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和坏事
在一些人眼里的好事一桩,在另一些人的心中,肯定就是坏事一件。
刺杀袁盎,真的就是一件好事吗?
梁王刘武,还真就干了一件损人不利己的蠢事。
——胡宁语录
好事和坏事,永远都是相对的。
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的出现,在人们的眼里心中,都会因为角度的不同,立场的不一样,认识也就千差万别。在~些人眼里的好事一桩,在另一些人的心中,肯定的就是坏事一件。
就算站在梁王刘武的角度立场上,刺杀袁盎,真的就是一件好事吗?
非矣。
这一点,就连袁盎本人,也不这么认为。
在袁盎的认识里,梁王刘武刺杀他,正是在为自己掘坟墓。
很可惜,梁王刘武看不出来,梁王的跟班们,也看不出来。居然都异想天开地认为,袁盎一死,梁王刘武就踏上了那块通往皇帝宝座的红地毯。殊不知,当他派来的杀手,把那把取人性命的利刃架在袁盎脖子上的时候,他其实就与那把朝思暮想的皇帝椅子,彻底无缘。
那个时候的袁盎,其实赋闲在家。
这梁王刘武,真不具有政治家的素质,他也不稍事想想,一位赋闲在家的中央委员,就算正直坦诚,就算刚正不阿,真的就会是他通往皇帝椅子的拦路石?
其实,这根本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袁盎并不受汉景帝待见。
唉,这“王”同志不动脑筋。
事实是,袁盎在利用七国之乱怂恿朝中重臣向汉景帝施压,并最终促成汉景帝“咔嚓”了晁错之后,汉景帝就恨死了他。道理非常简单,杀掉晁错,是一个无法挽回的巨大错误。
这样的错误,连汉景帝本人,也从此无法抬头。
被人利用要挟不说,还落得一“寡恩”的美名。
这样的头,如何抬嘛?
无论是谁,都会羞愧如斯。汉景帝对晁错,不仅仅只是对时局判断失误的羞愧,他俩还有深层的情感,晁错被砍了脑壳,又岂不是在他们深层情感中,狠狠捅上一刀?
这一刀,对汉景帝来说,无可争议地——痛彻肺腑。
汉景帝那个悔啊——可以用语言形容么?
好在,袁盎在七国之乱中,立有不朽的功勋,汉景帝没有把他怎么样,还是为他老人家安排了相应的革命工作。只不过,从此之后,袁盎无论有什么样的建言建议,汉景帝通通不予理会。
袁盎其实是聪明人,屡屡上书而不得理会,是汉景帝心中,对错杀晁错的郁结无法解开。如此境况,他还有必要待在中央队伍吗?以汉景帝“寡恩”的心态性格,弄不好,一个口实,就要他袁盎脑袋搬家。
思来想去,不如趁现在自己还是功臣的前提下,解甲归田——至少保住脑袋嘛。
于是称病辞职。
不玩矣。
汉景帝正在找不到理由开销袁盎的时候,他居然撞上门来,当然顺水推舟:恩准。
回到家乡的袁盎,其实逍遥自在,洒脱自如,无官一身轻嘛。那个时候,为解心中的郁闷,他无人不交——以示个性的大度,当然也是对官阶、对富贵的轻视。贫贱不移富贵不淫,这当然是我中华民众对品德高尚同志的最高仰视。毕竟曾经的中央委员,而且,一段时间里还叱咤风云。这样的同志礼贤下士,乡人还不蜂拥而至?与中央委员结交,哪怕是过气的中央委员,那也是荣耀故里。
不仅如此,袁盎还与他们斗鸡走狗,不亦乐乎——没得一滴滴儿中央领导的架子。
于是,乡人们交口称赞。
这样的同志,肯定就是好同志。
本来,他老人家如此逍遥自在,也就可以与乡人们其乐融融活到自然死。麻烦的问题是,那次立储的朝议大会,汉景帝居然就想到了他。在汉景帝的眼里心中,这位同志尽管自视清高,刚正直言,但本质不坏,在大义这个问题上,他老人家基本上可以仗义执言。
于是又派人把他接回朝中。
果然,袁同志还真就不负众望。
那次立储朝议胜利闭幕之后,在汉景帝的眼里心中,袁盎的使命也就光荣完成。既然使命已经完成,你老人家还是打道回府吧——该干吗干吗去!
呵呵,同志们明白了吗?领导同志的寡恩,其实就从这里养成。
袁盎当然又回到乡里。
袁盎是回到了乡里,梁王刘武的杀手也接踵而至。
有必要为大家提示一下的是,这位杀手,其实相当可爱。
我们这世界,什么都讲职业道德。杀手也有杀手的职业道德。杀手嘛,收了银子,就得为人杀人。这位杀手,显然就收了梁王刘武大量的银子。
但是,他居然不急于杀人。他到了袁盎的家乡,第一件事情,竟然是走访袁盎的乡邻。一他当然就得到了一个答案,这答案就四个字:交口称赞。 ’
原来,这袁同志竟然还是好同志。
刺杀好同志,显然罪孽深重。 呵呵,这杀手,不具有杀手的职业道德。
但是,他却赋有良心和正义。
值得赞美。
尽管我们不知这杀手的名字,但是他的行为告诉了我们,这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向钱看。
我中华民族的美德——正义和良知,就算在杀手的心里,也深深扎根。
这杀手特立独行,他居然昂首阔步拜见袁盎,拱手行礼:臣受梁王金来刺君,君长者,不忍刺君(《史记》语)。
君长者,不忍刺君——您是一位道德品质都非常高尚的人士,我不忍刺杀啊。
但是,他继续告知袁盎:我不忍杀您,不等于别的杀手也这么心太软。除我之外,梁王还派有十多批杀手,次第跟进——您老人家还是早做打算吧。
是的,杀手说完这话,掉头而去,从此再未现身。
我们不能苛求这位杀手同志,好事没有做到底。他能做到这样,已经冒有很大的风险。姑且不议梁王刘武是否对他追杀?甚至就是放他一马,但至少,从此之后,杀手的这个行当,他得彻底退出。不仅未完成使命,竟把雇主的信息透露给被杀者,他还能在这个行当中混吗?
袁盎倒还非常淡定。斗鸡走狗,居然照玩不误。
其实,他心中非常明白,自己也就是一把老骨头矣,就算不被刺杀,也离去阎王老爷处喝茶的日子,不会太远。以一把离死不远的老骨头,换来一片天下的公义,非常划算。
梁王刘武刺杀了袁盎,事实上就把自己推到了人民公敌的一边。
也就是说,如此的做法,对梁王刘武来说,并非好事。
唉,这位刘武,其实那脑袋也是一根筋,他就是要这样做。
而且非做不可。
那一天,在袁盎求神问卦回家的路上,另一批杀手找到了他。
这一批杀手,显然职业道德就比较到位。
当然,袁盎死于非命。
基本上与此同时,那些曾经在立储朝议中支持、附会袁盎的十多位中央委员,通通死于非命。
朝野震动。
汉景帝震怒。
唉,这梁王刘武,还真就干了一件损人不利己的蠢事。
那个时候的十多位朝廷命官死于非命,无疑就是天下发生了九级大地震,全国上下的街头巷尾,就算我中华全体劳苦大众通通不谈国事,也忍不住议论纷纷。
而且,还人心惶惶。
这样的结局,将直接威胁大汉王朝国体的稳固。
在如此的境况下,汉景帝还坐得住吗?
调查的结果:梁王刘武浮出水面。 汉景帝怒发冲冠,即令大臣田叔、吕季主前往梁国千里缉凶。
呵呵,同志们多半就在担忧,或许也在心中涌动着快意恩仇的期许,梁王刘武命运如何?
他会被大快朵颐地执法吗?
别急,请让胡宁在下一篇小文中,继续为大家分解。
P33-36
我中华民族泱泱史册,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英雄人物涌现?又有多少故事演绎,事件发生?仅西汉王朝口耳相传的传说、史诗,包括《史记》《汉书》记载的重大事件,也是洋洋洒洒的浩瀚长卷,仅仅要靠短短的三十万多点儿字,就想把这个时代的历史画卷完全展示在我亲爱的读者面前,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西汉时期的历史,就结束在这里。
我所做的,不过就是要为我的读者朋友,理清、理顺我中华历史发展的这样一根线,包括在这根线上演绎的著名事件、人文景观。读史写史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重新学习历史的过程,一个重新认识历史的过程。认识我们以为正确的,其实不一定适合今天;认识我们以为错误的,难免这中间就没有谬传。
西汉的历史,其实很多人都写过。我在写这段历史的时候,其重点不是放在历史演绎的事件上,这些个事件,几乎每一位写史者都写过,我主观地认为,没有过多重复的必要。
写这段历史,其最为重要的一个目的,不过就是在向读者朋友,传达笔者粗浅的见解。事实上,几乎每一位作者,都在传达自己的见解。
我希望,我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我在前面就讲过:自古以来,我们史官所记载的历史,并不一定完全的真实可信。因为,我们的历史,其实就是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历史。历史的话语权,事实上,掌握在王者手里。
这样的见解,也许正确,也许根本就是谬误。
见仁见智,读者自能分辨。
以古鉴今,至少我们今天,可以不会重犯历史曾经犯过的错误。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对普通老百姓来讲,以史为镜,我们也可以知道,应该怎样做人。
至少,我们可以不做那些荒唐的事情。
还是那句话,读忒不靠谱儿的历史,做一个忒靠谱儿的人。
在此,胡宁借此一角,真诚地感谢支持我的读者,真诚地感谢为此书出版奔忙的编辑、发行人员,以及一路支持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
鞠躬!
同样地,我得谢谢一路支持我的读者朋友,有你们的支持,我当然会再接再厉。胡宁真诚感激。
再鞠躬!
其实,对于作者来说,他所产出的每一部作品,都如同母亲生下的每一个孩子。我也一样,对我的孩子,我当然会细心呵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当然会努力地做到尽善尽美。 愿望总是美好的,但是离实际的状态,总会有那么一滴滴儿的距离。在整个的创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疏漏,这样或那样的缺失。胡宁,肯定有胡宁的弱点。
胡宁诚恳地邀请各位读者朋友,大胆地放言批评。
无论是火辣的言辞,还是温情的说教,在我的心中眼里,都是对胡宁的真诚帮助。
因为,只有在你们的批评中,我才能明白自己的不足,我才能更加警示自己,严谨地创作。当然,我还可以在创作下一部的作品中,将自己的谬误和不足,矫正过来,也补充回来。
有这么多的好处,胡宁还有什么理由不诚挚恳切地感激——大家的放言批评?
三鞠躬!
作者 胡宁
2011—10—16于重庆北碚家中
狼行天下吃肉 狗走千里吃屎
历史是一部大戏,从古至今,绵延不断,而且,将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继续向前推进。历史的故事,也犹如一部浩瀚的电视连续剧,不断地演绎。各色人等,或粉墨登场,或黯然谢幕,或逐鹿千里纵横驰骋,或激情澎湃慷慨激昂,或春风满面踌躇满志,或喜上眉梢心花怒放,或怒不可遏火冒三丈,或六神无主惊恐不安,或辗转反侧忧心如焚,或肝肠寸断痛不欲生,或凄苦悲怆泪流满面……人生如梦,历史如戏。
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人,都是演员,没有导演,更无需编剧,或喜或悲,或怒或威,或天真娇嗔,或处心积虑……演绎着各自人生。于是,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于是,有很多惨绝人寰的事件出现,于是,有很多凄婉缠绵潸然泪下的爱情出演。
历史如镜,可以知兴替。
翻开史书第一页,便是盘古大帝开天地……在那暗无天日的混沌世界里,没白没夜还没有时间,无奈而郁闷,囧吧?神奇地摸到金斧,一板斧即开天辟地,光明初生,给力吧?哪位同学不服气,也这样“囧”他一把?办法很简单,处理起来也非常方便,提一斧子,奔一山岗,照准那山崖,劈吧。
看看,你能劈出一个什么东东?
接着出场的女娲同学,寂寞而无奈,无聊而捏泥人,可一放在地上即鲜蹦乱跳,给力吧?沾了泥浆跳绳,那绳子一甩,泥浆飞溅,却蹦出人群,搞囧吧?哪位同学不服气,也沾了泥浆跳绳试试,看看,是否也有活人从泥浆点点中蹦出来?胡宁壮大胆子和你赌一块钱,就算你使出吃奶的劲儿张力呐喊:神啊,赐给力量吧!人,也一定不会蹦出来,但你自己,却肯定会蹦得浑身泥——不给力就是不可争议的事实。
当然,落得邻居们的笑谈,也基本上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很多时候,历史,其实就是一幅血腥的画布。秦国大将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先后坑杀降卒N多个十万人,那凄怆的晋歌和悲壮的秦腔,不得不让人哀怨忧伤,泪眼婆娑。
很多时候,历史,其实就是一滴悲伤的眼泪。唐太宗杀亲兄弟,朱元璋杀铁哥们,清王朝的文字狱……那杀人的场面,好几万人啊,咔嚓咔嚓,聚血成渊血流成河,血面上放上帆船,都可以浩浩荡荡。
好一个悲惨壮烈。
很多时候,历史,其实就是一场腥风血雨。魏晋南北朝的整个时期,洋洋洒洒N多个百年,从头到尾,几乎祸乱不断,战火不绝,从天上飘下的雨,都有潺潺的血丝丝,从山涧刮来的风,都有浓烈的血腥味。生活在这样时代的老百姓,整个一生都不得不处在……
心惊肉颤!噩梦连连。
历史,其实忒不靠谱儿。
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博物学家达尔文先生,在他的《物种起源》中,就曾明确地告诉过我们一个伟大的法则,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这个法则就是:适者生存。
在残酷而又惨烈的生存环境下,这个法则就是:弱肉强食。
其实,我们中国人更会总结。N多个千年来,我中华劳苦大众在结合自身国情的前提下,就将这一法则概括为一幅精湛的对联:狼行天下吃肉,狗走千里吃屎。
横批:胜王败寇。
于是,为了让自己成为“胜王”并永葆强悍,在整个浩瀚奔流的历史长河中,低吟着一次又一次的风生水起,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风起云涌,演绎着一出又一出的疾风骤雨……能否在风浪中前行?能否在风雨中逍遥?检验的标准,只有一个:是“狼”还是“狗”?
话糙理不糙,在这里,“狼”或者“狗”,没有半点儿骂人的意思,这其实就是两个象征意义的代名词:强大或者弱小。
历史告诉我们,要想吃肉,唯一的办法:让自己发展并保持足够的强大。
N多年前,前苏联有一部电影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其实,任何地方都不相信眼泪,如果自己的实力,实在太过弱小,你就是把眼泪流干,甚至将身体里的水分,都通通流尽,依然也只有吃屎的份儿。
为此,蚩尤就可以凭借矿产扩充实力,竟然在上古那个连板车、道路都没有的前提下,组织一支庞大的军队,直接就从山东打到河北,而且,把我们炎黄子孙的鼻祖黄帝同学,打得屁滚尿流抱头鼠窜,还不得不满地找牙。
不可思议吧?
其实,没什么不好理解的,一句话,实力决定生存。
实力,就是这一切不可理喻的代名词。
接踵而来的……荒淫残暴的桀纣,愚蠢到天真的宋襄公,焚书坑儒的始皇帝,高风亮节到劫国的王莽……这王莽同志打了败仗,不思战略也不想战斗,竟然带了几十万劳苦大众到郊外哭天!几十万人啊,同时哀嚎,齐放悲声,哭得那个昏天黑地……呵呵,亲爱的读者,忒不靠谱儿吧?
关键的问题是,他老人家就这么做矣。
大宋赵普老儿曾大言不惭,半部《论语》治天下;西汉名将韩信同志则凭借一部《孙子兵法》,纵横驰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大秦李斯同学却怀揣一部《韩非子》,即协助我中华第一皇帝赢政董事长,将天下七国悉数揽入囊中;放眼而望,历代英明君主朝廷栋梁,则必以人才为重,李世民同志知人善任,玄烨同学用人不疑,建昌盛之国力,掀盛世之华章,成盖世之功勋。
得人才即得天下,而且还是一个辉煌灿烂的天下。
在浩瀚奔流的历史长河中,成康文景、贞观开元……康乾,就是如此的天下。
这样的天下,依然也是实力促成。
历史证明: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实力。
没有钱,人才可以弄来;没有设备,人才可以变来;没有技术,人才可以组织开发。
人才的转机和出人意料的结局,往往让我们的读者,大跌眼镜……不按规矩出牌,忒不靠谱儿。
所以,韩信可以背水一战,以三万战士进击二十万强敌,不是偷袭,是亮开了身段儿叫板,居然打得敌军丢盔弃甲哭爹叫妈——全军覆没。同样地,著名的赤壁之战,周瑜、诸葛亮仅凭几万战士,在一个叫“东风”的同志帮助下,竟然把号称百万的曹操大军,打得落荒而逃,四散奔命,唯恐腿脚杆儿不快——恨就恨当初老娘不多生N条腿儿出来!仅几百骑运气好,逃出生天。
不可思议吧?
历史还告诉我们,人多,不完全等于实力。
实力,其实是人才促成。
还是这句话:狼行天下吃肉,狗走千里吃屎。
只要是“狗”,无论聚集了多少,无论如何折腾,也只有在那一堆“屎”中分羹的份儿。
不是说,天下百分之八十的财富,都聚集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吗?要想吃肉,挤进这百分之二十之中。
人才,就是帮助你挤进这百分之二十之中的首要契机。
于是,宦官出身的曹孟德,因为有郭嘉荀的帮助,把强大自己数倍、占有大片国土和人民的袁术和袁绍轻松消灭,将我中华大地整个北方悉数揽人囊中;于是,卖草鞋的刘备,却因为高薪聘请了诸葛孔明,在诸葛孔明的教导辅助下,什么事儿都不需做,就做一件事,哭!这老小儿就当真当仁不让地哭,猛哭,到处哭,走到哪里都哭,痛哭流涕,泪如泉涌。反正眼泪又不花钱,而且还有益身心健康一竟然就生生地哭出一片生天。
不可思议吧?
要想吃肉,连“哭”,都是极具杀伤力的致命武器。
我大汉民族的开山鼻祖刘邦同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油,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但是,非常非常的不好意思,他正好要领导他们。
历史,忒不靠谱儿。
归纳起来,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才驾驭和人才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学;历史,其实也是一场人才角逐的残忍拉力赛——挡路者不趴下,后起之秀也就没法出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上拉下马,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不可逆转地——拍死在沙滩上。
好一个悲凉,又好一分雀跃。
那拍死在沙滩上的,不得不悲凉;那正雀跃在风口浪尖上的,当然会抑制不住地欢呼。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亲爱的读者,你在干啥?
历史的更替,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实也是人才的更替。
我想告诉我们的读者,翻开此书,你会发觉你很幸福,因为你生的时代对矣。 你会看到,历史,真的有很多无奈与悲伤;历史,的确有很多辛酸和尴尬;历史,确实有很多很好很强大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出现。
你甚至还会发现,历史,犹如好莱坞大片,集惊悚、悬疑、科幻、神话,包括缠绵悱恻悲壮豪迈……于一体,精彩绝伦。
不好意思,同样地,你仍然也会感到,你有很多的压力与不适。因为时代的不同,你的责任也不尽相同。狼行天下吃肉,狗走千里吃屎,其实暗含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团队精神。
狼的天性,除了血腥凶残之外,其团队的天然配合,是它们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立于众多强悍动物之间而不败的精髓。
所以,我们伟大领袖就曾谆谆教诲:团结就是力量。
团队的精神,就是让自己发展并保持足够强大的制胜法宝。
亲爱的读者,翻开本书,你会发现如此的法宝,比比皆是。
作者 胡宁
2011年10月13日
《历史忒不靠谱儿(Ⅲ大汉雄风)》从汉景帝栗姬与王娡开始争宠争皇后之位和她们的儿子争太子之位写起,通过历代的后宫斗争,皇位的更替,揭示了皇位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通过一件件实事贯穿起来,揭示了整个西汉王朝从汉高祖至汉哀帝直至王莽篡权改制止的历史。作者胡宁试图以自己的见解,用一些典型的事例说明一些实事,以史为镜。
《历史忒不靠谱儿(Ⅲ大汉雄风)》是从汉景帝写起,主要写了汉武帝时期,而后写了宫廷斗争,用短短的30万字把汉朝的历史贯穿起来,用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使人易懂,好读。
一本让人彻底叹服《读史可以明智》的最囧的精彩历史书继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百家讲坛》于丹、王立群、袁腾飞、雾满拦江之后,又一位欲望妙语说史大家,掀起10亿中国人读史、论史、学史的狂潮。
历史忒不靠谱儿,让我们知道了历史,原来是由无数的靠谱和不靠谱组成。写史,尽管是人才的博弈,其实是剖析人性的欲念,魔由心生,贪欲是根源。于调侃嬉笑中,进入历史人物尘封了两千多年的精彩的内心世界。灵巧的搞囧加幽默,笑谈历史;睿智的调侃与犀利,道破欲望。史上最牛最给力最搞囧的一部全民历史系列读本。
史上最Hold住天下读史的一部汉史文本。胡宁编著的《历史忒不靠谱儿(Ⅲ大汉雄风)》一件件讲穿,汉武帝治国、平天下的智谋,一页页揭秘,汉武帝体恤天下众生的仁义,柔情的圣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