于管理这只手

第六章 专题地图集的启示

一定要想办法把原作者调回来

省地编委恢复与神圣使命

回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寻求指导

立志在地图的海洋里冲浪

山西系列专题图集初见端倪

第七章 中外地图展回眸

把必要与可能变为现实

神奇作品似乎早已等待着呈现

“约法三章”加专人押送

他们相信:地图本身魅力无限

第一位参观者是省长

第八章 为全国首届地图展创作标志作品

立军令状承制标志作品

大型地球仪是如何做出来的

惊险护送与连夜安装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球仪吗

第九章 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上)

——历史地图集背后的故事

压力拍了拍他的肩

拜访大师

侯仁之指点迷津:研究山西从《水经注》入手

谭其骧面授玄机:编辑得有判断力

史念海用激将法暗示:实地考察

陈桥驿五次到山西

中国历史军事地理学研究第一人

不刻苦的人没有一个是成功的

五年磨一剑——《水经注山西资料辑释》

黄金搭档从史念海的疑问开始

请胡耀邦题写书名

感动“上帝”

困境中顿悟使命

第十章 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下)

——历史地图集背后的故事

以历史地图集的编纂为契机

力求做到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以省政府的名义聘请大师

李玉明说:把老谢拴住

让长平之战的原貌在地图上浮现

即此一图就使整部地图集身价倍增

历史的难题

前无古人的历史军事地理研究成果

交付书稿之后他昏倒在北京街头

出版之前的审定会

“在我国乃至世界地图学史上都将是一部重要典籍”

无限的未来都以历史为渊源

第十一章 立体的呈现

思路决定出路——位居中部省份第一

高俊:服务成了一个主要问题

打造精品的队伍是如何炼成的

“四个面向”的效应

精心打造第五版《山西省地图集》

第十二章 打开新的视野

一不小心拿了个全国第一

实施“专题地图数据库”战略

掀起山西各市县用图制图的风暴

他给山西测绘事业营造了一个发展环境

第十三章 在揭示危机中呈现希望(上)

——受伤的家园期盼责任的绘制

决不能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谁家的灯晚上12点还亮着

不谋而合——研究成果的地图归宿

面对研究报告“排序”引起的风波

论证会焦点: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四章 在揭示危机中呈现希望(下)

——受伤的家园期盼责任的绘制

地图专家的“四大压力”

有效的融合

创意的表达

地图集背后的磁铁效应

让山西在可持续发展的跑道上飞起来

第十五章 人类走到哪里,地图就应该跟到哪里

山西地图的“孤岛现象”

地图是潜在的能源

山西是我国省区地图集编制的领头羊

从文化的角度看地图的魅力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历史地看,地图就是一个缩影

地图可以帮助政府成为真正有效率的政府

人类走到哪里,地图就应该跟到哪里——知识服务是地图的生命线

附录

测绘人精神的传神写照——评谭曙方长篇报告文学《时代的肖像——地图背

后的故事》

《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序言

《山西省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地图集》前言

后记

试读章节

◎寻访高俊院士◎

2011年春天。中国郑州陇海中路,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军事测绘学院门口。

我与该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将军教授、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博士生导师高俊相约,特意前来拜访。

之前,山西省地图集编委会办公室主任姚志明特意对我说,你一定要采访高俊院长,他是国内外著名的地图学家,对山西地图编制事业给予过指导帮助,对我们的情况有所了解。高院士非常了得,他提出的关于地图学的新论点,大大拓展了传统地图学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初,曾在郑州开过一个全国地图制图工作会议,会间特邀总参测绘学院刚从国外深造回国的高俊作学术报告。姚志明那时刚从武汉测绘学院地图制图系毕业不久,有幸参会,高俊关于地图制图的新理念,让他耳目一新,印象异常深刻。

出于写作采访需要,我也访谈过一些著名学者,但从没采访过军队将军学者。首先顾虑的是能否见到高俊,因为他身处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是高度机密所在的军事测绘领域。一个将军教授,能随意接受民间采访吗?

我的助手王玉萍负责为我收集需要访谈人的电话,历经一个月,当她将一张通讯录交给我时,高俊名字后面的电话、地址、电子邮箱等栏目均为空白。她说实在没有办法收集到。我还不大相信,堂堂一个近60年建校史的大学,通过校办或干部处就找不到高院士的联系方式吗?小王无奈地摇摇头。

部队与测绘,其实这就是信息,别说找一位将军院士,就是找这个单位的对外联络的某个部门,通过114也不可得知。好在测绘领域我还是有些同行朋友,七拐八折,终于找到了高俊的电话。

与他联系之前,我就想人家与我素不相识,也没有人介绍,约到他有相当难度。但同时也想到,高院士是地图专家,今年78岁了,一生热爱并奉献于测绘事业,无疑,没有比地图本身的由头是我们相约的更好媒介了。

电话中,我自我介绍,说了想采访他的意图,当然着重说明了地图的由头。而后便是耳朵紧贴话筒,忐忑地期待,我怕他拒绝。高院士听说我是为了写有关地图方面的东西而特意从山西来拜访他,欣然接受,与我约定三天后到他办公室谈。放下电话,我为此次顺利的约定而松了一口气。

在赴郑州的火车上,我还在琢磨,以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解剖或者说表现一个省区的测绘地图事业,从哪里人手呢?

时间跨度太大了,地图的历史比文字的历史还要悠久——其困惑之一。

而单写某个特殊测绘或地图项目的完成,显得单薄,根本不足以表现山西此领域的厚重。说到底是个信息量的问题——其困惑之二。

涉及人物众多,全国各地都有,且分布于不同领域。就是了解陌生专业的概念也得有个过程——这是困惑之三。

山西毕竟只是中国中部的一个省份,而测绘与地图是以国家,准确地说是以全球为基础框架而进行的。这个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如何衔接——其困惑之四。

写深了,太专业,容易枯燥;写浅了,没有技术含量。表现得当,拿捏适中,就是国家地图事业的一个缩影;把握不好,就是泛泛而谈——其困惑之五。

而高俊院士,恰恰是既浸淫于共和国建国以来测绘地图发展史之中,又对中国地图历史及现当代国际测绘地图领域有独到深入研究的学者。他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理论地图学、数字地图及地理信息工程方面有深人的研究,曾主持和参加我国多种大型地图集和地图的论证、设计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头衔还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测绘学会副理长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地图学协会(ICA)地图概念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科技委委员,总参作战部测绘数字信息工程专家组成员,全军指挥自动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测绘学名词委员会副主任等——他所具有的这些背景,对我非常重要。

我与高院士约好是下午3点见面,但我唯恐堵车,早到了半小时。当我还离军事测绘学院大门约有五米远的时候,站在高高木台上的两个士兵门卫同时向我伸出了禁止前行的白手套。他们让我到旁边的登记室登记。

登记室的小伙子没穿军装,身着迷彩服。问明来意就要给高院士办公室打电话,我忙说你先别打,我与高院士约好3点来的,这会儿才2点半,别影响人家休息。我问他能否让我先登记后进去参观一下校园。小伙子连说不行,说这是纪律,要进去必须电话征得被访人同意。说着还拿出一个小本给我看。小伙子倒也客气,为我倒了一杯水。我就与他闲聊,原来他是大四的学生,在实习值班。知道了我要见高院士,就在电脑上打开了一个学院网页,高俊带照片的简介排在第一位。

他说,高院士那是我们学院的顶级人物。说这话时,他并没有看我,而是眼睛盯着电脑屏幕在说。我知道,一个学生对自己所在大学的中科院院士、博导,是怀有怎样的崇敬心理。

差十分三点了,小伙子开始拨电话,但高院士不在办公室。他很快打别的电话找到了高院士,高院士并没有午休,而是在一个系里。小伙子说,我领你进去,高院士让你3点整在办公楼门口等。我拿了登记条,向小伙子要我的证件,没想到他说证件必须押在登记室,等我出来时还回高院士签字的登记条才能取走证件。这一点比政府部门的规矩又严格了一层。

进了大院,还有10分钟,我就随意看看。大楼外左边有一个玻璃橱窗,已经陈旧,里面是一张被阳光褪色的彩色大照片,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画面上是当时的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带着立体影像墨镜,在观摩一个数字地形模拟场景。在来之前,我查阅了有关高院士的资料,知道这是一幅在军事测绘领域非常有名的照片,地点是北京军事博物馆,军委最高领导观摩的正是高俊多年主持研究并试验的成果——“作战模拟地形仿真系统”。

这些中国军队的最高首领们,当时的感觉是四个字:身临其境。

作为这个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高俊,当时就在现场。他日后也主要因为这一学科的特殊贡献,而被评为中科院院士。

高俊是20世纪50年代解放军总参测绘学院毕业的第一批本科生,因学业优秀而留校任教。地图的世界让他着迷,爱好与使命融合在年轻的血液之中。职业的关系,他深知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一个地图研究者来讲非常重要。当计算机技术在发达国家测绘制图领域初露端倪的时候,他就已经敏锐地想象到了中国测绘领域的危机。他46岁那年,外在的机遇、国家的需要与他个人的长期准备相吻合,他出国进修深造了。回国后,他是国内第一个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地形仿真,实现了战场环境数字化的测绘地图专家。P6-8

序言

地图,是地球在平面上的肖像。它虽不能毫无遗漏地反映地表万物,却是测绘者智慧地表现地表的极致形式,它趋近真实。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再没有何物可以在此方面与地图相比。它在人类历史上比文字的起源一定要早,因为原始的图画般的地图是人们狩猎的向导。人没有翅膀,视野也极其有限,然而,地图真仿佛是童话中的一张张魔片,缩大地万物于眼前,仿佛使我们骤然悬浮在无垠的高空,大地的全貌乃至包括它细部的海量信息全都缓缓地通过眼睛叠印在我们的心灵,使我们飘飘然,对广袤的大地产生莫名的敬畏感和亲近感,并生出无数珍贵无比的幻想。也许就是因了这些幻想,人们巧妙地利用了自然,避免了灾祸,且使人类一天天地与大地吻合起来,和谐起来。

每当我聚精会神地注视一幅世界的或中国的地图时,常常会油然而生一种颇有些骄傲的联想。我曾经就是一名测绘者,球体上皑白的山峦、湍急的河流、蔚蓝的海洋、松软的土地,磨炼了我也陶冶了我。到后来,我与自然已经如同鱼和水的融合,如果不能让我经常地和自然亲近,就会感到憋闷和莫名其妙的浑身酸困。我曾经背着行囊和测绘仪器在“地图”里年复一年地行走和攀登,地表的所有要素在我的眼中和手上都变成了地图符号,我浸泡在符号的海水之中,其实那些神秘的符号已经是我表现大地并希望传递给用图者的特殊的语言。在我忠于大地的同时,大地变成地图亦忠实于我,我与地图、地图与我已是自由地无障碍地交流。那一年的春天或者是夏天,在一望无际的原野,大卡车载着我们奔向新的驻地,车后拖着黄土的长龙,我站在车顶的马槽里,手里拿着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不时地高声向下面的司机指路,必要时还使劲地拍打驾驶仓的铁皮顶辅助示意。当车终于停在一小村口时,那就是我们准确无误的目的地。老司机对此大为惊叹。地图啊,你已是我能力和感觉的延伸,你使我在大地上行驶时似乎有了神助并充满了自信。记得在山顶用经纬仪观测时,常常因气候的影响或者是被观测的觇标在遥远的山顶无参照物而极难找到目标,那时我的师傅便会将地图用石头压住,并用带刻度的半圆板量出测站从已知点到观测点的角度,就依照这个角度,我在经纬仪高度的望远镜里慢慢地就会找到在地气的波浪中微微颤晃的觇标或者是醒目的红白测旗。

当你在大地上或大海上行进的时候,你只不过是一个蠕动的点,或者是地图上的一个符号,渺小的你无奈于山高海阔地远,方向的迷失会使你陷入恐惧的包围。你会骂人,也许会诅咒自己,甚至于祈祷上苍,但都无济于事。然而,当你拥有真实的具有一定精度的地图时,地表万物就真的会变成服务于你的仆人,让你体会到人在这天宇间的尊严,是万神之神。

有一次,我在北京百万庄与宣武区的中国地图出版社联系,乘车去那里拉地图,对方问我到过地图出版社没有,我说没有,对方说那至少要一个小时以上。令对方大为惊讶的是,从放下电话起,仅20分钟,我就走进了地图出版社的办公室。我当时就凭借一张北京市的旅游地图给司机指路,当然,北京的路标是非常醒目和细致的。1996年8月4日,太原西山矿物局的几个大矿发生了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3.4个亿,有七十几个矿工被淹死在巷底。当时,我以一个事故调查者的身份赶赴现场。在抢险救灾中,西山矿务局地测处的测绘人员向营救人员提供了十余种比例尺的百余张地图。大巷内主要的采煤点,灾害的范围,可能的出口在地图上都标出来了;一个个营救方案在地图上标绘并也敲定下来。奇妙的是当时被困在官地矿井底的44名矿工,也根据回忆在地上勾画逃生的地图,寻找挖掘出口的最佳途径。奇迹发生了,井下矿工们挖掘的地点,也正是地面营救者的掘向点。8月6日凌晨,在井底已被困两天两夜的44名矿工安全地爬出地面。被营救者与营救者准确地在地底异常复杂的的巷道内的某一处相遇,这绝非偶然,此时,地图发挥了矿山的眼睛的作用,它为营救者制订正确的营救方案发挥了关键且快速的作用。  那些非法开采的小矿因没有准确的地图,大都将井口开在了洪水的警戒线之下,这与将城市建在暂时沉默的火山口下的情形也差不了多少。小矿没有向管理部门定期汇交专题地图的能力,其越界越层开采的危险情况自然无法发现。在矿山,矿界就像国界一样神圣不可侵犯。然而,由于小矿越了大矿的界,洪水就通过小矿在警戒线下的井口灌进了大矿的巷道。小窑主跑了,他们的那些伪劣的虚假地图不仅不能在抢险中发挥作用,还添了乱,延误了不少的时间。地图是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是著作权法保护的一个品种。在将地表变成各种比例尺的地图时,要经过综合取舍,由于每一个测绘人审美观念和分析概括思路的不同,地图的面貌是打着测绘者智慧印记的。但是,也就是在地图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盗窃者谋上了地图这块多为集体创作且便于盗版也便于伪装的作品,他们将地图任意地组合,在其真实的版面上涂抹上虚假的内容,从而不知道导引了多少的受害者在迷失中摸索。祖国的版图也被肢解开来,台湾在祖国的版图中消失了,即便有也标成了一个国家的首府;西藏,涂成了与祖国不一致的颜色;新疆在地图上独立了;东北三省成了一个国家;这无疑给我们的后辈造成了国家主权意识的混乱。这样的地图已不再忠实于我们。祖国版图的尊严被虚假遮盖。

春秋战国时,秦昭王想得到赵惠王的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和氏璧,他派人向赵王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当时是秦强赵弱,可当赵国的使者蔺相如把璧捧给他时,他却没有交换的意思。蔺相如找了个借口要过和氏璧后,义正词严地表示,假如大王要存心威逼,就拼着头颅和这玉一同碰碎在柱子上。秦王急忙阻止并立即道歉,他令管地图的人将地图拿出,在图上指出十五个划给赵国的城池给蔺相如看。这是“完璧归赵”故事中的一个精彩情节。至于“图穷匕首见”典故中的荆轲刺秦王时,是以樊于期将军的头和一幅燕国督亢地方的地图作为见秦王的见面礼,那更是家喻户晓了。自古以来,象征祖国主权的版图对国家来讲都是非常神圣的。据史书记载,孔子在路上遇见了背负国家图籍的人,就停下来并用手伏在车上,这种视国家版图如同对国家一般敬重的精神,真是令视版图为儿戏的今人感到汗颜。

前不久,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给我看的一张照片使我大为惊讶,那是美国乡村的一户普通的农家,在其门口悬挂着一面美国国旗。他说,在美国的农村,个人家门口挂国旗的很常见。不是哪一类人,而是整体的国民,国家的概念在他们心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且让他们感到骄傲,这样的国民令人敬佩。有如此的国民这样地爱恋着自己的国家,那是这个国家的福气。

如果我们的国民大都对祖国的版图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那就好像一个成年人对自己的家业和历史不大清楚一样的悲哀;如果我们的孩子不能利用地图并结合实际来认识祖国的地理,那他们头脑中的祖国就不是一个完美的立体,即便是有钱了,这也是一个致命的缺憾;如果我们的市场上充斥着虚假的盗版地图,那地图背叛我们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我们将陷人一个混乱的黑洞。

祖国版图的测制者们,神圣的使命还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招手,在太阳的起落之间,甚至于在太阳落下去的时候,那漫长的路途决不会是春天般的浪漫。我快速地敲打这些五号的汉字,并通过电脑网络的快道,去命中飘散在空中的报纸,让它们去做弥漫在路途上的传单吧。

20世纪初,德国的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喜欢在凝视地图时思考,也许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非洲板块的全貌在地图上的相似性闪电般地触发了他的灵感,两大洲在他的想象中缓缓地在大西洋上靠拢,一个新的图像诞生了,南美洲的突起部分与非洲的凹进部分慢慢地吻合,就如同裂成两半的器皿的对接。他的深埋内心的研究、假设和野外考察的积累在大陆漂移的念头中喷涌而出,仿佛火山口爆出的礼花。他的大陆漂移说比较圆满地解释了大西洋两岸的一系列地理、生物和地质构造等历史演变问题,提出之后,即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震动。  世间万物都是有灵的,他们或立或坐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上,以一定的比例关系在地图上微缩在我们的面前,以一种神秘的目光注视着我们,还似乎在说着什么,或者是在向我们示意着无声的密语。我们还远远没有看清楚他们的细部和他们整体联系背后的面孔。

我希望有一天再写一篇有关地图的文章,名字是:我们与地图。

后记

经过近一年半边构思边采访边写作的曲折历程,我完成了这部著作。

需要向读者说明一点的是,我曾经做过野外测量员,搞过测绘管理,主编过测绘杂志,应该算是个测绘地图的业内人士。如果从1979年我发表的处女作《深山测绘》组诗算起,我对测绘领域题材的写作断断续续已达三十多年,期间写过一些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如此说来,这部书稿的完成还有之前长期的经历与写作的积累做铺垫。

然而,就仿佛是打井吧,在该书稿写作之前,我对测绘题材的写作似乎始终没有尝到过井喷的滋味。

也许是测绘这个领域分工太细,以往学习测绘,似乎没有受到过系统阐述该专业核心价值的培训。测绘各专业彼此衔接紧密,各有千秋,但地图是测绘的重要成果,其中凝聚了测绘过程的精华。中国学测绘的学生进大学校门之前就定好了具体的专业,而德国则不同,他们是进大学之后先不分专业,在学习测绘整体知识2学年或三学年之后才分专业方向。其实我倒是倾向于后者的做法。这就像是学汽车制造专业的,你应该先让他了解汽车整体的构造,介绍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效率及给人们带来的快感,等他喜欢上这个专业了,再定学习方向不迟。否则一进门就钻在局部的专业巷道里,他不感到枯燥也难。热爱的背后应该有一个动力支撑,才可能持久。

我知道地图是测绘的目的,也是最终的成果,但对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真正的作用意义,却认识不足。幸运的是为了此书,我在对有关学者专家的访谈过程中进入了地图的神奇世界,内心深处不住地惊叹:这里真是一个会喷出冲天水柱的水井。于是就乐此不疲地一锹一锹地挖下去。

书出版之后,评论的话语权不由我了。在此,我只想说些感恩与感谢的话。

测绘这个与大自然非常贴近的职业给了我太多太多,给了我开阔的视野与丰富的联想,而在大地上行走所遇的人民则教给了我仁慈与博爱。我以一己之力所能给予的回报却不及我从这里所得之万一。是测绘生涯的经历不断地激发了我创作的欲望与激情。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许多人真诚的的关心与帮助,本书首页展示了36位主要受访者照片,那也是我诚挚感谢他们的一种表达方式。他们当中有些人曾与我素不相识,有些人曾经是我的测绘同仁,就在这个人人都非常忙碌的时代,他们就是为了地图这两个字,而坐下来耐心地与我倾心交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本书的隐身作者。

牛来有先生是创作此书最初的理解支持者,当我们偶尔坐在一起,我向他说起自己粗略的想法时,他耐心倾听,并且自然地表达了他对地图的精妙认识。于是围绕地图文化这个题目,我们交谈的次数多了起来,最终达成共识。而之前,我们并没有私交,是对地图事业的热爱与对测绘人的敬意使我们找到了默契。感谢牛来有先生的信任与重托。

就在我还拿捏不准究竟应该从哪些角度来表现这个博大精深的题材之时,高俊院士在2001年的春夏之际与我面对面地多次交谈,而我就像是一位学生在聆听老师的讲课。他深知此书所涉猎范围的厚重,为此给我提出了极为重要的专业指导意见,并且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和盘托出供我参考。

于建刚与姚志明先生对地图文化非常重视,他们特意约我,在听了我对本书的写作背景分析及构思之后,表示理解支持,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陈桥驿、黄仁涛、王涛、俞连笙、马晨燕教授的时间非常宝贵,其中著作等身的世界著名“郦学”专家陈桥驿先生为了做学问,竟然都长期不看电视;但就是为了地图这个话题,他们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地接受了我的采访。

当我将本书构思提纲草案发给中国测绘报社总编陈兰芹征求意见时,她坦率地提出了历史与现实结构比例的问题,使我获益匪浅,并重新对全书结构谋篇布局。  二十多年前,我写长篇报告文学《南极地衣》时,武汉大学王升定老师就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为了本书的写作,王老师又为我提供了《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五十年》一书。教师真像是灯塔,即使是走出校门已远的学生,仍然能够感受到她光泽的温度。

感谢王玉萍、许洁、崔文品为我收集提供了相关的历史档案资料。

感谢李志强、宇文春培为本书收集插图,并做了精美的封面设计。

著名评论家王春林教授拨冗阅稿,笔底生花,书写了长篇评论,从读者与评论家的角度再一次凸现了测绘人的风貌。

本书即将问世之际,忱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

倘若此书能够作为地图人创造性劳动的一个注脚,那将使我倍感荣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7: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