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主根、中华文化旁根、中华文化遗产、优秀的中华文化、落后的中华文化、政党文化、军事文化……《话说中华文化》(作者邹元初)谈到了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优点、缺点,还谈到了科技文化、商业文化、官场文化、宗教文化和读书文化,特别谈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话说中华文化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邹元初 |
出版社 | 昆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华文化主根、中华文化旁根、中华文化遗产、优秀的中华文化、落后的中华文化、政党文化、军事文化……《话说中华文化》(作者邹元初)谈到了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优点、缺点,还谈到了科技文化、商业文化、官场文化、宗教文化和读书文化,特别谈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文化。 内容推荐 《话说中华文化》(作者邹元初)谈到了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优点、缺点,还谈到了科技文化、商业文化、官场文化、宗教文化和读书文化,特别谈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文化。 《话说中华文化》在表述上没有理论说教,没有主观臆断,而是从社会大众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事析理,以理服人。 作者的目的是使中国人了解自己的国家,了解自己的文化,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文化;使世界了解一个从古到今的中国, 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目录 文化与人性 中华文化总源头 中华文化主根 中华文化旁根 中华文化遗产 优秀的中华文化 落后的中华文化 政党文化 军事文化 科技文化 商业文化 官场文化 宗教文化 读书文化 结束语 试读章节 中国修史早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历史记录的国家。记录历史最早的文字当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字。这种刻在龟甲或兽骨的文字,记录了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历史的记录,当然不是史书。 春秋时期就有了正式的史书。如《尚书》、《春秋》,被认为是中国两种最早的史书。这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尚书》相传为孔子所编,是上古时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汇编,保留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是纪事本末史书之祖。 《春秋》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计242年,为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司马迁所编《史记》是纪传体史书之祖。 纪事本末是以事情为对象,着重将某一事情的原委叙述;编年体以时间为对象,将大事按年代先后来叙述;纪传体则以人物为对象,着重对人物的描写。 官方重视修史是中国修史的又一大特点。 我国很早就设立了史官,主管修史和记注。早在商末就设有史官,西周、春秋时名日大史,又名太史,掌管记录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秦、汉改名日太史令。魏晋修史改由著作郎负责。 隋、唐更重视修史,为此增设了修史机构。隋设太史监,唐设太史局,肃宗时改名为太史台(五代同)。宋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辽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元改称为太史院。明清两代将修史归于翰林院。 汉武帝时有《禁中起居注》,专门记录武帝言行。“献帝及西晋以后,诸帝皆有起居注,皆史官所录。隋置起居舍人,始为职员(掌管具体事物的人员),列为侍臣,专掌其事。每季为卷,送付史官。其以他官兼者,则谓之知起居注。”(《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 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我国史学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宝。 优良传统之一,历代史学工作者大都具有民族忧患意识。 他们写史不是为了写史而写史,而是为了以史为鉴,为了民族兴盛和国家富强。《尚书·召诏》说:“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意思是要借鉴夏、殷的经验教训。也就是司马迁说的:“述往事,思来者。”(《汉书·司马迁传》) 司马光为什么要编《资治通鉴》呢?同司马迁编撰《史记》目的一样:“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严肃对待)恶,取是舍非。”(《资治通鉴·进资治通鉴表》) 在中国历史上,史学家提倡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而很多政治家则注意以史为鉴,重视总结历史经验。蜀汉宰相诸葛亮即为其一。他在谈到两汉兴衰的经验时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古文观止·前出师表》)这个总结很精辟,点到了要害。 唐太宗李世民更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他说:“隋主(文帝杨坚)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秉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又说:“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他还以历代“人臣顺旨者多,犯颜则少”(同上)的历史教训,鼓励谏诤,常予重奖,所以才造就了魏徵这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 优良传统之二,秉笔直书。 真实是史书的生命,是史书的灵魂。中国史官和史工作者大都注重历史的真实性。 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晋灵公欲谋杀正卿(执政者)赵盾,盾出逃,尚未越境,其族弟赵穿杀晋灵公。盾回朝执政,对弑杀一事,不闻不问。史官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盾不同意。董狐说: “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左传》宣公二年)孔子以董狐“书法无隐”而称之为“古之良吏”。 齐庄公六年(公元前548年)五月,齐大臣崔杼弑其君庄公,立庄公异母弟杵臼,是为景公,杼为右相。“大史书日:‘崔杼弑其君。’崔子(崔杼)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史官)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南朝梁文学批评家刘勰对上述秉笔直书的行为有很高的评价:“辞宗丘明,直归南董。”(《文心雕龙·史传》) “辞宗丘明”的“丘明”是指左丘明。左丘明所著《左传》记事详明,文字优美。它既是历史名著,又是文学名著。“直归南董”,“直归”是意为秉笔直书;“南董”的“南”是指南史氏,“南董”的“董”即董狐。 司马迁更了不起,虽然遭受了腐刑,但仍敢批评武帝。他在《平准书》中,批判了武帝的横征暴敛的经济政策:“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乡里)。宗室有土(有封邑的列侯)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超越)于上(皇帝),无限度。”又“兵革数动”;“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大修昆明池(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于是天子感之,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宫室之修,由此日丽。”“于是外攘夷狄,内兴功业,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这种批评是很尖锐的。又如《酷吏列传》,把武帝时的酷吏一一写出,后人称之为“实录”。P75-77 序言 中华民族绵延了数千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也已两千多年,其间虽然也出现过分裂——三国鼎立、五胡之乱、南北朝对立,等等,但分裂之后,经过争斗,又走向统一。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又有帝国主义的入侵,但都没有灭亡和分裂中国。 此后的历史也证明:凡是企图分裂中国的中华民族的败类,都是短命的,最终没有一个是成功的。例如,1932年3月9日,日本帝国主义支持早在1911年就已经被赶下台的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立伪满洲国,失败了;1940年3月,他们又支持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企图分裂中国,控制中国,也失败了;解放战争期间,美国人、苏联人也企图以长江为界,搞南北对立,结果呢?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彻底粉碎了。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在几千年中,内部闹分而分不开,外部来打而打不散,能最终保持一个统一的局面?此种情况,全世界绝无仅有,很值得研究。 笔者认为,中国之所以能最终保持一个统一的局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本质的是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经过几千年的融合,特别是在经过秦汉几百年的统治之后,形成了一个相当稳定的,且经济发达、文化先进的中华民族。 一个民族先进不先进,主要表现在文化先进不先进上。这种先进的文化要大家承认才行。统一不能靠强权,要靠先进文化的吸引和凝聚。只有先进文化吸引和凝聚的统一,才是稳固的、可靠的,是拆不散的;靠强权的统一,是暂时的、表面的、不稳定的统一,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各奔东西。希特勒曾以优秀的日尔曼民族自居,发动战争,企图统一欧洲,统一世界,结果失败了;超级大国苏联,一夜之间就解体了,昔日的辉煌不再,问题都出在这里。一言以蔽之。先进文化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纽带。 什么是文化?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如吾人生活,必依靠于农工生产。农工如何生产,凡其所有器具技术及其相关之社会制度等等,便都是文化之一大重要部分。又如吾人生活,必依靠于社会之治安,必依靠于社会之有条理有秩序而后可。那么,所有产生此治安此条理秩序,且维持它的,如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法庭警察军队等,亦莫不为文化重要部分。又如吾人生来一无所能,一切都靠后天学习而后能之。于是一切教育设施,遂不可少;而文化之传播与不断进步,亦即在此。那当然,若文字、图书、学术、学校,及其相类相关之事,更是文化了。”“俗常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乃是狭义的。我今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意在指示人们,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上述意思,所谓文化,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在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狭义上,是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设施。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 本书要讨论的中华文化是指精神文化而言。那中华含义是什么?古代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之地,地处四夷之中,后世因之称其地为中华;其后各朝疆土虽渐广,但仍称之为中华,亦称中国。又古时对华夏族、汉族亦称之为中华,现在则称中国境内各民族为中华民族,但汉族占绝大多数。因而,本书所说的中华文化是指以汉族为主的精神文化。 我们常说中国有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怎么看?笔者认为,所谓优秀文化,是指大家公认的,并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如诚信,在中国没有人不赞成的,大家都同意“人无信不立”,不能因为有人不讲诚信,就否认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或者看到,有的文化往往互相矛盾:“和为贵”,大家也是都同意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很注意家庭、邻里、民族、邻国之间的和睦,但同时又存在着“内斗”。实事求是地讲,在中国,的确还存在着不少落后的文化,如“斗争文化”、“面子文化”等等。当然,落后的文化远不是主流。 虽然笔者长期从事历史和文化研究,为撰写本书也查阅和参考了大量的图书、报刊等资料,但由于文化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非常多,所以本书只能择其要者而述之。同时,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在此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