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泥马渡康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江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国破家亡的奇耻大辱 惊心动魄的生死追杀 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

徐江编著的《泥马渡康王》讲述了:北宋靖康三年,金军攻破东京汴梁后,掳徽、钦二帝北撤。时金国完颜皇帝降旨,将二帝幽禁于北国五国城不得释放。随即又派四太子会斡离不南侵。会斡离不起胡兵十万,从太原进发。哨马报至中原,百姓如惊弓之鸟,四下逃生。金军行至河北真定,会斡离不听闻自宋朝二帝被俘后……

内容推荐

《泥马渡康王》以北宋灭亡、南宋建国的乱世风云为时代背景,以主人公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的动荡而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为主要内容,通过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展现赵构——一个原本性格单纯、充满热血的少年皇子,如何在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史大变故中,逐步成长为工于心计、残忍无情、为了保全皇位不惜残害忠良的一代帝王的心灵历程,揭示出封建皇权对于人性的巨大扭曲和异化。……

《泥马渡康王》由徐江编著。

目录

第一章 元宵风波

第二章 风云突变

第三章 金营为质

第四章 山雨欲来

第五章 金瓯破碎

第六章 奇耻大辱

第七章 泥马显灵

第八章 李纲罢相

第九章 陈东之死

第十章 兵临城下

第十一章 屈辱求和

第十二章 替罪羔羊

第十三章 恩断义绝

第十四章 祸起萧墙

第十五章 四面楚歌

第十六章 和战之争(上)

第十七章 和战之争(下)

第十八章 韦后南归

第十九章 复仇之战

第二十章 千古奇冤

尾声 晚年岁月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元宵风波

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对于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的百姓们来说,元宵灯会的夜晚令人为之心醉,也是一次盛大的狂欢!

燃灯,是汴京自汉代沿袭下来的习俗。从岁前冬至后,开封府就开始在汴京的主要街头上搭建“鳌山”。“鳌山”是元宵灯景的一种,取独占鳌头之意,其实就是灯楼,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彩灯堆叠成一座像传说中的巨鳌那样的大山,因此又叫“山棚”、“彩山”。鳌山上的灯盏成千上万,一次用油五十斤,全部“鳌山”点燃的时候,远望如同火龙,辉煌炫目,如同白昼。

汴京街头,皓月当空,华灯似海,游人如云。就在这样一个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夜晚,康王府邸里,一个身材高大、面容清秀的少年立于庭院当中,神情不安地来回踱步,不时地向里面探头张望。他就是康王赵构,徽宗皇帝第九子,这一年,他只有十九岁,在诸皇子当中玩心最重。

不一会儿,心腹内侍小奴悄无声息地溜了过来,赵构急忙迎上前,迫不及待地问道:“怎么样?……”

小奴笑嘻嘻地答道:“九大王放心,小奴已经探查清楚了,太妃、王妃她们都歇息了……咱们想耍到什么时候都行!听说街上要一直闹到天明呢!”

赵构兴奋地擂了小奴一拳,主仆二人刚走到门口,就听到身后传来一个温柔的声音:“大王是要出府吗?……”

赵构回过头,只见王妃邢秉懿拿着一件黑色的披风从内室出来,一脸的关切之色……

赵构大为尴尬,狠狠瞪了小奴一眼,强笑道:‘‘我……出去看看,不会太久的,你……就不要和母亲说了。’’

“我知道,大王小心一些,不要在人多处乱挤……”邢秉懿一边叮嘱道,一边把披风搭在赵构肩上,又转到前面,为他系好带子,神态如同一位大姐姐,“……还是多披一件衣服吧,外面风大。”

赵构一直敬重这位比自己年长一岁的王妃,此刻更是感激她的体贴细致,他轻轻搂住邢氏的腰肢,贴着耳根小声说道:‘‘你也早些睡,养好气力,我回来还要找你大战呢……”

邢氏的脸红了,娇嗔着推了一把赵构。赵构哈哈一笑,在妻子的脸颊边亲了一口,带着小奴,大步走出府门。

此时此刻,与繁华、热闹的汴梁城相比,笼罩在月光中的宋宫大内则略显沉闷,但也因此彰显威严。宋朝的皇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壮丽、最豪华的建筑群,仅供朝会用的大殿便有大庆殿、紫宸殿、文德殿、垂拱殿、皇仪殿和集英殿。此时已经是三鼓时分,只有大内的延和殿有些生气,正传出阵阵笙歌,有个女子用柔媚婉转的歌喉唱道:

“星河明淡,春来深浅。红莲正、满城开遍。禁街行乐,暗尘香拂面。皓月随人近远。

天半鳌山,光动凤楼两观。东风静、珠帘不卷。玉辇待归。云外闻弦管。认得宫花影转。”

这是李持正著名的《明月逐人来》,是时下汴梁最流行的乐府之一。一曲歌毕,还要将最后一句拖长音再唱两遍,最后以‘‘明月逐人来”结句。

坐到延和殿正中听曲的男人不过三十岁出头的样子,一身赭红袍,面带笑意,微闭着双眼,右手有节奏地敲打着卧榻的扶手,显然十分陶醉。他不是旁人,正是赵构的父亲、宋朝皇帝徽宗赵佶。赵佶已经四十来岁,不过长年养尊处优的生活令他看起来十分年轻。

待到歌伎唱完了最后一句“明月逐人来”,赵佶睁开了眼,微微点头,表示赞许之意。旁边的大宦官梁师成察言观色,立即指挥小黄门将早已经准备好的赏钱端到歌伎和乐工面前。歌伎得的赏赐是一柄玉如意,乐工每人是五贯钱。当下众人一起站立,盈盈下拜道:“多谢官家。”

官家取义于“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是五代到宋朝对皇帝的称呼。赵佶点点头,他的目光倏然落在了年轻的歌伎身上,他突然觉得这歌伎在下拜时格外有种楚楚动人的风韵,这让他颇为着迷。赵佶盯着她想了想,正想要她再唱一首时,一名内使急速奔进来道:“官家,前方童相公送回的战报到了。”

“相公”是宋人对宰相等高级官员的尊称。内使说的童相公,便是时称“媪相”的童贯。这位权势熏天的宋军主9巾童相公,跟梁师成一样,也是位地地道道的宦官,早先出自大宦官李宪门下。赵佶即位后,在苏州、杭州设置造作局、明金局,征集了各种工匠数千人,从事象牙、犀角、金银、玉器的琢磨雕刻以及编织竹藤、装裱书画、针织刺绣等项工作,专门为皇帝提供各种奢侈品。童贯以供奉官的身份主持此事,但真正令童贯发家的,却是缘起于他在杭州结识了谪居本地的蔡京。蔡京为了求童贯在皇帝面前为他美言,早日结束谪居的生活、返京还朝,不惜以大量财物贿赂童贯。童贯心领神会,把蔡京所画的屏障、扇带都高价收买、另加题跋的名人字画送到宫中让赵佶赏玩,并附语说蔡京才智超群,是栋梁之材,不可闲置。赵佶不辨真伪,于是开始起用蔡京。蔡京还京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宰相,为了报答童贯,极力推荐他担任军事要职。童贯从此开始青云直上。到后来,赵佶宠信童贯,连蔡京也被冷落到一边。当赵佶授予童贯开府仪同三司时,蔡京相当嫉妒,拒不奉诏,还满怀醋意地说:“难道使相有授给宦官的吗?”但赵佶不但没有收回成命,还让童贯掌管枢密院,加封太傅、径国公。童贯气焰熏灼、炙手可热,人称“媪相”。这位“媪相”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执掌宋朝的兵权,权倾天下。P1-3

后记

关于“泥马渡康王”的传说与史实

高宗赵构,生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五月二十一日,为徽宗第九子。母亲韦氏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嫔妃,并不受徽宗的宠爱。赵构本与皇位无缘,然而,靖康之变中,赵宋宗室多被金兵掳去,唯独赵构成了漏网之鱼,“中兴之主”的位子自然非他莫属。靖康二年,时年21岁的赵构登基,重建赵宋政权。

大凡开国帝王,都会有不同于常人的传奇,人们由此对他们“真命天子”的身份确信不疑,赵构也不例外。南宋民间流传着“泥马渡廉王”的故事,其主人公就是赵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但却有两个不同的版本。

一说北宋末年,时为康王的赵构赴金营为人质,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赵构脱逃,逃至磁州时,夜宿崔府君庙,梦神人告知金兵将至,赵构惊醒,见庙外已备有马匹,遂乘马狂奔。这匹马居然载着赵构渡过黄河,过河后即化为泥塑之马。

赵构赴金营为人质,历史上确有其事。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已经攻至开封城下,宋廷向金求和,金人要求以亲王、宰相为人质,方可退兵。钦宗命康王赵构前往金营。接下来的事情就与传说的内容完全不一样了。在金营被软禁了20余天后,幸运降临到了赵构的头上。金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怀疑赵构不是亲王,将其遣返,而不是像故事中那样,押着赵构北上,所以赵构根本无需逃跑。钦宗只好命肃王赵枢代替赵构,赴金营为人质。在钦宗答应割地、赔款等要求后,金人暂时撤军,肃王却没有被放还,而是被掳北去,当了赵构的替死鬼。

另一说为南宋初年,赵构已经即位,朝廷迁到扬州,金兵大举南下,前锋即将攻到扬州城下,赵构事先没有得到战报,此时闻讯,连夜仓皇出逃。他怕追兵赶上,藏匿在江边神祠内,月光下忽然发现祠中泥塑马动了起来,于是乘骑此马渡过长江,逃到了杭州。

和前一个版本相比,后一个版本的真实成分似乎更大一些,除了紧扣故事主题的“泥马渡江”的情节外,其他事件都有据可查。靖康二年五月一日,赵构在应天府登基,建立了南宋政权,是为宋高宗。金人得知赵构重建赵氏政权,马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南侵,目的是要趁赵构立足未稳,将其一举消灭。高宗建炎元年(1127)秋,金朝分兵攻宋。高宗内心唯恐重蹈靖康之变的覆辙,不顾主战派大臣和将领们的反对,于十月将朝廷迁至扬州。建炎三年二月,宗翰派兵奔袭扬州,攻陷天长,前锋距离扬州城仅有数十里。高宗此时正在后宫寻欢作乐,乍闻战报,慌忙带领少数随从乘马出城,急驰至瓜洲渡江逃跑。这次突如其来的惊吓也给赵构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他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这两个版本的内容大同小异,只是在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上出现了分歧,前者在北,后者在南;前者为即位前,后者为即位后。传说固然都是些杜撰附会,甚至是无稽之谈,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泥马渡江”故事的地域和时间跨度,正显示出赵构在北宋末南宋初的这段时期内从北到南、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即位前,在河北的逃跑途中,赵构和大臣在寒冷的旷野中烧柴温饭,一起在茅舍下就食。即位不久,又发生兵变。扈从保驾的御营司将领苗傅、刘正彦等人因不满宦官的胡作非为,包围行宫,诛杀宦官,胁迫高宗让位于年仅三岁的皇子赵旉,由哲宗孟皇后垂帘听政,改元明受。兵变历时两月,后由韩世忠起兵平叛,高宗复辟。仅仅过了半年,金兵突破了长江防线,直扑宋廷所在地杭州而来。高宗退无可退,只得入海避敌,在温州沿海漂泊了4个月之久。前有恶浪,后有追兵,衣食物资也无法及时得到供给,南宋君臣的窘迫之状可想而知。一次,高宗饥饿难耐,命令停船靠岸,自己步行到一所寺院索食,僧人不及准备,只好以5枚炊饼进献,赵构居然连吃了三枚半,原本养尊处优的他方才真切地体味到饥寒交迫的感受。  但是这一切似乎并未磨砺出赵构坚韧的意志,也没有激发起他的斗志;恰恰相反,曾经在金营作人质的经历,让赵构亲眼目睹了金兵的强悍和凶残,每当想起,他还心有余悸。他抛弃了父兄被掳、国土沦陷的国仇家恨.和中原浴血奋战的军民,宁可忍受道路风霜,只为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在逃跑途中,高宗还时时不忘向金人乞和,他一再派出使者前往金营,在国书中竟然自称“康王”,说自己未得金朝允许就登基称帝,实为大错,现在甘愿放弃帝位,向金朝称臣。卑躬屈膝、摇尾乞怜之态跃然纸上。高宗的哀求根本阻挡不了金兵继续南下,倒是南宋广大军民的奋起抵抗,使金兵屡遭挫败,加上江南气候潮湿,河道密布,不利于金朝骑兵作战,金军主帅完颜兀术决定撤兵。金兵北撤途中,遭到南宋军民的不断攻击。撤至镇江时,宋将韩世忠率水师截断了金兵的归路,将其逼入建康东北70里处的黄天荡,宋军以8000人的兵力包围1O万金兵。双方相持48&,金兵屡次突围均告失败,最后用火攻才打开缺口,得以撤退。兀术大军刚逃出了韩世忠的包围,抵达建康,又遭遇岳飞所部阻击,又被打败,岳飞收复建康。金军此后再也不敢渡江。

建炎四年四月,高宗在海上获悉金兵北撤,才从温州经明州回到越州。越州地理位置偏僻,漕运很不方便,南宋朝廷的大批官员、军队集中此地,物资供应无法得到保证。相比之下,高宗对逃难时曾经停留过的临安(杭州)念念不忘。那里交通方便,江河湖泊交错,金人的骑兵无法驰骋,大大增加了高宗的安全感;又地处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基本可以满足南宋朝廷的需要;而且自唐、五代以来,杭州经过了长期的开发建设,已经一跃成为繁华秀丽的“东南第一州”,它对于刚刚饱经流离之苦、热切渴望安逸生活的高宗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绍兴二年(1152),高宗迁都杭州,南宋朝廷终于获得了喘息之机,初步在东南站稳了脚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