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超越了语言的障碍,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16世纪下半叶耶稣会士进人远东地区之后,西方人便展开了有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汉语的活动。至19世纪初西方专业汉学确立之时,西方人已对汉语语音、汉语词汇、汉语语法等各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编撰汉语学习辞书、汉语教材和汉语语法论著等方面都留下了很多成果。虽然欧洲各国汉语研究史的情况不尽相同,但都隶属西方汉语研究史的范畴,是西方汉学的重要内容,很值得学界探究。
考察西人接触和认知汉语的历史过程,不仅对汉语本体的研究和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研究西方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天主教东传史以及欧洲近代文化史时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董海樱编著的《16世纪至19世纪初西人汉语研究》详考16世纪至19世纪初300年间西方来华传教士和欧洲本土学者在学习和研究汉语汉字过程中所编撰的各种文献资料,并理清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16世纪至19世纪初西人汉语研究》由董海樱编著。
《16世纪至19世纪初西人汉语研究》详考16世纪至19世纪初300年间西方来华传教士和欧洲本土学者在学习和研究汉语汉字过程中所编撰的各种文献资料,并理清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勾勒每个阶段西人中国语言文字观的轮廓,分析与之密切相关的西方汉学形成与演变的历史过程和特点。
绪论
第一章 西人初识汉语及相关学习活动
第一节 16世纪西人接触汉语的背景
第二节 16世纪西文文献中关于汉语的描述
第三节 西文文献中关于西人初学汉语的记述
小结
第二章 西人关于汉语音韵的认识和研究——以汉字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演变为中心
第一节 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最早尝试——罗明坚、利玛窦《葡汉辞典》
第二节 第一份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注音读物——利玛窦《西字奇迹》
第三节 西人第一部分析汉语语音的韵书——金尼阁《西儒耳目资》
第四节 17世纪西人论著中有关汉语音韵的研究及其注音方案
小结
第三章 西人对汉字的解读及相关论争——以17—18世纪西人汉字观的形成和演变为中心
第一节 17—18世纪来华传教士对汉字字形与字义的释读
第二节 17世纪普遍语言文字运动与欧洲学人对汉语的诠释
第三节 17—18世纪欧洲学人关于汉字起源问题的论战
第四节 从探求“中文之钥”到释读汉字“214部”
小结
第四章 西人关于汉语语法的认识和研究——似17—18世纪西人汉语语法论著为中心
第一节 耶稣会士最早撰写的汉语语法书——卫匡国《中国文法》
第二节 第一部正式刊行的汉语语法书——万济国《华语官话语法》
第三节 一部综合性汉语语法论著——马若瑟《汉语札记》
第四节 欧洲本土最早出版的汉语大全——巴耶尔《汉语博览》
第五节 存在争议的汉语语法书——傅尔蒙《汉语沉思录》与《中国官话》
小结
第五章 19世纪初西人汉语研究与西方专业汉学的建立
第一节 19世纪西人汉语研究的开端——哈盖尔《边画译》
第二节 19世纪初西人编撰汉—西双语或多语对照辞书的探索和成果
第三节 19世纪初新教传教士关于汉语语法的研究
第四节 雷缪萨的汉语研究与法国专业汉学的确立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罗马1585年版书影
附录2:基歇尔《中国图说》阿姆斯特丹1667年版书影之一
附录3:基歇尔《中国图说》阿姆斯特丹1670年法文译本书影
附录4:何大化《无罪获胜》广州1671年版书影
附录5:李明《中国近事报道》巴黎1697年版书影
附录6:卫匡国《中国历史初编十卷》阿姆斯特丹1659年版书影
附录7:斯皮哲流斯《中国文献注释》安特卫普1660年版书影
附录8:韦伯《试论中华帝国的语言可即为原初语言之历史论文》伦敦1669年版书影
附录9:基歇尔《中国图说》阿姆斯特丹1667年版书影之二
附录10:基歇尔《中国图说》阿姆斯特丹1667年版书影之三
附录11:缪勒《中国碑文》柏林1672年版书影
附录12:门泽尔《拉汉字汇手册》纽伦堡1685年版书影
附录13:门泽尔《古今中国帝王年表》柏林1696年版书影
附录14:傅尔蒙《汉语沉思录》巴黎1738年版书影
附录15:马若瑟《汉语札记》马六甲1831年版书影
附录16:马若瑟《汉语札记》广州1847年版书影
附录17:哈盖尔《边画译》伦敦1801年版书影
附录18:德经编《汉字西译》巴黎1813年版书影
附录19:雷缪萨《汉文简要》巴黎1811年版书影
附录20:雷缪萨《汉文启蒙》巴黎1822年版书影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