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治礼经之第一人”(顾颉刚语)、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沈文倬先生所赐。中国是礼仪之邦国,岂能没有这套礼制、礼仪的典范文本。全系列图书分多卷,按照我国历史朝代来划分,详尽讲述了礼制、礼仪的特色和予以人的启迪。
《中国礼制史》为《中国礼制史》第三卷(原名《魏晋南北朝礼制研究》),旨在勾勒魏晋南北朝礼制的大体轮廓,并从礼制角度认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凡五章,第一章“魏蜀吴三国礼仪”,第二章“两晋礼仪”,第三章“南朝礼仪”,第四章“北朝礼仪”,第五章“馀论(北朝之外少数民族之礼与二氏礼)。本书对传统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包括石刻文字)的综合考察,对佛门与道教礼仪的简明论述,对前人成说的适当取舍,均具胜义。
第一章 魏蜀吴三国礼仪
《後汉书·孝献帝纪》:建安二十五年,“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明年,刘备称帝于蜀,孙权亦自王于吴,于是天下遂三分矣”。于是范蔚宗大发感慨道:“天厌汉德久矣,山阳其何诛焉!”汉祚四百,终有尽时,末代皇帝身播国蹙,沦为魏之宾客;历史又出现一次改朝换代的事,从此进入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新时期。
其实三国分立的局面早在赤壁战争结束之时已基本形成,所以本章论述三国礼仪,取材略早于三国称帝称王。
记魏、蜀、吴三国史事,传闻载籍不少,终以陈承祚所著《三国志》及裴世期所做之注为最重要之典籍。经学家、史学家钱大昕推许陈承祚“秉笔之公,视南董何多让焉”,其弟钱大昭则极言裴世期“引据博洽,其才实能会通诸书”;现代史学家缪钺先生引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潜研堂集》、赵翼《廿二史札记》④等书,肯定《三国志》为“不朽名著”,肯定“裴注应是很重要的参考资料”⑤。吾人研究魏、蜀、吴三国礼仪,《宋书》、《南齐书》、《晋书》之中的《礼志》以及《通典》有关各卷之外,自应以《三国志》及裴注为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