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学下午茶(当代作家艺术家对话录)
分类
作者 文艺报社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陆贵山:从宏大视野深化文艺理论研究》;《童庆炳: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王元骧:文艺理论的使命与承担》;《董学文:建构文学理论科学学派》;《钱中文:文艺理论要为文学创造思想》;《鲁枢元:文艺理论要关注时代精神状况》;《南帆:文学话语的波长》;《陈思和:学院批评在当下批评领域的意义》;《陈平原:学者风范与学人本色》……文艺报社出品的《文学下午茶(当代作家艺术家对话录)》聚集了数十位当代中国创作活跃、研究深入的作家、理论评论家及艺术家们的对话、访谈,是了解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一个摆满鲜花的窗口。

内容推荐

阅读文字而又产生倾听与对话的愉悦,这就是捧读此书的充分理由。

如果你读过其某位作家的小说,那就来听一下他对创作的看法和文学的观点吧。这是比人物形象更直接、更生动的表达。作家的思考和观点在发散性话语中娓娓道来,见性情,见锋芒。如果你对中国文艺思潮的发展有关注的兴趣,那就来听一听理论家、评论家们的看法吧。这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对研究与探问者都会有帮助。《文学下午茶(当代作家艺术家对话录)》聚集了数十位当代中国创作活跃、研究深入的作家、理论评论家及艺术家们的对话、访谈,是了解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一个摆满鲜花的窗口。

和他们一起交流吧,这是一次难得的阅读之旅。

《文学下午茶(当代作家艺术家对话录)》的作者是文艺报社。

目录

对话与述说的意义

作家对话系列

毕飞宇:批评家和作家可以照亮对方

格非:当代文学的精神裂变

韩少功:植根于大地的写作

麦家:小说写作之“密”

陈忠实: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人物与时代都是血肉相连的

李佩甫:知识分子的内省书

刘震云:“三人行,必有我舅”

马原:这年,我没有一刻不想回来

沈鹏:学养比技术更重要

陈建功:呼唤电影的文学精神

蒋子丹:小说怎么写总比写什么重要

崔曼莉:《浮沉》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赵本夫:大地才是一切生命的依托

鲁敏:小说需要更多的审美意外

冯骥才:用创造的激情担当文化传承的责任

莫言小说特质及中国文学发展的可能性

探寻谍战剧的当代意义和发展趋向

文艺理论家访谈系列

雷达:天真又较真的批评家

王先霈:当代文艺批评的理论反思

张炯:在曲折道路上不懈地前进

陈美兰:珍惜作家精神劳动的成果

仲呈祥:文艺批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陆贵山:从宏大视野深化文艺理论研究

童庆炳: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

王元骧:文艺理论的使命与承担

董学文:建构文学理论科学学派

钱中文:文艺理论要为文学创造思想

鲁枢元:文艺理论要关注时代精神状况

南帆:文学话语的波长

陈思和:学院批评在当下批评领域的意义

陈平原:学者风范与学人本色

吴元迈:追求中外文学的共同“文心”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构

孙郁:精神栖息地的寻找

郭志刚:执着地坚守艺术辩证法

印象·述说

“无名”时代的非虚构叙事

海岩:说真话需要智慧

陈燕民:“无土栽培”出不了好作品

安建:电视剧创作反映了编导们的良心

刘亮程:我的文字充满了新疆的气息

萧雅:野百合也有春天

格非:从“叙述空缺”到“向故事致敬”

徐风:“在一把小壶上找到自己的精神根基”

海飞:人性是小说与剧本共同的焦点

闫东:文献纪录片:一个国家的影像典藏

试读章节

“人的文学”这句话可以用许多方式去表达,可以说得很理性,也可以说得很家常。在我看来,“人的文学”是这样的:你和文学亲,你洋溢着爱,一说起这个你就唠叨,没完没了,像月子里的女人聊尿布。我觉得文学从来不玄奥,有时候,它就是尿布。但是,千万别以为“尿布”就不讲究,就没学问,如果你爱孩子,愿意替那个不会说话的孩子“设身处地”,你会发现每一块“尿布”都有它的理I生程序,甚至有它的人文价值。且不说“尿不湿”的高科技,单说一块布,它的历史、它的纤维、它的吸水性、它的颗粒感、它的柔软度、它的清理、它的消毒、它的除碱,这些都是问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去论证。当然,这个论证不一定需要坐下来,开一个“尿布与小便”的研讨会,这个论证也许只需要几秒钟时间,但是,这个几秒钟里包含了常识、经验、趣味、成本、实用性、前瞻眭,还有爱。

张莉:我的经历跟你恰好相反,写评论之前我写了几年小说。我热爱文学,读研究生越久,就越喜欢作研究、写评论。什么是好的文学批评?有人说要写得感性,有人说要写得性情,这些固然不错,但若想成为一位优秀的批评家,我以为识见最重要。有识见,批评家的看法才会敏锐、锋利、有启发性。当然,识见不是年轻、有才情就可以办到的,它得有理论素养支撑,得有一定的阅读经验和创作经验,还要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你看,成熟的“70后”小说家都大批涌现了,成熟的“70后”批评家却零星可数,因为大家都刚博士毕业没几年,还在储备阶段。成熟批评家的成长要比成熟作家的成长困难得多。

毕飞宇:毫无疑问,一个批评家的成长要比一位作家的成长困难得多,作为一个“好吃的人”,我的体会是很深的。当我“言不及义”的时候,当我“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时候,我非常渴望我的表达能获得理性上的空间感和逻辑上的势能,但是很不幸,我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喜爱和批评家对话的原因,这样的对话能满足我的“好吃”。

张莉:当年,金圣叹评点《水浒》:“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寥寥数语,读者便心领神会。点评者“随文生发”,与小说共为一体,相得益彰,无需论证,这是中国传统式的批评、印象式的文人批评。现代意义上的批评家们,工作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你可以写印象、写感受,但文章要自成一体、独立存在,要有学理、有论证、有逻辑,不仅要告诉读者作品写得好或不好,还要说明何以好,何以不好,如果你写得不通,读者随时可以反驳、争辩、质疑。这些都是一位当代批评家必须要面对的,当代批评家的生存环境更为复杂。

毕飞字:我认为金圣叹是一个文学天才,他的理解力是无与伦比的。70回的“金评本”我翻了不知道多少年,每当有人向我“请教”的时候,我一定会推荐“金评本”70回。那是小说文本与评论相结合的一个范本。金圣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一个小说家要认真地对待自己写的每一个字,要不然,你的文本经不起读者的反复推敲。因为金圣叹的介入,潘金莲、武松、武大郎和西门庆的四方关系简直是惊心动魄。你能说的只有两句话:施耐庵太有才了,金圣叹太有才了。他们的手里各自拿了一把手电,彻底照亮了对方。

张莉:是啊,他们不仅照亮彼此,也照亮了我们后人对中国小说传统的理解路径。说句题外话,金圣叹恐怕是文学史上最有权力的批评家了,他敢给予《水浒传》70回的长度,后代批评家哪一个可以?

毕飞宇:但是,如果从今天的要求来看,金圣叹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批评家,我不敢说。就小说而言,今天的文学批评首先面对的是中西方的小说史。严格地说,由于历史的原因,金圣叹是没有“小说史”概念的,“大小说”的概念在金圣叹的时期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他没有史学作参照,也没有理论作支撑。金圣叹如果活在今天,他是不是一个好的批评家呢?我不知道。

张莉:在我心里,金圣叹是最优秀的、开风气之先的“小说评点家”,那种直觉和敏锐,非常人可比。我最近在想,当代批评家是否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在今天,我们的批评不能只写给同好或圈子里的朋友看,它需要有更多的面向。现在我们通常把文学批评分为学院式批评和媒体批评,媒体批评是学院辛人不屑做的,可是,哪有那样的泾渭分明,谁给划的界限?我理想中的现场批评家是多栖的、开放的——遇到好的作家,要不遗余力地推荐,看到问题,也要直率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我希望自己可以向社会发声,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给一些书评周刊写评论的动力。

毕飞字:撇开私谊,从本质上说,作家和批评家终究是对立的,这是文学自身的需要。在我看来,批评家和作家的对立,是一种优雅的敌对关系。我和许多批评家都曾有过深入的讨论,争执从来都不可避免,但我很享受这样的交流。

张莉:批评家和作家从来都是一对“冤家”。批评家和作家进入文本的方式有很大差异,即使立场相近,但表达和理解角度也会不同,因为差异,他们可能互相欣赏,也可能互相不买账。刚才你说批评家的看法对于作家有启发,同样,批评家读小说时,也会有触动。比如,一些作家处理语言的方式或看待生活的观点对我很重要,会促使我思考,我就特别关注他们的作品;另一些作家的作品也是好的,但对我个人的感触没那么深,表达的欲望就没那么强烈。批评家大都有自己的阅读趣味,当然,他们的趣味也会慢慢发生变化,批评家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审美标准,但正是这样才使文学批评变得有趣。

毕飞字:所以,文学在“没有上帝”和“上帝死了”之后最有生命力,因为文学允许我们向着理性和感性两个维度放纵,也正是由此,文学才可以上升到“人学”的高度。

张莉:我习惯站在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对我来说,理解文学、历史、现实的复杂性就是理解人的复杂性、人心的复杂性、人性的复杂性。回过头说文学批评,刚才我说我反对“理论腔”,但我坚持认为理论修养对批评家来讲至为重要。之所以会有“理论腔”,其实还是“理论”没学透,生吞活剥,令人生厌,这是持“理论腔’’者的问题,跟理论本身没关系。我最近常常反省自己理论修养方面的欠缺,提醒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对于一位批评家而言,感性和理性兼得应该是最理想的境界。韦勒克·沃伦认为,如果感性里没有相当程度的概括性和理论上的陈述,就很难获得大的批评力量;而理性判断,若不是建立在某种直接的或派生的感性基础之上,是不能被系统表达出来的。批评实践越久,我越对这样的说法深以为然。P4-6

序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话体在文坛上开始流行。各类访谈、对话,研讨会、文学沙龙纪要的发表,让文学对话成为一种特别受人关注的言说方式。今天的中国更处在话语无边无尽的时代,对话的鲜活性被博客、微博等私媒体抢去了风头。但就一个作家、批评家的文学观整体表达而言,对话、访谈仍然是最恰切的言说方式。

事实上,文学在很多时候是对一个人言说的文字记录。文学史上不乏这样的先例。孔子的《论语》是孔子独白絮语的书写,也是他与学生对话的记录。正是这种特殊的“文体”,让《论语》承载的深厚内容,多以急智的言说而不是深奥的论述传承下来,成为儒家文化既通俗易懂又深不可测的文本,因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在懂不懂哲学、有没有文化、识不识文字的社会各阶层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对哲人苏格拉底就义当日关于正义和不朽的讨论,影响深远,堪称经典。而《歌德谈话录》则是伟大作家通过对话和自我言说的方式,对哲学、宗教、文学等问题的通盘论述。上世纪80年代,大凡热爱文学的中国读者,少有没读过此书者。

以轻松、易懂的方式展开对理论、创作的论说,用易懂、亲切的语言表达创作者和研究者深邃的思考,以漫谈、随意的语调把一个思考者的态度、感情、困惑、疑问传达出来,这是对话体最为鲜明的特征,也是其吸引读者阅读、愿意在倾听中与之交流的原因。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一册对话体文集。其中的主体,是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资深的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也包括部分影视和舞台艺术家。与之对话者是他们的学生、媒体记者或文学评论家。这些文章均发表在《文艺报》上,是近两年来这份以文学艺术评论为主的报纸,在不同版面上策划并发表的对话与访谈文章。在“对话”一辑中,主要是在近年来有新作品问世并产生相当影响的著名作家,同关注当代文学发展并对该作家创作颇有研究的批评家之间的对话。作家与批评家相互激发、相互补充,在呼应与辩论中,就相关的文学思潮、观念与创作得失、优劣等问题进行切实的探讨。对读者认识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了解当前文学思潮发生的新变,都有相当的启示价值。在“访谈”系列中,主要集中了对部分中国当代资深理论家和评论家进行的专题访谈。他们或谈个人的文学研究与评论经历,或评说某几个值得探讨的理论与学术问题,都是在研究与评论领域里默默爬梳、研读几十年的学者的肺腑之言,对后学者继续前行不无裨益。“印象·述说”里则展现了文学之外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些实践者的访谈。创作甘苦的倾诉、艺术观念的表达,同样值得重视。

对话、访谈是《文艺报》近年来努力加大的文体,是努力让文学观念以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读者的尝试,是作家创作实践之余对相关文学问题的另一种表达,是理论家、评论家更显有的放矢、更为直接明了的思想阐述。同时,也见证了批评家、媒体记者与作家、艺术家保持沟通、交流的恰当方式。

作家要做甘于寂寞的耕耘者,理论评论家要有坚守书斋的定力,但他们也都需要走出门来,与朋友、诤友一起畅谈,相互倾诉,相互倾听,互相辩论,互相激发,让灵感和思想在轻松、愉悦中碰撞,以保持信息的对称、知识的拓展、感情的饱满、思想的活跃。文学创作、理论评论,是面壁虚构的个人创造,是书海寻路的坚守坚持,但同样可以是一杯清新的下午茶,在悠然自得中,在热情交流中,体会创作、读书、思考的另一种美。这本《文学下午茶》出版的理由,正在于此。希望读者喜欢,期待更多的同道加入,让我们把这杯茶,这种言说方式“续”下去,继续下去。

是为序。

2013年3月23日

书评(媒体评论)

格非

我们缺乏具有公信力的文学批评的权威。明B怕只有几个这样的人,中国文学就不是现在这样。我倒不担心没有大作家,担心的是文化自身的恶性循环,比谁更肤浅、更庸俗、更孤陋,还以此为荣,这对整个文化艰难的积累是很不利的。好的东西从来是很罕见的,它需要被人发现、讨论、评价,作为一个新的因素,进入文学结构并产生影响。我觉得批评应该承担这样的功能。

陈平原

从政或议政的知识者的命运,并非我关注的重心;我常想的是,选择“述学”的知识者,如何既保持其人间情怀,又发挥其专业特长。我的想法说来很简单,首先是为学术而学术,其次是保持人间情怀——前者是学者风范,后者是学人(从事学术研究的公民)本色。两者并行不悖,又不能互相混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