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瑰丽的地下艺术殿堂--中国溶洞之旅(第2版)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吴胜明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瑰丽的地下艺术殿堂——中国溶洞之旅》第二版是一本科学性强的旅游地学之书,涉及溶洞知识的方方面面,介绍深入浅出,一般读者好像进入科学殿堂,专业读者犹如重温基础知识。特别是在“洞穴知识漫谈”中,开门见山地对发育在不同岩石中的洞穴有一个宏观分类的介绍,而且对溶洞的形成、分类、形态、年龄等都有概括,特别是有关钟乳石知识、古人对洞穴的论述等,在书中阐述明确,见解独到。此外,还一针见血地对溶洞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提出了作者的看法和想法。所有这些,都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感染、受教育、受鼓舞,实是难得。

内容推荐

吴胜明先生的新著《瑰丽的地下艺术殿堂——中国溶洞之旅》第二版从溶洞类型,洞内外景观诸方面,抓住洞穴特点,“实实在在”指出各个描述溶洞的唯一性,做到了内容丰富多彩、特点鲜明突出,让读者印象颇深。至于资料翔实,更是难能可贵。例如,不少溶洞,尽管在全国不算太有名,但作者仍然一丝不苟地娓娓道来,从地点、洞名由来、开发时间、代表性景区、特点、文化内涵、游后感,都进行了言简意赅的记载和评述,使读者在旅游时能胸有成竹,少走了许多弯路。

目录

潘际銮院士的一封信

序洞穴科普著作的报春花

前言 把最美、最新的洞穴风光介绍给读者

第一章 洞穴知识漫谈

 一、发育在不同岩石中的洞穴

 二、溶洞的形成、分类、形态和年龄

 三、钟乳石知识集萃

 四、中国古代洞穴科学论述拾零

 五、中国古人游洞的人文思考

第二章 神奇的乐业、凤山、巴马的喀斯特

 一、遥远而又漂亮的山城乐业

 二、罗妹莲花洞中的三个世界之最

 三、世界天坑之都:乐业

 四、现代而又宁静的凤山城

 五、洞中的石林:鸳鸯洞

 六、巨大的天生桥下的地质博物馆

 七、阴阳山·仙人桥·地下长廊

 八、洞、桥相接·亲水景区:美丽的三门海

 九、中国第一美洞:巴马水晶宫

 十、终于认识了美女洞穴探险家艾琳·林奇

 十一、签名售书的几个场景

第三章 中国最美丽的洞穴

 一、中国的梦幻之洞:玉华洞

 二、一根石笋保价1亿元闻名的黄龙洞

 三、湘中资水之滨的洞穴明珠:梅山龙宫

 四、美不胜收的织金洞

 五、地下艺术宫殿:芙蓉洞

 六、洁白如雪、质纯如玉的雪玉洞

 七、乳柱纷错、不可穷诘的阿庐古洞

 八、中国北方最好看的溶洞:石花洞

 九、富春江畔的瑶琳仙境,

 十、名江、名湖中的名洞:灵栖洞天

 十一、洞中观天的凌霄岩

 十二、洞中的漓江和长江三峡:本溪水洞

第四章 中国最具人气的旅游溶洞

 一、有中国“国洞”之称的芦笛岩

 二、藏在黄果树瀑布后面的水帘洞

 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安顺龙宫

 四、贵阳市郊的双龙洞

 五、以“风、岩、穴、水”四大特色闻名的灵山幻境

 六、中国最美丽小城凤凰境内的奇梁洞

 七、中国最具现代化游览设施的冠岩

 八、百万雨燕之家的建水燕子洞

 九、南宁市内的伊岭岩

 十、柳州市内的都乐岩

 十一、山东地下大峡谷

第五章 中国最有特色的旅游溶洞

 一、中国罕见的地下迷宫:望天洞

 二、中国第一砂洞:碧水岩

 三、泉水和流光从天而泻的天泉洞

 四、中国六大莲花洞

 五、是洞又是桥的九洞天

 六、坐船又坐升船机游览的垂云洞

 七、洞奇峡幽的九乡溶洞

 八、大理石的壁画宫殿:天心洞

 九、砾岩溶洞:龙泉砾宫

 十、地下响石音乐厅:黄龙宫

 十一、长寿之乡巴马百魔洞

 十二、鱼谷洞考察记

第六章 中国的历史名洞

 一、中国久负盛名且各具特点的金华三洞

 二、和金华北山一脉相连的兰溪六洞山

 三、江苏四大洞天: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慕蠡洞

 四、和徐霞客擦肩而过的万华岩

 五、名副其实的勾漏洞

 六、桂林名洞:七星岩

 七、皖南旅游奇葩:太极洞

 八、“江北第一洞”:韭山洞

 九、探幽览胜的好地方:三游洞

 十、摩崖石刻布满洞壁内外的碧霞洞和千年诗廊

 十一、中国东北最早发现的溶洞:官马溶洞

 十二、人类祖先之家的溶洞

附录 中国旅游名洞

后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万般理,拜万人师

致谢

试读章节

天坑是一种特殊的、大型的喀斯特的负地貌。它发育在连续沉积厚度及其含水层的包气带的厚度都特别巨大的可溶性岩层中,四周岩壁封闭而陡峭,平面宽度与深度从百余米至数百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它以雄:坑体巨大;险:坑壁峭立;秀:林木翠绿,暗河潺潺;幽:坑深宁静;旷:分布在一片峰丛大地之上等5大特点成为旅游业的新宠和热点旅游地区。说通俗点,天坑也是一个巨大的洞,徐霞客称为“星窟”。

目前乐业已发现的天坑达到28个,占到全球的31.8%,占中国的45%;全球25个大型天坑,乐业有8个,占世界的32%;乐业24个天坑集中分布在大石围附近(又称大石围天坑群)110平方千米之内,是世界天坑密度最高的地区。乐业天坑不仅有大型,还有中型和小型;口部形状大多近圆形,但又各不相同;剖面则有倒置漏斗型、井筒型、漏斗型三种。综合上面3个数据(总数,大型天坑数,密度)以及形态的多样性,把乐业称为“世界天坑博物馆”,“世界天坑之都”是名副其实的,是当之无愧的。

我们到乐业开会和考察,在两天之内居然看了三个不同类型的天坑,大呼意外,大有收获啊!

黄獠天坑:比火山口还深,西湖的水也装不满,它还是一个兰花盛开的地方。我们考察的第一个天坑是黄獠天坑,位于县城西边20余千米处。从县城乘车1个多小时就到达了。下车后爬山,不到半个小时就可看到天坑了。我们围绕着天坑的口部走一圈,边走边看。口部有三个观景台,以二号最佳。站在观景台上往下看,好大一个坑啊!还是用数据来说明,口部直径170~320米,最大深度达到16l米,平均深度140米,容积629万立方米,坑底高程975米。

上面这些数据很抽象,现在让它们具体化,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中的老黑山火山口,直径:350米,最大深度136米;黄獠天坑这个“窟窿”和一个巨大的火山口不相上下,况且黄獠天坑仅仅是一个中型天坑。容积629万立方米,杭州西湖的库容仅为593万立方米,把西湖所有的水倒进黄獠天坑也填不满。坑底高程975米,乐业县城的海拔为970米(是广西海拔最高的县),两者几乎在同一海拔高度。黄獠天坑的宏大,你会感到具体、实在,笔者站在观景台上往四周眺望时,从内心发出好雄壮的风光啊!

黄獠天坑野生兰花有3个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大香荚兰野生居群,世界最大的莎叶兰野生居群,世界最大的带叶兜兰野生居群。正因为如此,这里被命名为“中国兰花之乡”、“中国兰科植物保护区”。

黄獠天坑的坑壁与坑底没有明显的斜坡,坑底非常平坦,给人以宽阔、舒敞的感觉;在此建了世界第一个天坑攀岩速降基地。爱好这项运动的人可以在此大展身手。

穿洞天坑:从穿洞进入坑底,坑底又有洞,洞中有天窗,是一个坑洞一体的大天坑。穿洞天坑是我们考察的第二个天坑。11月15日上午,考察完罗妹莲花洞后,乘车大约半个小时就到了,这次不是爬山到天坑顶部眺望,而是从山的中下部的入口进入了一个喀斯特溶洞,洞内钟乳石不多。但有一根高10米左右的大石柱像擎天柱在洞中耸立,石柱中部已经风化,似球状风化,从外到里层层剥皮,在灰岩中还是第一次见到,不少人感到新奇。洞中还用玻璃瓶陈列了洞中一些动植物的标本。走着走着,越来越亮,并且见到了一个很大的洞口。啊,原来这是一个穿洞,其长202米,宽20~28米,高9.5~23.5米,是一个高大的洞穴。洞口顶处的石钟乳十分发育。

走出穿洞,蓝天如洗,阳光灿烂,一下子就进入到穿洞天坑的底部,离地面有100多米深。抬头向上看,在6座山峰的包围之中。我们在坑底行走,林木十分繁茂。由于已经开发为旅游区,坑底的游路,栏杆修建得很好。在坑底发现下面还有溶洞,洞口生长着弯曲的绿色的生物喀斯特,并能听见流水声,游人没有专门的装备是无法进入的。  再往前走,又有一个溶洞,走进去一看是一个圆形的厅堂式的溶洞,面积不大(直径为70米),但十分高(79.3米,约26层楼房之高),更绝的是洞顶有一个天窗,一缕光线射下来,无比精彩,因为光线先要透过坑中然后才能照进天窗。一年之中只有很少的时间才能把洞口和天窗以及人和光线,四种景物照在一张照片上。我虽然在考察时无法照下,但看到别人照的照片,也不禁叫绝。

出了这个洞,走不多远,又走到穿洞的洞口。我们进洞口,又走了一次穿洞,来到洞口,2个小时完成了这次穿洞天坑之行。我的感受是这个穿洞天坑是一个喀斯特的公园,把天坑,溶洞结合在一起,同时天坑周边洞穴的发育,充分证明了天坑与地下河是不可分割的。到了天坑老想到坑底一看,往往由于时间和体力的限制,无法实现。没有想到老天想到了,特意造就了穿洞天坑这种类型,让人们实现了自己的想法。

穿洞天坑是个比黄獠天坑要大的大型天坑。其最大深度312米;平均深度:175米;容积:90l万立方米。

大石围:它是一个既大型又奇特的喀斯特公园。从县城的西边驰去,大约1个小时就到了大石围天坑。上山的步道修得很好,大约15分钟就来到了一个具有民族风格,全部用木料建的观景台。在此眺望,一个好大好大,好深好深的天坑就在眼前,天坑四周由三个陡峭的山峰把其围住,故名大石围。这是我有生以来见到的最深和最大的坑。还是用数据来讲话。

口部直径420~600米,口部面积16.66万平方米,底部面积10.5万平方米;比北京的劳动人民文化宫(13.9万平方米)和大观园(12.5万平方米)还要大。其最大深度613米,平均深度511米;把中央电视台的发射塔(高405米)放进去还绰绰有余。其容积为7475万立方米,四川九寨沟最大湖泊的长海积满了水倒进大石围天坑中也只能淹没其62%。大石围坑底面积世界第一,深度世界第二(仅次于重庆奉节的小寨),容积世界第三(次于小寨和广西巴马的号龙)。

它的巨大是骇人心魄的,看黄獠是爬到坑顶往下看,看穿洞天坑是从底往上看;看大石围不仅能看到坑底,更能仰视其刀削斧劈般的万丈绝壁,视觉的冲击力是十分强烈的。尤其是那南峰绝壁上挺拔的棵棵松树,给人以无限的启示。此时不禁想到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浙江观看黄龙宫(喀斯特漏斗凹地)时写的一首诗:

梯空上凌绝,俯视惊一呀;

神井拥云盖,阴崖垂鲜花。

爬梯上到山的绝顶,往下看,让人大吃一惊;凹地好像神仙用的井,云就是井的盖,神井见不到阳光的井壁上长满了鲜花。

大石围的坑底和周围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兰科植物就有15属27种,还有珍贵的短叶黄杉、红豆杉、掌叶木、黄心含笑、福建柏、方竹等等。大石围坑底有很多阴生植物,如藻类、蕨类、三叶杉,还有原始的短肠蕨等,坑底地下河还生活着盲鱼、鲶鱼等多种特有的生物。P32-34

序言

吴胜明先生的新著《瑰丽的地下艺术殿堂——中国溶洞之旅》第二版展现在眼前,令人耳目一新!于是乎,迫不及待地研读,掩卷回味其精华,真有三日不知肉味的感觉。简言之,本书是洞穴科普著作的报春花,具有四大特色:

其一,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作者从溶洞类型,洞内外景观诸方面,抓住洞穴特点,“实实在在”指出各个描述溶洞的唯一性,做到了内容丰富多彩、特点鲜明突出,让读者印象颇深。至于资料翔实,更是难能可贵。例如,不少溶洞,尽管在全国不算太有名,但作者仍然一丝不苟地娓娓道来,从地点、洞名由来、开发时间、代表性景区、特点、文化内涵、游后感,都进行了言简意赅的记载和评述,使读者在旅游时能胸有成竹,少走了许多弯路。

其二,澡入浅出,科学性强。

《瑰丽的地下艺术殿堂——中国溶洞之旅》第二版是一本科学性强的旅游地学之书,涉及溶洞知识的方方面面,介绍深入浅出,一般读者好像进入科学殿堂,专业读者犹如重温基础知识。特别是在“洞穴知识漫谈”中,开门见山地对发育在不同岩石中的洞穴有一个宏观分类的介绍,而且对溶洞的形成、分类、形态、年龄等都有概括,特别是有关钟乳石知识、古人对洞穴的论述等,在书中阐述明确,见解独到。此外,还一针见血地对溶洞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提出了作者的看法和想法。所有这些,都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感染、受教育、受鼓舞,实是难得。

其三,文笔生动,可读性强。

本书除了,介绍溶洞的特点,景观的知识、地学知识外,还恰到好处地提及了有关历史典故,充满文学气氛,无论在标题制作、文章结构、遣词造句上都下了苦功夫,读起来轻松自如,倍感亲切,是一本厚积薄发,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好书。

其四,亲历亲为,无声导游。

作者在书中提及的诸多溶洞多用双脚丈量过,这种过硬的调查功夫应该推崇。作者自述是“五年写成的书”,其实冠以“十年磨一剑”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在近30年中,作者为本书写作做了大量的准备和积淀工作。为了考察一个溶洞,胜明先生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仍然付出300元的花费,这对于一位工薪不多的老知识分子来说,并非简单易行的事。由于作者亲历亲为,才能把中华民族的节约美德在自己身上发挥到极致。因此,作者才有可能处处为旅游者考虑,把每一个溶洞的代表性景观,都有简明扼要的引人入胜的介绍,应该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无声导游。

胜明先生在字里行间不断流露出对明代旅游地学大师徐霞客的敬佩之隋,而且决心继承和发扬光大,成为洞穴科普著作的报春花,使我们这些追随徐霞客的“粉丝”看到了举火炬之人,兴高采烈之情可能不亚于胜明先生。愿金灿灿的报春花迎来百花满园的春天。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谢延淦

于北京和平里

2010年7月

后记

本书的写作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包括野外考察、室内撰写、参加洞穴学术会议三个主要部分。当本书完成之时,我要对在上述三个活动中给予我支持、帮助、鼓励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此,把他们的名字列在下面。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朱学稳名誉会长,陈伟海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学家郭来喜先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公园推广中心郑元主任。《化石》杂志主编郭建崴。河北省国土资源厅肖桂珍处长,涞水县国土局陈逵刚先生,野三坡风景区办公室丁主任。

福建省玉华洞风景区管委会谢朝阳主任,广西巴马寿乡国际旅游集团陈新隆总经理,辽宁本溪水洞风景区管理处郑伟处长,桂林市芦笛景区管理处石柱奎副总经理,桂林冠岩景区管理处马云副总经理,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刘学先生,重庆雪玉洞陈炳清总经理、张渝先生,辽宁望天洞刘玉彬总经理,田洪全经理,浙江富春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姚朝军总经理,贵州织金洞周百智副局长、杨庆东主任,山东鲁能泰山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李顺元总经理(研究溶洞藏酒的专家),山东龙岗旅游集团张善久董事长。

广西桂林海洲旅游研究院韦海洲院长,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傅中平教授,浙江省国土资源厅陈良富主任。

本书的照片大部分为作者拍摄,但也采用了韦海洲、秦刚、陈良富、刘卫革、马欣、姚启荣、金德明、黎铁山、唐孟炎等先生的照片;广西巴马长寿集团也提供了照片。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最后,要特别感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社领导,尤其是李东禧主任和唐旭副编审,他们有眼光、有魄力、有胆识在一年的时间内接连出版中国溶洞的两种科普佳作:《瑰丽的地下艺术殿堂——中国溶洞之旅))和它的第二版,不仅填补了中国洞穴著作的空白,也是对中国地质科普事业的鼎力支持,更是对中国洞穴旅游事业的强有力的推动。笔者相信,这两本书,犹如辽阔天空的繁星中的双子星座一样,熠熠闪光,给读者以无限的幻想;也像茫茫书海中,一对乘风破浪航行的舰船,带读者驶进无垠的知识海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51:53