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为什么把杏林作为中医药的符号,其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想解答而又难以解答的问题。
本书讲述了二十多个杏林故事,它体现了一个和谐主题的两个方面。一是道德层面的,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诚信”为本,另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本书虽谈的是养生保健,但与其他科普书不同的是,它不是在已知或现成的成果上进行科学普及宣传,而是在收集、挖掘、整理董奉和庐山杏林感人的事迹与传说的基础上进行诠释,它也带有研究的概念,同时又保持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董奉被誉为“建安三神医”之一,“杏林”是中医药的符号,源于董奉治病让病愈者种杏树的故事。
本书作者从有限的资料进行研究考证,董奉乃医学世家,一生传奇色彩浓厚,曾活到110多岁。
本书分三部分:神医传奇、杏林故事和杏林养生。前两部分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对董奉的一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写,可读性较强。尤其杏林故事的相关链接部分,多从医学的角度解读故事,对理解故事内涵、指导养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杏林养生”部分为董奉的养生智慧,及具体的养生保健方法。
全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对于百姓养生保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举成名
这一夜,董奉在临时搭建的陋室里彻夜未眠。
他想到了母亲临终的嘱托:“继承祖业,以医济世。”
他想到了太平道黄巾起义的战:复们,为了大众能过上幸福生活,前赴后继,百折不挠。
他也想到了交州盛产的槟榔,这是医治疟疾最好的良药。
第二天一早,他拿定主意,揭下招贤榜,随衙役直奔太守府而去。
衙役进府通报,太守士燮正为招贤榜张贴三日无人揭榜而焦虑,闻报即传令人见。
“你是何方人士?请问尊姓大名?来交州做何营生?可否告予本官。”士燮恐有诈,故先平和地询问董奉。
董奉早有思想准备,便答道:“大人,恕草民斗胆,小人的姓名、籍贯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赶紧防治这流行的疟疾,才是当务之急。”
“嗯!”士燮一听这说话的口气,心想来人非等闲之辈,否则不敢如此向本官答话。于是便问:“先生有何良方能治疗这疫病并防止其蔓延?”
董奉答道:“此症为少阴反热之症,表现为时冷时热,属虫染性疟疾。对于未染疾者,有两项预防措施:第一,搞好环境卫生,用生石灰处理茅厕粪池,对于已死的牲畜用生石灰撒上后挖深坑埋,并灭蚊除虫。第二,交趾盛产槟榔,让百姓自采槟榔切开,在石灰水中浸泡一刻钟后再嚼食。已患病者,治疗方法两条:第一,槟榔照嚼,食法一样。第二,在交趾各地张贴公告,鸣锣告示,广设药汤场,免费为患者提供麻黄杏仁汤。以上两条如能落实,此病可治,此疫可遏。如若无效,甘愿领罪受责。”
太守士燮见董奉将疫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都说得清清楚楚,心中甚是满意,一旁的医官也频频点头,心中自是镇定了许多。平常死几个人倒不足为奇,现在全交趾的人得的都是一种病,且不断蔓延,长此以往将会人亡郡灭啊!于是士燮下令,按照董奉的意见,在辖区迅速地展开了疟疾的防治工作。当然,也没忘了把董奉软禁在府中,以平常的酒菜供给。
依照董奉的方案,病情得到了迅速控制,患者逐渐康复,不出一旬,疫情平息了,太守大人乐得合不拢嘴。
这交趾太守士燮跟内地的太守不一样,一是地处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他家是当地士族望户,世代为官,兄弟四人各守一郡,他是随南中郎将统领七郡,可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经此防治疟疾一事,他觉得董奉这个人医术高明,且有胆略,有意要将董奉留在府中,给自己当“御医”。
董奉得知太守的心意,心中发急。太守府乃军政枢纽,人来人往,万一哪天遇上了曾参与剿灭义军的官兵,暴露了身份怎么办?
于是董奉向士燮叩首致谢,说道:“大人的美意,在下心领了!只是在下尚有慈母的嘱托在身,不敢擅违母命,望大人见谅!”董奉这一招还真灵,“百善孝为先”。
士燮听后就不好再勉强了。于是就送了一块令牌说道:“难得你一片孝心,本官就不为难你了。今后有事尽管来府中找本官,这通行令牌交州地面任意通行,保你来去自由。”董奉躬身谢恩,接过令牌离府而去。
施医广州
自董奉在交趾一举平息疟疾瘟疫之后,名声大噪,每天前来看病求诊的人络绎不绝,把个昔日冷冷清清的偏僻胡同儿挤得水泄不通,就连街头小贩们的生意也红火了起来。广州刺史兼定南大将军身染沉疴,久治不愈,获悉交趾有位神医能治疑难杂症便派自己的副官快马赶到交趾找太守士燮帮忙,请董奉至广州为自己治病。 士燮与广州刺史本是世交,交情不错,逢年过节都有礼尚往来,只是黄巾之乱以后,皆未上过朝,已多年未谋面了。今天突然接到其副官送来的私函甚是高兴,即招呼副官入座奉茶。拆信一看,是年兄病重,欲延请神医去广州治病。自是不能怠慢,急忙差遣衙役去请董奉,称太守有要事相商。
董奉随衙役入府,士燮如见故友,立即吩咐设宴摆酒。董奉一头雾水,不知太守又有何要事找他,莫非自己身份泄露,士燮有意庇护,找他来商议回避之策?士燮见董奉疑云满布,就直截了当地将请他来府的原委说了个明明白白。董奉听后,说道:“即是大人挚友,又是朝廷重臣患病,草民自当遵命前往。”
董奉来到广州刺史府内,见到刺史大人果然是一副痛苦不堪的模样。刺史与董奉虽从未谋面,却像是见到久别的亲人,格外热情。董奉救人心切,不等奉茶落座,就对刺史大人进行望、闻、问、切。一方诊断之后,董奉舒了口气说:“大人请放心!您这病是小疾惹出的大麻烦,不碍事。只需四剂药就能痊愈。”刺史大人一听就说:“这么神!我患此病三月有余,替我诊治的大夫不下十几位,都是无效而退。今天你倒是给我说个明白,也好让我长长见识。”
董奉不紧不慢地说:“大人贵体本无大碍,只是因为大人可能是北方人,而南方的气候湿热,不太适应,加上宾客往来,应酬繁多,时间一长就患上了便秘,大小二便皆不通畅,十分难受,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不知在下说得可对?”
“正是!正是!通过看病,连我是哪儿人都看出来了,真是神医。”刺史大人无比感慨地说。
董奉接着说: “这病在《黄帝内经》中多有论述,分为虚秘、气秘、热秘、湿秘等八种类型,归纳起来无外乎是阳结与阴结两类。但在诊断时分类过于复杂,难免造成识别的错误。就如同大人您断案一样,相当复杂,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用药如同您打仗用兵,有的时候,奇兵轻取,有的时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大人以为然否?”
“正是!正是!”不知怎的,平日盛气凌人、满腹经纶、能言善辩的刺史大人今天仿佛只会说“正是”两个字了。
“大人患的是阳结,属于热结之症。用生大黄泡醋,一天喝两次,一次喝一盅。同时,再吃这药,吃完四副病就能痊愈了。”
刺史的幕僚接过药方,即到药店购药煎药。当天下午,喝了醋黄、汤药,到了傍晚时分腹痛下泄,大小二便皆通了。第二天,汤药照服,折磨了几个月的病慢慢好了起来。
其实阳结也好,阴结也好,就是现在所称的便秘。这可不是小毛病,二便不畅百病生。下不通,上就不能吃,肠道中宿便的毒素就会被人体吸收。引起便秘的原因非常复杂,很难对症下药。光用泻法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泻热通便解毒,还要配合理气活血化瘀。至于这汤药是怎样配伍的,我们尚不得而知,因为董奉并未留下医案医著于世。
P16-20
杏林文化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软实力
什么是杏林文化?
作为曾经主管过江西省科教文卫工作的副省长,到省人大常委会以后又联系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和教科文卫体工作,对杏林文化并不陌生。江西是杏林文化的发源地,作为一名江西人。从小就是听着建安神医董奉的故事和传说长大的。我认为,杏林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是和谐与诚信的象征。
模健先生请我为他所著的《杏林文化研究丛书》(《杏林文化》及姊妹篇《建安神医董奉传奇及养生智慧》)作序,我认真看完了书稿之后,觉得还是分开来写更好,此篇即是我个人对杏林文化的认识。
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古代杏林园为精神与物化象征原型的杏林文化就发源于鄱阳湖畔的庐山脚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目的是为了使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杏林文化表述的是同一理念。它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历史积淀,杏林文化正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文化软实力。
《建安神医董奉传奇及养生智慧》讲述了二十多个杏林故事,它体现了一个和谐主题的两个方面。一是道德层面的,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诚信”为本,另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理念并非臆想和空谈,而是董奉构建庐山杏林园的实践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上强调国与家合一,在医学理念上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家与国、人与天同“构”,家是国的浓缩,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古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非常了不起,即使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医学的角度上去认识,《黄帝内经》在开篇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就说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意思是讲要按照大自然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去调和养生,这就是中医的精髓。在杏林故事里就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所追求的生命和谐与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理念。
发展经济首先要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第一位,以攫取资源为代价的掠夺性经济必将造成资源的枯竭,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人类自掘坟墓的行为。呵护生命也是同理。开着小车去体育运动,乘着电梯去健身房,在空调房的跑步机上汗流浃背地跑半个小时。这样的生活方式就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养生规律。
江西是一个生态大省、文化大省,在全面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实践中,弘扬杏林精神,实现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对接,生态产业与旅游产业对接,中医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对接,搭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使杏林文化与生态经济发展双赢的发展平台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由此可见,杏林文化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天然品牌和持续发展的内在软实力。
胡振鹏
2010年8月20日
(胡振鹏,全国人大常委,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