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芳是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学教授。出版有个人专著《“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图像中的孩子》、《城市中国的逻辑》(即出),主持编撰有《移民上海》、《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都市大开发——空间生产的政治社会学》、《直面当代城市:问题及方法》等。
这本《变中之痛》是其随笔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变中之痛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陈映芳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映芳是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学教授。出版有个人专著《“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图像中的孩子》、《城市中国的逻辑》(即出),主持编撰有《移民上海》、《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都市大开发——空间生产的政治社会学》、《直面当代城市:问题及方法》等。 这本《变中之痛》是其随笔集。 内容推荐 这本《变中之痛》是陈映芳的随笔散文集。 《变中之痛》收录了《也说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和“心理问题”》、《“好孩子”、“好学生”的过度角色化与反社会倾向——大学生伤害动物事件对中国社会的预警》、《年轻人怎么了?——“奥姆事件”的观察与思考》、《文化散论》、《回到日常经验、说出自己的感受》、《“……但是它们是有意义的”》、《城市社会:难以接近的和隐蔽的》、《想说的和想听的》等文章。 目录 社会观察 爱知世博会上的“中国之谜” 广场上的法兰西 一座没架成的桥 面对灾难,日本国民不会隐忍 社会的风景(外五则) “羞辱”: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学的政治——张鸣事件的几个关键词 十月里,想起了谢烨 追思张刚 可疑的80后政治意识 青年与“青年”的解体 娇宠心理与青年文化的孩童化倾向 “学生负担”背后的观念与制度的问题 也说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和“心理问题” “好孩子”、“好学生”的过度角色化与反社会倾向——大学生伤害动物事件对中国社会的预警 年轻人怎么了?——“奥姆事件”的观察与思考 文化散论 回到日常经验、说出自己的感受 “……但是它们是有意义的” 城市社会:难以接近的和隐蔽的 想说的和想听的 语际的陷阱 他们的选择 沉重的国际婚姻 沉默是金? 八月有感——关于日本人的罪感 记忆与历史 “雅子报道”的意味解读 城市评论 “市民”与城市社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小菜场背后的城市逻辑 关于城市新移民问题的几点思考 当前中国城市的居住生活安全问题 “蜗居”困境的原因何在? 中国的居住生活危机与社会风险 “第二套住房”是个什么问题? 我对建英学校事件的几点看法 关于“城市准入制度”提案不能不说的一些话 影像解读 变中之痛 影像中的民间文化——姜健的《主人》 张新民的《流坑》 视觉记录与影像选择——我看张新民的《包围城市》 照片中的“上海” 都市化与80年代以来的都市摄影 照片中的“中国” 后记 试读章节 说中国馆全都是传统文化的符号,也不尽然。主厅的四周,放着十多台电视机,里面播放的,全都是反映中国发展、崛起的“现代的”景象:高楼、时尚……居然还有跻身美国NBA的小超人姚明!记得我们一位同事曾脱口说道:“这应该是下届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呀!” 最令人费解的,是宽广的展馆主厅中央,空荡荡一片,地上散坐着几十个男男女女。开始我们搞不清这些人是走累了进来歇息的、还是因为不耐外面热辣辣的日头而到里面孵冷气来了?后来才知道,大厅里有定时开始的中国民族音乐表演,那些坐在地上的是等待开场的观众。 “怎么会是这样?”带着疑问,回国后,我上网找到。中国驻日大使馆的世博会介绍。这才了解到,这一次,中国馆的宗旨是通过介绍中华文明,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知惠”。具体来说,是通过展示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演变脉络,让观众了解中国“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传统哲学思想,以及“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的境界。材料还介绍说,在中国馆里有一株名字叫做“生命之树”的艺术装置,它与乐队的表演,一起构成光与影、音乐与歌声的组合,共同酝酿中华文明与天地共生的氛围…… 可惜吾等愚笨,在馆内竞没能看出来,厅内挂着的那些许绿色片状物原来是集“传统的宣纸制造技术和现代的映像投影技术”于一体的、寓意深远的“生命之树”,也没能在馆内睹物寄情而为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及诗情画意所陶醉。不知那些慕名而来或顺便拐入的日本的男女老少或其他的外国人,在里面会看到、感受到些什么? 于是在网上寻看日本人的评论。在各种BBS和BLOG里,不难找到日本网民的世博观感。讲到中国馆的却不多,偶有提及也多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倒是见到一个有些仇华色彩的一主帖,在专门议论世博会上的中国馆。谩骂其实是不具有什么杀伤力的,可有些跟帖对中国馆的主题以及设计所作的评论,不乏针对性,读来令人郁闷。诸如“去看过了,空空荡荡”,“中国馆与这次世博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只有‘中国’的介绍,全不见关于自然的智慧和与环境的关系”,“内容空洞,敷衍了事”,“21世纪的感觉呢?”,“空间使用的方法太浪费了”,“中国人真的就没有一点建筑意匠了吗?”,“除了空间面积,里面什么也没有,这不就是中国的现状吗?”,“上次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中国馆也是四方型的建筑、万里长城的照片”,“中国馆对这次世博会其实并没有兴趣,全是些上海世博会的宣传”…… 不消说,世博会与国家问关系或民族”情结都脱不了干系。我们当时也曾试图以“民族关系”来说明中国馆里面的单调无物和门前的冷落。但是政治解释不了一切,紧挨着的韩国馆就是现成的例子。而且,事实上,这次世博会上,中国主办方不乏向日本示好的举措。中国这次带去了一批国宝级古文物,据说大多是第一次在国外公开展出。开幕时,中国馆还特意展出了近年新发掘的日本遣唐留学生井真成的墓志。 可是,除了出土文物,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值得展示的了?中日友好,真的就只有遣唐使可提?还是那个问题:在世博会这样一个国际展场上,“被展示的中国”,怎么会是这样的? 直截了当地说吧。自我神秘化、以及对中国符号的滥用,是本次世博会上、也是许多国际平台上的“中国之谜”的共通的特征。这其中,透出有自卑与虚骄的心态,更表现出了傲慢又功利的惯习。 讲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中国馆的民族音乐表演.。从现场情形和资料介绍看,“女子六人乐坊”是本次,中国馆的招牌节目之一。我们那天不巧没能看到(事后有人说“你幸亏没看到”)。这个题材显见得有模仿之嫌。本来,。在日本大红大紫的“中国女子十二乐坊”尚属艺术创意、商业运营的范畴。但后来作为国家形象代言人的张艺谋将其改头换面搬上奥运闭幕大会,这却是对中国符号的滥用!那在中国并不存在的超短裙式旗袍的创制和使用,是作为官方的“中国”以色诱方式招徕外国人、将中国元素自我妖魔化的一个恶例。这一次,中国馆东施效颦般地搞了个女子六_人乐坊。借十二乐坊的效应,,应该是招来了一些日本人。据网上介绍,曲子主:要是《四季歌》、《茉莉花》(又是《茉莉花》,在奥运会闭幕式上它就响起过两次。)等,还有电影《少林寺》的主题曲。这些,就是令中国人骄傲到要不分场合、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展示给全世界的“中国的”优秀文化? 女子乐坊,还有茶室小姐、时装女模特儿,这些,都是本次中国馆展示活动的重要内容。对此,一些日本人津津乐道,戏称其为“美女军团”。但也有认真的日本人,作出直率的批评。 在这里,作为“被展示的中国”的策划人,忽略了另一个基本的国际常识:普通的市民,是“中国”在许多国际平台上必须要认真地、真诚地面对的最重要的观众。我们的决策者在国内通常不习惯这个。但是,跨出国门,就可能成为问题。以这次世博会为例,平心而论,中国馆不能说真的是“敷衍了事”,“外事无小事”,中国一向是拿国际交往的事当大事的。从本次世博会上中国馆的表现来看,无论是场地规模还是活动内容(常例展出外,中国13个省市都去世博会举行过特别的宣传活动),钱没少花,着力也不小。展出期间中国馆曾接待过包括日本天皇夫妇在内的各国要人,我们的吴仪副总理在中日关系最微妙紧张时也还特地去参观了世博会。但是,问题在于,中国(代表官方的中国)在许多国际平台上的展示活动,主要是以外国政要和作为“投资者”或“消费者”的外国人为假想对象的。与此相对照,对于作为普通的、一般意义上的外国市民,他们的需要与感受,其所在社会普遍的价值与规范,“中国”往往是忽略不顾的。中国馆内“空空荡荡”,说穿了,是因为中国的主办者不习惯、也没有耐心将普通的外国民众(很多参观者是孩子)当作真正的观众和服务对象。P9-11 后记 这本书中的文字,大多是我这些年来在研究、教学的日常生活中有所感有所思而陆续写下的,有一批曾发表在《读书》杂志上,其他的先后发表在《南风窗》、《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经济观察报》、《中华读书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中国摄影》、《人民摄影报》等报刊上,还有几篇是我早期以笔名发表在日本中文报纸上的旧文。此外,书中也有几篇是我发表在学术刊物或报纸理论版上的学术性文字和专题演讲稿,另有几篇是我在《当代文化研究网》的公共论坛中的讨论发言。 学术生活有枯草的一面,但社会学却给了研究者打量现实世界的理由和机会。这样的比较随意的写作,可以让人对受到坚硬规范压迫的论文写作稍稍作出些对抗的姿态,有时甚至还可以顺带圆一点年青时代的文学梦想。不过,在学术文字之外,面对公众,如何去表达个人对社会、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就我而言,始终还是个不得要领的问题。现在这些文字的背后,有家人、朋友和学生们的鼓励,更有一些编辑朋友的长期的无私支持。我在这儿所以要加上这么个“后记”,就是要想对他/她们说一声:谢谢1 陈映芳 2011年10月3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