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觉照编著的《千秋功过话诸葛》是“异说三国系列”之一。
诸葛亮有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隆中对》和《出师表》。与其说这是散文,莫如说是两个时期的两个纲领性文件。他·生的主要活动,也是围绕着《隆中对》和《出师表》两个纲领性文件展开的,只要对两个纲领性文件及其实践进行剖析,不难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千秋功过话诸葛/异说三国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胡觉照 |
出版社 | 三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胡觉照编著的《千秋功过话诸葛》是“异说三国系列”之一。 诸葛亮有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隆中对》和《出师表》。与其说这是散文,莫如说是两个时期的两个纲领性文件。他·生的主要活动,也是围绕着《隆中对》和《出师表》两个纲领性文件展开的,只要对两个纲领性文件及其实践进行剖析,不难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 内容推荐 在中国,诸葛亮有四个形象:政治诸葛亮,艺术诸葛亮,民俗诸葛亮,历史诸葛亮。所谓政治诸葛亮,是指为封建专制统治者所树立和鼓吹的诸葛亮形象,在他们眼中,诸葛亮是巍巍高山,是忠臣贤相,是群臣楷模;艺术诸葛亮指的是《三国演义》及各种《三国评话》、三国戏剧中夸张、虚构、拔高的形象;民俗诸葛亮指的是活跃在民众心目中的诸葛亮,以及诸葛亮的传说遗址,艺术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胡觉照编著的《千秋功过话诸葛》所要评论的,则是历史诸葛亮,亦即历史上那位真实的诸葛亮。四者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甚或说,有着严格的区别。 无意抹杀在民众中流传了一千八百多年的艺术、民俗诸葛亮形象,没有必要。随着历史的进步,认识的提高,民众自己会清除头脑的垃圾。《千秋功过话诸葛》所要动摇的,是专制统治者强加给国人的那位政治诸葛亮形象,让诸葛亮走下神坛,还原成凡人。 目录 第一章 诸葛亮家世与青少年时期 一、诸葛姓氏的由来 二、躬耕之地 三、诸葛亮怎样到的襄阳 四、三顾茅庐与自己投奔 五、隐迹山林与待价而沽 六、何以“好为《梁父吟》” 七、三顾茅庐——诸葛亮、徐庶合演的双簧 第二章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一、无能之辈作出的致乱决策 二、死而不僵的东汉王朝 三、恭行天罚的王允 四、王允的悲剧 五、国家分裂的第一罪人 六、辜负了历史期望的袁绍 七、曹操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第三章 华夏统一的曙光 一、北方的统一 二、益州刘璋 三、汉中张鲁 四、江东孙权 五:荆州刘表与刘琮 六、刘备的起家与没落 第四章 《隆中对》功耶罪耶 一、口语《隆中对》与书面《隆中对》 二、分裂华夏,两个《隆中对》难辞其咎 三、孙权、刘备联盟 四、三十字短信铸成的三个大错 五、联盟种下了破裂的祸根 六、习凿齿的二律背反 七、蒙冤的张昭 八、南郡曹瞒哭郭嘉,民众哀痛哭向谁? 第五章 三国分裂局面的正式形成 一、东汉权力的和平演变 二、演员曹丕也可爱 三、引狼人室的张松 四、刘备称帝 五、孙权称帝 第六章 法家的死灰复燃 一、法家历史 二、诸葛亮学派 三、与法正争论的实质 四、诸葛亮执法的三个案例 五、理性看待诸葛亮的严刑峻法 第七章 “北伐”之前蜀汉的政治形势 一、荆州之败 二、夷陵之败 三、永安宫托孤 四、南中少数民族大起义 五、蜀、吴的再次联合 六、诸葛亮南征 第八章 《出师表》的皇帝梦 一、改变政治路线的动机 二、送迎中的马谡与费袆 三、《出师表》与《出师表》魔咒 四、分裂的诸葛亮人格——一评《出师表》 五、《出师表》表达了什么——二评《出师表》 六、取代刘禅帝位的策略 七、后来居上的姜维 第九章 诸葛亮皇帝梦难圆(上) 一、因私废公的用人——第一次“北伐” 二、陈仓城下的耻辱——第二次“北伐” 三、难以看懂的意图——第三次“北伐 四、死对头来了——第四次“北伐” 五、难以宣示的目的——第五次“北伐” 第十章 诸葛亮皇帝梦难圆(下) 一、马谡——诸葛亮刀下的牺牲品 二、出卖孟达——诸葛亮自断臂膀 三、《后出师表》乃是伪作 四、作茧自缚的李严 五、廖立一案的是非曲直 六、令人喷饭的木牛流马 七、五丈塬前的等待 第十一章 诸葛亮身后余波 一、魏延——诸葛亮派系活动的牺牲品 二、诸葛亮何以未传诸葛瞻 三、诸葛亮的其他发明创造 四、建庙的纷争 五、拨乱反正的费神 第十二章 诸葛亮何以能登上神坛 一、陈寿的拔高 二、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的吹捧 三、祠庙文化使神话历史化 四、诸葛亮“遗迹”的叨念 五、《三国演义》将诸葛亮推上九霄 第十三章 灭蜀与复国 一、姜维其人 二、重蹈覆辙的“九伐中原” 三、灭蜀之战 四、西蜀上下思统一 五、钟会野心与姜维算盘 六、算无遗计的司马昭 附录 一、关于用《止战疏》代替《出师表》的建议信 二、陕西《出师表》研讨会纪实 三、用葱节还是用葱末“煎鱼”? 四、遗憾与遗憾的些许弥补 五、我们的分歧在哪里之一 六、我们的分歧在哪里之二 七、我们的分岐在哪里之三 八、华歆其人 后记 试读章节 七、三顾茅庐——诸葛亮、徐庶合演的双簧 公元207年,刘备在曹操穷追不舍下“投奔”刘表,这是穷途末路的故伎重演,而且增加了新内容,即拉拢收买刘表的部属,以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因为刘备此前不光彩的“投奔”历史,以及来荆州之后的不轨作为,刘表已经怀疑了他的居心,于是暗中加强防范,让其驻兵于新野,司令部设在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见《三国志·先主传》注释之《世语》)。就是说,刘表表面上对刘备恭敬有加,但是对刘备为人处事十分胆怯,所以不信任刘备。 樊城在荆州首府襄阳之南,两城隔汉江相望,南有荆门关隘,西有岘山阻隔,唯东边为开阔的江汉平原,但有刘表重兵驻屯江夏。刘备既不能进襄阳人中枢活动,又不能在荆州腹地割据自立,刘表对这位同宗的安排可谓煞费苦心,既要利用刘备与宿敌曹操直接对垒,又要避免为其所乘。 对刘备来说,这种处境甚为难堪,哑巴吃黄连,有苦道不得。这期间,发生了决定刘备后来命运的一件大事,即请来诸葛亮参赞军事政务。有名的《隆中对》,使刘备尚在幼稚、朦胧中的联合战线策略思想得到了梳理、总结与升华,并成为此后长期的指导思想。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刘琦谋取了江夏太守一职,为刘备准备了一万多兵马。刘表虽然小心防范,但依然做了孵化枭鸟的母鸡。 诸葛亮最终选择了刘备是因为同曹操、孙权相比较,刘备有几点过人之处,很值得诸葛亮委身相随: 其一,刘备几经磨炼,几经挫败,然而从不服输,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其二,为了发展,刘备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并有善于待人和礼贤下士的品德。 其三,虽然关羽、张飞等猛将都是难得的军事人才,但身边谋士诸如糜竺、孙乾、简雍等都是些庸碌之辈,最缺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经纬之才。 其四,刘备是早已出了五服的皇室胄裔,治世时一钱不值,早已沦人贩夫走卒之列;但在乱世,在军阀混战、皇室衰微时,荆州、益州的刘表、刘璋不孚众望,已失去人心,这几处民众的依附心理,必然会寄托在皇室胄裔刘备的身上,这是获得民众支持的基础,是一面号召天下的政治旗帜。 其五,刘备同曹操已彻底决裂,没有了重新归顺东汉王朝的余地;诸葛亮同曹操有杀叔父之仇,曹操是把他由贵公子推向难民深渊的罪魁祸首,必欲诛之而后快;然而自己没有地盘没有兵丁,默默无闻的书生一个,更没有政治号召力;只有借刘备之手,才可以实现政治抱负,同时实现报仇的目的。 如果三顾茅庐确曾发生,也是诸葛亮抱着“玉在椟中求善价”的心思,想抬高身份,以便踏人仕途后能尽其才。应该说,三顾茅庐是他与徐庶合演的双簧。 徐庶投奔刘备后,得到刘备的器重,徐庶进而推荐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这当然是得到诸葛亮同意之后才推荐的;如果诸葛亮不愿意出山,或者未选中刘备,作为好友的徐庶,断不会造次。在徐庶他们的政治文化圈子中,还有庞士元、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何以独独推荐诸葛亮而不推荐其他人?当然是因为他们不肯出仕,或者是不肯投奔刘备的缘故。 刘备说:“君与俱来。” 徐庶答道:“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徐庶的投奔刘备,客观上为诸葛亮起了投石问路的作用。既然已经选中了刘备,当然要同徐庶谈及相见的形式,只有诸葛亮不肯沿街叫卖时,徐庶才能传递出“可就见,不可屈致”的信息,显然,这是在抬高价码。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翻译成白话文则是:“因为徐庶的强调,刘备遂前往隆中去请,一直往返了三次,诸葛亮才出来相见。”(以上均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当诸葛亮决定投靠刘备时,其心情已经迫不及待,并做了充分的应对准备,而前两次未曾见面,就有了矫揉造作的嫌疑,依然是在抬高价码。他又谨遵了“事不过三”的古训,所以在刘备第三次相顾时,揭开门帘子走了出来。 刘备是否看出了双簧的把戏已无法得知,但是,却也获得了降尊纡贵、礼贤下士的美名。 刚一见面,诸葛亮就和盘托出了惊世骇俗的《隆中对》,他把天下形势剖析得那样透彻,对刘备的因应策略,将来的发展宏图,都做出了精准的预测。这当然不是即兴之谈,而是做了充分准备的结果,要取得刘备的充分信任,就必须一炮打响,让“买家”知道物有所值。 《隆中对》体现出了一个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其恢宏磅礴的气势,鞭辟人里的分析,言简意赅的表述,都同后来事务主义者的诸葛亮格格不入,同《诸葛亮集》中的其他文章也风格迥异,即令是脍炙人口的《出师表》,也不能与之同日而语!究其原因,最可能的是,在荆襄名士圈子中,讨论天下形势及权势人物,是经常的话题之一,《隆中对》中的内容,是很多人智慧的归纳,诸葛亮只是对它做出高度提炼与概括罢了。或者是,躬耕陇亩的诸葛亮还是局外人,局外人看人看事,超脱得多,目光容易敏锐吧。 P13-15 序言 中国人活得太窝囊。几千年来,总是向往着乘凉大树,把命运双手捧着,虔诚地交给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由他们代表自己。然而至死不明白,大树下边寸草不生!一次次上当上当再上当,一次次受骗受骗再受骗,却总是不能跳出农业经济形成的思想牢笼。时代已发展到今天,商品经济已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与之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已成为普世原则,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人格,已成为世界的主流意识。活着的祖辈子孙们,依然不愿意伸头向外部看看。一旦有人大声疾呼,还会招来唾星飞溅。 中国人活得太可怜。封建专制统治者出于巩固既得利益的需要,总是不惜隐恶扬善、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地制造出诸多偶像,让国人在顶礼膜拜中领悟逆来顺受,国人却笃信无疑,并将偶像捧若神明,然后肝脑涂地地供奉;敢持异见者,就要全国共诛之,全民共讨之。非如此,不能宣泄满腔义愤。 中国人活得太猥琐。见到帝王将相就跪拜,却永远弄不明白,正是这些帝王将相欺压盘剥着祖辈和自己。跪拜成瘾中,不自然已经卷曲着腰身,低垂着头颅。久而久之,原本同他人一样高大的身躯,一个个变成武大郎,变成了精神侏儒。既畏天命,又畏大人,还得畏圣人之言,畏来畏去,畏出了一副奴才面孔,奴才精神;畏来畏去,畏出了国弱民穷,畏出了百多年的列强人侵。 中国人活得太凄惨。几千年来,在反抗外敌入侵中,能够将人侵者赶走的历史虽有不少,但签约、割地、赔款者比比皆是。这不是晚清政府的专利,多了,数不胜数。一部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就是一部血肉横飞的内战史。然后就是成王败寇登台表演,无数枝如椽大笔,开始无休无止地歌颂成功讨伐失败;歌颂着成功者的阴谋、诡计,血腥、屠杀。这个过程结束后,还要无休无止地用艺术形式再现于舞台、小说之中,做着那些阿谀奉承抑或落井下石的勾当;享受着血腥屠杀同胞的快乐。 该到清醒的时候了,苟无血性,苟活人世;苟无理性,苟且偷生;苟不环视世界者,苟难进步。 在中国,诸葛亮有四个形象:政治诸葛亮,艺术诸葛亮,民俗诸葛亮,历史诸葛亮。所谓政治诸葛亮,是指为封建专制统治者所树立和鼓吹的诸葛亮形象,在他们眼中,诸葛亮是巍巍高山,是忠臣贤相,是群臣楷模;艺术诸葛亮指的是《三国演义》及各种《三国评话》、三国戏剧中夸张、虚构、拔高的形象;民俗诸葛亮指的是活跃在民众心目中的诸葛亮,以及诸葛亮的传说遗址,艺术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本书所要评论的,则是历史诸葛亮,亦即历史上那位真实的诸葛亮。四者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甚或说,有着严格的区别。 无意抹杀在民众中流传了一千八百多年的艺术、民俗诸葛亮形象,没有必要。随着历史的进步,认识的提高,民众自己会清除头脑的垃圾。本书所要动摇的,是专制统治者强加给国人的那位政治诸葛亮形象,让诸葛亮走下神坛,还原成凡人。 诸葛亮有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隆中对》和《出师表》。与其说这是散文,莫如说是两个时期的两个纲领性文件。他·生的主要活动,也是围绕着《隆中对》和《出师表》两个纲领性文件展开的,只要对两个纲领性文件及其实践进行剖析,不难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 不敢自诩理论素养,但亦知实事求是,据实而言。在研究历史过程中,始终坚持民众立场,亦即社会发展的立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探究历史的本原。自从事教学以来,备感欣慰的是几十年中间,不管压力有多大,对个人何其不利,始终坚持“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不为形势所左右。“两心论”上昭日月,下明鬼神,即令身首成粉齑,矢志不改书生本色。 后记 史学研究同理论研究一样,都十分残酷,推导到什么地方算什么地方,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都不能成为障碍。很多事情不做则已,要做就有始有终,好在退休后有了充足时间。这块黄土地生养了我,哺育了我,我就应该给予报答。人常说:“受人点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黄土地对我来说,恩情岂止是点滴!一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苍老书生,唯一能够回报的,就是给母亲说真话,将自己的知识积累,用大实话说给后世而无愧于先祖。我不希冀别人一定要接受我的认识,假如能激起他们的思想波澜,就已达到预期效果;假如他们能从中获得启发,于我已是奢望了。 在评价诸葛亮这位享有无限美誉的历史人物时,为避免过多的认识障碍和误会,首先得统一尺度,有了共同的认知标准,就容易趋于一致。 评价历史人物,人们常常采取成王败寇的标准,二十四史是其典型,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这是不顾史实抹煞史实以至歪曲史实的客观唯心论,甚至导致出人造历史。被歪曲的历史中,发现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起不到真正的褒贬效果,还会发生阿谀奉承或落井下石的道德滑坡。 由于专制统治阶级的需要,也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中国人在看待三国人物时,常不自觉地做了历史情人。情人眼中出西施,自然妨碍了历史的公正。诸葛亮是专制统治者眼中的西施,他们看中了他的“忠君”。蜀汉割据政权是宋末元初汉族民众眼中的西施,用它与元统治者对抗,更或者说,用以寻找心灵的慰藉。时至今日,假如还有哪位同胞要为三国人物做情人,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历史研究中很忌讳血缘、地缘及先人为主的感情标准,这最能将人导人歧途。历史是一种客观的真实,研究历史必须秉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审慎地翻阅资料,深深地剖析内在联系,忌讳把个人好恶揉人历史研究,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方法。十三亿人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自然有着不同的感情,衡量是非的标准当然就千差万别,当然不能成为认知的统一尺度。 不能以专制帝王或某一个政治军事集团的利益做标准。专制帝王是最高统治者,政治军事集团是特殊时期某种利益的纠合,他们的利益,建立在对普通民众合理权益剥夺的基础上;他们的欢乐,建立在普通民众哀苦悲戚的基础上。更何况,帝王往往不止一个,他们之间照样存在着利益对立,因之标准也完全对立。 历史研究工作者,应该像没有感情设置的机器人,以极其客观的态度审视历史,审视历史事件与人物,用同一的客观标准去评判。冷静得如同法官,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只有这样无情地剖析,才能得出公正的判决。这里所说的“法律”,只能是最普通也最广大的民众利益。 能有《千秋功过话诸葛》一书,得感谢那些以护神护法者身份出现,穷其“理由”拱卫诸葛亮神像,对我大加挞伐、谩骂的那些朋友。没有他们声嘶力竭的努力,我不会在《建议信》之外,再写这么些文字,这都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我已没有了退路,想做闲云野鹤不能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