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一个清华女生的港漂双城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赵晗所著的《和精英价值说再见(一个清华女生的港漂双城记)》是一个清华女生的港漂双城记,也是关于人生命题的深度思考,她的每次重大选择,都指向了一条准则:向下生根,向上开花,活出了“有灵魂的卓越”。叩问你心:你现在选择的城市离你的梦想有多远?你在这个城市是否找到了身份归属?你的核心价值的追求又是什么?

内容推荐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一个清华女生的港漂双城记)》作者赵晗,清华大学女生,就读一年后通过香港大学的公费生选拔考试,获全额奖学金赴港求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工作。她,是很多人羡慕的精英,却发现患有严重的“精英病”,迷失了自己。

一直以来,她依循着“追求体面不凡,脱离劳苦贫贱”的精英价值,在种种优越感中渐行渐远。她努力迎合社会的评价标准,走在别人觉得成功的路上,却越来越无力。终于有一天她惊觉,自己追求的,原来是一种失去了灵魂的卓越。她有着无数的目标,却在寻梦的年龄,丢失了做梦的能力。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一个清华女生的港漂双城记)》讲述现在的她,远离了香港中环的强压力,换了一份新工作,服务北京的外来工子女。尽管工资少了一大截,也遭受了不解和反对,但是她的生活却经历了更新。她学习“与哀哭的人同哭”,学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更是学习如何活出“有灵魂的卓越”,让梦想照耀前程,迎接更丰盛的生命!因她相信得到的越多,付出的就应越多;越是精英,就越要肩负更多的责任并甘心舍己。

从北京到香港,从会计师到投身公益事业,从丢了梦想到重新上路,赵晗把她所面临的成长危机和寻找人生方向的尝试,融入一种新鲜的,没有漂泊感的迁徙,实现自己特立独行的人生试验。

目录

序1 不一样的文化与心灵之旅

序2 快乐、保障、自由、梦想和真理

序3 选择“真知”和“人性”的最优平衡

第1章 初来乍到

第2章 香港速写

第3章 有灵魂的卓越

第4章 信仰之旅

第5章 职场旷野路

第6章 寻找自己

第7章 不只是过客

第8章 乡音的呼唤

第9章 仰望前路

后记

这城市属于谁

写给十年后的自己

附录

试读章节

飞机向南飞

2005年8月7日,我梳着马尾辫,身穿最喜欢的白色上衣和红色短裤,兴奋地坐上了南下的飞机。人生第一次,只身一人,告别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北京,去一个叫“香港”的地方求学。

伴随我的,是一大一小两个箱子,里面塞满了父母贴心的照顾,还有许多尽显生活智慧的小物件,以备不时之需。箱子太小,而父母的不舍与关爱太多,以致许多叮咛和嘱托无法在箱子里安居,一句一句被其他物品挤出来——我心里有些烦,我早就知道如何照顾自己了。

父母最后问:“到了那边是否有人接机?”我再次不耐烦地回答:“好了好了,别瞎操心!都安排好了。”

幻想着未来,我感到自己仿佛生了一对翅膀,并且不断地充血,一种想要自由高飞的冲动渗透体内的每一个细胞。侧眼看,我却只是看到了机翼轰轰作响,原来高飞的,不过是飞机。而我,真的就这样离开北京了吗?香港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

刹那间,我心中升起了一丝悲伤,翅膀充血的感觉顿时消失,剩下的,却是红肿的双眼……刚刚离别时,妈妈哭了,她的眼泪此刻才变得清晰,一串一串的……

然而内心马上被另一股思绪占据。我暗喜人生可能不是我所能想象。未来带给我的,可能是新奇,甚至是幸运——我以为我会永远幸运呢!在飞机上,我开始回忆这一年奇特的经历……

2004年,我考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我一直想学习新闻专业,只是种种原因使得那时的我没能跟从自己的兴趣)。进入清华后马上开始新生的军训。有一天,我在军训的休息时间收到辅导员集体派发的港大招生单张。香港大学?从来没有听过,当时便随手扔掉。不过,没过几天我得知有三个已经进入北大和清华的好友都决定参加这个选拔考试,我渐渐感到好奇,是什么令出色的她们放弃北大清华,选择香港的大学?虽然我想不通,但是我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

距离港大的公费生选拔考试还有三天,我决定前去一试。自小我很喜欢冒险,这次我没有做任何准备,也没有任何压力,更没有告诉家人,就去应考了。港大来的老师有一种和内地学者不同的气质,我说不出来,但是当我看到最后的几张幻灯片,集中总结出去港大读书的优势,并向我们发出最诚挚的邀请,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我要去香港大学!

无论是笔试、面试、小组讨论,我都异乎寻常地顺利通过。当时我的室友也去应考,她也进入了最后一轮,和我在一起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走出房间时,她淡淡地对我说:“赵晗,你肯定能去。”我很奇怪地问:“为什么?”她说:“面试官关门的时候,只对你笑了一下。”

这位室友酷爱心理学,最后果然如她所料。公布结果的时候,我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挑选专业的时候,我选择了BBA(Law)工商管理法学双学士学位。但签署协议书后,我又提出要更改,其实我并不了解自己更改的原因,只是觉得不安,于是我最终选择了Accounting&Finance(会计金融)。港大老师把写着录取为BBA(Law)的那张纸沿对角线一撕两半,把BBA(A&F)的那张递给我,我们相视而笑。我这才打电话回家,平静地说:“妈,我考上港大了,明年走。”父母一向支持我的选择,也了解我喜欢尝试的个性。所以电话那边只传来一句略带惋惜的回复:“你不是在清华吗?怎么突然去港大……”

清华大学是四年制,那时的香港大学则是三年制,所以考取了港大的清华学生可留校一年才赴港(即俗称“委培”,由清华大学替香港大学委托培养一年)。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安排,如果没有在清华读过书,我恐怕会觉得遗憾。赴港前我可随时放弃港大这个机会,继续留在清华读书,名额则由候补名单上的同学取代。在清华的一年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那时不同于现在,对于考香港的大学还没有如此趋之若鹜,大多数人还在远远地观望。有人鼓励我去,但更多的人劝我留下。父母的态度是谨慎地支持,其他的亲戚则多有保留。

还记得当时有好朋友劝我说:“放着清华你不读,去什么香港!香港那地方除了购物还有什么?”也有同学竭力挽留我,其中一个男同学甚至在某个夜晚约我去东紫荆操场的草坪,关切地说:“我认为对你最好的发展,还是在清华。我听说那边管理极为松懈,治学又不严谨,学生活动更是荒唐……”我问了他一句:“你怎么知道的?”他说:“我从深圳来,我过去是这么听说的。”虽然如此,我还是对陌生的香港大学充满了期待。

港大招生讲座的那天,香港老师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气质、谈吐,甚至是制作的每一张幻灯片,都令我感到和我的世界如此不同,这些都莫名其妙地吸引着我。我暗自想,就算是冒险,我也想出去闯一闯,离开这个一切于我而言太熟悉太理所应当的城市……

回忆到这里,空姐开始了餐饮服务。我喝下一口番茄汁,看看手表,想象着令人无比向往的新生活!P3-6

序言

不一样的文化与心灵之旅

蔡元云医生(“突破机构”荣誉总干事、香港太平绅士、香港银紫荆星章获得者)

我是以两种不同的视点看这本《和精英价值说再见》,身为青少年工作者,通过这位年轻人的敏锐文化触角,让我对香港和北京这两个我心爱的城市的文化土壤有簇新的领悟和触动;我亦有机会和“突破”同事们与作者近距离同行,这位年轻人愿意敞开心扉、剖白自己心灵的寻找,让我对生命工程有更深的领会。

赵晗,谢谢你坦诚、真情并优雅地与我们分享这本不一样的文化与心灵之旅。

我看过不少比较香港与上海、香港与新加坡的文章,但是从一个来自北京,又在香港居住了七年,并以香港为“第二故乡”的另类“精英”的眼光去细察两地文化,则是另一番滋味。

我不是一个懂得饮食文化的人,原来从香港的“午餐肉大会”和“山寨”食店都可以看见香港的本土文化。谢谢你欣赏香港的“国际化”又同时指出香港的恶性竞争与速度造成的压迫感:“幼儿园面试预备班”同样叫我震惊。

什么是“有灵魂的卓越”引发赵晗对教育的反思。哈佛教授HarryLewis(哈瑞?刘易斯)的畅销书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失去灵魂的卓越》)和他的演讲促使你问:什么是“教育的灵魂”。虽然未有完整的答案,你却愿意摆脱“跟着老师走”与“被迫竞争”的教育。你下定决心和“追求体面不凡,脱离劳苦贫贱”的“精英价值”说再见,让我看到你求真的勇气。我深信你对香港和北京两地教育文化的批判是出于关爱与承担的诚意。

更叫人感动的是你那坦诚的心灵之旅。你有勇气追寻真、善、美,并向往信、望、爱,同时谦卑地面对内里的幽暗和高傲。你乐意为香港这城市贡献自己:不计较薪酬、默默地耕耘;同时没有忘记自己在北京的根──我知道你已经身体力行为北京的外来工子弟的教育和创路献出力量。

香港与北京双城带给你双重身份,从你的“信仰之旅”我看见你已寻找到一个尊贵的属天身份;我喜欢你的描绘:“扎根在天,活在人间”。

祝贺你到了香港重燃了心底“寻梦”的火;我相信你一定不会是离开北京到香港,之后“离开中国去美国,最好能够离开美国去火星”那一族。你不甘于一份优薪厚职,你在寻找一个只是属于你的“召命”:为北京也为香港、为中国也为天国,为本家也为神家献上自己的恩赐与生命。

赵晗,我有幸与你走过这几年彼此祝福的一程;我深信这本书会引发更多香港、大陆,甚至海外的华人新一代再思新世纪的文化处境,并重整自己的生命工程。

后记

这城市属于谁?

每年11月,香港的紫荆花在枝头簇拥着绽放,北京的银杏叶在风中潇洒地流浪。当我穿上寒衣,注视一抔金黄,忽然听见心里有浅吟低唱:“这是我的家,这是我曾经逃开的地方,也是多年后我泪水的归向”……

在离开北京的七年中,我没有停止过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我所在的城市,究竟属于谁?”也许,人与生俱来渴望与所在的城市联结,渴望与身边的人联结,这是我们作为人的原始设置。当各种面具和保护片片掉落,当冷漠和疏离终于连自己也不能说服,我还是来到这个问题面前:这个城市的伤痛和盼望,与我有什么相干?

2011年11月,我的处女作《港漂双城记》在香港出版(内地版叫《和精英价值说再见》),我在香港病榻中完成了港版的后记。2012年11月,我来到北京出差,参加由我们机构参与主办的“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社会融入”学术研讨会,也在这个蔚蓝金黄得一塌糊涂的深秋,写下这篇后记。

这次研讨会从政策、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关注外来工家庭的融入问题。我作为工作人员,更作为一个同样有着移民经历的人,审视这些曾经于我很遥远,如今却是切肤之痛的现实。没有想到我会是一个移民,没有想到当我终于适应香港后,再次回到北京,还要经历“Re-entry Culture Shock”(重返文化差异)。

而这种心情,其实和那些在北京长大,之后因为各种原因回流到老家的外来工子女所面临的处境相似。在庆功宴上,我和香港同事又谈起了尴尬的身份问题,他们提到一些很特别的经历。我的同事Jeff很多年前在欧洲留学,当别人问他是哪里人时,他说他是香港人。人家感到奇怪,说香港是哪里呢?比如我来自法国,他来自德国,你来自哪里呢?Jeff说,他愣了半天,却怎么也说不出口他来自中国,因为那时还没有回归;但是他也说不出自己来自英国,因为他不是英国人,当他过海关时并不能走只有英国人才能进入的通道。那他到底是哪里人呢?便只能说香港。Jeff说,这种感觉很凄惨,然而还不是最凄惨。回归前,当港人在美国入境时,移民官会在他们的护照上盖一个章,写着“stateless”(无国家)。很多人凝视这个单词——stateless,眼泪便流下来……

我们属于所在的城市吗?我们所处的城市,究竟属于谁呢?好比香港,属于地产商吗?属于中环精英吗?属于大学生吗?属于新移民吗?属于政治避难者吗?属于深水埗捡纸皮的阿婆吗?属于港漂吗?

那么北京呢?北京这个城市,属于谁?提笼架鸟的老北京?北漂?重点学校含着银勺子出生的精英?出生在北京的外来工子女?——我相信,这是我的北京,更是我们的北京。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们谈及身份,再也没有遮遮掩掩、言不由衷、一言难尽的尴尬,而是娓娓道来,坚定自信,充满着感恩和自豪;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在北京,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学生可以彼此欣赏,彼此学习,他们享受同样的权利和机会;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在北京,每一个在其中奋斗的人,不论是不是在北京出生,是不是在北京长大,不论是不是说着很普通的普通话,都可以因为这个城市感到幸福,感到被接纳,可以真心地为这个城市付出,也坦然接受回报,只要他想,就可以自豪而坚定地说“我是北京人”;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们居住的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生命的对话、联结和分享。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流浪。因为我们的心一直在找寻一个故乡,一个存在的理由和归去的方向。什么,才能满足你我终极的渴望,才能留住那些不断起身的流浪?

赵晗

2012年11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